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曾应明:拓展湘绣生存空间
张扬

       曾应明简介:

       曾应明,男,汉族,19649月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现任长沙县政协党组副书记,湖南湘绣城集团公司总经理。

       曾应明爱好文学和美术,是湖南省著名的民间文艺家,是湖南省民间工艺产业化道路的开创者,他所创办的企业每年为湖南出口创汇达5亿元人民币,为湖南省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2009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

      

       当某种文化被刻意保护起来,那也就意味着离灭亡不远了。

       因此从一开始,曾应明就没有想到要把湘绣保护起来,这位一门五代绣丁出身的湘绣大师不停呐喊,拯救湘绣不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也不在博物馆里,更不在私人的收藏室里,而是延续,用工业来延续这个积淀了2000多年的文化符号,以产业化拓展这个文化的生存空间。

       文化图腾的没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意义所在,更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动力源,而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传统的器物。英国人类学家B. K.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传统的器物是所有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此正如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古代文化以瓷器和丝绸作为标志性符号,而数千年湖湘文化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无疑就是瓷器和湘绣。

       所以湘绣事实上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工艺品,从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文化图腾。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个图腾一步一步地衰微,岌岌可危。

       一大段的历史沉积一小段的文明,一大段的文明才积淀一丁点文化。湘绣经历了2000多年的沉积才终于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据有关资料,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长沙县沙坪和开福区霞凝一带,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曾有“绣乡”之称。城内绣庄众多,到清末有26家,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多件。

       这时候的湘绣,其品牌的潜在价值可谓是深入人心。据说李鸿章就曾派人到长沙订购绣品,只求精致美观,不计价钱,其中小孩穿的一套绣衣就花了几百两银子。其后湖南巡抚端方,湖南督军汤芗铭、张敬尧以及吴佩孚等人在湘期间,都把湘绣作为最好的礼物之一。

       同时湘绣也开始蜚声海外,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个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20世纪30年代,湘绣进入黄金时期,产值最高达80万银元,产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20世纪80年代初期,湘绣每年出口最高达500万美元。湘绣企业出现了“五家争鸣”(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沙坪湘绣厂、长沙市湘绣厂、长沙县湘绣厂和望城县湘绣厂)的热闹景象。

       但繁华在一夜之间就被风吹散,到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湘绣市场萎缩,“五大家”中的长沙县湘绣厂、望城县湘绣厂均走向破产,长沙市湘绣厂也转型,苦苦支撑的湘绣研究所和沙坪湘绣厂也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中。

       对此,1989年湖南几家规模较大的湘绣厂联合搞了一个湘绣企业集团,想以此挽回湘绣的颓势。然而,用某厂长的话是:“兵败如山倒。”维持了几年的湘绣企业集团最终因种种原因而曲终人散。由此湘绣出口连连下滑。到90年代末,长沙市海关数据显示,湘绣已经从湖南省大宗出口商品中销声匿迹。对此,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湘绣这个文化图腾快走到穷途末路的境地了。

       正是这时,曾应明开始了他的呐喊。

       韩国谈判的反思

       1954年,曾应明出生在一个湘绣世家。他一家从曾祖父起,一门五代都有人从事湘绣:曾祖曾寿山,为胡莲仙制作绣稿;祖父曾树生,以销售日用湘绣品为主;母亲焦菊珍,自画、自绣的湘绣精品《长寿鸟》留传于世,由星沙湘绣城青年工艺师李静复制的《长寿鸟》,于2005年获得“中国四大名绣展评”一等奖。

       虽然是家学渊源,不过曾应明一开始对湘绣并不是那么有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绘画,结果由此阴差阳错,他最后还是入了湘绣这个行当。

       曾应明从小就喜欢绘画,然而一直没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18岁那年他高中毕业回到街道办事处,这位中学的优秀团支部书记,很快被委以武装专干的重任,又被任命为街办企业的厂长。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他很难说会再与湘绣有缘。但出人意料的是,当他在听说长沙县湘绣厂有一个美术车间之后,为了学绘画,曾应明居然不管不顾地去湘绣厂招工当了学徒工。

       不过令他失望的是,招工的主管却将他安排到了配线车间,他糊里糊涂之下成为一名湘绣服装裁剪工。曾应明对此也不强求,他很快就从这种失望中脱身出来,开始改变自己,顺从命运的安排。他3个月时间就学会了裁剪、踩缝纫机等工序,6个月就能独立设计并生产出一件完整的服装,这样一干就是10年。

