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湖南张谷英村为例
周红才;胡希军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传统礼俗就是这些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传统礼俗曾在维护社会秩序、凝聚民族人心、调节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西方文化的渗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传统礼俗遭受了泯灭性的打击。在现代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中,由于保护力度不够,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以及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造成传统礼俗的弱化与边缘化,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川。因此,加强传统礼俗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礼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1传统礼俗 

  礼俗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传统意义上,礼是以仁义为内容的社会规范,是调剂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形式[21。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131。而礼俗则是在的精神指导下结合不同的的形式与特征形成的行为规范与仪式的总称。礼俗是一种文化事象,是人类生活习惯的综合,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及其日常生活所需器物)、社会生活方面(男女婚嫁、家族制度及其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和精神生活方面(知识技能、文学艺术、伦理信仰及节序娱情)。传统礼俗是社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立的民间礼仪形式,是人们承认并遵守的行为规范[5] 

  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礼俗的多样性,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礼俗有生命礼俗、岁时礼俗、服饰礼俗、祭祀礼俗、饮食礼俗等等。与人生的一些重要阶段相对应,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礼仪和风俗,使社会沿着一些既定的标准前进。人们依礼而行,循俗而做嘲。 

1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条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于20116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8]: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张谷英村的传统礼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张谷英村概述·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青山环绕、溪水淙淙的}胃洞山区张谷英镇内。由于聚族而居,张谷英村以祖屋为核心,历经明、清扩建而成为当大屋、王家圾、上新屋、东西头岸、石大门、铺门口、接管厅及延寿庄等,建筑连栋搭梁、曲巷斜廊、正堂横厅,加之石道绕溪、岩级盘峦,其整体布局颇具中国传统血缘宗亲制特色的古建筑群,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南方明清传统民居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具有独特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物价值,被誉为我国湘楚民居的活化石天下第一村岳阳楼外楼。张谷英村现有古建筑群占地面积5l000mz,其中巷道62条,天井206个,房间1732 

2张谷英村的传统礼俗及特征 

  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张谷英村在湖湘文化的理学之风影响下,择善固执,加之居住建筑构造上的独特设计,以祖屋为核心,干枝式的建筑布局,按照辈分各居其所,从而形成了体现宗法关系中的尊长权威性和中庸思想的均衡对称性,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宗法礼制,使张谷英子孙600多年的聚族而居,按照的规范和谐相处。 

  221张谷英村的传统礼俗。张谷英村保留有丰富的儒家宗法礼仪制度民俗,独特的明清建筑群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残存的儒家文化的活化石,其礼俗的多样性,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礼俗有岁时礼俗、婚嫁礼俗、生育礼俗、寿庆礼俗、丧葬礼俗、祭祀礼俗和家风民俗等(1) 

  222张谷英村的传统礼俗特征。受山川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物产等条件的制约,加之整体布局颇具中国传统血缘宗亲制的古建筑群特色,600多年来张谷英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礼俗特征[13]宗法“中庸”维护社会秩序,体现均衡有序

   

  

性。宗法伦理与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重要内容。张谷英村大屋建筑采用干枝式结构,从中轴线主堂与两侧次轴线横堂组合成字型建筑结构,主轴正堂由族长及其长子一族居住,两侧每组分支的横堂由分支家族居住。这种宗法”“中庸的礼制建筑,体现了传统礼俗的尊长权威性和中庸思想的均衡对称性。风水”“生态遵循自然规律,体现天人合一观。张谷英大屋建筑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藏风聚气,形成了理想的人居环境,并形成了张谷英村人的人文生态理念:强调对自然存在的依循,强调顺人守时,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各种生命成长,保护自然资源。由此产生了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食物选择、服饰选择等岁时礼俗、服饰礼俗、祭神祭社礼俗、饮食礼俗等,既满足了居住人的生存生活需求,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读耕”“孝友规范个体行为,体现人伦道德规。张谷英后人历代出了进士1人,举人7人,贡元1人,秀才45人,太学士33[l2]。张谷英村不仅崇文,同时规范了对长辈和社会老人的敬重,提出十六条家训和五条族规。由于崇文举行祭孔礼俗,敬老爱幼而举行丧葬礼俗、寿庆礼俗、生子礼俗,建立和美家庭而举行婚嫁礼俗等。正是这种良好的教养和家风,才使得600多年来聚族而居的张谷英家族长幼有序、和睦相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人伦道德规范。礼乐”“仁爱缘饰生命情感,体现家族凝聚力。张谷英村不仅在内部管理上,有一整套严格的族规家训,同时渗透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是一系列彰显着家族精神的、以礼乐仁爱核心的礼仪习俗,无论是祭祀敬神的庄严肃穆,还是庆节贺喜的热闹欢快,无论是葬仪上的悼歌悲词,还是婚礼上的恋歌颂唱,无论是玩龙舞狮唱大戏,还是粽子月饼地菜蛋,都以种种可观可感的形式,表达着对个体生命情感的尊重、缘饰,也体现了这个赫赫家族的强大凝聚力。 

