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凤凰山江苗族银饰探析
石群勇

    2006年5月20日,凤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凤凰苗族银饰最先盛行在凤凰阿拉地区。凤凰县城的开发是沿麻阳锦江而上,先拓展与铜仁交界的阿拉地区,再向龙塘河和乌巢河及沱江推进。阿拉地区落潮井乡板帕村的银匠龙金榴、龙勤王、龙生万、麻成智、麻官七等的先祖最出名。20世纪50年代,他们在回顾祖传技艺时都谈到他们的“祖上来自江西,给朝廷制作过银器,既作‘汉银’(汉族银饰),又制‘苗银’(苗族银饰),徒弟散布在松桃、盘信、腊尔山、黑土寨、禾库邦增、吉信大田、麻冲杜田等地,但阿拉一带的生意最好”。唐代的麻阳县城设在阿拉地区的黄丝桥,清代才把县城迁往沱江镇。明清二代,苗族地区被强制接受汉化、加入民籍、有户口登记在册,处于土司统治或政府委派的流官管辖之中的苗民,被称为“熟苗”。“熟苗”主要分布在今吉首至凤凰县黄合乡沿公路的河谷平原地带,主要有马颈坳、振武营、乾州、竿子坪、吉信、沱江镇、廖家桥、阿拉营等地区的苗族。而未受“教化”,没有编入户籍,田地不在赋税之内,人丁不在徭役之中的苗民,被称为“生苗”,主要分布在湘西、黔东北的腊尔山山脉一带和黔东南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湘西“生苗”区则以腊尔山台地为中心。明清以来,统治阶级一直将湘黔之地当作化外之境。明清朝廷为控制苗族,修筑“苗疆边墙”,对边墙以外“生苗”实行封锁政策。边墙内及沿线“熟苗”汉化趋势加快,阿拉“熟苗”地区的苗族银饰不断萧条。而边墙外的山江、腊尔山和禾库等地区“生苗”服饰保持原有本色,苗族银饰造型古朴而夸张,保存了大量的苗族历史、文化信息,成为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凤凰山江地处苗疆腹地,是纯苗族聚居乡镇,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苗语称为“叭固”。清朝时曾有镇压苗民起义的总兵营驻兵于此,因而此地又称总兵营。民国时期属敦仁乡。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为叭固乡,1958年为叭固公社。1955年,附近修建了一座山江水库,为纪念水库给人民带来的好处,1958年改名为山江。1982年改为山江镇。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板畔乡并入山江镇。合并后,全镇面积104.2平方公里,共辖2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1.86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16人,99%以上为苗族。笔者曾多次到凤凰山江黄茅坪村进行银饰调查,真切感受到凤凰山江苗族银饰独具的魅力和价值。凤凰山江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凤凰苗族银饰最典型的代表。对山江苗族银饰进行探究分析,可以一定程度地了解到苗族社会的发展历程、苗族独特的文化以及苗族的审美特征。加强对苗族银饰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将促进苗族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

    一、苗族银饰是苗族社会发展的物化形式

    苗族银饰的变化直接反映了苗族社会的发展变迁。目前苗族所见到的最早涉及金银的口碑资料是《苗族古歌》中记载的关于苗族先民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的传说。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发现5件错铁带钩,2个圆柱形,3个扁条形,满身嵌错金银三角云纹和斜条卷云纹。证明最迟在战国时期,“苗族的楚国”就开始使用银饰物。《新唐书·南蛮传》记载: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苗族首领谢元琛入朝进贡的装束是“以金银络额”。明代郭子章《黔记》:“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连环。”这是史籍中正式出现苗族佩戴银饰的记载。“清道光年间,湘西苗族妇女……项戴银圈,手戴银镯,耳贯银环三、四圈不等……头饰则以网巾约发,贯以银簪四、五支”。说明苗族银饰最晚在唐代已经出现,明清两代逐步普及,这与笔者在凤凰山江黄茅坪村进行银饰调查的结果一致。据山江黄毛坪村二组麻茂廷介绍:大约在清朝后期,一位龙姓跛子银匠从外地来到山江的大马,麻茂廷高祖麻善友三兄弟将其接到麻冲杜田村家里供养,拜其为师,学习银饰制作技艺。后来,麻的曾祖麻富强举家迁往山江,继续从事银饰手工制作,并将此技艺传至其祖父麻喜树,麻茂廷的父亲麻清文11岁随父学习银饰制作工艺,直至1979年去世。现年52岁的麻茂廷,1977年开始随其父麻清文学艺,一直从事银饰加工制作至今。由此推断,山江银饰加工技艺及佩戴银饰大概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从近100年发展状况来看,山江苗族银饰经历了从少到多,从为少数富裕人家使用到逐步为大多数妇女普遍使用,从衰落到逐步兴盛的过程。解放前,国民党西南大逃亡时,飞机坠落凉登峡谷,大量银圆流散民间。当时山江赶集,人们不是把少数银圆收在内衣荷包里,而是用褡裢和背笼,几十块、上百块地带到市场交易。当地富户嫁女创造了“三十斤银子一个新娘”的记录,一身银器多达18种,一般农家女也能头戴一顶凤冠,颈套三个项圈。20世纪50年代初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从普通的翻身妇女到参加革命工作的妇女干部,都乐意穿花衣、戴银饰。70年代,“割资本主义尾巴”山江银饰作坊处于“地下作坊”状态。改革开放后,84~85年期间,山江银饰制作开始回升,但85~95年又处于萧条期,主要在于苗族对自我的认同感不足及青年人追求时尚逐渐被汉化的结果,银饰制品无人问津。90年代末,随着苗族民间传统节日不断恢复,特别在民族文化旅游大潮冲击下,2005年山江镇旅游收入突破了两百万元的大关,银匠龙米谷家2005年的银饰加工收入突破5万元大关,人们对银饰的需求逐年增加。赶场时,拥有近100个服饰银饰销售摊点,接待成千上万的客人。苗族银饰的盛衰变化直接反映了苗区的社会变迁,苗族人民的生存状况,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佩戴在身上的活态历史。

