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当代意义
龙海清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苗族人民世代创造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在盘点这些遗产的时候 ,不难发现.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基本 特征几乎都在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中有所反映。一个文化异质的人,只要参加过苗族传统节日活动,就会对苗族文化有或多或少的感悟。同时,我们还惊奇地发现,在全球化浪潮席卷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受到冲击最为严重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却恰恰成为了保持民族认同与民族情感最为坚强的壁垒。不用说在国内,就是已经迁居到西方国家的苗族 ,也依然按时过着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就进一步提示我们,重新审视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特征,深入发掘其当代的意义,也许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课题。

  一、 关于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概念

  所谓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就是苗族人民在过传统节日时所进行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习惯、活动空间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 、民族情感、民族精神、价值取向等诸种文化因素的总和。从文化形态上看,它包括节日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信仰文化、歌舞文化、竞技文化、婚恋文化等等。

  如果从“传统节日”这一概念出发,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又有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之分。

  其广义概念是指,凡是苗族人民所过的一切传统节日而发生的一切文化内容与现象,都属于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范畴。这些节日,既包括苗族人民自己所特有的节日,也包括各民族所共有的岁时节日节气 。后者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以及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所划分确定的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日节气虽为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所共有,但苗族人民在过这些节日节气时,又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因而也就形成了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春节,一般的说法,它是起源于远古的“腊祭”,即岁终祭众神的活动,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祝贺人的丰收而举行。但在古代,岁终岁首的时间不尽相同,至汉武帝时,才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始。按此时间的定制,它可以说是起源于汉族的先民。不管它起源于何时何地何因,但现在已衍化成全国性乃至全球华人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共同节日。自古以来,过春节就有祭祀、宴饮、迎神、贺年、玩赏等活动。而苗族人民在春节举行这些活动时,又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春节前夕,打糍粑、做豆腐,几乎是苗族各地区一种普遍的习俗,有别于北方汉族地区包饺子的风尚。在贵州一些苗族地区,于除夕晚上,家人团聚,往往不喜外人打搅,他们用半开半掩大门的方式燃放鞭炮,以示此时外人不得入内。初一清晨,除继续燃放鞭炮以驱邪祈福、祭祀祖先外,人们还用两手做拦牛羊状,且嘴里念念有词,以示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初二后,人们身着盛装开始出门拜年,互相道贺,主人则要对客人敬酒三杯。春节期间,青年男女少不了要聚在一起,吹芦笙,唱歌跳舞,尽情娱乐;有的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等 民俗活动。又比如清明节,除扫墓祭祀先人等共有的基本活动外,湘西苗族地区至今还保留有小孩头戴杨柳帽的习俗,以示驱毒、明眼、求好运之意。俗谚有云:“清明要戴柳;不戴杨柳,将来老死转猪狗”。尽管这些节日不是苗族所独有,但它们已为苗族所接受,承载着苗族所赋予的文化。因此,这些文化现象理所当然地属于广义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

