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湘西苗族银饰的分类与文化内涵
田茂军

    银饰是湘西苗族人民最为喜欢的传统民间工艺品,银饰的加工是湘两地区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四月八的节日里,苗族妇女必穿盛装,盛装必佩戴银饰。银饰从佩戴形式来看,可分为头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脚饰、手饰等不同部位饰品,每一部位的组件又有多种形式。银饰都是本土苗族银匠精心设计并加工制作而成,体现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美学意韵,成为民族的外在标示与独特的徽记。

    一、湘西苗族银饰的分类

    苗族银饰以其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极具审美价值的银饰文化。从佩戴部位上大体可分为头饰、颈饰、胸背饰、腰饰、手饰、脚饰等。主要部位的饰品又按支系、片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苗族银饰大多保留着原始的韵味,许多造型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信仰追求和生活习俗。

    (一)头饰

    1.银帽又名接龙帽,俗称“雀儿窠”,苗语叫“纠”。一般用雪银1500克左右,因为耗银多,非富有人家不能制。

    2.银花大平帽,为苗族姑娘春夏秋季末包头帕时戴于头上的装饰品,一般是集会喜庆之时使用。其构造由三大件组成:前后为两块半圆形银皮合成圆形,中空用细丝螺旋构成圆顶形。三大部件可以拆开。帽顶焊有花、鸟、鱼、虾、龙、凤、蝴蝶等图样,并饰有湖绿和桃红丝线花束,如繁花绿叶铺满其冠,与银色辉映相衬,显得既美观又富有诗情画意。

    3.插头银花,苗语称为“疏山”。婚嫁、节庆、过年时才插戴。一般重40克,造型有关公大刀、长矛、菊花、梅花、桃子、棋盘花、蝴蝶、寿字等,上吊有湖绿桃红丝线花束。

    4.捕头银椿花,苗语称“木比咬”,是苗族妇女捕在首帕上的银饰。椿花下端为插杆,中间为蝴蝶、白鹤、虾子、梅花、螃蟹等物件,缀有红绿丝线花束。逢年过节赶集做客,则将椿花插在头巾上。

    5.银凤冠,是17岁以下未出嫁的苗族姑娘戴在前额的装饰品,一般重180余克,长37厘米。凤冠戴在头上呈半弧形。

    6.儿童帽饰。苗族儿童银饰主要是帽饰、手镯和胸饰,而帽饰最为丰富多彩,多菩萨图案,工艺精湛,造型逼真。

    (二)颈饰

    1.轮圈,苗语称为“果公根”,因其根细,又名“扭根”项圈,苗语叫“靠莪根”。可单独佩戴,亦有加匾圈、盘圈佩戴的,是颈部主要银饰品。小的轮圈需银300克,重的约700余克,中段呈弯弯扭扭之形状的围圈,两端做一公母套钩,钩柄上缠纹一二十道凸状银瓣,使其更为美观。

    2.扁圈,为数五匝,是项圈中的中层饰品。外圈最大的一根重约133克,依次是121克、111.5克、104克、94.5克。同心呈筋脉状,有菊花纹饰,两端为公母套钩。扁圈是苗族妇女节庆之日喜佩戴的装饰品之一,均由五根组成一套,花垣的苗族妇女将扁圈戴在胸前,两头大而中间小,谓之“哈高”,即吊钩之意。

    3.盘圈,又名“叠板项圈”,苗语叫“靠莪著”。有五匝一盘和七匝一盘之分,多为单数,为项圈中的三层饰品。其形如罗盘,故名盘圈。因每匝互相叠压,即大在下,次在其上,故又名叠板项圈。每匝上凿有花纹图案,十分美观。两头有公母套钩。盘圈是苗族妇女清代以前的饰品,现已不多见,故十分珍贵。

    4.披肩,又称云肩,是苗族妇女披在衣领上的银链饰物,类似流苏。披肩一般需银1公斤打制,一般为锻面做底,银饰缝缀其上,制下精细,为苗族银饰中之精品。佩戴时,披肩能随肩、胸的高低、凸凹而紧贴于肩胸。

    5.童项圈,儿童戴时,项圈上多挂有一条银链垂至前胸,链子下端吊有一腰子形的银锁,以示驱邪之意。

    (三)身前身后银饰

    1.牙扦,牙扦挂于胸前右方,为苗族妇女喜爱的银饰兼适用之物,一般重近200克,长68厘米。牙扦上安有小银圈一个,便于套挂在胸口上,中央为打制的虫鱼鸟兽及植物藤草连缀其间,下端吊有耳挖、马刀、叉、剑、针夹、铲等小银器物。

    2.针筒,苗语称“针就莪”,是苗族妇女佩挂于衣襟的装饰兼适用之物。银针筒链上除必吊一针筒外,还有一至三层其他缀饰。如石榴、铃、棋盘、叶子、灯笼。最下端还有五条银链,吊抓子、宝剑、耳挖、大刀等器物。

    3.围裙链子,是苗族妇女重要装饰之一。共有两种:一种是两端钩于裙上,链子的中央挂在颈上或项圈卜;另一种是系同裙之用,皆制作精细,想象丰富,造型奇特而美丽。围裙若用银链系,就可免用花带。

    4.挂扣,用银质梅花编织而成的链子,故又名梅花大链子,苗语叫“拉比过”。佩戴时挂于扣上,悬于右襟。其制作方法先用银薄片编成少则数十,多则二百余朵小梅花,再将一朵朵梅花和小环连成链子。

    5.银纽,是苗族妇女所喜佩之物,有珠形、盘形两种式样。一般安单纽,但偶也有将五颗纽扣结为一束,安在应扣部位。银扣一般重10余克,两面凸起,有荷花、梅花纹,银光闪烁,赏心悦目。

