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湖南常德丝弦调式特征探微
张艺

    我国民间有许多种曲艺形式,其中有湖南曲种——湖南丝弦。湖南丝弦来源于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时调小曲,明末清初由长江下游传入湖南,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演变、发展而成。因为它是以扬琴为主要乐器,以琵琶、三弦、月琴、京胡、二胡等丝弦乐器为伴奏乐器,故称之为“丝弦”。常德丝弦是湖南丝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在常德地区流传的时间较久,音乐保留完整,清代末期,省内其它丝弦逐渐衰落,只有常德丝弦还有演出活动。解放前夕,常德丝弦走向衰落,有的曲目已经失传,是解放后大量的抢救工作,保留了大部分曲目,才使今天的我们能够有幸领略常德丝弦的魅力。常德丝弦又分为“牌子丝弦”和“板子丝弦”两种。

    一、常德丝弦调式概况

    “牌子丝弦”是曲牌联缀体,它的各种不同表现功能的曲牌约有一百多个,在目前常用的有51个,曲牌的调式情况如下:

    (一)单一调式

    单一调式有19个曲牌,宫、商、角、徵、羽5种调式都有。其中宫调式有8个,如“沙包头”、“照花台”和“京垛子”等;徵调式有6个,如“采花调”、“反越调”和“洒金扇”等;羽调式有2个“青江引”和“平渭”;商调式有2个“流水”和“淮调”;角调式有1个“呀儿吆”。

    (二)调式交替

    在一个曲牌中,一个调式占主导地位,中间可插入另一个调式,其功能不太稳定,形成调式交替。这样的曲牌有16个。绝大部分是同宫移主的调式交替如“剪剪花”(徵——商——徵)、“三更天”(羽——徵——羽)、“银钮丝”(宫——羽——宫)和“探亲调”(宫——徵——宫)等。

    (三)转调

    转调是指在一个曲牌中转两个以上调式,每个调式的功能都比较稳定,并且结束在新的调式上。这样的曲牌有16个。其中同宫移主转调有9个,如:“小四景”(商——宫)、“大四景”(宫——徵)、“鸳鸯调”(羽——徵——宫)等;移主移宫转调有6个,如“平渭”(G商——D商——F宫)等;同主移宫转调有一个“哭五更”(C徵——C商)。

    二、常德丝弦调式的特点

    在单一调式的曲牌中,以5声音阶居多。此类曲牌无论是宫、商、角、徵、羽,都具有它本身应有的规律,如宫调式曲牌,除经常出现稳定音“宫”外,作为支柱音的“角”、“徵”也经常围绕在宫音附近,起到从破坏稳定感到加强稳定感的作用,这一部分不再赘述。

    在单一调式的曲牌中值得提出的是,旋律本应在很完整的调式中结束,但却在结尾附加一句,使全曲结束在一个新的音上。第一遍听,觉得很别扭,似乎搅乱了什么似的,仔细想想却不然,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样就给原来的旋律增加了动力。本来已经稳定了的却又动荡了,然后又稳定了,并不影响原有的调式,这种形式在民歌中也偶见。如:

    1、“正越调”宫调式,结束在商音。

   

    上例曲牌,前已反复同一宫调式旋律4次,谱例上是5次。这时宫调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结尾句却结束在商音,结束在商音的乐句在旋律中曾出现,因此在这里并不太突然,但增加了极不稳定感,所以在尾声的过门中又再次重复了同一乐句,趋向了稳定。

    2、“清江引”羽调式,结束在宫音。

    这个曲牌羽调式是很明显的。然而落句在宫音,全曲中是没有的,但结尾却很自然地落在宫音上,其原因是羽音到宫音是相邻的两个音,极易互转;就其和声功能来看羽调主和弦与宫调主和弦有两个共同音,结束在宫音上也较自然。

    牌子丝弦多是由民间小调而来。这样一个牌子不仅是只唱一遍旋律,而是反复多次,这是曲艺音乐的特点。在反复过程中,避免单调力求变化,就无形中会往别的音上靠,这样就出现了调式交替和转调。在调式交替的曲牌中,不管是何种调式与何种调式交替,都有其内在规律:一是调式支柱音的变化,二是受偏音的影响。

    3、“元宵歌”同宫移主,宫——徵——商——宫。

    这首5声音的牌子曲,开始过门的6小节为明显的宫调式,几乎每一小节都有其调式的支柱音mi和sol,尤其结束句从sol到do这4度进行,构成典型的宫调。

    第1唱段开始就连续出现从la到sol的下2度进行,这样给稳定sol音创造了条件。第2唱段的第3、4小节的rai和mi起到倾向sol的作用,稍有徵调式之感。第5、6小节的重复使徵调感略加肯定,但功能性很不稳定。第3唱段起前4小节又反复不断地出现rai,而sol又成为经过音,尤其是第4小节的rai二拍,这种二拍子的出现从4小节又减至3小节出现,以后便是每小节出现停至rai音上,这样从时间到感觉都给人商调感。这个商调虽功能性不甚稳定,但比前徵调的调式感要强些。第4唱段开始回到宫调,其准备的条件,一是从第一小节开始就强调do;二是第3小节落在sol上,这sol是do的属音,是从商调转到宫调的过渡音;三是第3、4小节的mi——do、sol——do的跳进,起到强调do和稳定的作用。这3个条件为回到宫调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最后顺理成章地结束在宫调,为了更稳定又用过门强调了一下。这个曲牌的调式交替就其和声功能来看是主——属——从属(属)——主的雏形。一个小小的曲牌调式却有如此多的变化,体现了其调式与和声联系之紧密,实属难得。