  狭义概念上的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则是指苗族人民在过本民族所特有的传统节日时所发生的一切文化内容与现象。苗族自己特有的传 统节日也非常多。诸如:“过苗年”、“鼓脏节 ”、“四月八”、“龙船节”、“赶歌节”、“吃新节 ”、“吃丑节”、“跳花节”、“歌会节 ”、“姊妹节 ”、“赶秋节 ”、“芦笙节”、“挑葱会”、“跳香节 ”、“闹鱼节”、“杀鱼节 ”、“秋收节”、“赶坡节”等等。这里,笔者用“特有”而不用“独有”来表述,出于如下因素的考虑:一是为了强调苗族人民在举行这些节 日活动时所独具的文化内容与特点。如“四月八”这一节日,既佛教的节日,又是多民族的“牛王节”,但苗族的“四月八”又自有特定的来由与活动内容及方式 ,“跳花跳月”是它的主要特点。其二,有的节日是两个以上民族所共有,且活动时间、地点、方式都是共同的。如湖南靖州一带的“芦笙节”,是苗、侗人民共同举行的 ,因此在该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又称之为苗侗芦 笙节”。说苗族“独有”并不恰当,但它确实又是苗族文化特色十分突出的传统节日。事实上,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广义、狭义概 念之分,只是相对而言,两者难于划分出明确的界线。这是因为,有的节日最早起因是各民族所共同的,特别是在时间历程的节点 选取原则上,是大家所通用的。或是历制原则,或是天干地支原则,或是物候变化原则,或是农作物生长期所决定的农忙农闲原则,这就难免造成各民族节日的重叠性与相似性。又由于民族间的相互杂处与文化的互动交流,也会造成节日文化内涵与外延在民族特性 上的模糊。因此,要区分出哪些节日文化是苗族所特有甚至是独有,哪些是多个民族所共有,当是一件不容易弄清的事情。

  为了讨论的方便 ,本文以下的论述,主要是以狭义概念上的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论阈。这是应该加以特别说明的。

  二、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特征

  苗族所特有的传统节日,其特色是十分突出的,因此,我们又可以称之为苗族特色节日。为了真正了解它们的意义,首先就应把握这些节日的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出许多方面,这里只是择其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粗浅的说明。

  其一 ,流行时空的地域性。

  流行时空的地域性,含指两个方面,即指节日流行的地理空间意上的有限地域性,和同一节日在时间节点选取不同地方的差异性 。

  民族学、民俗学的资料表明 ,苗族 有的传统节日并不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那样,具有全国全民 的广 域 性 ,而是每一节日往往只流行于某一 地区或若 干地区 ,并 非 是全部苗族都在同一天举行同样的节日。“过苗年”本 是 苗 族最为盛大而普遍的节日,但在现在许多地区已经失传,只保留在部分的 苗族地区之中。 “二月二”、 “三月三 ”这两个节日同样 如此 ,目前主要 流行于海南省的苗族地 区。 “四月 八”主要 流行 于湘 西 、黔东南 、贵 阳地 区。 “芦笙节 ”则 主 要流传在黔东南的凯里、黄坪及湘南的靖州、广西融水等 地。“吃丑节”则主要流行于黔东南 台江部分苗族 地区。“歌会节”则主要流行 于湖南靖 州 、贵州锦 平及天柱一 带。“赶秋节 ”则 主要流行 于湘西 花垣等地。“跳香节 ”则主要流行于湘西泸溪 、沅 陵及桂 北部分 苗族地区。“挑葱会”则主要流行 湘西保靖 苗族地 区。六月初六的 “赶 歌会 ”则流传 于湘 西风凰和与之比邻的贵 州松 桃部 苗族 地区。“姊妹节”则 主要流传于黔东南的台江地区 。 “爬山节”则主要 流行于凯里市苗族农村。如此等等 ,都表现出节日流行空间上明显的地域性。

