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常德丝弦的价值与现状
张婷

    常德丝弦是常德水乡和荆楚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朵飘溢着泥土芬芳的奇葩。它曲调优美,风格典雅,唱词活泼、自然、诙谐,加之常德方言具有北方方言的属性,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七十年代一曲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多》唱红了大江南北。改革开放后,又有更多具有时代和生活气息的作品晋京演出,并获得大奖。2007年常德丝弦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常德丝弦的概述及渊源

    常德丝弦是湖南丝弦的一种。常德丝弦是流行于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地方曲艺,它主要分布于:石门县、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等地区。明末清初时,随着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时令小调的传入,与常德本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发展演变而成的。主要以扬琴、琵琶、三弦、胡琴为伴奏,以常德方言为演唱,以唱为主,说为辅,说唱相结合。

    常德丝弦主要可分为:牌子丝弦、板子丝弦、过场音乐等三大部分。据上世纪50年代整理的统计资料来看,常德丝弦曾共有近300首曲目,现保留下来的只有100多首曲目。这些曲目的内容、形式、结构、节奏节拍、旋律风格、情绪都各具特色。其中曲牌体的曲调在丝弦音乐中数量较多,至少有200多首。例如[元宵歌]、[剪剪花]等就属于牌子丝弦。板子丝弦与戏曲中的创腔手法有些相似,它分“川路”和“老路”两种。“川路”的音乐风格表现为明快、刚劲;“老路”则表现为浑厚、悲怆,多用于长篇故事中。过场丝弦大都篇幅短小,音域也不宽,但是其内容的节奏、调式、调性等多表现出一种活泼、喜庆的情绪,同时也是渲染气氛的需要,能带给人们一种欢乐的场面。

    常德文化属荆楚文化的支脉,是以江汉平原和洞庭湖为中心所创造的楚文化,同东邻的吴越文化,西邻的巴蜀文化曾经是盛开在长江流域上的3朵区域文化之花。

    在道光年间,随着丝弦艺术的流行,各地还纷纷组建了丝弦班社,1821—1850年澧州设立丝弦学馆,涌现了大批有建树的丝弦艺人,与文人们一起整理编写丝弦唱本。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贺小昆,他整理的《双下山》、《黛玉葬花》等传统曲目一直流传至今。清末民初,丝弦活动进一步发展。致使1936年5月丝弦小调《喜报三元》、《四季相思》等得以由上海百代、丽华公司首次灌制唱片。

    丝弦艺人们通过对西皮、二黄唱腔的借鉴,运用板腔体的手法,形成了常德丝弦中的“老路”。后来经徐梅清的改进和创编,创立了“川路”唱腔。1939年由于日本的侵略使得人员大都解散,丝弦班体也纷纷解体,使丝弦艺术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很多传统曲目被丢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常德丝弦艺术才得以重生。各地成立了新的演出组织,并一边收集整理传统曲目,同时也不断的创造新的艺术成果。1975年9月,常德文艺工作队演唱的常德丝弦《新事多》在京33天,共演出25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分别录音和录象播放。1977年中央歌剧院舒铁民,广州战士歌舞团曹俊山等都曾派员来常学习常德丝弦。1978年,黄挥为湖南师范学院的学生讲授常德丝弦的演唱特点。有了这些比较专业的队伍,以及艺术家们的努力投入,常德丝弦逐渐成长并壮大起来。

    二、常德丝弦所具有的价值

    我们之所以要不断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常德丝弦,因为它是常德地区特有的地方曲种,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它具有各个方面的研究价值,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的。

    1、常德丝弦的音乐中能体现我国古代音乐的一些曲牌,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如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史》中载:明人卓珂月所说“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纽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又有冯梦龙选编的《桂枝儿》等著作中提到的[银纽丝]等曲目和曲牌,现在仍是常德丝弦中的常用曲牌。

    2、常德丝弦在民间曾被广泛采用,具有社会实用价值。清朝中后期,一些老板为了招揽生意、热闹气氛;富贵人家为了嫁、娶等大事都会请来丝弦艺人表演,以示祝贺,使得丝弦艺术更趋向于民间化。它大量地吸收民间器乐曲、民歌等曲调,丰富了丝弦的内容,形成了如[八板]、[柳青娘]这样的过场音乐曲牌。

    3、常德丝弦体现了文艺工作者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个历史阶段,都能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产生了大批新编曲目。如50年代以来,表现歌唱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风雪探亲人》,70年代由《大跃进中喜事多》改编的《新事多》在全国广泛流传。80年代为配合国家计划生育工作而新创作的《一枝花》、《洞房悄悄话》;为体现反腐倡廉工作而作的《瓜中情》也获得好的赞誉。

