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湖南擂茶文化资源探究
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

    擂茶又名“三生汤”、“打油茶”,是以生茶叶(茶树鲜叶)、生姜和生米仁为主要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擂茶既是充饥解渴的食物,又是祛邪驱寒的良药。中医学研究结果表明,茶叶能提神祛腻,清心明目;生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不仅湖南的桃源、桃江、安化有饮用擂茶的习俗,而且在福建将乐等地亦有此饮用习俗,又因各地的生活习性不同而各具特色。

    一、擂茶的饮用习俗

    1.桃源擂茶

    湘西桃源县,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因优美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已成为旅游名胜区,当地的擂茶文化也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桃源擂茶又称“秦人擂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为当地人一年四季所必需。制作时,先备好生茶叶、生米仁、生姜,为提高香气也可加入芝麻、花生仁等;然后将“三生”置于上宽下窄、内径约0.5米,壁内有沟状竖纹的陶瓷擂钵中,然后用山楂木或上等油茶木制作的“擂棍”旋捣,并加入少许冷开水,使成糊状,冲以沸水即成(一般加盐调成咸味)。

    制成的擂茶稠粘如糊,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现代饮擂茶时,还要另摆上一桌丰盛的小吃佐饮,像包谷、炸黄豆、炒花生、油炸豆、锅粑、酱萝卜等。笔者在桃源考察时,曾喝到用生姜、芝麻、黄豆、茶叶、糯米粉为原料制作的香喷喷的擂茶,还有满满一桌子配食。

    2.桃江擂茶

    桃江擂茶的制法大致和桃源擂茶相同,只是在吃法上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喝擂茶的习俗,且有擂茶喝得越多,婴儿就养得越白胖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常除茶叶外,还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胡椒粉之类。制作时通常将原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后,取出倾入碗中(称为擂茶脚子),用沸水冲泡,再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成擂茶(在夏季,可将擂茶冲得很稀,称清水擂茶)。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将多种原料放入碗内,直接用沸水冲泡的,但冲茶的水必须是刚烧滚的。

    3.安化擂茶

    在安化喝擂茶早已成为习俗,几乎家家户户备有陶制擂钵、擂钵架、擂茶棒(一般为油茶木做成)。做擂茶时先洗净擂钵、擂槌,炒熟主料、杂粮,准备好茶叶、佐料,将擂钵夹在两腿间,先放茶叶,次放芝麻、生姜、花生米,均擂成糨糊状,再用适量开水调制(根据喜好加糖调味)。

    调好的擂茶色泽乳白、香气四溢,喝起来清凉可口、滋味甘醇,四季可饮,尤以暑季为盛。有客来时,用大碗盛满奉上,随喝随添,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是高兴,这是接待常客的饮用方法;若有稀客来,还摆上自制的茶食,如油炸红薯片、炒黄豆、炸巧果皮、爆米花、酸刀豆、辣椒萝卜等。

    二、擂茶饮用习俗探源

    1992年,在湖南常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赞誉“秦人擂茶”为全球茶界做出了特殊贡献,并一致认定湖南省桃花源为中国正宗擂茶的发祥地。相传公元前280年秦朝大将司马措屯兵沅水之南,在与桃花源毗邻的长茅岭一带筑城,当时民间流传“古羹”,这就是擂茶的前身,也因此有“秦人擂茶”之说,但关于擂茶饮用习俗的起源各有所见。笔者经查阅史籍及实地考证后,认为马援之说最为可靠。

    据传公元41年,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带兵南征五溪蛮,路过乌头村(今桃源)时,发生了瘟疫,将士纷纷病倒,当地居民便献茶以治病。被病魔缠身的马援将信将疑地喝了一碗,只觉一股芳香沁人心脾,嘴里立刻有了滋味,遂连喝3大碗,随之他大汗淋漓,似乎淤积多日的病痛也随汗水流走。他忙问:“是何神物?”一老妪回禀:“此乃神传秘方五味汤。”此“五味汤”即为擂茶,其依据如下。

    (1)据《湖南省志•人物志》(上)记载:“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进攻武陵郡‘五溪蛮’,全军败溃。时马援年已72岁,请征五溪。次年,率军4万馀人抵临沅(常德),击败‘五溪蛮’,乘胜沿沅水而上,进至壶头(在今沅陵东)。该处地势险要,‘五溪蛮’据守上游,船不得进,而天气酷热疫病流行,士卒死诸甚多,援亦身染疫病,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暑。每闻‘五溪蛮’喊杀声,即起床观望,心情沉重。遂吟《武溪深》一首云:‘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能临。嗟战!武溪多毒淫。’后,病卒于军中。”《资治通鉴》第四十四卷也有类似记载,与传说中的军中流行瘟疫之说相吻合。

    (2)有石窒遗址为证。《后汉书•马援传》中记载:“三月,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壶头,山名也,在今辰州沅陵东。武陵记曰“壶头山边有石窟,即援所穿室也。室内有蛇如百斛船大,云是援之余灵”也。当地百姓把他曾住过的石洞取名叫伏波洞,把他曾挑过水的那条溪取名叫马王溪。

    (3)《桃源县志》载:“擂茶,名五味汤,伏波将军所制,用御瘴疠。”另有关茶的可靠文字记载始于公元前的西汉初,汉代饮茶之事,在现代考古发现中已得到验证。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的简文中均有“木古月一笥”的记载。有学者研究认为:“木古月(贾)就是茶树,古代写作‘茶’,《尔雅•释木》:‘贾,苦菜。’……古代茶叶可作羹饮,在马王堆简文中多次提到‘茶羹’,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释文曰:‘苦指苦茶而言’。苦羹,当指苦茶的肉羹。”可见当时茶作为羹饮的方法已经存在,这也可证明当时的百姓确实有可能已经掌握了类似羹饮的擂茶的制作方法。据《桃源县志•营建志•城池》载:“伏波石室在县南六十里,伏波洞即马援凿以避暑处。”《桃花源志•纪胜人事》载:“武陵蛮寇临沅,马援进军壶头贼,乘高守险,会暑盛,援亦中病,乃穿石为室以避炎气。”《九域志》载:“桃源青山有马援所凿避暑二室,即所谓伏波洞也。”这些史料记载说明,马援确实带兵到过桃源一带,也确实得过病。

    推测因擂茶既可作充饥解渴的食物,又是祛邪去寒的良药,故桃源邻近地区如安化、桃江等相仿而制,只是根据口味的喜好或加糖、或加盐而有所区别。另一方面,由于马援军中士兵来自五湖四海,故使得擂茶传到福建将乐等地。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