       19868月曾应明在即将调离湘绣厂前,请事假自费考察了全国湘绣市场,他从长沙到武汉、北京,再到西安、成都、重庆,沿江而下到南京、上海。那时的他,住的是最便宜的旅社,吃的是自带的湖南干辣椒。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北京2元/天的“西钓鱼台宾馆”和那里的蚊子。不过这趟自费市场调查并没有白费,他在北京认识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魁立先生,从他那里见识了国外绣种——原苏联的“十字绣”。这段考察经历对他后来将湖南湘绣走向市场、推向国外奠定了自信的基础,随后他担任了湖南省服装研究设计中心主任。1990年曾应明从湖南省服装研究设计中心被调往长沙进出口公司任工艺品部经理。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是湘绣的黄金时期,那么90年代就是不折不扣的灰色时代了。在这10多年间,曾应明可谓是亲眼见证了湘绣没落的过程,在痛心疾首之余,他开始了反思。

       198911月,当时中国和韩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经新加坡客商谭振基的介绍,曾应明作为湖南省湘绣访韩代表团成员,经香港转赴汉城(首尔)与韩国刺绣院举行直接贸易谈判。代表团一行五人,只有曾应明与省湘绣集团的代表沙先生较为专业。

       1128号,会谈在韩国乐天宾馆会议室举行,因双方在产品价格上的分歧太大,谈判进程较为艰辛。曾应明虽是代表团成员,但既不是团长也不是谈判主宾,按照当时外事纪律,在会谈过程中是不能随便发言的。在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谈判中,双方再一次陷入僵局。

       曾应明很清楚,这是一次不应该失败的谈判。双方之所以陷入僵局,是我方谈判代表不能准确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因国内生产企业对产品的利润空间要求过大而不敢降价所造成的。韩方代表气愤地说:“你们的价格甚至高于韩国市场的零售价,这个生意还怎么做?”

       韩国刺绣院的负责人张女士指着一套我方最低报价为800美元的《宫廷牡丹》条屏,以最后通牒的口吻说:“600美元一套你方如能接受,我就订800套,不行,我们就不要谈了。”原来,张女士在提供《宫廷牡丹》样品时,特地嘱咐中间人样品价格不能高于500美元,否则就不要打样。但当样品出来时,我方却非要800美元。眼看着凝固的会谈气氛,曾应明忍不住了,低声问团长徐东士:“我能说两句话吗?”还没等徐东士回话,坐在曾应明旁边的新加坡人谭振基立即大声说:“你可以说。”徐东士默默地点了点头。

       600美元一套的价格我们可以接受。”曾应明利用翻译传话的过程,向徐东士递出一张纸条,列出了这套屏风的实际成本最多只要200美元的计算表。

       听完曾应明的报价和翻译的介绍,韩方张女士眼睛一亮,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此时,徐东士也高兴地站起来握着张女士的手说:“我们成交了!”

       回到长沙后,作为长沙市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的曾应明,以1800元一套的单价将《宫廷牡丹》合同先后分配给望城县湘绣厂、长沙县湘绣厂等三个工厂生产。这些单位认为价格很合适,很快在合同期限内圆满交货。

       通过这次韩国谈判,曾应明感到湖南工艺的谈判人员不了解湘绣工艺的生产成本,一味听从工厂方面的虚高报价,影响了商品的进入和扩大市场。同时生产工厂这种虚高的报价,根本在于企业体制的僵化,这也是湖南湘绣很难形成产业化的瓶颈之一。

       由此曾应明开始了对湘绣企业经营管理的反思,而随后的遭遇令他更坚定了决心。

       莫名其妙下海

       19903月曾应明带了一批湖南省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的创新产品湘绣服装,参加深圳对外贸易洽谈会。新颖的设计款式,独一无二的湘绣工艺,高档的真丝面料,给所有参会的国内外客商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3天的会展时间,签下了200多万美元的订单,回到长沙后,全省竞找不到一家批量生产刺绣服装的厂家。忙碌了一个多月,曾应明无可奈何地将合同转往苏州和宁波的两个外贸企业,这才给客户一个交待。

       当年10月,曾应明已被调往长沙市进出口公司。12月底,他便带着大批湘绣新产品飞往韩国与韩国刺绣院代表李再洪签定了50多万美元的湘绣条屏合同。收到客户的信用证后,他立即到长沙地区的几家湘绣企业收购产品。这个消息很快传到韩国客商李再洪先生在香港的竞争对手谭先生的耳朵里,谭先生立马飞往长沙,软硬兼施,并以高于韩国客户的价格,硬是逼得沙坪一家湘绣企业,将已经送到长沙市进出口公司办公室的30多万元湘绣产品退了回去。曾应明又一次尝到了湘绣产业因生产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无法履行合同的艰辛与苦头。