    苗族银饰记录了苗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在凤凰山江流行的银凤冠,由龙、凤、鱼、虾、蝴蝶、桐子花、草、吊铃等各种造型图案集为一体,可谓是花团簇锦,富丽堂皇。“楚国贵族确是苗蛮,楚民大部分是降于华夏部落中的荆蛮”。山江流行的凤冠实际上是苗族历史上建立过的三苗国邓国、曼国、蛮子国和“苗的楚国”时,苗族妇女在宫中戴过凤冠龙帽等金银首饰的印证。楚国灭亡时,宫廷中熊氏一支苗民,逃进武陵山脉,带走了华丽的银饰,这就是山江果雄戴凤冠的真正原因。当然,现在的“凤冠”的式样不可能是楚国时期的原样,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有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痕迹,但仍固守苗族文化之根性。与凤冠配套使用的是“搜三”,由“官刀”、“长矛”和“花棍”共同组成,是苗族人民纪念勇武善战的英雄祖先蚩尤的物化形式。苗族银饰遗存了苗族曾经强大富足而又多难的历史。

    苗族历史是一部开拓进取、不断迁徙的历史,历史文化中的迁徙文化特别精彩。有歌云:“鸟儿无树桩,苗家无地方”,“桃树开花,苗族搬家”。这些形象地说明了苗族被迫迁徙的历史状况。在湖南凤凰山江和腊尔山苗族地区很少有种荷采莲的农活,也没有养马驯狮的场所,然而荷叶衬花,骏马雄师和凤冠银盆,是山江和腊尔山地区苗族姑娘最钟爱的银牌头饰。这种装扮由祖辈相传,把历史的农耕喜悦,古代的建国功绩,不断的迁徙历程,都融进自己的心灵。凤凰山江及湘黔边界的苗族银饰中,独有三枝桐子花,戴在盛装姑娘的头上,反映了祖先开发湘西和黔东,种桐榨油,丰衣足食的生活历程。苗族银饰中的花果图案和牲畜纹饰记录了苗族作为农耕民族,水乡儿女的生活。在凤凰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鞋帽大观》展室里陈列了各种各样的银扮童帽。童帽上装扮着银制的双龙抢宝、单狮踩莲、福禄寿喜、八仙赐福、罗汉避邪、银扮吊链。保存下来的清代苗族童帽徽上的“银秤、银尺、银镜、银剪和银算盘”寄托了对后代的美好祝愿和期望。“翻身做主”、“国家主人”、“抗美援朝”、“热爱和平”、“互助合作”、“祖国花朵”、“自力更生”、“勤俭节约”、“人民公社”、“幸福生活”等银字帽徽和银扮等等,记录了苗族人民解放新生、当家作主以及社会重大变革的种种历程,浓缩了苗族人民从蛮荒走来,向辉煌走去的奋斗史、发展史。苗族银饰以其民间的活态的存在形式,弥补了官方历史之类正史典籍的不足、遗漏或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苗族已逝去的历史。