  在节日时间的确定上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除某些以农历月日命名 的节日外 ,凡是 以活 动内容命名 的苗族 传统节 日,每一个节 日举行活 动的时间也会 因地而异 。据 明 嘉靖 《贵州通志 ·风俗 》记载 ,独 山州 “九 名九姓 苗”, “以 十月朔 日为节”,即以农历十月一 日为过苗年日期。而清初田雯 《黔书》又说 ,苗人 “以季夏 为岁首”,似 乎 又有一 些 地方 的茁民在 “季夏”过苗年 。据 解放后 的调查 ,仅在黔东 南 的台江县各乡苗族的苗年 ,具体时间都有差 异。 “如巫脚 交十月第一个丑日是大年的正月,第二个和第三个丑 日为小 年 ;宝贡乡 在 十月第一个及第二个子日,先后 过 大小 年 两次;孝弟乡 是 以十月第一个丑日为小年 ,第二个丑日为大年 ,第 三个 丑 日又为 小年,……革一 、大塘 、茅坪等 乡只在 十一月以后 的卯 日过一 次苗 年,老 屯乡在十一月辰 日过 一次 苗年”。…过苗年尚且如此,其他节日也有这种情形 。“爬 坡节”有二月举行 的,也 有三月 或 四月或六 月不 等举 行 的。 “芦 笙节 ”于凯里 舟溪 乡多在正月举 行 ,黄坪县谷垅 在 九月举行 ,湖南靖州苗族则在七月十五举行 ,广西融水又在三月三举行 。 “跳 花节”有 正月举 行 的,也有 二 月 、三月或七 月举行 的。有的节 日在一个地方的一年中要举行几次 ,如“芦 笙节”;有 的则数年举行一次 ,如 “鼓脏 节”有的则是 由各寨有声望的人临时商定,如贵州 中部 的 “杀鱼节 ”。总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约定俗成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 ,是由于苗族宗族 的社会结构的历史和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的交通 、信息交流不便等因素决定的。为节约简幅 ,此不赘述 。

  其二 ,节日活动场域的集中性。

  节日活动的空间场域大体有两种情形:一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地举行节日活动;一是以某一场地为集中点,大家汇聚在一起举行节 日的各项欢庆活动。苗族的传统节日活动,往往是采 取后一种形式。他们在节日期间,或选取某个坪坝,或某个山坡,或某个河边,或某个寨旁,以作为节日活动的集中地,形成一种固定的节日文化空间。届时,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汇集在一起,举行节日的欢庆活动。参与者,有的是邻近的几个寨,有的是相连的几个乡,有的则是接壤的几个县或几个省,人数之多,场面之热烈壮观,常为汉族地区所罕见。如在改革开放以后,湘西地区的苗族多次举行“四月八”活动,来自湘、黔、渝边区的人民,少者有数万人,多者达十多万人。

  其三,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与方式的歌舞性。

  在汉族地区 ,特别是在城市中,从春节到中秋,其节日内容几乎只剩下一个 “吃”的文化。春节注重 吃团圆饭,元宵节注重吃 元宵,端午节注重 吃粽子,中秋节离不开吃月饼。而苗族 地区则不 同 ,苗族 人民在过节时 ,固然也有 自己 的饮食习俗及饮食文化 ,但更 多地则是举 行各种形式 的文化活动。既有上刀梯、踩 犁口等 绝技 绝 活 表演 ,也有斗牛赛马 、舞龙舞狮等项目的比赛 ;即有唱苗歌 、踩芦笙 、打苗 鼓 、吹唢呐等文艺形式 的展现,更有青年男女对歌求偶的活 动 。特别是活动 的歌舞方式,几乎贯串到每一个 传统节日欢 庆之中。这就构成 了苗族传统节日活动内容 的丰 富性与活动方式的歌舞性特征 。在众多的节日中 ,有许多节 日的名称就 是 因歌舞为主要 活 动 内容而 得名 。诸如“歌会节、“赶歌节”、“芦笙节”、“跳 花节”等节会名称就具 有明显的歌舞性特征。就像“鼓脏节”这样具有浓厚宗教意味的节日,也同 样离不开群众歌舞的活 动方式。据 乾隆年间的《永绥厅志》记载 ,湘西苗族的“跳鼓脏”就有 “男外旋 ,女内旋,皆举手顿足”的歌舞习俗,且“芦笙之音,与歌声相应 ,悠扬高下,并堪入耳”,令人心旷神怡 。

  其四,文化内涵的独特性。

  任何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都有丰 富的内涵,苗族更是如此。在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十分丰富的内涵中,又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或者说,具有鲜 明的民族文化特 质。概而言之 ,就是在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中,具有久远 的巫风传统的文化积淀 ,稻作文化的鲜明底色 ,敬祖追远 的强烈意识 ,崇尚英雄的恒久情结 ,婚恋自由的情感释放。