2.3 张谷英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岳阳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保留有楚文化的重要遗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岳阳山水文化价值具体写照。湖湘文化的特质是创新和择善固执并重,正是在有深厚宋明理学思想的湖湘文化影响的背景下,张谷英家族之坚持维系儒家宗法制度达600多年之久,并遗存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表2 

  由表1、表2可知,张谷英村遗存的传统礼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通过对张谷英村传统礼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其传统礼俗完整地根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髓所在,我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中国传统礼俗其表现形式与传承方式上,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张谷英村具有中国传统礼俗的典型特征,在当代,厘清传统礼俗传承非物质文化的路径,寻找传统礼俗传承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课题。笔者认

   

  

  为,在非物质文化视野下对张谷英村的传统礼俗的保护和传承,应注重建筑原貌的保护、人居环境的利用、家风内蕴的弘扬和礼仪习俗的承继。

3.1 以“村”养俗,注重对村落建筑原貌的保护

  礼俗精神、礼俗心理是传统礼俗非物质文化因素的重要方面,是在传统礼俗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中,某一群体大众在无意识层面对礼俗惯制形成深刻稳定、约定俗成的持久认同,它不着痕迹地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并形成了深层的心理积淀、群体共同的文化意识和心愿意识,体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感和无形的集体凝聚力。

  但这种礼俗精神、礼俗心理,又依附于特定外显物质环境。张谷英村的“亲自然、崇孔孟、重亲情、遵孝道、睦邻里”的礼俗精神,也是根植于张谷英村的建筑群之中。一方面,建筑本身很好的呈现了张谷英村的礼俗精神,无论是“丰”字形的整体结构与空间布局上所体现的尊卑长幼的伦理次序,还是整体建筑环境与雕画艺术中所彰显的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无论是祖位神龛所折射的亲孝观念,还是匾额楹联所蕴含的祖训家风,都是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精神的呈现。保护张谷英村建筑原貌,保护这一“南方民族文化活化石”,本身就是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极好的传承。另一方面,张谷英村的礼俗精神,也有赖于在这一特定的古建筑群中得以承继。对传统礼俗精神的传承,有赖于群体内心对礼俗精神的自觉认同与遵循;也就是群体内在心愿情感的自觉。而这种情感的激发,需要外在客观环境的刺激。保持张谷英村建筑原貌,为这种情感的激发提供了一种身为族人的责任自觉和恰到好处的客观环境。

3.2 以“境”护俗,注重对人居环境的利用

  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会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礼俗就是这些理想观念、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环境既包含山水田园、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也包含思想观念、态度信仰等人文环境。不同的环境,就会形成不同的礼俗,不同的礼俗也只能存活于相应的环境之中。纵观中国传统礼俗,可以发现这些礼俗大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和对场地传统人文历史的精神传承。

  张谷英村从村落选址、建筑特色、生产方式、岁时礼俗、祭祀仪式、服饰风格、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张谷英村人的人文生态理念,强调对自然存在的依循,强调顺人守时,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各种生命成长,保护自然资源,并用儒家的孝悌思想来规范、调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以宗族文化形成维护伦理秩序的“礼”并通过“礼”对族人的教化激发出族人之间情感,使之形成睦邻友好的社会环境,达到村民的精神和谐[14]。

3.3 以“风”扬俗。注重对家风内蕴的弘扬

  风气、风尚是影响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礼俗的精神内核,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引导下人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风俗习惯。张谷英家族承继了儒家规范“尊、亲”的核心内容,尊亲孝祖,友睦乡邻,强调“和为贵”、“忍为高”形成了以“孝”、“友”、“和”、“忍”为特征的礼俗规范。

