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吹响民族民间艺术改革发展的新号角——谈渔鼓的艺术特征和传承发展

  渔鼓以渔鼓筒等乐器击打节奏,用声腔变化、说唱相间叙述故事,它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曲艺形式。

  以下将从起源、流派、音乐三方面谈它的艺术个性特征。

  一、渔鼓艺术的三大个性特征

  1、渔鼓源于道情

  渔鼓,别名道情,是湖南的主要曲种,流行在全省各地。渔鼓道情,道情渔鼓,打书,打渔鼓,打道情,打乓乓,都是它在民间的各种别称。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久演不衰。

  是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形式。有民间歌谣唱到:“简板敲,渔鼓响,张果老骑在驴背上。”道情是渔鼓的原型。有不少资料都记载到:道情原本是道士们传道或化募时叙述而用的一种形式。它源于唐代,经唐、宋以后,宗教内容渐渐演化,逐渐演化成了民间演唱。元代时,不仅在民间传唱,而且在元杂剧《岳阳楼》、《竹叶舟》等剧中有穿插演唱。清朝以后,保存下来的道情渔鼓曲目已无法统计,但民间的“唐三千,宋八百”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艺人们常用的不少“桥路本”和“条纲本”,也延续至今。

  渔鼓艺人怀抱渔鼓筒,左手间夹简板,右手夹竹签并用其余三个手指敲击鼓筒。从宗教寺庙到茶楼酒肆和“唱排街”;从道人到民间艺人;从传道募化到说唱民间故事;从寺院音乐到与各地各种民间音乐的融洽,渔鼓的演化和现状,早已被群众所接受。时至今日,城镇不少的茶馆都还可以见到大门口挂着招牌,招牌上写着“渔鼓《武松大闹观音堂》,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周子房演唱”或者是周玉元、罗九如演唱等等。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普查资料记载,渔鼓虽有双挡,偶有多挡,但更多的还是一人多角,自打、自弹、自唱的单挡。表演一直是沿用相应固定的程式:闹台(乐器曲牌)——引子、书帽(韵白或散白,四句为一段)——正书(内容丰富,时间可长可短)——结尾(器乐曲牌)。闹台、引子、结尾这三个部分的内容不受“正书”部分的限制,可随意选择。在“正书”部分,艺人们可根据各种版本的小说、电影、电视、民间传说、各种传闻,自编自演,或见子打子,即兴打唱,或根据“桥路本”、“条纲本”进行演唱。短的曲目,可以只唱一段,长的曲目可以唱上半年,甚至是几百场。各种题材,各种人物,各种唱腔,古今中外的故事都可以收编到渔鼓曲目之中。渔鼓的优秀传统代表曲目有《武松大闹观音堂》、《薜刚反唐》、《陶澍访江南》、《十月怀胎》、《乾隆下江南》等长、中、短篇。

  建国以后,围绕党的中心上作,渔鼓充分发挥了文艺轻骑的作用,编演了大量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赞扬社会丰义建设伟大成就的新作品。如《红军大战十方坪》、《沙田路上》,歌颂周总理的《草房红灯》等。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新编的曲目。在引子部分,大多都有“手拍渔鼓开了腔,各位先生、女士听我言,有道是渔鼓从何有?来到这个淮安大码头”,或是“来到这个安福大码头”等,这类开场套话。渔鼓艺术已经完全融入民间,为民间所用。

  2、渔鼓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渔鼓因语言和音乐的差异,又因即兴性、不定式和广纳博采,所以渔鼓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各地渔鼓都用当地的方言土语进行演唱,音乐也因艺人的喜好和师门的传承而各不相同。流行在湖南各地的渔鼓,主要可分为两大分支,一支是以北方语系西南官话为语言基础的,以湘西北为中心的常德渔鼓(含澧州渔鼓、九澧渔鼓、沅水渔鼓),另一支是以湘南方言演唱的,以湘中南为中心衡阳渔鼓。这两大分支各自又有多种风格流派的存在。就常德渔鼓而言,澧水流域的代表性艺人周子房、钟志祥、李经楚,临澧艺人段训友、李大禹、刘茂孝,津市吴志祥和安乡周玉元,石门晏有淼、陈集田。沅水流域的渔鼓,有常德鼎城区艺人罗九如、牟元成、李尧阶、胡思泉、左宜林、张涛初、莫富田,汉寿彭小洋、胥有楚、罗茂言、毛运学、郝世政、吕松柏,桃源文子春、田正礼,武陵区刘梦春等,他们的演唱都具有独自的艺术魅力。

