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傩戏“咚咚推”遗存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独特,是侗族人民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一、多腔调的民族民间戏曲声乐价值
侗族傩戏“咚咚推”具有多唱腔韵律美、多调式旋律美、独特打击乐配器的器乐美和侗语念白语言美等民族民间戏曲声乐价值。
1.多唱腔韵律美的戏曲声乐价值。侗族傩戏“咚咚推”唱腔韵律优美、质朴,呈现多风格融合、多腔调汇集、原生古朴的戏曲演唱特点。天井寨人的祖辈先后居住在侗族南部方言区的榕江和靖州,后又迁至侗族北部方言区的新晃。因此,侗族傩戏“咚咚推”既继承了侗族南部聚居区的腔调等音乐特质,又融入了侗族北部聚居区的音乐风格,同时又融合了周边汉族、苗族、土家族的音乐元素。“咚咚推”的唱腔集多唱腔、诸曲调之精华,有侗族的“溜溜腔”、“吟诵腔”,苗族的“石垠腔”(即苗腔);也兼具侗苗“垒歌”风格和土家山歌韵味,有多腔调、多风格、韵律美的声乐价值。
2.多调式旋律美的戏曲声乐价值。侗族傩戏“咚咚推”具有调式调性及其旋律美的戏曲声乐价值。这在“咚咚推”傩戏《天府掳瘟华佗救民》剧目中的《傩歌》和《探病歌》中表现的比较充分。谱例1“咚咚推”傩戏之《傩歌》片段
《天府掳瘟华佗救民》[1]剧目中傩歌的调式为F徵五声调式,四句体,非方整乐句(3+2+3+4);旋律较为平稳,起伏不大,以级进为主,每乐句的结束部分加入四度或五度跳进,呈现调式韵律平稳美、平和美的民族民间戏曲声乐文化价值。谱例2“咚咚推”傩戏《探病歌》片段
《天府掳瘟华佗救民》剧目中《探病歌》(三娘唱)[1]的曲调调式为D羽五声调式,四句体,方整乐句(4+4+4+4);速度中速稍慢,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旋律多级进,每句以三拍长音作为结束音,以缓慢匀速的一字一音居多。可见,“咚咚推”傩戏的音乐调式表现出显著的抒情美的戏曲声乐文化价值。
3.侗语演唱念白韵味美的戏曲声乐价值。民族民间戏曲离不开地方语言美的文化价值,傩戏亦然。汉族与土家族共享的辰州傩戏[8]、湘西白族傩戏[9]用汉语方言演唱念白,演唱与念白都习惯用七字押韵的语句,显示傩戏声乐的地域性大众型亲切感人的无穷韵味美的民族民间戏曲声乐文化价值。
侗族傩戏“咚咚推”傩戏《天府掳瘟华佗救民》[1]剧目中傩歌以一字一音为主,歌词为七字句,第二句、第三句押韵;《探病歌》(三娘唱)以一字一音为主,歌词为七字句;歌词与念白为侗族北部方言区的侗族语言,傩戏全程都用侗语。体现“咚咚推”傩戏侗族北部方言区的亲切感、亲和力的地方戏曲声乐的文化价值。
4.演唱朴实美的戏曲声乐价值。傩戏“咚咚推”用侗语演唱,注重侗语唱词韵脚的押韵,展示出侗语唱词的韵味美与韵律美。“咚咚推”傩戏的表演者注重演唱的声情美,特别动人的是《关公教子》[1]等戏剧中,饰演关羽的演员,特别注重声腔与自己情感表演贴切一致的声情美。傩戏“咚咚推”运用自然演唱法,没有矫揉造作,显示出民族民间戏曲演唱艺术原生态质朴美的声乐价值。
二、三步曲牌伴奏的民族民间戏曲器乐价值
傩戏“咚咚推”的主要乐器有铜制大锣、班锣、包包锣、铙钹和木质桶牛皮包面的鼓。其中,鼓在乐队正中间,是主导乐器。击鼓者是乐队的指挥,鼓点决定着乐队演奏的曲牌和演奏的速度。