    二、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苗族从婚嫁丧葬、服饰住食到节日庆典、信仰禁忌等方面形成了与自己经济形态、生存环境和文化心理素质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风俗习惯。一方面它具有古朴性和原始性。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相信万物有灵;另一方面,数千年的独立发展,长期的生产和斗争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使苗族创造和发展了许多自成体系的成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单就山江苗族银饰来看:从佩戴部位上大体可分为头饰、耳饰、颈饰、肩饰、背饰、胸饰、腰饰、肚饰、手饰和脚饰等十大类。造型有成人类头饰银盆花、凤冠、搜三、桐子花三枝,银梳、银簪、银耙、银莲蓬等;儿童类头饰:双龙抢宝、单狮踩莲、福禄寿喜、八仙赐福、罗汉避邪、银扮吊链等。耳饰包括青年人的瓜子耳环、石榴耳环、龙虾耳环;老年人的吊须大龙头、绞丝耳环、茄子耳环、韭菜边、菱绫形环、圆环耳环等。颈饰有空心花纹项圈、实心绞丝项圈(1至3根套)、锉花板式项圈(3根套、5根套、7根套)、特定保命项圈;肩饰有纯银披肩,绣花披肩;胸饰分为银围兜、镶银围兜和悬挂银链三类。镶银围兜上镶嵌着银棋盘、银花扣、银花朵、银寿字、银蝴蝶等;悬挂类有大花胸链、小花胸链(半边型、双狮型、单狮型、羊奶型)、大针筒、小针筒、牙签、半月吊等。银腰带有的是两个银蝴蝶连接着五根银链子,有的是大花腰带上镶银花。手镯有纹丝镯、麻花镯、空心镯、龙头镯;戒指有连环戒指、印章戒、镶珠戒、锉花戒等。

    苗族的宗教观念及宗教信仰在苗族银饰的造型、花纹图案中有一定的反映。苗族银饰中出现最多的造型有牛角、龙、凤、狗、蝴蝶等。这些造型中如独特的牛角头饰和古老的龙、凤、狗图案,是苗族牛图腾和鸟图腾及犬图腾崇拜的具体体现。苗族是一个多支系多成分融合而成的民族,原始崇拜较多,遗留在银饰中的符号也较多。凤凰苗族保留了古代的苗姓,苗姓以鸟为代表,所以鸟图腾崇拜的对象不少。如龙姓崇拜喜鹊,吴姓崇拜乌鸦等等。大量变体的神像、佛像、八仙、罗汉、神符,则是楚地民族和湘西苗民特有的楚巫文化、苗巫文化的象征,打上了深深的地域文化的烙印。“保命项圈”和“求安手圈”是凤凰山江苗族特有的避邪、驱恶、祝福的圣物,期望子孙消灾除难、长寿安康,具有祈福功效。苗民最先发明巫教,崇拜万物,祭祀多神。特别崇拜祭祀祖先。蝴蝶图案(蝴蝶纹)在苗族银装饰的每一个佩戴部位都有体现。佩戴饰物如蝴蝶鞋扣,银腰带的蝴蝶扣绊,大花胸练的蝴蝶银花,镶银围兜上镶嵌的银蝴蝶,银披肩银凤冠上到处都是彩蝶飞舞,极富灵动之美。苗族为何如此钟爱蝴蝶?这与苗族的宗教信仰、崇拜有关系。苗族古歌《枫树歌》说蝴蝶妈妈从枫树树心里出来后,与水泡交配产下12个蛋,从12个蛋里孵化出姜央兄妹和雷、龙、虎、蛇、象,以及善神恶鬼等等,蝴蝶妈妈是人、神、兽的共同祖先。其中黄蛋生姜央,姜央是龙蝶的后代,是苗族和人类的先祖。苗族对祖先的崇拜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苗族银饰中。凤凰苗族银饰中古老神秘的饕餮纹和多姿多彩的蝴蝶形,饱含着苗族崇拜祖先,祭祀族祖蚩尤和分支先祖蝴蝶妈妈的深情。

