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九澧渔鼓——电视专题片脚本
卞德模;颜家庆;姜一焕

  “沅有芷兮澧有兰”。在八百里洞庭之滨,在峻峭奇丽的张家界旁,流淌着一条古老而文明的河流——澧水。

  这里是林伯渠、丁玲的故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楚墓群、宋玉城,楚韵巫风,荆楚文明,哺育出民间曲艺的一朵奇葩——九澧渔鼓。

  据老艺人吴佐炎、徐亮楚、赵厚舫讲述,他们拜师时,首先师门口授,九澧渔鼓是由“乓乓”演变而来的。

  《临澧县志》记载,公元前2200多年,著名楚词赋家宋玉被楚襄王放逐到今临澧县城东十里的宋玉村。宋玉去世后,其门人弟子就地取竹,击打而歌,以悼亡师。后来,这一吟唱形式流行于澧水河畔的渔人中,他们聚集一起,一边击打竹筒、敲击竹板,一边饮酒放歌。因竹筒击打时发出“乓乓”的响声,人们因其声称之为“乓乓”。这便是九澧渔鼓的最初雏形。

  初唐时期,“乓乓”开始演变,多人敲击的器具集中为一人敲打,竹节筒底也被猪板油膜所替代。因竹筒近似于鼓,且多为渔人所好,故始称渔鼓,后因流行于澧水流域,而又称为九澧渔鼓。

  这一起源之说,常德市艺术馆副研究馆员龙金榜在《九澧渔鼓探源》一书中,以大量史料,进一步佐证了九澧渔鼓的楚俗巫风起源说,这与艺人们师承口授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明末清初,九澧渔鼓历经变革,逐渐完善,其主要伴奏乐器己规范为竹筒、云牙板、镲子。至此,九澧渔鼓鲜明的艺术特征基本形成。

  一是楚俗巫风的远古性。九澧渔鼓小仅在道具和唱词上都留有楚文化痕迹,还由于其流行区域多为汉族与土家族杂居地,这就导致了汉文化与土家文化的相互渗透,又使九澧渔鼓表现出浓重的土家巫风遗存。

  二是唱做念打的综合性。九澧渔鼓演唱集数种伴奏乐器操作于一体,唱做念打皆由一人表演,这是一般曲艺表演形式所不具备的。

  三是角色进出的灵活性。九澧渔鼓的演员,根据剧情需要,可用声音、表情或形体动作,扮演各种人物,做到一人多角。

  四是演出场所的广阔性。九澧渔鼓演唱不拘场地,田头地边、农舍茶社,皆为舞台。

  九澧渔鼓演唱书目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居多,如《封神榜》、《说唐》、《杨家将》等,加上近现代编写的《林海雪原》、《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等唱本,新老书目多达近五百本。

  上下句结构是九澧渔鼓的主要音乐特征。演唱由“闹台”开始,接着四句“诗白”,再进入“引腔”,然后转入“正板”,最后以“尾腔”结束全曲。根据情节需要,又有“导板”、“鸳鸯板”、“劝夫”、“骂妻”、“伸冤”、“对唱调”、“二流数板”、“三流数板”、“谋子”等板式变化。一般而言,欢乐向上的为“宫调式”,低沉哀怨的为“徵调式”。

  新中国成立后,九澧渔鼓历经了“挖掘整理”、“沉寂”、“繁荣”三个阶段。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主要是整理唱本,推陈出新。著名艺人李绥万、李大禹等先后编写了《夺印》、《杨立贝》、《逼丁装哑十一年》、《武陵山下》等唱本,配合当时的中心工作在城乡巡回演唱,影响较大。1964年,临澧县曲艺协会成立,吸收会员386人。

  文化大革命中,传统书目演唱被禁止,演唱曲目单一,演出平台萎缩,不少艺人导具被毁,纷纷改行。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九澧渔鼓步入繁荣。经过不断改革创新,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同时,一些地方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相继融入。表演形式除传统的单打独唱外,演变出双人渔鼓、多人渔鼓和群体渔鼓等多种形式。演唱场所也从田头地边、茶馆酒楼走向舞台,走向广场。演唱曲目更加丰富,除历史长篇曲目外,还编写出不少短小精悍的段子。1981年,常德地区行署举办全区曲艺汇演,临澧县代表队演唱的双人渔鼓《生产责任制好》获演出一等奖。

  师传是九澧渔鼓的主要传承方式。目前,九澧渔鼓在临澧主要有五大谱系。

  九澧渔鼓是澧水流域优秀民间曲艺代表,加强对它的继承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价值。

  受宋玉《九辩》、《招魂》结构风格的影响,九漕渔鼓唱词讲究、章句整齐,且唱词中富含土家族《跳丧舞》内容,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九澧渔鼓渊远流长,经久不衰,她既扎根于民间,亦可登大雅之堂,颇受名流青睐。其深远的文化渊源、综合性的演唱风格、灵活多样的角色转换,为我国民族民间曲艺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九澧渔鼓演唱简便,器具组合轻巧,编演快捷,舞台广阔,因而也有着其它曲艺形式难以比拟的实用价值。著名作家丁玲儿时就非常喜爱,1982年,她一踏上故乡临澧这方热土,就提出观看渔鼓艺人的演出,观后并题词“不断努力,弘扬九澧渔鼓”。

  虽然,九澧渔鼓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样面临困境。一方面她受外来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冲击,其展示平台受到一定程度削弱。另一方面渔鼓艺人日渐老化,新老交替青黄不接,有些技艺难以传承,面临濒危。

  如何继承、保护好九澧渔鼓?临澧县委、县政府予以了高度重视,并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

  静态保护从普查入手,收集资料,为理论研究、教材编写提供实质性素材。

  动态保护即根据艺人分布情况,确立了望城、陈二、佘市、新安、合口五个重点保护区域,为确保这一计划实施,县委、县政府于2003年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一是组织上保障。相继成立了领导、专家结合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教学小组,并计划在临澧县中等职业学校设立九澧渔鼓专业培训班。

  二是队伍上保障。2003年,组建了定编12人的临澧县艺术团,并把发扬光大九澧渔鼓作为组建该团的主要宗旨之一。

  三是经费上保障。除每年为艺术团拨款10万元,作为编排九澧渔鼓等民间曲目的经费补贴,还于2003年—2004年分别拨款170万元,在丁玲大剧院开辟曲艺演唱厅,在丁玲文化广场建造具有文化氛围的亭廊,为艺人们提供活动场所。200610月,临澧县委、县政府与常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举办“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临澧、澧县、石门、津市、安乡等五县市40余名优秀民间艺人登台献艺。并决定,本项赛事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

  洞庭波涌,澧水流长。愿九澧渔鼓这朵用荆楚文明浇灌的民间艺术奇葩沐浴着“双百”方针的雨露阳光,更加鲜艳,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