       由此他得出结论,湘绣的没落并非是没有市场,最关键的还在于企业的机制和管理。

       曾应明于是有了自己创办企业的冲动。而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了,而且出现得莫名其妙。

       19927月,曾应明到上海出差,在上海和平饭店的套房住下,便听到走廊里有人争执。原来,两个台湾人住惯了套房,而此时酒店的套房已经客满,便与服务员争了几句。随后见到曾应明从套房出来,台湾人便与他交涉希望换房,生性随和的曾应明对此冒昧的要求并未为怪,随即同意搬出了套房。两个月后的一天,回到长沙的曾应明突然接到了台湾人的电话,说是要拿10万美元到长沙进行投资,请他帮忙找项目。对湘绣情有独钟的曾应明立即与长沙县湘绣工艺服装厂联系好后,邀请台湾人到长沙考察,终于牵线组建了湖南龙腾工艺服饰有限公司。后来,这个合资企业因种种原因,难以为继,1995年,曾应明最后也被台湾人拖下了“海”,成为了总经理。事后,他才知道,这个台湾人原来是台湾有名的龙泰通投资集团的总裁王龙霖先生。

       1995年可以说是湘绣最灰暗的一年,这年8月发生了一件震惊整个湘绣界的大事。在湘绣行业曾创造了无数第一和荣誉的长沙县湘绣厂轰然倒塌,破产关门。整个行业哀鸿一片,甚至有评论质疑,湘绣这个文化图腾到底还适不适合现代消费需求,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存在与灭亡,似乎都在一线之间。

       但在长沙市沿江大道317号二楼两间出租屋里,曾应明悄悄开张的湖南龙腾工艺服饰有限公司波澜不惊,他本钱不多,先期投资只有3000元,但他知道,这个看上去岌岌可危的行业实际上前程似锦,他会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湘绣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实早在199411月,曾应明出访新加坡,在新加坡10多家绣品经营商店里,他发现一幅名为《百鹤图》的湘绣作品,这幅图出厂价仅800元人民币,这里售价却高达6000新元,折合人民币3万多元。而从后来他对日本、韩国的考察来看,湘绣具有广阔的市场。特别是韩国,青年人结婚用的屏风多达4套,全部采用湘绣精心绣制。日本的和服则很早就采用了湘绣技术。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龙腾随后8个月完成产值68万,纯利润6万元。曾应明获得了启动自己产业的第一桶金。随后的曾应明一发不可收拾,2002年,龙腾产值达到了4800万,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刺绣作坊发展成了一个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处于全省湘绣行业内领先的企业。

       1995年开始创建企业时,曾应明并没有对湘绣整个产业的战略有什么明确的思路。他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第一就是用行动来证明这个行业不是一个夕阳产业,第二是为了赚钱过日子,所以有什么产品就销售什么。他的第一批订单就是当年韩国谈判时与韩国刺绣院的负责人张女士结缘后,对方定制的《宫廷牡丹》。

       “那时候也没空去想。”曾应明说。

       但随后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1995年,曾应明从新加坡返回香港,按一个客户郑先生提供的信息,当天与“诚信行”的老板信志东取得联系。“诚信行”擅长经营刺绣手包,其高档刺绣的产品是从韩国进口的,中档产品在苏州和广东都有配套工厂,因此对湘绣产品兴趣不高,见面之后信志东虽然表面很热情,但敷衍的成分居多。

       但信志东还是拿出50多个手袋新花稿让曾应明的公司打样,如果工艺超过现有的样品,那么郑先生那边5万个手袋订单的刺绣全部转到龙腾。

       最后曾应明不仅拿到了这批订单,而且从1995年到2007年,龙腾先后为“诚信行”在香港和新加坡市场提供了各类刺绣手袋面料新花稿250多款,从最早的单一刺绣发展到钩花、提花、印花、绣绒、包凸线、金银绣、十字绣、麻布绣、烂花绣等10个大类,累计1500多万个,产值过10亿元。而湘绣就通过手袋这种日常用品,迅速进入了平常百姓家。