1.简洁明快美的器乐伴奏价值。傩戏“咚咚推”的伴奏乐器主要有大锣、班锣、包包锣、铙钹和鼓。这些打击乐器的配合简单,两声鼓,一声锣,发出“咚咚瞠l咚咚瞠l咚咚瞠瞠l咚咚瞠”的热烈而明快的伴奏声,此伴奏型反复击打,不断重复,以控制、指挥和调节傩事活动“跳三角”舞步的速度。后来,在伴奏乐器中又加入吹管乐器唢呐,其曲调较为简单。这种由打击乐器合奏为主形成的伴奏,简洁明快,给人一种原始、古老、朴实的文化氛围,呈现出粗犷、豪放、欢乐美的民族民间器乐伴奏价值。
2.击节协调美的器乐协调价值。傩戏“咚咚推”是多人表演的戏剧,由鼓、锣、钵等乐器配合协调动作,固定节奏,有序进行。用击打乐器形成的锣鼓点子,配合上场人员即“演员”的身段动作、念白、演唱、舞蹈、打斗,使其起止明确,快慢有致,节奏协调。全场在鼓板师父的领奏下,指挥、调节和控制全场的节奏,层层展开戏剧矛盾,塑造人物性格,抒发思想感情和渲染舞台气氛,使上场人员的唱、做、念、打等表演动作节奏鲜明有序,展示舞台艺术美的器乐协调价值。
3.节奏紧凑美的器乐控制价值。傩戏“咚咚推”节奏明快、紧凑,尤其是在高潮阶段伴奏速度由慢到快,演员表演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展示出行云流水的舒畅美与暴风骤雨的紧张美、热烈美,把舒畅美与紧张美紧密衔接起来的持续美。傩戏“咚咚推”的唱、做、念、打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而“咚”、“咚”、“瞠”的锣鼓点子激越高昂,节奏鲜明,是“咚咚推”戏剧节奏的控制机制。“咚”、“咚”、“瞠”锣鼓伴奏的配合,有效增强了戏曲演唱、表演节奏的紧凑感和准确性,尤其是每出戏中的哑剧表演,控制表演者动作表演的节奏、速度,突出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舞台氛围,展示出节奏紧凑美的戏剧器乐控制价值。
4.伴奏曲牌一致的器乐整合价值。“咚咚推”傩事活动有傩祭、傩戏、傩技三部曲,先祭祀,后演戏、最后是惊险的傩技表演。三者可以视为傩事活动的“三部曲”。这三大环节的乐器伴奏都用“咚咚推”曲牌,即配和“咚”、“咚”、“瞠”的锣鼓点。这既是傩祭舞步的节拍,也是傩技表演的节拍,更是傩戏表演时舞步的节拍,三者都在“咚咚推”节拍模式中依序进行。这就把傩祭、傩戏、傩技活动全程的节奏、环节、内容等衔接、整合为统一整体。这是侗族傩戏的独特之处,因此之故,人们把天井寨侗族傩事活动及其傩戏名之为“咚咚推”。可见其乐器配器形成的锣鼓曲牌价值之显著。
三、三点式独特傩舞的民族民间戏曲音乐舞美价值
傩戏“咚咚推”具有“跳三角”、歌乐舞三合一、哑剧舞、傩技等多方面独特的民族民间戏曲音乐舞美价值。
1.三角式独特舞步的戏剧舞蹈价值。傩戏“咚咚推”表演是在舞蹈中进行的,演员弯腰曲膝,双脚一直和着“咚”、“咚”、“推”的锣鼓点,踏着三角形三点式舞步,不停地跳跃。所以,又把这种舞步叫“跳三角”。由这种“三角式”舞步组合成以起点为中心的宽度较小的“梅花”形、半“梅花”形、“八字”形,以及绕场一周或半周的大圆圈形、流动式波浪形的“踩洲”形等舞步形态。这些舞步的形态都是按照三角形三点而踩三角的舞步,形成天井寨侗族傩戏舞步独特之处。傩戏“咚咚推”独特的舞步、舞姿、旋律、节奏,构成其解明快而朴实的傩戏舞美,这可与土家族的茅古斯舞和摆手舞,苗族的椎牛舞和鼓舞,藏族的锅庄舞等舞蹈媲美,具有重要的民族戏剧舞蹈价值。
据天井寨人介绍,傩戏“咚咚推”跳三角的三点式舞步,是按牛之头、脚、尾三点循环的舞步进行的[5]。他们根据牛的身体,把牛的头和两只前脚看做一个三角形,牛的尾巴和两只后脚又看做一个三角形。按这两个三角形的三点不停地跳跃,形成“咚咚推”傩舞的脚步,既遵循“咚”、“咚”、“瞠”的节奏,又按照牛的头与两条前腿的三点、两条后腿和尾的三点,反复曲膝跳动。这与辰卅I傩戏走罡步的舞步根本不同,更体现了源于牛图腾和农耕信仰[2]的舞蹈发生学本质,更展示出“咚咚推”傩戏舞蹈的独特文化价值。