    苗族银饰是造型文化的杰作。苗族没有通用的文字,主要靠绘画、服饰、民居和口头文学记录和传播自己的文化。前三者是有形的文化,人们称造型文化。这种独特的造型文化,集中反映了苗族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创作原则。认真分析山江苗族银饰各种代表作品的图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或朴实好本,或极度夸张,反映了苗族审美视觉和造型方法的独特性。它追求对事物的完整表现,不局限于视觉定点及物象构造的科学性,而是以对事物的全部感受与意念来表现客观对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浪漫夸张为主。以大量的抽象符号和夸张变形为特点,在这种总的文化造型指导下,充分反映了苗族的各种文化内涵。山江苗族“接龙帽”可谓苗族银饰工艺大观。“接龙帽”全帽为纯银制品,重5斤。帽口直径6寸,由银皮衬银丝焊接而成。帽高1尺2寸,分四层,每层结构各异。第一层是可动花球,由9朵银花、18束彩线花蕊和3把银刀银插配成,可自由旋转。第二层为不动花环,由9朵银花,18花蕊合成。第三层为帽体,帽前分4排装饰。自上而下,牛头两边是蝶恋花,双马奔腾中间有一面照妖镜,九星齐辉,双龙戏珠;帽后装饰也分四排,自上而下是3个神像,3个元宝,两鸟对花,双凤朝阳。帽体两边,各有并排的三块花牌。左牌外沿到右牌外沿距离1尺5寸。6块牌上钻刻着蝴蝶采花,喜鹊闹梅,狮对八卦,凤戏牡丹等图案。第四层为花串。帽前两边各2串,帽后5串,共9串。每串长2尺5寸,分9层用银练穿3个蝴蝶,8种花果,配8个吊针。9串共27只蝴蝶,72件花果,72个吊玲,252根吊针。“接龙帽”是有接龙习俗的湘西苗族独有的特产,“接龙”,苗谓之“然戎”(reaxrongx),即邀请龙,也叫“希戎”(xidrongx),即敬龙,是湘西苗族三大祭典之一。品行端正、人才端庄俊美的“奶嘎搭”(龙女)与数十位年轻貌美的“侍女”组成接龙队伍。“龙女”头戴接龙帽,左手撑着花伞,右手环抱银壶,缓步紧跟苗祭师。接龙队的姑娘们,头顶龙凤呈祥的凤冠,身穿五颜六色的花衣和百鸟朝凤的百褶裙,耳带金龙环,颈挂银项圈、银链,右手撑着花伞,左手拿着洁白的手巾,按苗祭师的铜铃声和锣鼓点子,有节奏的前后左右摇动,跳起接龙舞。以女色献媚龙神,以期得到龙神的佑护。这一切,想像丰富,意境美丽,情调浪漫。“接龙”突出了“人龙一家”、“人龙合一”的理念。苗族银饰接龙帽特制的三对银牌以及“三”字倍数的频繁出现,透露出苗族“一分为三、三生万物”哲学观。

    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生动表现和象征,忠实地记录了苗族文化发展的进程,深含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原生态地反映着苗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放射着苗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发展方式的神韵,体现出苗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价值。

  三、苗族银饰是苗族崇尚自然、浪漫审美的象征

  中国苗族绝大多数集中分布于云贵高原及其边缘地带,属于山地民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由千余米逐渐降至400米左右,地域内四季分明,降水充足,物产丰富,河流纵横,景观秀美;重要的河流有清水江、都柳江、盘江、沅水、澧水、资水等;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林木资源丰富。苗族以山地耕猎和山林刀耕火种为传统生计;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从事山地耕牧或丘陵稻作生计,商品经济不发达。苗族迁徙的历史、苗族的生产方式以及它特殊的地缘关系,决定了苗族的命运与自然休戚相关,形成了苗族文化精神中的自然生态意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大自然是苗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大自然不仅是他们的物质家园同样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从山江苗族银饰丰富独特的造型可以看出:苗族银饰的造型主要来源于苗族的现实生活、历史传说、远古神话、图腾崇拜以及大自然的秀丽山川和花草鸟兽。苗族银饰中到处可见伏羲、女娲、蚩尤、盘瓠、仰阿莎、蝴蝶妈妈、龙公龙母等神话传说故事及苗族祖先的身影。大自然中的牛、龙、象、虎、狮、鹿、狗、兔、鼠、鸡、凤、鱼、蝙蝠、蝴蝶、蜜蜂、虾等动物造型奇特而夸张;牡丹花、石榴花、梅花、桃花、荷花、茶花、菊花等植物造型独具韵味和魅力。苗族对自然给予的赠馈满怀感恩、充满尊重,他们把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爱,与自然和谐相依都融进苗族银饰的各种造型中。

