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常德丝弦的语言艺术特点
蒋林

    常德丝弦历史悠久,经历了几百年的继承和发展,仍活跃于我国曲艺舞台,这与它独特的语言魅力是息息相关的。常德丝弦用常德方言演唱,地方语音语调是常德丝弦曲调的基础。

    1、发音特点

    在常德方言中,除舌根音(g、k、h)和翘舌音(zh、ch、sh、r)稍有变化外,其余声母的发音位置与普通话大致相同。

    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但语音有差异,有些韵辙的韵母也不尽相同。如梭波辙,普通话是e、o韵,韵母三个:e、o、uo,常德方言只有o韵,没有e、uo这两个韵母。又如普通话一七辙中有韵母-i(前、后),常德方言中因没有声母zh、ch、sh,而没有舌尖后元音-i(后)。再如普通话中东辙是eng韵,韵母五个:eng、ing、ueng、ong、iong,常德方言的风松辙无eng韵,韵母只有ong、iong。常德方言把eng念成前鼻音en,没有ing和ueng这两个韵母。ong、iong这两个韵母在常德方言中,只有“东”、“公”、“宗”等字的韵母与普通话基本相同或相近。

    2、声调

    从调类来看,常德话与普通话一样,都是四个。从调值来看,常德话与普通话除阴平调都是高平,调值为55外,其余都不同。常德话的阳平为低升调,调值13,普通话为中升调,调值35;常德话的上声为中降调,调值为21,普通话则是降升调,调值24;常德话的去声为中升调,调值为35,普通话则是全降调,调值为51。

    3、语言的十三辙及辙韵转化

    传统声乐艺术演唱的归韵或收音是根据“十三辙”来进行的。常德丝弦运用常德方言的十三辙来演唱,现将常德方言十三辙列于表格:

    常德丝弦除以上的韵辙外,在发音过程中,还出现一些韵辙转化的现象,如:

    ①普通话ie韵(乜斜辙)中声母为i、q、x的团音字,在常德话中变韵易辙,凡介母为ü的“撮口呼”团音字,如觉(jue)、却(que)、学(xue)在常德话里分别读“iuo”、“quo”、“xuo”,均归uo韵(波罗辙)。

    ②普通话u韵(姑苏辙)中,凡声母为zh、ch、sh、r的,均化“合口呼”为“撮口呼”,归西奇辙ü韵,例如:“朱”、“书”、“八”等。

    ③普通话中的e、o韵(梭波辙),在常德话中存在着e、o互易。o韵中,声母为b、m的原入声宇,如“伯”,读成e韵。

    ④普通话的ai韵(怀来辙),声母为b、p、m、s的部分字(主要为原入声字),在常德话中归e韵(波罗辙),例如“白”、“百”均读“be”,“拍”读“pe”,“脉”读“me”,“摘”读'ze”等。

    ⑤普通话ei韵(灰堆辙)中个别原入声字,如“北”、“黑”归e韵(波罗辙),分别读“be”、“he”。

    ⑥普通话u韵(姑苏辙),声母为t、l、d的字在常德中归ou韵(收侯辙),例如“图”、“路”、“突”,分别读“tou”、“lou”、“tou”。

    常德方言除十三道大辙外,还有两道“儿化韵”的小辙:小寒山儿辙,小庚新儿辙。

    4、语言的平仄与押韵

    常德丝弦的唱词还要求讲究平仄。平仄是字的声调,汉语语音的声调分为四声:阴声、阳声、上声、去声,四声可以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在唱词中,平声仄声交错穿插使用,可以使声调变化多样,避免单调沉闷,平仄谐和。运用得当,能够使唱词的音调铿锵,抑扬顿挫,起伏有致,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对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常德丝弦的唱词原则上是上仄下平,因为平声是一个音的延长,把它放到韵脚上,便于行腔,具有稳定性;仄声短暂急促,不能拉长,可以推动音乐的继续发展。

    常德丝弦唱词的合辙押韵,就是按照常德方言十三辙和两道小辙,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每句或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上,使之落音一致,如:

    老身闻言气贯斗(dou)

    大骂红娘贱丫头(tou)

    引着小姐胡乱走(zou)

    皆是你这丫头作引诱(you)

    唱词第一句最后一字的韵母确定韵辙,叫“定辙”,开头两句要合辙,以后隔句押韵,最后一句也要押韵。选择隔句押韵或句句押韵,要从思想内容及人物感情出发,也要考虑音乐的需要,统筹兼顾,灵活运用。

    常德丝弦的语言特点是其音乐旋律的基础,也是它魅力的源泉所在。对常德丝弦语言特点的认识,有利于它的继承发展,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使其继续活跃于舞台。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