       由此曾应明在日用品上看到了湘绣的广阔前途,湘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艺术品,在日用品上的应用不但使得这种文化得以传承,更能以一种产业化迅速普及。而随后一个又一个的实战使得这个模糊的想法越来越清晰,他的湘绣披巾轰动西班牙,湘绣旗袍闯入日本,10万绣花鞋杀人米兰……

       2002年企业形成规模时,曾应明也找到了整个产业新的出路,即湘绣的日用化,这也成为他后来企业腾飞的根本,但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从艺术品到日用品的理由

       当某种传统器物成为文化符号时,事实上就完成了从物件到艺术品的嬗变。湘绣无疑是典型的代表。

       作为艺术品,无疑要走高端路线。而越是稀少的艺术品其价值就越高。因此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湘绣应该只是几个大师在工作室里挥发其创造力的载体,而这个器物要么被仅仅收藏在私人收藏室里,要么珍藏于博物馆,或者悬挂于亿万富豪的会客室。

       因此湘绣的日用化所带来的是这种艺术品潜在价值的贬值,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艺术的这种商业化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并且一争论就是10多年。

       其实从曾应明的个人身份来说,他也希望湘绣能像绘画一样成为成熟的艺术品。曾应明从小就随母亲学习湘绣技艺,1991年创作设计的民族旗袍“百鸟朝凤”荣获法国巴黎561莆时装博览会金奖。

       1990年,曾应明作为湖南省民间文艺界唯一的代表,赴京参加全国首届优秀青年业余文艺家代表会,被中宣部、中国文联授予“跨世纪人才”称号。1996年被长沙市政府授予“文艺十星”。2000年被省文联评为首届“湖南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20056月当选长沙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同年当选为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曾应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全国“德艺双馨”民间文艺工作者,成为湖南省惟一获此殊荣的民间文艺专家,全国仅有30人获得这一荣誉。

       20092月,曾应明第二次评为湖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并由湖南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2008年曾应明用了6个月的业余时间将湘绣成功进入15个国家的市场实例编著了《手工艺大市场一湘绣走向世界的启示》一书,该书于2009年元月出版后,不仅得到时任湖南省省长的周强高度赞扬,还被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定为大学教学参考教材。目前,该书在全国工艺美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从2009年元月至7月,全国有15个省、市的宣传部门专程到湖南湘绣城参观访问,都将该书视为总结民间文化产业走向市场的典范。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曾应明艺术家的身份比商人更浓厚,他对艺术的兴趣也远大于经商。

       但湘绣的现实使得其不得不进行产业化,作为一种艺术品,湘绣与绘画、雕塑等纯粹的艺术品截然不同,后者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艺术价值观,以及一系列鉴定和收藏拍卖的规范。而湘绣更类似于工艺品,介乎艺术品与日用品之间。

       以绘画为例,一个梵高的原作,只要鉴定是真品,赝品哪怕仿制得再好,即便是仿制者表现出的水平比原作要高很多,但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中,赝品永远也难以比得上真品,仿制者永远比不上大师。

       然而湘绣则不同,湘绣的可复制性常常影响顾客的购买决心。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坦言。与其他艺术品不同的是,一件湘绣作品完成后,可以马上根据原作品的构图和设计,重新刺绣另一件崭新的作品。而且,如果由同一位刺绣大师执手,还有可能超过原来的工艺,因为他已有了更丰富的经验。而这样的克隆产品在很多人看来,其价值并不下于真品。所以有评论说,湘绣作为艺术品事实上尚未成熟,其可复制性更大程度地决定了它作为工艺品的性质。

       另外,一张机器印刷的梵高画作与真品之间可谓有天壤之别,然而机器印刷的湘绣在普通人看来,则与手工刺绣的没有多少区别。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机器印刷湘绣作品的出现,湘绣变得真伪难辨,尤其是在日用品方面,这也是导致整个湘绣行业萎靡不振的关键原因,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缺乏规范和成熟的鉴定市场,以及普通受众成熟的艺术价值观,湘绣想要成为纯粹的艺术品,根本就不现实。

       为此曾应明讲了一个故事。创办了湘绣历史上第一家绣庄的胡莲仙,一开始串街走巷地兜售自己的绣品,她走进一户人家,拿出一幅八仙过海的堂彩给一个主妇看,但十石谷子的价钱令人连连摇头:“哪里买得起啊,你心灵手巧,怎么不绣些荷包枕头呢?”一句话惊醒了胡莲仙,回家绣出大量老百姓日用的枕套、荷包和镜盖等等,生意很快做开了,胡莲仙创办的“吴彩霞绣坊”由此闻名全国,她也成为湘绣的奠基人之一。