  苗族是一个巫文化传统十分浓厚 的民族 ,从 蚩尤 时代的“民神杂糅 ”、“家为巫史” (《国语 ·楚语 下》)到 “三 苗”时 代的 “相 尚听于鬼神” (《尚书·吕刑》),再 到汉代的 “其 俗 信巫而好祠” (汉王逸 《楚辞章 句》)以及 到近现代众多神灵 的信仰 ,这些巫 文化元 素都在 苗族传 统节 日文化有 所积 淀 。很多节 日活动就是 由祭祀仪式演 化而来。苗族 又是一个 最早 发明水稻生产 的民族 。苗族 的古 代先民 “三苗”生 活的洞庭 湖地区,不仅发现了世界上最早人工栽 培稻米 的大量 遗存 ,也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田及灌溉 配套设施;且苗族之得名,也与种植水 稳有关。 因此 ,在众 多的节日饮 食习俗及祭祀内容与仪式 中,都 透露 出一 种鲜明的稻作文化底色。关于一些苗族传统节日的来源,民问又都附丽有相应的口承文学,或是人类祖先起源 的神话 ,或是苗族英雄 献身救 难的传说 。充分反映 了苗族传统节 日文化的蕴含的 敬祖追远 的强烈意识和崇 尚 、怀念英雄 的不泯情结 。特别是每一个节 日活动期 间,都是青年男女 “游方 ”的好机会,他们那 种无拘无束 的情歌对唱与求偶的情感表达方式,既是渴求生命意识的释放 ,更是民族文化特定的个性张扬。

  三、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意义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它应有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尽相同的意义。那么 ,对于当代来说 ,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倍加重视的呢?

  1.苗族传 统节日文化具有一种文化创造与积 累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是由节日一定的习俗 、活 动 规范 所 表现的。前面已经指出,每到节日期间,人们都要做一些平日难于享用的节日饮食制品 ,人们都要穿着 节 日的盛装来展示自己的美 ,都要通过歌舞活动进 行交际 与求偶。这 就形成 了一 种 内在动力 ,推动着饮食文化 、服饰银饰文化 与技艺及民间文学艺术的创造与发展。而各村各案都有各自的创造 ,人们一旦发现异村异寨的创作也适 合 自己的需要 ,便会自动吸收过来,变成自己文化积累的组 成部分。这种创造 与积累的动力机制 ,对于民族文化 的更新与发展有着重要作 用。特别是 在当代全球 化背 景 ,对于文化的多样,更显得意义重大。

  2.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或者说,它是苗族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 样态。它不仅反 映着 苗族人 的生活习俗 、信仰观念 、道德理 想 、审美情趣 ,也保 留着苗族的历史记忆。正是这 些因素 ,构成 了苗族的一种 文化符号 ,成为了一种民族 认同的标识 。因此 ,它 对于增强人们的民族 认同感 、归宿感 和凝 聚力都具有重 要作用。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 的民族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 的民族文化 。每 个兄弟民族的文化都是其 中一个有机 的组成部分。 只有各个民族 都保留有自己的文化标识 ,才会 形成 中华 民族 的整体 标识 ;只有各个民族的团结,才会有整个国家的安定与团 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苗族传统节 日文化无论是对于苗族 而言,还是整个 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民族认 同的标识 ,是 民 族凝聚力 、同心力之所在。在全球化 日益深 广的今天 ,它 对 于保持 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丰富性 的延续 ,维护国家文化的安全 ,更是具有不 可低估 的作用 。