    6.银花银蝶,系零星饰品,多组合或散钉于衣裤、围裙、胸兜上,图案有八宝、花卉、麒麟、虫、鸟、龙、宝莲灯花等。

    7.银牌,苗族妇女饰品之一,多悬挂于胸前,其形有长方、正方、斗笠状;表面有平、凸等形,面镶花草、八宝、鹿、狮子、飞蝶、人物等图案。

    8.后尾,苗名称为“写兔”,是苗族妇女在重大节庆之日才佩挂的银饰。它由花草、藤叶、银牌等装饰连缀而成。银牌上图案有二龙戏珠、百鸟朝凤等。它从后衣领挂过臀部,有如银纱垂背一般。

    (四)镯环

    1.手镯,又称臂环,苗语谓“禾抱”。镯子种类很多,按其形状可分为20余种,有的能开合,有的整体连接,不能开合。最重的可达370克,最轻的38克。平时一般只戴一只,节庆集会多则一手戴三四只不等,但两手所戴需要对称。手镯,既是苗族男女的装饰品,又具有吉祥如意的含义。

    2.儿童银手镯,又称手圈,重30~40克,直径4~5厘米,一般两根一套,一根上面配官印一颗,一根配瓜锤一对,取文武双全之意。

    3.指环,俗称戒指,苗语叫“旷达”。指环种类很多,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银匠聪明才智的是“呆四连环梅花套戒指”。它如同现代的小魔方,由四个连环组成,每个连环上有(形状,平折成90度,其上饰有数朵梅花。每环交错套在一起,能分能合。此戒指若分开后,不熟悉之人难以复原,故名“呆四连环戒指”。人们少则戴一副,多则戴四副,戴的部位必须在手指的中节上。

    4.耳环,主要有银环一个,下制虫鱼、花卉、叶片缀配。民国时期的耳环,有龙头环、虾环、梅花吊须环、猪尿环、水虫环、荷花环、蝴蝶环、单丝环、吊船环(一只船上首尾各有一人,下垂九链,链缀叶片)。

    湘西苗族银饰,可谓丰富多彩,极富特色,源远流长。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传统银饰加工技艺又逐步得到恢复和推广,出现了不少新产品,比如银质装饰画,银质纪念章、银质餐具、酒具等等。

    二、湘西苗族银饰的文化内涵

    苗族银饰是民族文化的综合载体。它一方面可以显示家庭富有和财产,另一方面则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化含义——苗族银饰作为民族的标志,它能起到维系苗族某个社区和某些群体的重要作用。

    剧内苗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海南和湖南西部等地区,在同一民族同一支系中,人们往往佩戴同样的银饰,银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根植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苗族众多的分支和不同的地域产生并形成了多样化的银饰文化。

    银饰在苗族民间服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苗族女性服装中,银饰是一种较为普遍并广泛使用的高级饰品。有专家总结,苗族银饰体现出三个方面的艺术属性和审美特色——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凡是盛大节日必有群众的盛装银饰相伴。在苗族人们的心目中,银子属于财富。在我国其他的少数民族那里,银饰也往往是每个家庭必备的装饰物,家里的银饰越多,分量越重,就表明该户人家的经济状况越好。银因其产量丰富、色泽好、易于加工,在民间广为采用,成为大众化的最佳选择,这也使得银饰的制作技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银有试毒功能,所以民间有银制的防毒筷。苗族笃信银器能驱邪逐魔,所以银子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饰品材料。如云南纳西族的七星披肩,除了刺绣图案外,常用银制的北斗七星装饰;云南基诺族妇女胸前的围兜上饰有银币、银钮、银牌,景颇族的服饰里也有大量的银饰,形状各异,成为服饰的核心所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人民在盛大节日时,有的穿上重达几十斤的银饰,表达出浓厚的节日气氛;藏族人民喜爱携带精美的藏银饰品和藏刀;湘西苗族和土家族婴儿帽子上装饰银饰菩萨和罗汉像等。南于银饰产生的普遍性及广泛性,再经由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民间工艺,体现在工艺精细、纹样丰富、造型独特、功能复杂等各个方面,与民间工艺、民俗生活、节日庆典互相交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银饰文化。

    就湘西苗族银饰来看,它主要有美学价值、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银匠精心设计制作而成的苗族银饰,其造型精美,各个部位协调一致,加上苗族妇女服饰上的精心打扮和巧妙搭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审美整体。独具观赏性的银饰,把苗族妇女衬托得更加美丽多姿,风情万种。苗族银饰质地坚硬、纯净无瑕、洁白如玉,体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能干、不怕艰苦、智慧精巧的精神品质。但苗族人从不把这种精神当作金钱来交易。苗家姑娘出嫁是不兴讲彩礼的。只是银饰的追求与准备,即便是最困难的家庭,也要象征性地准备几样。这就是苗家银饰的精神所在。当代银品的昂贵,加上苗家银匠的精湛工艺,使苗族银饰的价值一路飙升。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和交流层次日趋提升,苗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也日趋凸显。各族同胞和外国朋友渴望了解湘西、了解苗族,把苗族文化推出大山,推向世界,正好当时。苗族银饰是美丽的,苗族银饰体现出的精神是高雅可贵的。作为苗族文化中极有分量的一部分,苗族银饰这一古老灿烂的文化奇葩一旦植入世界文化的沃土,必将闪耀出熠熠光辉。

    苗族银饰折射出苗族人民的曲折历史,同时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与才干。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苗族银饰要加以保护和利用。在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里,苗族的银饰锻造技艺已经属于保护对象。我们不仅要保护发展今天现有的苗族银饰品,更重要的要把已失传和濒临失传的银饰加工手艺挖掘出来、整理传承。在此基础上,使之发扬光大,为湘西当代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