       所以湘绣的出路只有一条,从艺术品向日用品转型,以日用化带动产业化。“只有日用品才能形成产业化,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也才能从根本上传承和发扬湘绣艺术。”曾应明说。

       而曾应明也不得不从他的艺术爱好中抽身出来,打点精神做一个商人,而且必须做好。

       1996822,西班牙著名影星赛丽茜将它斜披在肩上,出现在西班牙一个华人聚餐的晚会上,引起一片赞美声。应邀参加晚会曾应明仔细看了后非常兴奋,对同行的长沙市外经委主任说:“赛丽茜穿的不是一件衣服而是披巾,并且是我们公司的产品。”看市外经委主任将信将疑,曾应明接着说:不信,披巾的角上有一个“SHUN LONG”商标,中文意思就是顺龙。

       他们的谈话引起了西班牙“福仁达”公司的注意,经过一系列的运作,龙腾的“湘绣披巾绣衣”在西班牙轰然传开,随后又传到了美国。

       2001年,第十二届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召开,江泽民向每位与会代表赠送了一件唐装,是真丝织锦提花唐装,此举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唐装热浪。美国埃丽丝公司通过多种渠道,最终查到了“顺龙“产品的生产厂家,湖南龙腾公司,专程从美国派来了艾小姐与龙腾公司签订刺绣织锦各类服装9万多件。

       就在同一年,龙腾的10多万双绣鞋在意大利被抢购一空。这些绣鞋的价格令人咋舌,一双拖鞋就买18美元。当初鞋子出关时,海关人员怎么也不能相信,什么鞋子买这么贵,怀疑有人故意提高产品价格骗取国家退税。因此忽然突击检查,龙腾公司很疑惑,因为以真丝为底料的湘绣工艺品属于免检产品,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但当海关人员拆开外包装时,都恍然大悟:“这么漂亮的鞋子,难怪买这么贵。”

       至此,湘绣日用化为整个行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三步战略

       企业规模化的完成,开始需要清晰的企业战略,曾应明由此开始制定自己的三步战略,推动湘绣的产业化。第一步,发展壮大湖南龙腾工艺服饰有限公司,探寻湘绣与日用品结合的最佳方式;第二步,组建湘绣产业园,以湘绣为核心融合服装等其他产业,做大做强湘绣产业;第三步,以湘绣产业为核心,融合银饰、瓷艺等其它民间丁艺,共同发展壮大湖南民间工艺产业。

       1995年到2002年的7年间,曾应明已经完成了他战略布局的第一步。当第二步战略展开时,他遇到了一个新的机会。

       2003年长沙县将关闭一个高危产业,并希望能扶持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文化产业,弥补关闭高危产业而带来的就业问题。此时,县委班子齐刷刷的眼光一齐盯上了湘绣,盯住了曾应明,200389,星沙湘绣城的破土动工,不过它给湘绣行业带来的震撼,远远不如日后它给人们带来的惊喜。

       甫一开始,星沙湘绣城就旗帜鲜明地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大力发展日用湘绣,吸纳发展日用湘绣所需的一切要素进“城”,把星沙湘绣城建成第一个湘绣产业园。

       这一“亮相”,被业内专家称之为是一种对发展湘绣产业传统思路的彻底颠覆,把高高在上稳坐艺术殿堂的湘绣,硬生生地拉进了“寻常百姓家”。

       “谁说精品就一定是高高在上的装饰品?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也同样是精品!”面对“传统势力”对他的指责,曾应明早已淡定白若,“判断是否精品和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应该是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同,能否得到人民的喜爱。”为了促进湘绣产业的发展,引进了韩国商人林阿大、台湾商人何庆国的星沙湘绣城给出了足够的诚意:只要是与湘绣产业发展相关的企业,只要进入到湘绣产业,就享受免费使用场地的待遇,同时提供各种优惠服务。

       目前星沙湘绣城已经有了湖南龙腾、锦龙丝绸、顺龙服饰、金霞湘绣等8家与之相配的企业,2007年,星沙湘绣城完成产值4亿元,上缴税费2800万元,且所有的产品全部出口到美、日、韩等国。