2.三要素协调合一的舞美整合价值。三要素协调合一是指傩歌、傩乐、傩舞三者协调合一的舞美价值。傩歌、傩乐、傩舞是侗族傩戏“咚咚推”的三大要素。傩歌是指傩戏祭祀过程中的祭祀歌。傩乐是指傩事活动中的傩歌、傩戏、傩舞、傩技的打击乐,对傩歌、傩戏、傩舞、傩技活动起着控制、调节节奏、速度的作用,使傩戏表演过程中说、唱、舞等协调一致。
傩舞是指傩事活动祭祀、傩戏、傩技等中的舞蹈式表演。表演者的每一傩舞姿态,合着傩歌声的旋律、应着傩乐鼓点的节拍,协调一致,跳跃而行。傩乐与傩歌、傩舞协调合一,这是傩戏“咚咚推”区别于其他傩戏的戏曲音乐舞美价值。
3.服饰道具俭朴美的舞美文化价值。天井寨人按照场次和角色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服饰。祭祀时,身披稻草衣:表演生活剧时,戴面具,穿侗家服饰;演三国戏时,将军穿马裤服饰,文官、神仙、读书人身着长衫,脚穿布鞋,给人以武威文雅的观赏效果。天井寨“咚咚推”傩戏中的将军人物主要是三国戏中的英雄人物。剧中英雄人物配以红、黑、白三色马裤。马裤由两块长二尺、宽一尺的布做成,面绣侗族图案花纹,里绣年、月、日,两块布相距五寸钉在一条宽腰带上。长衫由侗族男人穿的对襟上衣加长即成,简洁质朴。其他角色的服饰按角色原型的需要,制作成各种颜色的服装,既有普通的侗装,也有特殊角色的服装。如瓜为绿色,瓜精角色的服饰则为绿衣绿裤;花狗角色的服饰则为花衣等。演出人员穿上马裤、长衫等服饰,就充当相应的角色。如穿上红色马裤的关羽,忠勇神武,正气浩然;穿上长衫的华佗,文雅庄重,风度翩翩。“咚咚推”傩戏的服饰显示出比较单纯的简约朴实美,具有俭朴美服饰文化价值。
此外,这些角色头缠八尺长的丝帕头巾,脚穿布鞋、草鞋,这是侗家人的日常生活着装打扮。其它道具也都简单轻便,如《菩萨反局》中背人的“菩萨”,其实不是独立的角色,而是一个简便的道具;《老汉推车》中的人力车,用竹竿和布做成,只有几公斤重,轻便易做,具有简便朴实的舞美服饰文化价值和道具文化价值。
4.哑剧式表演的舞美价值。哑剧式表演是傩戏“咚咚推”的重要表演手法和基本表演特征。傩戏“咚咚推”的台词和唱词不多,每出戏的台词记录下来不过干字,但表演一出戏,一般需要几个小时,因为傩戏“咚咚推”主要通过动作表演,尤其是哑剧式表演,来表现人物性格、角色心理和故事情节。许多角色整场没有一句台词或唱词,如《跳小鬼》剧目中的小鬼公与小鬼婆,既没唱词,也没台词,通过哑剧表演手法来表现小鬼散布瘟疫、祸害人间,引起人神共愤而驱鬼掳瘟。《开四门》中的关公也没台词与唱词,通过舞动青龙偃月刀的各种动作,展示关公的凌凌威风和英武忠贞。“咚咚推”傩戏哑剧式表演的动作细腻,展示分明,有的幽默滑稽,获捧腹之效;有的打斗激烈,令人心情紧张;有的颂扬英雄正义,使人肃穆起敬;有的鞭笞魑魅魍魉,激起干夫共指。“咚咚推”傩戏的哑剧式表演,使它具有突出的舞美艺术价值。
5.舞台环境俭朴美的人文价值。天井寨“咚咚推”傩戏的舞台,原来安排在一家小院里,以正屋中堂为中心,盘古大王塑像和面具供奉在中堂神龛上;在中堂做各场法事,以小院为舞台,表演傩戏和傩技。小院外沿是用石板砌成的一米多高的石头墙。这种庭院式舞台环境,依场就势,简便简洁。最近几年,为保护傩戏“咚咚推”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修建了一座五层重檐的鼓楼式表演场地。鼓楼名“天傩台”,修建在寨子傍边,依山就势,可一览四路村全景。“天傩台”正面以木板为墙,墙面上供奉着飞山大王塑像和众多面具,供案左边供奉着盘古大王塑像,左右两边为杆栏相围,正前面通敞无遮拦,供观众观赏傩戏表演。“天傩台”内就是傩戏表演的舞台,舞台外边辟为平地,铺就石板,是观众观看席位和活动场地。场地靠龙姓民居一侧修建了杆栏式木房,作为“咚咚推”傩戏传习所。观众也可以坐在传习所内观看傩戏表演。“咚咚推”傩戏表演的整个舞台、场地,简便简洁,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装饰,依山就势,生态环境良好,呈现出舞台环境简朴美、生态美的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
