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挖掘指标
现有研究已在景观基因理论体系中证明,建立合理的景观基因特征指标体系是完成文化景观特征识别的最有效方法[16]。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饮食、服饰、居住、交通、游艺、生产生活、教育、礼仪、语言、宗亲、节庆、风俗、丧葬、婚姻和育子等人们日常的文化习俗中,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特殊景观形态,不具有客观实在的物质外观,其生存和发展、延续与传承需要社会认同与保护。因此,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和产生过程中的文化背景到传承内容、延续过程中的文化生态景观要素,是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时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借鉴景观基因识别研究的已有经验,根据本文所选取的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结合前述方法,本文建立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包括形态特征、演变特征、传承特征、民俗特征在内的14项指标的挖掘体系(表1)。
1.3挖掘流程
根据上述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挖掘方法及操作指标,对15项湖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景观基因挖掘(图2):①通过收集并分析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特征、演变过程、地方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心理等研究资料,结合实地探访、座谈、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等方法描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发展、传承与传播等的特点;②通过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公众评价、亲身体验、概念形象等方法了解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景观意象的感知程度,结合空间统计学方法评判-些难于挖掘的文化特征;③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挖掘指标体系的操作指标,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感知挖掘法、谱系挖掘法地域挖掘法、含义挖掘法、跟踪挖掘法等挖掘方法,结合形态特征、演变特征、传承特征、民俗特征的四大特征指标凝练其特征要素;④对于一些特征要索挖掘结果中难以用文字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意象的,可梳理好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物质实体的遗存,并把这些实体和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相联系,如各种信仰文化中的龙图腾、傩戏中表演面具等,另建专门的表格将文化载体、文化符号等图像图案符号要素与景观基因之间
建立图表关系映射;⑤将景观基因特征要素设定特定的属性编码,并将其输人到景观基因GIS数据库中,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的数字化评价,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地域特征,从而能更全面深人地确认与比较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被挖掘出来的景观基因。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挖掘结果
根据上述挖掘方法与流程,对湖南省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景观基因挖掘(表1)。结果反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具有独特性,虽大多没有像传统聚落那样有如建筑等明显的物质性载体来作为文化内涵的显性表达形式,但它们都是以人为中心主体,依托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而形成发展的。因此,在与人为活动相关而形成的各种代际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定能找到颇多具有显性与隐性的文化载体或表达形式。如民俗祭祀仪式、传统习俗等本身不具备形象,但可通过具体的人为活动形态、文化传承范式、精神文化情感和生产劳动艺术等表达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意象予以表达出来。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意象特征
3.1 景观基因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意象
①民间传统音乐表达了富含情感交流和劳动意志等的民间劳动歌唱艺术的景观意象,如反映人们内心情感的苗族歌草和表达对战胜大自然决心的潭水船工号子。
②民间传统曲艺表达了地方的方言、唱腔和曲谱等的民间说弹唱艺术的景观意象,如常德丝弦是群众性编创、内容简单直白、以丝弦乐器伴奏和用常德方言演唱的艺术方式,使舞台表现形式丰富多影。
③民间传统舞蹈表达了与传统音乐相结合、与祭祀和欢乐仪式紧密联系、对服饰有严格要求、在特定的场景或场合演出的原始舞蹈表演艺术的景观意象,如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从服饰、道具、表演形式到表演内容,真实地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还如摆手舞不仅包含了士家族传统的摆于舞艺术,而且保存了土家族古老的宗教、戏剧、军事、体育等传统文化。
④民间传统戏剧戏曲表达了由传统历史传奇、宗教传说、信仰、民间故事等地方文化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构成人物情感剧情的景观意象,如悻文化、佛教故事等与现实生产生活相结合,以及外来文化与传统习俗等地方文化相结合等的表演内容用以祭祀酬神;还如人们在奉神祈求驱除瘟疫等病害后用皮影戏来酬神还愿时,创造了一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光和影为一体的表演艺术。
⑤民间传统美术表达了由地方乡土材料、地方历史文化、地方观赏艺术、精湛独到的制图技法等综合构成的审美与生产生活实用相统一的景观意象,如宝庆竹刻制品本为满足人们的实用,后结合历史变迁和人物心声形成了竹刻艺术和较为完整的装饰纹样;又如剪纸(踏虎凿花)在凿刻技艺中传承的花样罔案体现了盘瓢文化等。
⑥民间传统手工艺表达主要由特色鲜明的实用性、严密的工艺流程、独特的审美属性构成的手工制作技艺技术的景观意象,如浏阳花炮制作技艺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制造的花炮可用于驱鬼和喜庆;其技能等主要是通过人的行为传播,有时需要实物做辅助工具,如千两茶制作技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隐含了当地独有的茶文化和生产黑茶的于工制茶技术。
3.2 景观基因所表达的总体意象
①文化基因表达的丰富性意象。主要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成、发展以及当前所表达的文化基因的丰富内涵。如体现"天人合→"的民间歌唱艺术的苗族歌馨、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美好愿望的恫族芦笙、土家族祭祀仪式和文化崇拜的土家族摆手舞、独特地方戏剧表演艺术的辰河高腔等。这些丰富的文化基因,极大充实了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
②演变过程表达的多变性意象。主要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演变形成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而共同作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演变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多种因素影响,诸如地形、地貌、生态、气候、经济、政治、文化等,因此在演变过程中表现了复杂多变的特征。如因水路经济运输而兴起,又因水路运输衰落而濒临灭亡的潭水船工号子;还如凤凰纸扎主要来源于奴隶社会以活人和实物殉葬,封建社会以实物和陶俑殉葬,而近百年(或者更久远一点)则以纸扎殉葬,经历了人类文丧葬文明中的陪葬制度演变过程多变性的景观意象。
③文化信息表达的独特性意象。主要指因自然环境和人类历史习俗等作用而形成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南蛮断发文身"的传说、神秘的"巫帷文化"、神秘的宗教意识、神秘的图腾崇拜等,这些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且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为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又独特的内容。还如民间治病的巫摊"法术",法师在行储时用的辰州符,皆具有治病救人、化解,心理危机、酷暑尸体防腐等人类
未知领域神秘又独特的景观意象。
④文化底蕴表达的深厚性意象。主要指湖南省非物质文化景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苗族歌草,体现了先民对当时的文化、历史、战争、生产生活的认识;形成于3000多年前的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人们对当时的文化总结而形成的特殊仪式;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帽绣是人们的艺术审美和生活意趣的结晶。湖南省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起惊与表达的很好诠释。
