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画工和绣工
杨世骥

       这个时期的前一阶段,有许多画工对湘绣的推广和提高作出了相当的贡献,但同时也遗留下一些不好的影响。这些画工以陈登瀛、朱恒、吴琨、廖凯、陈英、齐璠等人最为知名。

       陈登瀛,湖南湘阴人,贫农出身。擅长水墨画和肖象。清末曾在吴彩霞绣坊接替杨世焯担任画工,首先着重刺绣肖象。据说,经他设计的肖象,只需根据一个面影,便能揣摩出对象的身份、性格,将对象的整个生命表现出来。他最著名的绣稿,是为辛亥革命湖南首义的领导人物焦达峯和陈作新绣制的巨幅五彩肖象,焦、陈被湖南的反动地主阶级代表谭延闿谋杀以后,他即发誓不再绘绣肖象。谭延闿把持湖南政权时,仰慕登瀛的画名,多方托人出重资请他为其父谭锺麟绣制遗象,他严词拒绝,谭延闿亦无可如何。1914年,湖南大地主唐成之要绣制“祖容”,以现银三千元来诱惑登瀛,也为他严厉拒绝了。登瀛最后几年虽不作肖象绣稿,但绘稿仍以水墨人物为主,题材都是他自己写生得来的,如“捏面人图”“舂米图”“收茧图”“儿嬉图”等,反映了内地常见的民间生活、习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综观他的一生,他为民间艺人树立了完美的贞坚的人格范例。

       朱恒,字树芝,湖南长沙人。幼年在铜官陶器店做学徒,专绘彩陶,清末改行绘制绣稿。由于他熟悉民间美术工艺的特性,因而所画的绣稿,在构思时就替绣工们作了打算,易于配色着丝,为绣工们所乐用。辛亥革命后,他创造了多种染丝的方法,丰富了湘绣的色彩。水墨画间以西洋颜色染丝上绣,也是由他开始运用到湘绣上来的。他又发明了梨木版套印上稿的方法,当时目的是为了增加湘绣产量,有一定的作用,后来,绣坊为了贪图出货迅速,常常采用现成画版,于是使湘绣的题材成了老一套,同时也损伤了画工们的创造性。这一有害的后果,则是他没有料到的。

       吴琨,字玉阁,湖南湘阴人。原为纸扎业工人,在长沙编扎纸鸢很有名,因而对各种动物昆虫的动静姿态性格,有深刻的体会。辛亥革命后改业绘制绣稿,专工图案。他的绣稿,主要也是易于上绣,但后来湘绣绣庄着重出产大件美术品,加以同行宗派倾轧,绣庄老板拒用他的绣稿。他约在1920年左右贫困而死。

       廖凯,字炳堃,湖南长沙人。幼年曾在磁器作坊,专画磁坯,又从陈登瀛学画肖象,后来改行绘制绣稿,活动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他着重绘制椅垫、台布、围巾、衣饰、镫帏、茶托等比较新创的装饰用品。对染丝色彩也非常注意,经他精心设计的美术品,有施针七道、施线达到十五道的。对于劈丝方法,尤多发明,使湘绣在技巧上更进一步平薄细致了。以上是他不可否认的贡献。但在他手里曾大力采用西洋或日本画稿上绣,又为了要使色彩绚烂新鲜,有意在绣品完成后再以颜料添色修改,并运用厚纸板套印上稿,以致使后来的湘绣在题材和色彩方面都趋于庸俗化、—般化。湘绣在他那一段工作时间里,美术品技巧方面虽有若干程度的进步,但思想内容却较前逊色了。

       陈英,字陟生,浙江海宁人,生长于长沙。他原在湖南醴陵窑业试验场学画瓷坯,毕业后曾担任当场画师。1915年以后改行专画绣稿。他吸收西方绘画优点,运用阴阳光线,绘制彩色标本,创稿极多,对扩大湘绣品种,也有很大的贡献。

       齐璠,字德生,号趣盦,原籍浙江山阴,本人在长沙生长。他幼年曾随父在家学画,成年后入醴陵窑业公司的图画速成班学习,后在公司中画瓷坯。辛亥革命后回长沙,转入湘绣业绘画。他善绘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在他以前的湘绣绣制水墨山水为多,在画与绣的艺术上,着重表现线条结构;经过他不断的努力,方才有不少画工逐渐注意到山水的真实性,发展了着色山水。他的画稿,除表现出线条结构及透视结构的技巧外,在内容方面,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抉取题材,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在布景、设色、润色、渲染方面,善于实地写生,并结合刺绣的技巧。可惜在反动统治之下,他的艺术才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贫病交迫之下,于1927年逝世了。

       除以上诸人外,彭年、文谷槐、黎羲、粟子希等均工花鸟,亦负盛名,对湘绣有所影响。

       在以上画师们影响之下,湘绣虽然有过一度鼎盛时期,湘绣也曾大量地推广及于全国市场,但它不仅没有很好地发扬中国刺绣艺术的优秀传统,没有光大湘绣具有的民族形式的精华部分,而且它逐渐走上了资产阶级庸俗趣味的道路,它的单纯讲究技巧的艺术基础是不巩固的,因此,它受不起时代的震荡,接着就又衰落下去了。

       在此同时,湖南城市知识分子中也有注意到刺绣艺术的传授工作的,最著名者有王苹鹿,湖南湘乡人,曾创立衡粹女校绣科,著有刺绣教学法,刺绣工作法、绣理参考书等,在1914年到1924年之间,培养了不少绣工。以后长沙的民本、自治女校和衡阳的进德女校也先后设有绣科。又有老王先生者,女性,不知其名,一生忠实努力于湘绣绣理、绣法的研究,著有湘绣授徒稿本。但因她们都是根据日本资产阶级绘画原理来阐发湘绣的,对改进和提高湘绣艺术并没有发生良好的效果。

       这个时期,绣工太多,不胜记述,最著名的除上节提到的吴镜蓉在北京仍继续刺绣,并传授了一些徒弟外;后起优秀绣工,有廖家惠(原名桂芬,现仍健在)、肖玉珍、邹光华、闵慧卿,许五姐、齐家伟、肖二贞、唐佩珊等,但她们的精心制作,只是偏重技巧的细致,而且作品多为替上层统治阶级绣制的肖象服饰之类技巧上的成就。其中廖家惠尤负盛名,所绣人物肖象(见附图),衣饰上的虫鸟花卉,就技巧来说,是比前人又跨进了一步的。

       湘绣到了这个时期,已有了—整套定型的使用工具和刺绣的方法。虽然湘绣绣工散住于农村和城市,虽然她们在临绷刺绣时,上稿、拈针、选色、用线等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这些方法却仿佛出于一个师傅。因此,这套定型的使用工具和完整的刺绣方法,完全是画工和绣工们几十年来长期实践、集体创造和总结出来的,是值得宝贵的。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