  3.苗族传统节 日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承载着 苗族 文化众多的信息。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不仅是调节人们 的生活,满足人们休 闲娱乐、艺术审美 、陶冶性情等 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人们认知苗族文化的最好窗口与途径。又由于各地各种节日文化往往又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表 现出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差异 就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梯度力,吸引着外地 的人们来此领略他们所追求 的异乡风情,认知异地的文化特色 。这就势必带来 物质与货币的空间移动 ,构成了客源地与节日活动所在 地的相互作用。同时,传统节日文化的展现 ,也是搞高地方知名度和文化品位的一种有效式 ,有利于吸引外 资的投入。因此,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也就成为了开发 与发展旅业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 资源。特别 在 苗族地区,往往经济发展滞后 ,科学技术薄弱 ,交通与区位优势相对欠缺 ,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包括传统节日文化在内 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极为丰厚 ,而将这种 资源所蕴含的潜 在力量转化为经济 、文化的现实力量又往往不一定需 要高科技 的 支撑与 巨额资金的投入。这正好符合苗族地区的现有基 础与 条件。只要对它加以适 度的开发与合理利用 ,不仅能让苗族地区能迅速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且对促进苗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苗族传统节日文化最显著 的特征还在于它的和谐理念 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 汉族文化还 是少数 民族文化 ,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民间文化,却不约而 同地表 达了对和谐理念的追求与向往,共同积淀 和凝聚成为 中华文 化的基本精神与悠久传统 ,在今天越来越显 示出它的宝 贵价 值。这一点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尤为 显得 突出。和谐理念 包 括人与 自然 、人 与社会 、人与 自我精 神三个层 面 的和谐 。三个层面在苗族 传统节 日文化 中都有 明显 的体现 。首先 ,节 日 时间的选取是 古代先 民根据 自然 天象 、气候 、物候 的变化和 生产 的节律 而确定 的。其节 日活动 内容又往往起源 于巫术及 祭拜 仪式 。而这些仪式的产生 又源于远古的 “万 物有灵”观 念 。这种观念 的特点就是将 自然界 的一切 想象为同人一样有 感觉 、有意志 、有灵魂的生命 体。这 就是人 与 自然 和谐 理念 最早产生的根 源。在这一点上 ,苗族 同 别的 民族并无二致,差别就在于 ,有的民族 “万物 有灵”观念 在现今已经 十分淡 泊或消失 ,而苗族有较 多遗存 。因此 ,苗族节 日活动场 所往 往选 择在野外进 行,他们的狂欢,总是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 男女青年的幽会 也往往 是在 山林 之中 ,这也是 “天人合 一” 的一 种体现。苗族节 日的特点 ,还在于活动 场域 的集中性 ,目的是为 了有利 于人际之间的交 流,表现了人与社 会的和谐 主题 。人又是世界上惟一有思想意识 的动物.人的自我意识也会常常 发生矛 盾,特别 是 面对 某种 困难 ,受到某种压力 时,往往容易造成内心的烦恼 ,价值观上 的 自我夸大或 自我贬低 ,也容易做出一些越轨的事情 。苗族传统节日活动所特 有的方式 ,正可以调节人们的心理状 态 ,消除各种烦 恼 ,达 成人与精神和谐的 “相处”方式。在当代的中国,各族人民正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努 力。只要我们 正确认识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和谐 理念 的价值取向,充分发 这一 精神资源 ,并站在历 史发 展 的高度 , 重塑它的价值结 构,就必然成为 当代构建和谐社会 的有益基 础和因素。

  5.传族传统节日文化又是苗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民族精神 的依托。在苗族的许 多传 统节 日里 ,都附丽着解释节日来源的传说,这些传说又大多以英雄献身为主要内容。这种崇尚英雄的情结,其实就是苗族人民不畏 强暴、勇于斗争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节日期间,苗族人民常 常要举行斗牛 、赛马 、上刀梯 等活动,这也是 苗族人民不怕艰险 ,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的形象展示。节日的歌舞活动 ,都蕴含着苗族人民对和谐 与美 满的诉求。这一切,都是重构 与培育符合 当代所需要 的民族精 神的基础与 文化资源 。就从 这一角度来 审视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它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