    4、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和具有个性化的演唱风格,使它具有研究的艺术价值。常德丝弦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坐唱、站唱、走唱等,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进入了戏剧、电视剧等行列中,表现了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演员们都能一人多角,要求在唱说念做等方面样样精通,音乐具有独特性。

    三、常德丝弦的现状

    从常德丝弦发展的历史来看,它经历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也逐渐在国内外打响了一些名气。但是回顾它的发展道路虽然其中有曲折和阻碍,但经过近些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它的大力支持,给它的发展又带来了新的春天。

    (一)令人担忧的方面

    常德丝弦的发展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比较光辉的历史。但是在它的发展道路上也面临了一些曲折与困难:

    1、老一代丝弦艺术人员相继谢世,曾经从事常德丝弦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员因生存问题,陆续离开舞台,且年事以高。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发展出现链条断裂,后继无人。

    2、其次是丝弦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由于一些人为或自然的因素,使得常德丝弦的很多传统曲目都已失传,特别是板腔体音乐,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

    3、缺乏朗朗上口的有名唱段。虽然常德丝弦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已经走出了国门,从专业上讲曲调也很优美、诙谐,但是从现状来看,它却由于缺乏耳熟能详的有名唱段,加之唱段的内容过于陈旧,表演形式过于古板,致使听众、观众群的逐渐减少,同时因其局限性,真正懂得、并能演唱、爱唱丝弦的人越来越少,就连地道的常德人,也没有几个能脱口而出。观众群的减少也为丝弦艺术队伍的壮大增加了阻力。

    (二)令人欣喜的方面

    1、常德丝弦逐渐走出常德,面向全国,在各种比赛中屡获佳绩。

    近年来,一些孜孜不倦的丝弦工作者们为收集、整理、创编丝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做了许多辛苦的幕后工作,渐渐打响了常德丝弦的名声,使常德丝弦逐渐走出常德从而面向全国,在各种比赛中屡获佳绩。如1991年常德丝弦新创作的曲目《瓜中情》参加了首届中国曲艺节,获得了一等奖。1998年《待挂的金匾》获得全国第七届群星奖,获得金奖。2002年《生在潇湘多自豪》参加全国第四届曲艺演出获得金奖。2005年《枕头风》参加中国第五届曲艺节目展演出,并参加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四进社区”精品节目展演获得金奖。2006年《枕头风》获得了中国曲艺界最高的奖励“牡丹奖”。2007年常德丝弦被列为中国文化部首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常德丝弦艺术的支持力度。

    常德市丝弦艺术团暨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剧团成立于1997年,是一个集常德花鼓戏、常德丝弦戏为一体的唯一的专业文艺团体。剧团的先进事迹也受到文化部、湖南省委及省政府的表彰,盛赞剧团是“全国县级剧团的一面旗帜”。1998年市委也提出了“振兴常德丝弦的提议”希望使它完成从曲艺向大戏的转变。并于1998年和1999年与中央电视台合拍了常德丝弦电视戏曲片《愁眉笑脸》和常德丝弦戏《旋转的钞票》均获该年电视“飞天”奖。2008年2月,剧团团长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丝弦的传承人,晋京演出受到国务委员陈自至的亲自接见。

    四、对常德丝弦发展的几点建议

    现在,常德丝弦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这与近年来许多有志之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受到资金、人力、理论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抢救和保护工作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常德丝弦是有其开发利用价值的。

    首先,要把常德丝弦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放在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组织和训练一批年轻的优秀丝弦演员,多组织一些义务演出,可以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青少年成为唱常德丝弦自然的传承人。同时更新一些舞台的布置,避免原来表演形式中的古板和守旧因素,使它更具现代感。

    其次,以常德丝弦为民族文化注入活力。常德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游客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良好的的契机。可以通过旅游来推广常德丝弦,同时也可以通过常德丝弦来促进、宣传本地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地点设一些特色的丝弦表演,可以是民众参与性质的,也可以是专业表演性质的,使常德丝弦更具地方代表性。

    第三,开设常德丝弦传唱班。组织社区文化专干、乡镇文化辅导员、学校音乐教师,参加常德丝弦培训班,对这些骨干进行常德丝弦的提高训练。

    第四,在保留常德丝弦的基本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使之歌曲化,既能独唱、重唱、组唱,又能群体表演唱,既符合群众文化的需要,又能满足专业剧团演出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常德丝弦真正被全国的各年龄层的观众们所接纳、喜爱,并把它继续传唱下去。这样才能使常德丝弦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