    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在《山地的移民》中曾说:“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苗族吃苦耐劳、性格倔强,但根性上充满着浪漫气质。昔日楚地浓厚的浪漫主义和神话色彩,信鬼好祀,重神厚巫,崇尚自由,善歌好舞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观养成了苗族乐天知命、安然豁达、自由达观的人生态度。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存观念充分体现在他们众多的节日中,苗族一年中有相当多的节日聚会活动。如川黔滇方言地区的“赶苗场”、“花山节”、“四月八”,湘西方言区的“招龙”、“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赶秋节”,黔东方言区的“苗年”、“鼓社节”、“吃新节”、“姊妹饭节”、“龙船节”、“芦笙节”、“爬山节”等不胜枚举。苗族男女在参加盛大而有兴味的节日歌舞盛会时,一定要把最美丽、最豪华的服饰展示给众人,其中富丽精美的银饰是整个节日的精魂。银光闪耀,银铃丁当,载歌载舞,热闹隆重,欢快浪漫,充满诗性,苗族的这种浪漫特性自古有之。苗族古歌《涉水爬山》记录了苗族人民虽在不断的跨江跨湖、涉水爬山、不断迁徙,一旦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安定,他们“要祭苦难的祖宗,要行欢乐的鼓会;要使祖宗看到高高兴兴,要使儿孙看到欢欢喜喜”。于是“女的穿罗穿裙,男的穿绸穿缎;大大的银珈银圈满胸满颈,大大的耳环吊起碰面碰肩;大大的银镯戒指戴满左手右手,大大的头巾围了一圈又一圈”。银饰成为人们欢乐的象征,表达苗家人对幸福吉祥的渴望和光明的祝福。

    苗族银饰是苗族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在苗族人的情感世界里,很少屈服于男尊女卑的束缚和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的限制。一般通过对唱苗歌、互赠信物、自由恋爱而结成连理。云贵高原的苗族姑娘进“花场”时,全套盛装之外,还要在腰间系上数件衣裳,那是准备送给情人的礼物。湘西苗族“赶边边场”,互相对歌、认识、考验、赠物、定情。“姑娘送我织龙带,花带送哥情在怀。带捆我俩做一双,捆你和我做一块”。“花带叠像高粱叶,缠绕细腰重叠叠;不愿借哥说没带,不肯却道未带得”。“哥要借物妹就把,借你银戒拿回家。留哥一样做信物,莫嫌物贱质又差”。按凤凰山江习俗,男女双方定亲时,男方需送女方一顶凤冠,一副手镯,两根项圈,一根胸链,一副耳环等五件套定情物。钱荫榆赞叹:“苗族人民活得酣畅,活得彻底,活得真挚。这充满激情和生机的艺术节奏,将撕裂一切矫饰和虚伪,将纯真带给未来。”苗族人民的浪漫诗性、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存观念在苗族银饰中得以充分体现。崇尚自然和谐、浪漫达观的生存智慧对改善当下人类非美的生存状态可以提供某些启示和参照,具有实践层面上的意义。

    苗族银饰文化内涵丰厚,制作技艺独特精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审美价值和重要的保护价值。山江银饰制作技艺主要依靠子承父业和拜师学艺等方式进行传承。一件精品银器多的要经过二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并且都是手工操作,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年轻人愿意从事苗族银饰加工技艺的人很少。学习银饰锻制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势必阻碍苗族银饰进一步发展,甚至可能使之陷入消亡的境地。银匠麻茂廷有二儿三女,都不愿随其学艺。长女、次女外出打工,另三个孩子在学校念书,只有妻子协助他。今年61岁的银匠龙米谷,二儿一女,长子在外地成家工作,女儿已出嫁,小儿子外出打工。他不带徒弟,手艺只愿传给家人。抢救和保护银饰锻制技艺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加大对现有艺人的保护力度,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必须转变观念,打破传承的私有化,强调传承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必须加大对后继人才的爱护和培养,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新的传承者、研究者和组织者。同时还要根据时代和市场的需要,在保证苗族文化特质不变的情况下,充分吸取现代审美观念,满足现代生活,不断更新变化,力求创新求得进一步发展,使繁富精美的苗族银饰更为实用、美观、更为普及、更好销售,提高苗族银饰的经济价值。

    2007年暑期,笔者又到山江黄茅坪村进行银饰跟踪调查,发现在山江苗集上,苗族服饰银饰用品摊位已达到150多个。各地游客争相购买这些做工精细造型独特的苗族工艺品,苗族银饰生产和销售已经成为山江的一个经济亮点,如果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将更大地促进苗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因此,在做好抢救与保护好苗族银饰的前提下,要对苗族银饰加以合理利用,适当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促进苗族地区经济发展。

  山江苗族银饰是凤凰苗族银饰的典型代表。通过山江苗族银饰可以了解苗族社会的发展历程、苗族独特的文化以及苗族的审美特征。研究苗族银饰就是要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苗族银饰,从而有效地保护、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要有效地利用、开发苗族银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推动各民族和谐发展。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