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应明简介
1954年9月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现任长沙县政协党组副书记,湖南湘绣城集团公司总经理,湖南龙腾公司董事长。曾应明爱好文学和美术,是湖南省著名的民间文艺家,是湖南省民间工艺产业化道路的开创得,他所创办的企业每年为湖南出口创汇达5亿元人民币,为湖南省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2009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
曾应明语录
“小小的银针下游走的不是彩丝,那是整个斑斓的世界,是一个产业振兴的起点。”
“与苏绣、湘绣一起跻身中国四大名绣的蜀绣、粤绣渐渐淡出世人的视野,也许我们微薄的力量并不能为湘绣做出什么,但我们希望以一个家族的守望,一个企业的捍守,来谱写湘绣子女的赤忱。”
出身湘绣名门,痴迷民间文艺。十八年前,一领旗袍“百鸟朝凤”惊艳巴黎时装博览会;十六年后,一幅绣品《荷塘鹭色》夺得全国民间文艺大奖。他倡导“工艺湘军”企业集群,开创民间技艺的产业化模式,让低谷中的湘绣生产日臻繁荣,让千万名乡村绣女从容就业,让更多的湘绣产品行销世界。为湖南文化产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湖南省文化产业湘绣业的领军人物——曾应明。2009年10月28日,在湖南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上,被授予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称号。
承祖业 十年基层磨练
曾应明进入湘绣行业,似乎是一个美丽错误的引导。在那百废待兴的年代,他赶上了招工潮,从省、市、县三级有六家企业可以选择,但他最终选择了长沙县湘绣厂,因为他天生有着绘画的天赋,当然抹杀不了祖辈的遗传基因,他的曾祖父曾寿山就是清末年间的湘绣著名绣画师,到他这一代,足足传了五代,18岁那年,他高中毕业回到街道办事处,这位中学的优秀团支部书记,没有为一些企业的诸多优惠政策所动,毅然选择了长沙县湘绣厂,主要是听说该厂有一个美术车间,正好可以发挥他的优势,自幼爱好绘画的他,便不管不顾地进厂当了学徒工。然而,招工的主管却将他安排在配线车间,当了一位湘绣服装裁剪工。但他并没有气馁,3个月时间就学会了裁剪、踩缝纫机等工序,6个月便能独立设计并生产出一件完整的服装。这样一干就是10年,1983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长沙县委组织部和市委宣传部任职。1988年调往湖南省服装研究设计中心担任主任,1990年调往长沙进出口公司任职,在5年的进出口公司岗位上,他广积人脉,潜心钻研业务,对进出口贸易已经达到轻车熟路境界,1995年,他顺应改革的大潮,留职停薪,游向苍茫的商海。
沐春风 三千元步上创业之路
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长期,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就在传统经济模式开始打破,新的经济形式还在摸索之际,曾应明敏锐地感觉到两头在外的外贸体制只有改革才是活路。1990年3月曾应明带了一批湖南省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的创新产品湘绣服装,参加深圳对外贸易洽谈会。新颖的设计款式,独一无二的湘绣工艺,高档的真丝面料,给所有参会的国内外客商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三天的会展时间,签下了200多万美元的订单,回到长沙后,全省竟找不到一家批量生产刺绣服装的厂家。忙碌了一个多月,曾应明无可奈何地将合同转往苏州和宁波的两个外贸企业,这才给客户一个交待。