⑤文化传承表达的衰退性意象。主要指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受到多种制度的限制而面临着衰退,甚至有失传的现象。如传男不传女的踏虎凿花,千百年来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至今,多数为父传子、子传孙:邻里先辈口耳相传的苗族歌壁,以无文字的苗族语言方式和以民间传说、故事、歌谣等"口碑"方式在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E助,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叙述苗史以歌相承;师徒相传的储戏,法师和道士用巫饨"法术"来相授;血缘宗亲相传的汝城香火龙,只传血亲,姓氏宗族之间相传。
4 结论与讨论
湖南省传统的戏剧、舞蹈、音乐、曲艺、习俗、文学、民族绝技、民间知识、工艺美术以及相关于工艺品等都是民间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承载的独特地域文化与代代传承的传统技艺技术、生活生产劳动习俗等相结合,符合人们审美需求,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的正面影响,其生命力依然十分强盛。但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生产生活水平的进步和传承方式有别等因素,也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急需我们将其文化景观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传播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挖掘整理。因此,本文以湖南省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根据景观基因理论及其研究视角,通
过制定与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方法、挖掘体系及挖掘流程,挖掘与分析了其景观基因所隐含的内在特质、外在表达及其传承特点等方面表达的景观意象特征,对于充分挖掘和深入保护我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决策依据,具有很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①通过建立挖掘方法,加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基因的"遗传"路线阁,进而掌握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便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并构建其文化景观基因图谱,可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②通过建立挖掘指标,全面衡量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与流传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地理环境、本土文化等与外来文化、当地文化生态相适应相斗争相融合等共同作用丽演变形成的综合特征,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继承、发扬与展示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③通过建立挖掘流程,分析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所积淀的文化传统、文艺作品和民族生活习俗、传统工艺等其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景观基因,从而了解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过程中的地理环境特征,解读其反映的人地关系规律,深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和劳动艺术的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的参考。湖南省历史文化久远和地域环境复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及其基因特点丰富多样。目前本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仅采用景观基因的视角挖掘分析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景观意象,未能运用现代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技术方法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挖掘结果进行时空间格局研究,来揭示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规律及其地学特征。这既是当前研究工作的难点也是今后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图谱研究工作的重点,期待在更多的同类研究中能取得理论与方法上的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5):65-69
[2]肖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标志保护模式[J].求索,2008
(2):53-55.
[3]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59-66.
[4]谢菲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11(6):93-98
[5]蒋丽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9-11.
[6]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02-106.
[7J卢白E忘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8:1-41
[8]钟福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初探[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89-91.
[9]路爽.非物质文化景观格局的地学图谱研究体系:理论与体系[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1-44.
[10]HarrietDeacon,IntangibleheritageinConservationManagementPlanning[J].IntematìonalJounalofHeritagestudies,
2004(5):68-70.
[1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49-55.
[12]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占衬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1):31-38.
[13]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等.客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地学视角的解析[J].人文地理,2009(6):40一43.
[14]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6):810-817.
[15]曹帅强,胡最,邓运员"景观基因"视角的南岳古镇景观特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6):162-166.
[16]胡最,刘沛林,曹帅强.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13.68(2):219-231
[17]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1]地理学报,2010,65(12):1496
1506.
[18]许抄军,罗能生,刘沛林历史文化占城的游恕价值评估:以凤凰古城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3):521-525.
[19]刘沛林"景观信息链"理论及其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8,28(6):1035-1039.
[20]刘沛林,刘春腊,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9,29(10):1731一1736
[21]邓运员,杨柳,刘沛林.景观基因视角的湖南省市村镇文化特质及其保护价值[J].经济地理,2011,31(9):1552-1557.
1584.
[22]徐美辉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及其特征[J]文史博览(理论),2010(4):22-24
[23J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70-76.
致谢: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沛林教授的多次指导,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收稿时间:2014-05-18;修回时间:2014-08-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67、41171122);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12JJ7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规划项目(lOYJAZH015);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A016)
作者简介:曹帅强(199命一),男,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GIS与景观基因理论应用。E-mail:cao_shuaiqiang@163.com。
※通讯作者:邓运员(1973一),男,湖南祁阳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学。E-mail:dyyd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