侗族傩戏“咚咚推”多层面的音乐文化价值,为我们保护该遗产,弘扬侗族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珍贵的依据。这些价值,对于过去,它已经发挥了作用,形成艺术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对于未来的艺术发展、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价值。这些未来的价值,目前只是功能,尚未实现,但只要利用已有条件,深入挖掘它的丰富内涵[6],就一定能够把它应有的功能发挥出来变成现实价值,并使其价值最大化,就一定能够将傩戏“咚咚推”的音乐艺术风范发扬光大。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城镇化背景下西南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综合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1YJA850021);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历史文化村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OZDB0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江卫月,杨世英,杨丽荣.侗族傩戏咚咚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刘芝风.发现湘西古夜郎·新晃侗族风情[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穆昭阳,杨长沛.傩戏“咚咚推”与天井侗族的文化记忆[J].戏剧文学,2012(11).
[4]杨果朋.侗族“咚咚推”的艺术特征与赏析[J].中国音乐,2009(2)..
[5]蔡多奇.新晃侗族“咚咚推”舞蹈艺术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6]钮小静等.侗族傩戏“咚咚推”文化内涵管见[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4).
[7]杨世英等.族摊戏“咚咚推”传承的思考[J].边城晚报2010-1-7.
[8]王文明等.州傩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9]王淑贞等.沅陵白族民俗文化[M].北京:线装书局,2012.
[1O]彭荣德等.梯玛歌[M].长沙:岳麓书社,1989.
[11]张子伟等.湘西苗族古老歌话[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钮小静:(1983一)女,硕士,怀化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