  “孝”体现的是一种对长辈的孝顺恭谨的态度,由张谷英第十七世孙张锦山所做的《劝孝歌》,叙述孝敬之道,传授孝敬之法,强调“父母大于天”、“万善孝为先”的观念;“友”体现的是一种对族人的团结友善的态度,族人相处,仁爱相亲,姊妹友爱,兄弟同心,夫妻互敬,婆媳和顺,叔侄相亲,妯娌相容;“和”体现的是一种对邻里的和睦相亲的态度,信奉以和为贵,“尚礼仪而四邻和好”,邻里有难,慨然相扶,隆礼重情,守望相助;“忍”体现的是一种对异议争端的宽容仁慈的态度,面对过失争端,能互相谅解,彼此包容,强调“忍为高”、“仁以治”,求大同,有小异,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正是这种“孝”、“友”、“和”、“忍”的传世家风,才有了这个赫赫家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勃勃发展的精神动力,其承继儒家精神的礼俗,堪称典范。正确认识并弘扬张谷英村家风的内蕴,是传承其传统礼俗的核心。

3.4 以“情”怡俗,注重对礼仪习俗的承继

  礼俗的生活是有情的生活,是富有美感乃至敬畏感的生活。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15]:“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所好”者正是情感的趋向。礼俗不仅体现了对生命情感的缘饰,使个体的情感得以以合“礼”的形式表达和释放,同时,礼俗的践行和承继,也有赖于个体内心对礼俗的情感趋同,引发个体内心对遵循礼俗的情感愉悦。

  在对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承继中,一方面要重视这些礼俗对个体喜怒哀乐之情的抒发、节制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传统礼俗对个人情感的陶冶、激励作用,如祭祀礼俗中的“致意思慕之情”、“报恩之义”,以求情感的安慰;生命礼俗中的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将生命本身的存在作为礼俗价值建构的原点,以求对于生命情感的关注与尊重;交往礼俗中,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达到内在情感的和谐、平衡。

  发挥情感在礼俗传承中的作用,以“情”怡俗,以“俗”节情,使情感的表达更优美,使礼俗的践行更自觉。

4 结语

  中国传统礼俗早已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审美标准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待这份厚重的礼仪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传承精神素质健康、社会有益的传统礼俗。在有批判地从传统礼俗文化中吸收、借鉴一些具有现代价值的道德规范,整合、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现代中国需要的新型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EB/OL].httpgov.on/gongbao/content/2OO6/centent185117.htm.2011-07-08.

  [2]刘丽新.礼俗通论[J】.文化学刊,2007(5):160—164.

  [3]陈宝良,王熹.中国风俗(明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何联奎.中国礼俗研究[M].台湾:台湾中华书局出版礼,1973.

  [5]潘慧生.新时期农村传统礼俗的变迁一一以五台山地区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105(3):34—36.

  [6]李慧伟.中国传统礼俗文化及其在近代的变迁[J].贵州文史丛刊.2009(2):67—70.

  [7]联合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http://www.chinaich.com.cn/classll detail.asp?id=91.2011—07—08.

  [8]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http://www.gov.on/fIfg/2011-02/25/content一1857449.him,201I一07—08.

  [9]HongcaiZhou.AestheticInheritanceofChineseTraditionalEti-quetteandCustomfromIntangibleCulturePerspective[J].The2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ultimediaTechnology,20l1(5):4290—4293.

  [10]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5):47—52.

  [11]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6(1):33—37.

  [12]余振东.张谷英风物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13]HongeaiZhou.AestheticCharacteristiesofTraditionalEtiquetteandCustominZhangguyingVillage[J].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lectricalandControlEngineering,2011,5(9):4150—4152.

  [14]杨利.古村落和谐人居环境特色分析——以湖南张谷英村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193—194. 

  [l5]费孝通.乡土中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收稿时间:2011—07—25;修回时间:2011—10—23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8JD30)、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10ZDB41)和湖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编号:2Ol0ZK2O27)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周红才(1972),女,湖南桃江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礼俗与礼仪文化。E-mailzhchncs@vipsinacom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