  各种风格流派的音乐主要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渔鼓的说口与伴奏。同一首曲目,一样的词,包含有韵文、散文等形式,在夹叙夹议时他们运用各自不相同的声腔和节奏来演唱各种故事中的各种人物,营造各种情景。运用相同的渔鼓筒、镲、板、签子,选择不同的搭配形式,打击出各种不同的节奏(举例说明,见后面的曲谱)。二是同样的唱腔,根据剧中人物角色的需要,以字行腔,可唱出各自不同的润腔,敲出不同的节奏。如[老江调],[云腔]、[怒腔]、[欢腔]。不同的艺人,唱出的旋律,以及敲击的前奏、间奏、尾奏的音响效果和音乐节奏也各不相同(举例说明,见后面的曲谱)。三是不少的艺人还加进了各自熟悉的其他曲种的曲调,加进了一些戏剧声腔,如花鼓戏、汉剧、荆河戏、歌剧,甚至地花鼓、民间小调、山歌等都任由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运用(举例说明,见后面的曲谱)。四是因嗓子条件不同,在刻画人物和情节时,艺人的随意性随处可见。五是由于师承关系和风格流派的区别,同一曲目(书目),可能出现各种唱法和版本,这在渔鼓演唱中数不胜数。

  3、渔鼓音乐极富个性特色

  渔鼓演唱因故事情节需要选定不同的旋律和鼓点。它的前奏、唱腔的尾句拖腔,以及问奏和尾奏的旋律、节奏敲击声,音乐丰富,节奏繁简变化自如,节拍长短和乐器搭配,伴奏极富随意性,这一系列手法,构成渔鼓的个性特色。常德渔鼓击奏字谱说明(见《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南卷》P413

  嘭:手击鼓面

  打:签子敲击渔鼓鼓面

  以:击筒板

  可:敲击渔鼓简板

  才:签子出镲

  仓:镲与鼓面同击

  谱例如,澧州渔鼓:曹祚平演唱的《正腔(三)》、周子房演唱的《平腔(十六)》、周子房演喝的《平腔急板》、刘茂孝演唱的《悲腔(五)》、严南珍演唱的《花腔》

  沅水渔鼓:左宜林演唱的《正板》、牟元成演唱的《慢板平腔(一)》、郝世政演唱的《怒腔(三)》

  其它地市:黄七演唱的《平腔(十七)》、游先春演唱的《喜腔》、吕栋梁、曾小英演唱的《怒腔(四)》、阳美孚演唱的《悲腔(一)》、萧宝忠演唱的《悲腔(六)》。

  调式:湖南常德渔鼓多为习习调式、宫调式和少数徵调式。羽调式曲牌如[老江调],调式音阶为61235,调式骨干音为623。宫调式曲牌如[悲腔],调式音阶12356,调式骨干音为135。徵调式曲牌有[亮堂堂],调式音阶为56123,调式骨干音为512

  自20世纪50年代初,渔鼓搬上舞台之后,它的伴奏乐器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三、五人甚至十余人的小型民乐队,他们随腔伴奏,极大的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但民间仍然多为自拉、自打、自唱,扮唱生旦净丑,说唱自如的单档和双挡。

  虽然渔鼓内容融古通今,唱腔雅俗共赏,但是,现在却正在渐渐被人们遗忘。陆游的“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唱蔡中郎”的盛行状况现已不多见了。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的民族文化不能没有根,渔鼓艺术是我们民族民间的优秀传统艺术,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伟大的民族复兴,呼唤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将转化为巨大的动力,学习它、研究它,传承与发展它,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让我们团结起来鼓足干劲,吹响民族民间艺术改革发展创新的新号角。

  愿渔鼓艺术永远充满鲜活,并且越来越鲜活!

