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精心打造常德丝弦服装
汪丽丽

    舞台美术作为戏剧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入舞台艺术的视觉空间。而舞台服装则又是舞台美术中一个有着鲜活生命,不断跳跃穿行于视觉空间的重要符号。如何为常德丝弦曲艺、丝弦戏曲量身打造,因戏、因曲、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去进行设计制作?这是我长期面对并要一一解决的现实问题。

    1、总体构思与分解设计相结合

    舞台服装设计相对于时装设计而言,二者展示的方式接近,只不过一个是舞台人物个性,一个是T型台模特走秀。表面上精神风貌似乎相同,但实质上所演绎的内涵则大相径庭。可以说,一个形于外,一个秀于内,一个是靓丽潇洒的躯壳,而另一个则是错综复杂的灵魂。从而,时装设计可以不计剧情需要、时代背景、导演要求,乃至光影透视效果,只须注重时尚前卫美观,把握时代潮流;而舞台服装设计则不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工于心计”。

    舞台服装,与灯光、布景组成三位一体,统称舞美。虽然它是独立的,却又紧紧依附于主体,紧紧围绕舞美这一根主轴运作,必须服从、服务于舞美的总体布局谋篇,遵循总体原则,以达到风格、样式、色调的和谐统一。

    基于上述,我的服装设计大都以舞美设计的创作思维为指导,再结合导演的要求,剧情的需要,人物的需要来反复推敲,拟定方案,绘制出效果图,再投入实际制作。而制作不是简单的“裁”与“缝”,也不只是简单的要求“合体”、“美观”。我总是根据设计方案,按照导演的要求和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等加以综合考虑,仅选料一项,就要反复比对,反复检验各种不同光泽、不同色差、不同质地、不同透明度和柔韧度的服装材料在舞台灯光下可能呈现的不同艺术效果,随时加以取舍修正。

    还是回到设计这个话题上来。以《旋转的钞票》服装设计为例,我首先根据舞美设计过乔的总体构思,再征求杨建娥老师、石柏林导演的意见,然后才确定方案。四者结合,优势互补。过乔拥有舞美才干和当代意识,杨老师富有传统经验,石导演统筹“全剧”,而我则擅于现代服装设计与制作,无形中形成了一个配合默契的创作集体,这也是《旋》剧服装设计得以成功的要素。

    2、乡土气息与时尚审美相结合

    乍一看,二者似乎矛盾,弄不好顾此失彼。要么,乡土气息太浓、太土,太拘泥于生活;要么,当代审美太过、太洋,太高于生活。如何使之协调呢?例如《旋转的钞票》,它所展示的是典型的平民生活空间。通过讲述一个“啼笑皆非”的小故事,展现的是一群诙谐狡黠的乡村“小人物”众生相。怎样用视觉艺术的眼光去创造平民化、乡土化的艺术空间?有人说,这好办,根本不用服装设计,市场上、地摊上随手都能拈来。没错,但那是生活,不是艺术。艺术虽源于生活,却必须高于生活。我在《旋》剧中设计的人物服装,如男一号抓村长,他虽土生土长在农村,但因为头顶“八品官帽”,经常“混迹”于乡里镇里、城里市里,所以,其着装就有点“穿西装、戴瓜皮帽”的不伦不类(生活中确有其原型,当街叫卖葡萄干、羊肉串的“买买提”大叔就这穿法)。又如女一号易枝花,虽身在农村,却心在城市,她的装扮派头虽然也学着城里人套马夹、着半长裙装,脚蹬高筒皮靴,但颜色光鲜,款式媚俗,仍然属于仿冒的“水货”。

    我从事舞台服装设计是半路出家,缺乏理论基础,我知道,勤能补拙。人,生来都是学而知之。因此,近些年我订阅了很多关于舞台美术、舞台服装以及现代时装方面的报刊杂志,闲下来就琢磨。同时,剧团以及上级文化部门也派我外去观摩学习,加上随剧团进京、赴省、去外省(市)演出交流的机会很多,对我的帮助很大,启发很深。我要用艺术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服饰设计水平,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们对常德丝弦的欣赏需求。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