当年10月,曾应明被调往长沙市进出口公司主管工艺品进出口业务。12月底,他便带着大批湘绣新产品飞往韩国与韩国刺绣院代表李再洪签定了五十多万美元的湘绣条屏合同。收到客户的信用证后,他立即到长沙地区的几家湘绣企业收购产品。这个消息很快传到韩国客商李再洪先生在香港的竞争对手谭先生的耳朵里,谭先生立马飞往长沙,软硬兼施,并以高于韩国客户的价格,硬是逼得沙坪一家湘绣企业,将已经送到长沙市进出口公司办公室的三十多万元湘绣产品退了回去。曾应明又一次尝到了湘绣产业因生产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无法履行合同的艰辛与苦头。经过这两件事情,他感到湘绣市场诱人的前景,为了破解制约湘绣产品供不应求这个难题,1994年曾应明毅然下海,在长沙市沿江大道用三千元租了两间房子,带着四个人开始了他创办湘绣城的长征之路。
抱金鸡 二次机遇华丽转身
湖南湘绣城的前身是湖南龙腾工艺服饰有限公司,湘绣城的做大做强其实除了曾应明本身的优势外,还有着先天的因素,因为在进出口公司积淀的丰富经验,曾应明凭借着自己的聪慧,上北京、下广州,出韩国,先期投资的3000元终于抱回了金鸡蛋,挣回了他创业的第一桶金,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产值68万,纯利润6万元,曾应明拿着这6万元的纯利润,笑了,但也瘦了、黑了,体重由以前在机关的130多斤下降到了100多点。事业已经让他看到了曙光,曾应明还是像一头驴子一样东奔西跑,做设计、跑市场,勤勤恳恳终于迎来了他事业的第一次转机,那是在1994年底,一个台湾客商经过几个月对其人品和湘绣质量近半年的考察,认为该行业很有发展前途,终于投资了10万美金,曾应明用其中的一部分资金马上在星沙买了两亩地,建了一幢3600平方的龙腾湘绣城,至此,曾应明的湘绣事业终于走上了快稳发展之路。2002年产值达到了4800万,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刺绣作坊发展成全省湘绣企业的领头羊。第二次转机可以认为是曾应明事业的一次华丽转身,机遇总是垂青勤恳的人,2003年曾应明又遇到了另一个发展机遇,当年长沙县将关闭一个高危产业,并希望能扶持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文化产业,弥补关闭高危产业而带来的就业问题。此时,县委班子齐刷刷的眼光一齐盯上了湘绣,盯住了曾应明,在经过权衡利弊后,韩国客商和台湾客商到2008年先后投入人民币2.4亿人民币,当年实现产值突破5个亿。迅速发展成一个集湘绣、家纺、印染、广告、房产的企业集团。至此,曾应明事业达到了一个巅峰阶段。2009年10月28日,湖南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上,他被授予文化旅游业领军人物称号,为湖南文化产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湘绣缘 —门五代承祖业
曾应明之所以获此殊荣,不仅是因为他在湘绣行业中坚持的产业化、大众化方向,也因为他与众多的湘绣人一起,使湘绣并未像蜀绣、粤绣一样淡出世人的视线,而是在经历了2000多年发展后的今天,成为仅次于苏绣规模的绣种。像曾应明家族一门五代皆从事湘绣,在湖南的湘绣史上并不多见。
湘绣行业有谁不知道清末首创绣庄的湘绣大师胡莲仙?她的一幅湘绣传世珍品《荷鹤图》曾轰动一时。但又有谁知道这幅湘绣传世珍品《荷鹤图》与曾应明家族之间的关系呢?这幅湘绣传世珍品《荷鹤图》的绣稿,便出自曾应明的曾祖曾寿山之手。
曾应明一家从曾祖父起,一门五代皆有人从事湘绣:曾祖曾寿山,为胡莲仙制作绣稿;祖父曾树生,以销售日用湘绣品为主;母亲焦菊珍,白画、自绣的湘绣精品《长寿鸟》留传于世,由星沙湘绣城青年工艺师李静复制的《长寿鸟》,于2005年获得“中国四大名绣展评”一等奖;妻子彭若君,其父彭贡华为湘绣界“四大质检大师”之一,在如今的湘绣行业,她是难得的多面手,对于湘绣的作画、配线、刺绣、验收、制版、整理、装裱等七大门类,无一不精通;女儿曾理,8岁便参加中日少年儿童书画赛,其中获奖作品《墨蟹》由其母彭若君绣成湘绣,选送到日本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