  二、渔鼓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谈渔鼓艺术的个性特征,就是为了传承发展,就是要不断的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探索一条开拓进取的新路子,就是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中与文化相关的部分,即核心价值理念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文化形象的亲和力、文化环境的美誉度等等。渔鼓艺术怎么发展?我认为先要从弄清他的历史和现状着手,要了解和掌握它的个性特征,要让渔鼓这门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坚持走科学发展舰的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落实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法宝。

  《中国曲艺志·湖南卷》确认渔鼓的形成期为清初,其内容题材较为广泛。现流传在各地的曲目(书目)主要有传统、新创和改编的三大类。主要曲调有[平板]、[数板]、[散板],还有[书帽]、[尾奏]等较为程式化的曲牌。

  渔鼓虽源于道情,与道情有关联,但它通过多年的演变,已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具有个性特征特色的,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曲艺形式。如《孟姜女》、《秋江》、《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台哭灵》、《十八相送》、《秦雪梅吊孝》、《狸猫换太子》等这些曲目(书目)有的可连演数日至十余日,甚至数月。已故澧州渔鼓名艺人苏金福、马开地和现在一直坚持在澧县大堰档文化站茶馆演唱的周子房,包括澧县的钟志样、临澧段训友、颜昌春、金行文、曹祚平、严南珍、刘茂孝等几十名常德艺人们的演唱曲目和人物简介,都早已载入了《中国曲艺志》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的国家卷。

  作为渔鼓的代表,湖南临澧的九澧渔鼓已于2007年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2006年和2007年湖南省常德市的两届鼓王擂台赛中,又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曲目和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谢昆、邵丹。20086月,第三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常德还将举办第二届鼓王赛(澧水流域)。事实说明,我们正在民族民间艺术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1、渔鼓流布面很广

  全国各地都有渔鼓流传,如:鄱阳渔鼓、宁波爵溪渔鼓、桂林渔鼓、陕西柞子渔鼓、胶州渔鼓、湖北渔鼓、象山渔鼓、乐吕渔鼓、济南渔鼓、湖南渔鼓等等。湖南渔鼓流传在湖南各地,各地渔鼓又都各自冠以地名,如衡阳渔鼓、湘潭渔鼓、常德渔鼓。再如常德的沅水渔鼓、澧州渔鼓、九澧渔鼓等等。

  常德渔鼓秉承荆楚湖湘及宗教遗风,大约是南宋传入,在明代中叶与本地民间歌谣结合,逐渐形成用渔鼓、筒板为道具说唱故事的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建国前各地都有不少班社和散落在民间唱“排街”的艺人。1941年(民国30年)前,衡阳市渔鼓艺人行会“果老八仙会”,每年在农历六月二十九日公祭祖师,届时各地艺人都来参加演唱。当时因为有了固定的演唱场所,影响较大的衡阳渔鼓《济公传》可以唱一年之久。在上个世纪,常德澧水流域的苏金福、马开地在各地巡回演出,具有较高的声誉。

  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政府对各地艺人进行定点登记,逐步建立起固定的组织与固定的演唱场所;同时政府组织艺人到工厂、农村、军营,以及工程工地(如水利工地等)为工人、农民、战士演唱,产生了不少新编曲(书)目,培养了不少青年渔鼓演唱艺人。

  60年代初期,湖南省进行过一次大的挖掘、整理工作。衡阳市渔鼓艺人伍嵩皋、邹太和讲述《访江南》、《八仙图》、《碧玉簪》、《合同记》、《滴血珠》等中篇曲目,编成两集渔鼓资料本,由湖南省群艺馆铅印出版。这时,各地的艺人逐渐认识到整理传统曲目(书目)的重要性,除了贡献自己珍臧物抄本外,还积极记述自己演唱的传统曲目,如衡阳渔鼓艺人黄昌能就记录整理出117个曲目的抄本。

  湖南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曲艺团队,如湖南省曲艺团、长沙市曲艺队、长沙市东区曲艺队、武陵春曲艺社、益阳市渔鼓弹词学习会、南县曲艺宣传队、祁阳一条街演出队、新化渔鼓队、怀化曲艺演出队等,这些团队有的专门演唱渔鼓,有的以演唱渔鼓为主,包括常德市的武陵春曲艺社里的艺人们,如匡合林、戴望本也都是以唱渔鼓、围鼓等曲艺形式为主的。70年代以后,戴望本以教唱丝弦为主。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澧县、桃源等地都成立有民间的渔鼓演唱队,特别是澧县的周子房坚持在茶馆演唱三十余年,传为佳话。还有桃源县的渔鼓普法演唱队,坚持自编自演,长年活跃在农村三十余年,他们的事迹都早已刊登在省市报刊上,曾受到过各级政府的表彰和肯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艺人们为渔鼓的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没有他们的传承,就不会有渔鼓艺术的延续和发展。