       至此,曾应明的第二步战略构想已基本实现。

       但在曾应明看来,更重要的是星沙湘绣城的运作模式,已经在各方面为第三步战略的实现奠定了优厚的基础,如在经营模式上,星沙湘绣城实施“公司+市场、“工厂+农户”、“学校+基地”的模式:即以湖南湘绣城公司为龙头,园区1200个商业铺位为市场,下属的8家公司独立开创产业,25家配套工厂专业生产,54个收发站(培训基地)管理几千名农户绣女,构成了金字塔式的分级管理和分销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从而大大推进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上,星沙湘绣城用知识产权组织湘绣产业集群,既突出了文化内涵,打造了湘绣城品牌,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同和业界的地位。200611月,由星沙湘绣城举办的湖南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几大湘绣企业尽抛前嫌,齐聚星沙,共论湘绣产业发展大计。

       完成第二步战略布局的曾应明,已使星沙湘绣城有了融资金、技术和市场为一体的核心竞争力,为湖南民间工艺产业的下一步腾飞插上了翅膀。

       从湘绣产业的发展,到涉足整个民间工艺产业的发展,这是曾应明给自己制定的第三个战略规划,也是目前曾应明要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用五年时间,以湘绣产业为基础,带动全省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星沙湘绣城而言,5年之后,产值要达到20亿元。

       曾应明的信心来自他对整个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的判断。

       他认为,湖南拥有湘绣、瓷艺、印染、根雕、珍珠生产加工等十大类民间工艺产业,特有的民间艺术,独特的艺术种类,鲜明的地方特色,形成了人无我有的产业资源,这是在湖南发展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独具的地方优势。

       其次,悠久的湖湘文化,孕育了大量民间工艺文化人才。以湘绣为例,2000多年来,湘绣母传女、姐教妹、姑帮嫂的传艺方式,孕育了我省大批刺绣艺术基础人才,形成了湘绣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的丰富人力资源。

       第三,民间工艺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独特的准入优势。在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民间工艺产品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无贸易配额限制。因此,湖南民间工艺产品的身份,具有在国际市场“绿色通道”畅通无阻的“优待”。

       第四,湖南民间工艺文化产品大品牌价值优势明显。悠久的历史,使湖南众多的民间工艺品具有了举世公认的文化艺术品牌。

       第五,民间工艺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题,能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实实在在地多做贡献。

       “我为什么要写那一本书?”,书名叫做《小工艺、大市场》,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有义务把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继承和发展下去。将来湖南全省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产值,绝不是今天的180亿,应该至少达到1000亿以上。湘绣的发展,已经证明了民间工艺与市场经济不是水火不相容,市场经济的大潮,定会促使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曾应明说。

       2008828,曾应明代表顺龙工艺参加湖南省“双百工程”建设进度协调会。湖南湘绣城牵头创建的湖南顺龙工艺美术基地正式进入湖南省政府重点扶植项目“双百工程”。

       “双百工程”是湖南省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培养100家、年产值过10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或产业集群。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在会上重点强调要通过“培养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聚集和企业集群。”

       对年产值仅4亿多元的湖南湘绣城来说,在短时期内要形成百亿元的规模,简直痴人说梦。但湘绣城总经理却认为:“思想成就出路,在湖南湘绣城660亩土地、已建40万平方的基础设施上,具备了打造百亿产业基地的硬件条件,关键是如何整合资源,形成产业聚集。”

       2007714日,湖南鑫达银业,率先进入基地。

       20085月,湖南省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湖南湘绣城签定进入基地协议,联合组建湖南工艺美术教育产业集团,为他的建设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持和产品研究开发的后劲。

       20087月,湖南名产之都等一批工艺美术产业实力派企业集团进入湘绣城,有效地形成了基地产业和市场的两个聚集。

       随后又有珠宝玉雕、珍珠、陶瓷等一批企业进入湘绣城……

       2010514,湖南湘绣城携10多幅湘绣品参展文博会,引起巨大的轰动。这些绣品从失传几十年的盘金包凸绣到绣艺难度极高的双面全异绣《猛虎·孔雀》,再到极具表现张力的黑白绣,代表了湘绣当今的流行风格。

       有评论说,近年来,湖南湘绣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绣品绣艺亮相文博会之前,耗时1年绣成的湘绣精品《和谐盛世》入住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彰显出湘绣高超的艺术水平。业内人士分析称,若能形成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开发日用品的共识,将艺术产业化,湘绣有希望成为中国四大绣之首。

       虽然从梦想到现实,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但不管这个梦最后能不能实现,曾应明看到了越来越清晰的希望的轮廓。而在这种轮廓之中,湘绣这个湖湘文化的图腾不仅得以传承,并深入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