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绣的发展现状
目前,长沙市颇具规模、诚信经营的湘绣企业已有50多家,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有10余家。全市的湘绣产业共有注册商标12个,湘绣原产地证1个。据不完全统计,仅一个沙坪地区的湘绣产业年产值已达1.1亿元,年创利税5100万元,解决农村就业人口15000余人。湘绣产业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6年,湘绣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长沙市湘绣协会成立。这些突破性的举措见证了湘绣产业经营理念的转变——顺应市场趋势,发展与保护相结合。
虽然湘绣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认为,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近几年来,一些湘绣老厂纷纷倒闭,湘绣出口受困,现有的国内市场也经历了惨痛经营的阵痛。与同是四大名绣的苏绣相比,无论是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还是产业发展规模、从业人数、经营态势,都有很大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上,高档装饰品苏绣占了80%,湘绣仅占5%;国内市场,苏绣占60%,湘绣只占30%。以2004年为例,被文化部命名为民家艺术之乡的江苏省镇湖镇的苏绣企业大大小小有200余家,绣品店320多家,产品总销售额达3.48亿元,而在具有中国湘绣之都美誉的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沙坪集镇湘绣企业仅14家,绣品店21家,总销售额不足亿元。可以说,如今的绣品市场,湘绣比苏绣逊色很多。湘绣产业正处在不进则退的严峻关头。
二、湘绣发展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创新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当今消费者的审美观和潜在的消费需求。
湘绣绣品主要集中在日用品、工艺品两大目标市场。由于湘绣诞生于民间刺绣,因而湘绣的早期,主要的市场是日用品。但是随着纺织机器和现代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湘绣绣品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其日用品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冲击。而在工艺品市场上,数十年来,湘绣无论是在针法、材质还是图案、包装上,都基本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图案设计单调、造型平庸,市场上几乎所有湘绣工艺品都是雷同的作品,企业之间相互模仿,仅将目光局限于眼前的既得利益,未能积极地进行绣品的研发创新,难以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工艺、新产品,从而导致湘绣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市场。
(二)人才青黄不接,湘绣面临无人继承而濒临失传的局面。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绣师年事已高,有的逐渐退出了刺绣舞台,有的相继过世,使得一些传统而独特的湘绣针法无法得到传承,出现了“人亡艺绝”的局面。
其次,由于当代社会的深入发展,就业机会大大增加,谋生手段逐渐拓宽,很多农村妇女都放弃了报酬过低、地位不高的刺绣工作,从农村走向沿海地区大、中城市谋生。目前,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不成文的说法,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长相好的不做刺绣,家庭富裕的不做刺绣,学历高的不做刺绣”。根据调查统计,现在约为80%的绣工年龄分布在30-50岁,年龄在20-30岁的绣工比例仅为16%。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再过20年绣工人数将急剧减少,湘绣将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危险境况。同时,我们还了解到,75%的绣工对自己的所得报酬持不满意态度,刺绣工作在当今社会被人们的认可程度还处于劣势地位。
最后,绣工的技艺水平还普遍偏低,绝大多数绣工只能绣出中低档次的绣品,很少有绣工能够自行设计绣品并进行刺绣。高达90%的绣工学历还停留在初中及初中以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湘绣技艺的创新以及湘绣产业的发展。
(三)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手段单一,难以打开市场,树立品牌优势。
目前,湘绣产品的宣传手段还主要停留在平面广告、展销会洽谈、商铺店面等一些传统的促销方式上,缺少与当今信息时代相匹配的多元化促销方式。近些年来,湘绣产业中通过电台或电视传媒来对外宣传自己产品的企业寥寥无几,至今还没有一家湘绣企业与电视媒体合作或冠名播出过任何一档综艺类、谈话类或论坛类节目。这种保守懈怠的促销手段在当今电视媒体大行其道、信息交流方便快捷的信息时代是难以立足的。另外,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触网”已经势在必行。
(四)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政企之间沟通不足,限制了湘绣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政府一直都是一个产业直接或间接的推动者,尽管目前政府已对湘绣产业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和支持,包括2002年主持召开振兴湘绣产业工作的会议,2004年成立沙坪湘绣研究所,抢救性地对湘绣进行保护和传授,以及2006年湘绣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这些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湘绣产业的税率一般为6%-5%,其中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和一些小型企业税率为6%-9%,而一些较大规模的湘绣企业税率高达15%,与一般的工业税率接近。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参照湘绣研究所的绣品销售税率,将企业平均税负统一在6%左右。同时,政府还应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金融贷款、收入分配等政策上对湘绣企业提供优惠和倾斜。