  2、渔鼓书目都留有时代的烙印

  传统曲目(书目)的内容,受历史条件局限,良莠并存,有四个较为鲜明的特点,一是叙述历朝兴亡。这类曲(书)目很多,如《薛刚反唐》叙述唐永徽元年(650年)至神龙元年(705年)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从参政、篡位到逃亡的历史。它没有局限于历史事实,而是集中捕写薛刚等人深明大义,挟弱抑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行为;

  二是警世劝善。如《花亭会》、《乌金记》、《借儿记》、《雕龙宝扇》等,揭露了贪赃枉法,鞭鞑了豪门恶棍,批评了嫌贫爱寓,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三是宣扬伦理道德。如《清风亭》、《安安送米》等,描述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为人子者必须克尽孝心的道义,宣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是表现叛逆精神。如脍炙人口的《思凡》、《秋江》、《双下山》,描写年轻僧尼敢于向几千年的神权挑战,冲破封建思想,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爱情生活。

  也还有些曲目不免存在不同程度的封建迷信和宣传因果报应等思想。武侠类曲目(书目)中,则存在江湖义气、武功至上等不健康内容。还有不少曲目结构松散,文学性差。

  60年代中期到1976年秋,由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缘故,“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赶下舞台,艺人和传统曲目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各地的渔鼓演山场所、书场、茶馆均不复存在,传统曲目都一律被作为批判封、资、修的活靶子,老艺人被作为牛鬼蛇神,专业曲艺团队或瘫痪或被取消。当时,只能唱为数有限的新编曲目。70年代新编的常德渔鼓《找妈妈》被拍成电影新闻片(词作者彭信理,配曲唐振球、旋歌。见《曲艺志》P299300)。

  1978年,文化部和国家广播事业管理局联合发出抢录民间音乐、曲艺优秀唱腔、唱段的通知,全国都积极进行抢录,同时广泛抢救,挖掘传统曲目,这时老艺人健在者为数已不多。湖南衡阳渔鼓艺人黄昌通所保存的117个抄本曾毁于“文革”中,他又努力回忆,又积累了包括《慈云走国》、《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在内的长篇书目60多本。另有老艺人邹祖西保存了《九美图》、《八美图》、《济公传》等80多个曲目(书目)抄本。渔鼓书(曲)目是中华民族各个历史阶段人民生活、生产等方面历史的真实写照。

  3、新编曲目层出不穷

  由于渔鼓的艺术创作思想比较活跃,所以新编曲目层出不穷。建国以来,特别是自1979年起各地都对民间职业演唱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发证演唱,艺人们要在当地政府部门领取演唱许可证之后,才能挂牌、座唱或流动演唱。这些艺人有了文化部门的管理、组织和辅导,他们又都能自编自演新曲目。所以当时茶馆里的渔鼓艺术非常红火。湖南省常德市城乡的茶馆,大都可见门口黑板上写着《岳飞传》、《杨家将》由某某艺人演唱。

  这时加入演唱队伍的有不少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营业性的演唱多以情节曲折的传统曲目取胜。为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在“正书”演唱之前,他们多加唱一至几个新创作的小段子,如《计划生育好处多》、《歌唱党的好领导》,以及法制宣传等方面的小段子。这样一来,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加之艺人们的创作思想较为活跃,新编曲(书)目是层出不穷。建国以来演唱的渔鼓曲(书)目,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大类:

  ①结合当时的形势和政治任务编演曲目

  如,《马月花学文化》、《扫盲运动到了乡》、《生产责任制好》、《血泪仇》、《白毛女》、《红军大战十方坪》、《妇女解放歌》、《普法歌》、《计划生育好》,还有的唱“三面红旗”、“合作化”、“人民公社”、“卫星上天”、“神州五号上天了”等。

  ②歌颂英雄人物、新人新事、新风尚、新生活的曲目

  如:《板桶救亲人》、《轿夫情》、《雷锋赞》、《欧阳海》、《英雄李运国》、《焦书记来到我们村》、《林海雪原》、《桃花源记》、《四个老汉夸媳妇》、《四个媳妇笑爹爹》等。

