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铜官窑梅园利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法,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力求在设计中通过对我国梅文化的着力诠释,体现出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精神风骨。梅园规划以“采撷民俗、追忆历史”为原则,追求中国古典园林“宛若画意、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髓,表达“弘扬传统文化”的意境。同时结合对铜官窑遗址的保护,探索历史遗址保护和现代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设计手法,形成双赢共生的局面。
2 项目现状概况
长沙铜官窑又名长沙窑、铜官窑,窑址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县丁字镇石渚湖附近。长沙铜官窑遗址是唐至五代时期制瓷遗址,距今约1000多年。1988年1月13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立保护区。在保护规划区内外围山体为南北走向,中间夹一线农田,其中新河贯穿东西,清水蜿蜒,林木依依,景观极佳。为打造国家级遗址公园,沿着“铜官窑遗址—陶文化—旅游暨相关产业”这条经济发展思路,从大概念入手,提出了旅游区、景区两个层次的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思路,以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旅游区的建设思路中提出了打造湖南最大规模梅园的想法。经过可行性认证,拟以旅游接待中心区域的铜官窑博物馆为中心,在重点保护区范围外围建设千亩梅园,使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
近期梅园规划建设用地13.3hm2,整个梅园规划立地条件优越,依山傍水。西面湘江,以半边山、觉华山沿线为主,向北延伸至铜官镇。
3 梅园规划设计方案
梅园属长沙铜官窑文化遗址公园区的一部分,在博物馆遗址总体布局和规划原则的前提下,规划结构可总结为“一个纽带、五个景观区、五大景点”。一个纽带即是园区合理规划的景观道路;五个景观区为博物馆区、赏梅区、咏梅区、品梅区、水景观赏区;五大景点为“三友亭”、“悠然亭”、“梅韵别院”、“暗香亭”、“梅湖十友”等景点。
3.1 景观分区设计
3.1.1 “博物馆”景区
铜官窑博物馆位于园区入口处,主要展示铜官窑的悠久历史,突出一个“古”字。景区中心博物馆——“铜官窑博物馆”,博物馆周边绿化主要配植梅花,适当在视觉焦点位置放置含梅花浮雕文章的陶罐小品,畅叙梅文化的同时启示铜官窑将诗画文化内涵用于陶瓷上的先例,表现出梅花特有的品质和价值,展现梅花几千年的古韵,寓教于游。
3.1.2 “品梅”景区
分室外展区和室内展区两部分。室外展区名为“闻香寻梅”,主题围绕王安石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来展示梅艺术。室外按梅品种分片种植,并在临水区和陆地区配植不同的梅花品种,在满足其生态要求的前提下,营造更丰富的景观。室内的游客服务区有“品梅屋”,魏晋南北朝时,流传着一些关于梅的典故。《世说新语》写道:“魏武帝行失道,三军皆渴帝令曰前有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水出。“望梅止渴”的成语便由此而来。“品梅屋”出售各种梅的加工食品,让游客品尝梅果的多种滋味,了解梅的多种用途和经济价值。
3.1.3 “咏梅”
以文化景墙为主,文化景墙雕刻艺术展出历代名家关于梅的诗词书画作品。游人可以在这里挥毫泼墨、赋诗咏词,抒发赏梅的情怀。咏梅广场四周修有竹径与秋叶小径。这里是文化展示的重要区域。景墙以及点缀小品都与铜官窑的文化相结合,景墙墙面装饰采用陶瓷艺术浮雕,不仅展示陶瓷文化艺术且景观主题鲜明,给景墙赋予生命。景观节点位置采用陶罐种植绿化,构造精致景观小品。展示陶瓷艺术经久不衰,并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
3.1.4 “思梅”
该区属于觉华山山体一部分,以现有常绿针叶树为主,形成幽静而封闭的空间,与其他的开放空间形成对比,为游人提供一个静谧舒适的境界。游人可在苍松翠松林中,深思冥想,发思古之幽情。设有“悠然亭”等景点。
3.1.5 梅溪水景区
梅溪是在原有的生态水塘的基础上建成的,借助地形,形成上游瀑布、深潭、中游浅滩、小溪、下游静水荷塘等多样的景观层次,水边展现垂枝梅、绿萼梅、照水梅等的绰约风姿。
3.2 景点设计
整个梅园的景点展示以“梅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景园,同时注重以各个品种的梅花成孤植、或从植、或群植、或自然配植等手段形成以梅为全园主调,多种植物(如松、柏、竹、茶……等)相配的景园植物群落,丰富景区原本杂乱的植被,园区主要通过游园步道和溪流两条主线将各个景点连成一个整体,使游人流连忘返、享受山水、古建筑、丰富植被构成的时间、空间美,达到休闲、健康、益智、放松心灵的目的。
3.2.1 “三友亭”景点——以方亭为中心,在建筑物周围以“岁寒三友——松竹梅”的配植方式种植,即以梅花为主景,早园竹为配景,以松树为背景,衬托整个环境的冰清、静溢、平和之美,展现中国特有的文化,给游人提供一处静思、净化心灵的空间。在置石上刻字题名,以收点景、破题、增趣相得益彰之效。
3.2.2 “悠然亭”景点——古人云“登楼观梅”,悠然亭位于全园至高点,亭体量可制全园;登上悠然亭,全园景色一览无遗,给人以开阔、得意、自在的感受。悠然亭周边绿化在本地植物种类基础上运用植物造景的手法,从色彩、季相多方面考虑。在景点设计和种植设计中,体现梅花神形兼备、色香俱佳、傲雪凌霜的风骨,以及“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乾坤”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高洁品格。唐代诗人李白写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便由此而得名,梅花与爱情关系更密切了。悠然亭沿山区游路下来一处植物造景,以粉红色系梅为主景植物,营造—个浪漫爱情梅花林。
3.2.3 “暗香亭”景点——梅香别具神韵,此名源于诗句“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暗香亭置身潭中,通过曲桥与周边相连,周边自然配置梅树、柏树;夏秋观梅形、冬春赏梅花,微风掠过,幽香阵阵,置身亭中,犹如身漫花海。
3.2.4 “梅韵别院”景点——古人强调“梅花绕屋”梅韵别院建筑形式古朴,与梅园韵味想符;元朝“画梅高手”王冕,隐居九里山,号梅花屋主。筑室三盈,环植梅花,过着“山中煮石乍归来,满树琼花顷刻开”的意境生活。梅韵别院景点即追寻此种意境,前院可观梅、茶、菊,后院可眺“梅湖十友”,在院内游人还可品尝梅子酒、梅花茶为游人提供一处健康休憩的场所。
3.2.5 “梅湖十友”——山无水不灵,贯穿全园的溪流在山谷低洼处汇集成湖,湖中置岛,并在湖岛间配植十友——茶蘼韵友、茉莉雅友、瑞香殊友、荷花静友、岩桂仙友、海棠名友、菊花佳友、芍药艳友、梅花清友以及檀子禅友。整个水系区在丰富的植被承托下犹如仙境一般清逸、静寂。
3.3 道路交通体系
规划根据功能形成一级景观园路、二级景观园路、车行线路为主的三级道路网络。
4 实施思考
长沙铜官窑梅园规划立项的初衷是为了打造湖南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梅园,为长沙的旅游乃至湖南的旅游业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给长沙及周边城市的人们提供一个周末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去处。但作为涉及历史遗址保护区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涉及到实施层面的时候,就会遇到土地政策的制约和建设资金的缺乏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