    转调在常德丝弦中也是常用的手法,为了使旋律富有色彩性的变化,在牌子曲中采用了几种不同的转调手法,如同宫移主、同主移宫和移主移宫,它们都是转在新调上结束,构成转调的主要因素是偏音起了很大的作用。试析几例如下:

    4、“哭五更”C徵——C商,同主移宫。

    这段曲牌是描写烟花女子的悲惨命运。从第1唱段到第2唱段结束,是完整的徵调式,第3唱段开始为了更突出悲惨形象,第3小节出现了两拍的fa音,由于时值较长调式立刻产生了变化,明显地移下了5度,后面又紧接着出现了两次fa音,这样C商调有了较稳定的感觉了。第4唱段的旋律和第3唱段的旋律基本一致,因为又重复了一遍,所以最后结束在C商调上时,已经很自然地转过来了。这段曲牌从C徵转到C商调,主要是出现了fa这个偏音。

    5、“叠断桥”F徵——C商,同宫移主。

    这是一个双重调性的曲牌,可记降B调,又可记成F调,但两个调都不能从头到尾感觉满意,这也是这个曲牌在调式、调性上的独到之处。

    第1唱段应是G商调,最好用F调记谱,但第2唱段出现了F调的fa音或是降B调的do音,这样使以下的旋律在降B调记谱较为流畅,其调式为F徵调。第3唱段的旋律第四小节由sol音下行5度跳到do音又级进到rai音,这样就转到了C商调。转调的曲牌还有一些,因为篇幅有限,仅列举这些。

    三、常德丝弦调式形成的原因

    常德丝弦的调式特点从总的规律来说同其他说唱形式乃至民歌、戏曲的调式特点是一致的。但常德丝弦的调式形式也有其独特之处,这和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常德丝弦形成于明末清初,其曲牌联缀体这一形式可以追溯到宋代的“诸宫调”,而曲牌音乐可追溯到明代的时令小曲。无论是宋代的“诸宫调”还是明代的“时令小曲”,至今遗留下来的只是文字记载而没有曲谱,如《万历野获篇》(明沈德符)、《在园杂志》(清刘延玑)和《扬州画舫录》(清李斗)等书中有关某些曲调流行情况的记载。见于明代著录的小曲有:“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寄生草”、“闹五更”、“银钮丝”等31首。根据以上记载,明代的“时令小曲”是很流行的,这些曲牌如今常德丝弦还在沿用。

    明代的时令小曲及其它民歌小调沿着长江水路,随不同身分的人,如不得志的官员、诗人、商人、乐师、歌女等流传到各地,传入常德的具体年代很难考证。明代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年间,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手工业空前发展,城市繁荣,所以很有可能在清初传人常德,或许还要早一些。一经进入常德,结合常德地方语言及常德地方音乐,经艺人们加工就形成了常德丝弦,同时它的调式已有明显的特点。

    广西文场单弦牌子曲和常德丝弦音乐同出一源(它们所使用的曲牌类似)。在广西文场常用的39个曲牌中有“叠落金钱”商宫调、“大四景”宫转徵、“湖歌”羽调转商调和“跌断桥”徵调转商调。在单弦牌子曲常用的15个曲牌中有“叠断桥”(D宫转A徵)、“石榴花”(D宫转G宫)、“鲜花调”(B羽转A徵)和“四板腔”(E商转D宫),而在常德丝弦中常用的51个曲牌有32个曲牌出现调式交替和转调。从比例上看,常德丝弦曲牌的调式较广西文场和单弦牌子曲变化大一些。

    曲牌“满江红”是曲牌联缀体中常用的曲牌,流行于江苏省时是商调式,中间没有调式交替,流入湖南省其它各县时惟独常德丝弦中的“满江红”最后结束在宫调上,并且中间出现了调式交替。从词曲结合上看,这里出现的调式交替,是为把宫女的悲惨命运表现得更悲切,用反复出现的si音显出一丝哭腔,结尾落在宫音上给人以新鲜感,这里结束在宫调上是自然的。

    曲牌“到春来”在广西文场中,在邵阳、浏阳的丝弦中都是宫调,而在常德丝弦中却出现了商调转到宫调结束。曲牌“夜落金钱”在邵阳的丝弦中是徵调,在常德丝弦中却是商调、宫调的交替。曲牌“倒板浆”在浏阳的丝弦中是徵调,在常德丝弦中是徵调和宫调的交替。

    另外,常德丝弦独有的“平渭”、“汉渭”、“商渭”、“滑腔垛子”、“大四景”等曲牌中,调式都有变化,有的一个曲牌出现四、五个调式交替,并结束在新调上。

    常德丝弦曲牌的调式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影响。清代中叶以来,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人口渐渐集中在城市。常德位于沅、澧两大水系附近,交通便利,又有著名的“桃花源”,自然有形形色色的人涌向常德,又因依傍洞庭湖,使常德成为鱼米之乡。丝弦艺人为了迎合有钱人和部分文人的需要,除唱词多加润色外,在“装腔”时,也力争尽量丰富多彩,他们用了所谓的“犯调”手法,还使用了“偏音”,这样就出现了各种调式的交替和转调,使得唱腔别具一格,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其次,常德丝弦吸取了其它艺术,如“梆子腔”、“皮黄腔”、湘剧、汉剧、民间花鼓戏、花灯戏等的营养,“满江红”有浓厚的昆曲味道,“平板”好似京剧的“四平调”,这些都是形成常德丝弦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