  ③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曲目和新编的民间传统曲目

  如:《宋玉的传说》、《桃花源的传说》、《刘海砍樵的传说》、《金镯玉环记》、《东郭救狼》、《武松打虎》、《双下山》、《十五贯》、《五美图》、《十美图》、《九龙头》、《十月怀胎》、《白蛇传》、《二度梅》、《陶澍访江南》、《二十四孝》、《双合七星镜》、《双驸马》、《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岳飞传》、《说唐全传》、《七侠五义》、《粉妆楼》、《二龙山》、《八仙过海》等。

  ④还有一些辞句庸俗、封建迷信、鬼怪、打斗、凶杀和淫秽的曲目,个别强索硬讨,甚至骂人的唱段。如:《十八摸》、《私怀胎》、《叹五更》等等,这些曲目属于糟粕,都在取缔之列。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德被公认为“曲艺之乡”,经过登记注册的渔鼓艺人有千余人,新编的渔鼓曲(书)目不断涌现,数字无法统计。他们让渔鼓演唱在民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4、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设想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有需求,有市场,有潜力。现状告诉我们,发展渔鼓艺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要向外看,向远看,向高处看,要抓住时机,乘着弘扬民族民间艺术、保护菲物质文化遗产的春风,来一次大挖掘,大盘点,大整合,大改革,大开发。通过发掘,我们要用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引起各方关注,扩大对外影响,树立起渔鼓艺术的新形象。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渔鼓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认识传统,继承传统,发展和弘扬传统艺术,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回忆渔鼓艺术的过去,看现在想明天,面对卡拉OKKTV、电视、电影、广播、电脑互联网等诸种现代传媒手段,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应该怎么传承,怎么发展,怎么改革,怎样才能让人民群众所接受。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渔鼓怎么样求生存,怎么样开拓进取,传统形式怎么样为现代和谐社会服务?这一连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来思考和研讨。我认为,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是唯一的途径。渔鼓的改革发展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统一。

 

  ①统一思想

  渔鼓是以口传心授方式由民众集体创造的,在民间世代传承,为人民大众所享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首先,我们要统一思想,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明确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和总方向。

  认真总结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在准确把握方向的基础上,对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作出精炼准确的概括,对分阶段的改革任务,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划。统一思想,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改革创新时,既要有现代元素,又不能丢掉个性特色,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采用多媒体,多元素,发扬自己的个性特色。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的发展,要从观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要在表现形式、演唱内容、音乐、伴奏、演出场所、服装、音响等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影响力为目标,以打造品牌为重点,把“三贴近”的原则落到实处,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这样才能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提高渔鼓的生存能力。

  ②统一规划

  我们要建立和完善保护工作体系,建立激励机制。这个规划既不是光写在纸上的条例,也不是那些高不可攀的无法实施的设想,而是要制定切切实实的,适应我们本地渔鼓改革的,有本地特色的一系列措施。还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切入点。近期做好哪几件事,五年、十年都解决些什么问题,要做好规划。又如:怎么抢救?怎么挖掘?哪些问题需要立法?怎么扶持传承人?怎么保存和宣传?应该在哪些方面对基层文化站给予政策倾斜?哪些部门应参加哪些相关的工作?应承担哪些相应的责任等等,都要有统一规划。要高度重视信息工作,要建立社会舆论机制,增强舆论引导的预见性、主动性。

  ③统一实施精品战略

  发展渔鼓艺术要以人为本,渔鼓艺人是传承的主体,要推人推作品。名人名作将构成品牌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亮点。建设和谐社会,要让政府发挥职能作用,文化事业单位发挥组纵辅导作用,让企事业、厂矿、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广泛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参与改革,支持改革,这将有利于实施精品战略,能有效的推动改革。

  要加大力度培养演创人员、培养观众,逐步营造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良好发展环境。没有精品,怎么推出品牌?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人、是作品,品牌就是吸引力,品牌就是影响力,品牌就是软实力。我们连续二届的鼓王擂台赛,赛出名人名作,这就是品牌,这就是渔鼓的新风貌和新形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民族民间艺术的有益尝试,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亮点所在。

  吹响民族艺术改革发展的新号角,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收集、整理、申报、保护工作,办好各种民间艺术大赛,坚持科学发展规,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让民族民间艺术还俗于民,服务于民,不断传承,一代胜过一代!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