除了以上几个制约湘绣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外,原材料的外地采购使得生产成本提高,新成立的湘绣协会规模小、参与人员有限,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作管理体系,以及部分企业忽略了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非但不注重保护开发其文化、艺术价值,反而一味粗制滥造,使得湘绣声誉严重受损等因素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湘绣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湘绣产业的发展对策
在本文所构建的产业集群中,以湘绣为主导产业,在其外围形成了养蚕业、林业等相关支援产业,辅以政府、协会以及相关教育科研机构,同时也包括金融、旅游、文化传媒等支持产业。此外,为了使湘绣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可在产业集群中打造一个特色产业园,园区中汇集湘绣、湘剧、浏阳花炮、菊花石、湘西苗族鼓舞等具有湖南特色的民间文化,使文化产业集中宣传与发展,增强民间文化的“内生力”。
(一)加强企业间的横向合作,提升湘绣产业的整体实力。
首先,目前的湘绣企业必须树立“先大家后小家”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整个湘绣品牌地位提升,整个湘绣产业壮大,企业才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企业之间必须及时地进行交流协作,做到行业信息共享,企业之间形成长期有效的学习机制,实现技术、工艺上的创新。
其次,企业对绣工采取共同培训的模式,在政府相关机构的支持下,建立绣工培训基地,统一编制培训教材,按照绣工刺绣的熟练程度和水平分层次对绣工进行科学的培训,形成一套完善的绣工等级评定机制,制订合理的工资标准,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湘绣行业中来。
最后,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规模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大型骨干企业坚持“名、优、特、新”路线,小型企业将精力集中在中低档产品。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分工,采取“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方式,形成大小分包,以规范整个产业内的竞争,避免混乱的价格战,促进湘绣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同其他产业间的纵向合作,提高成本优势。
目前大多数湘绣企业的生产原材料如丝线、装裱木材等都需要从苏州等地采购,这无疑增加了绣品的生产制造成本,使得湘绣产业自身的发展受制于人。若要提高湘绣的竞争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是关键。为此,我们提出将养蚕业、林业、玻璃工艺等产业纳入到产业集群中来,实现丝线的生产加工——绣品的生产——装裱工具的制作——产品的包装销售一条龙模式。
湖南丰沛的雨水条件适合栽桑养蚕,湖湘人民素来就有种桑养蚕的习俗。可以为绣线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同时,湖南又是南方木材生产的主要省份,其生产的杉树、樟树等优质木材可以成为绣品装裱的原料。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湘绣企业与这些上下游产业配套,形成良好的客户——供应商关系,将有效地降低绣品的生产成本,提升湘绣产业的竞争力。
(三)扩大湘绣协会的规模,为政企、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
湘绣协会应努力吸纳湘绣产业的相关利益群体,如一些工艺美术大师,研究机构以及地方大学的学者专家,将这些资源有机地整合到一起,适时地举办交流研讨会,以增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建议和意见。同时,协会要做好政企、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寻找并发现阻碍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利因素,及时将这些问题反馈给政府,充分发挥协会应有的协调和纽带作用。
(四)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监督、引导和扶持政策。
结合一些成功的产业集群经验,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首先,政府应当监督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以达到规范竞争秩序,维护湘绣企业利益,保障绣工的工资待遇及福利的目的;其次,创建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积极倡导诚信经营,保护原创品牌,严格打击粗制滥造的绣品投放市场,维护市场的经营环境;最后,联合旅游、出版、传媒等产业,加大对湘绣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湖南文化大省的优势,用“文化”推动“文化”,采用“企业投资,政府政策支持,其它相关产业帮扶,电视台、报刊、电台半义务宣传”的模式,使湘绣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五)打造特色产业园,发展与保护相结合。
2006年,湘绣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文化资源必须以一种活态的形式来保护和开发,必须通过增强其自身的“内生力”,使其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发展经验,文化“内生力”的提高可以采用“集锦荟萃”的方式,结合湖南省文化现状,可以打造一个具有湖湘特色的民间文化产业园,这个特色产业园还可汇聚浏阳花炮、湘剧、菊花石、湘西苗族鼓舞等其它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以特色吸引人、以文化熏陶人,兼顾保护与开发,使更多的人了解湘绣、喜欢湘绣、关注湘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