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湖南湘绣艺术特色研究
许凡;徐青青

       湖南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粤绣的精华,逐步形成了以国画为蓝本,集诗、书、画、绣、金石为一体的,具有极强艺术特色的现代高雅刺绣。特别是双面全异和狮虎题材的出现,使湘绣艺术特色的发展达到极致。成为湖南最具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并被列入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因此,可以说湘绣在我国甚至世界艺术史上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湘绣艺术特色形成的文化底蕴

       1.楚汉文化对湘绣艺术特色的影响

       我国刺绣历史悠久,而湖南刺绣有实物可考证的是在1958年长沙烈士公园三号木廓楚墓出土的楚绣,另外,在1982年湖北江陵出土了同时代的大量楚绣,两地楚绣的题材均以图腾、巫术、祈福等为目的,显示出浓烈的楚文化及浪漫色彩的艺术特征。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到“楚汉不可分,尽管往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部来自楚地……楚汉文化(至少在文艺方面)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先秦北国”。

       因此,楚国刺绣也深深影响到汉代刺绣。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刺绣品种来看,主要有信期绣、乘云绣和长寿绣三种,其它还有茱萸纹绣、云纹绣、方棋纹绣、铺绒绣和贴羽绣等,均显示出楚汉浪漫、奔放的艺术风格。不管是楚绣还是汉绣都具有明显的湘楚文化特征。图案写实与抽象变形共存,呈现出浓厚的巫神文化艺术特色。在现代湘绣的创作中,这种浪漫、神秘的楚汉文化精髓一直是湘绣艺人至高的追求,并深深的影响了湖南的民间刺绣和现代刺绣的艺术风格。

       2.湖湘文化对湘绣艺术特色的影响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而屈原则是“开楚南风气之祖”,此后直至唐代,这种精神或者思想文化的薪火虽在湖南几乎找不到明显的著名传承者,但也一直流传下来。直到北宋的周敦颐以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将其发扬光大,随后由胡安国、胡宏父子传到湖南并创立了湖湘学派,再由张械向外传播,而到了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黄兴、毛泽东等人,湖湘文化达至巅峰。

       综观湖湘文化咏络,可谓蕴涵丰富。从广义来看,湖湘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一直繁衍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开创出的具有独特个性的风俗民情、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意识等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则是指从古至今湖南的原住民、各个时代的移民及流寓者所共同创造、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敢为人先的革新气魄、坚韧勤奋的意志品格。

       而湖南刺绣艺术一直置身于湖湘文化之内,深受湖湘文化影响;在湘绣发展历程中,众多的湖南湘绣艺人充分的发挥了湖南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发明了掺针体系,奠定湘绣的针法体系,创造了绝世针法——鬅毛针,成就了狮虎题材极品刺绣的伟大创造,并将双面全异绣的针法、题材等发展到极致。湖湘文化对湘绣艺术特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湘绣整体艺术风格上,湘绣狮虎题材一向以霸气、磅礴著称,与苏绣题材中的猫的小巧精灵恰好形成极强的反差;而湘绣作品中的大型刺绣《毛主席去安源》、《伟大的会见》、《张家界》、《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等作品同样用大气、磅礴的手法进行了艺术作品的诠释。这与湖南人本身的性格品质所影响的,湖南人自古骁勇善斗,更有一股子的坚韧、蛮劲和霸气。这也是湖南、湖北地区自古出英雄的原因之一。

       3.湖南民间刺绣对湘绣艺术特色的影响

       湖南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根据清嘉庆庚午年《长沙县志》及光绪丁丑年《善化县志》记载,当时长沙地区的妇女普遍从事刺绣作业,但只限于白绣自用。随着市场态湘绣的发展,湘绣成为家家户户的农村副业,农村妇女在劳作之余,开始把绣花也作为谋生的手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短短10多年间,在长沙一带新没立的湘绣绣庄就达40多家,大大推动了湘绣的刺绣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表现手段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湘绣的流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自绣自用到市场经济中的手工作坊的发展过程中,湖湘文化特有的邢种古老而神秘、荒诞而不失浪漫的巫风色彩,使湖南民间刺绣的创作和表现方法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浪漫气息,形成了瑰丽多姿、奇幻诡异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因此,湖南民间刺绣在艺术特色上更强调装饰效果,其造型生动大胆,针法多变,风格也更热烈、奔放。同时,湖南是少数民族的集中地,有苗、土家、瑶、侗、白等少数民族,均有爱美善绣的习俗,她们利用土产材料,绣制具有民族民间风味的刺绣实用品,其艺术的创造才能是惊人的,使湖南民间刺绣呈现出多品种、多题材、多针法艺术面貌等特点。

       不管是宗教巫术寓意的刺绣题材,还是吉祥祈福寓意的刺绣题材,我们都可以看出湖南民间刺绣保留着楚、汉刺绣神奇浪漫的风韵,又融入了劳动人民新的创造意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朴实健康的审美观。这些内在的精神显现直接影响着今后现代湘绣艺术特色的发展。

       二、现代湘绣艺术特色体现

       1.湘绣与绘画和设计的完美结合

       在历史发展中,刺绣的起源原因已经不能确切的给予肯定,学术界最多的说法是代替古代的“文身”之说。因此,刺绣从发展开始就与服装密不可分,直至清代,刺绣在服装上的运用达到顶峰,促使了各地刺绣的发展。而在宋代就出现了大量以观赏为主的画绣,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临摹古人或当时的名画,在绣地上进行绘画,然后进行刺绣;一种为绣画结合,二者互相融会,互相衬托。这种以国画为蓝本的刺绣形式后来成为湘绣的一种主要题材选取方式。因此,湘绣在艺术特色的表现上,最为突出的就是湘绣与绘画的完美结合。

       在北魏时期的我国就出现了欣赏性绣品,唐代佛像题材的刺绣主要运用辫子针法,还创造了大量其他针法,增强了绣品纹理和质感,丰富了刺绣的艺术,至宋时刺绣艺术更趋完美。以后的明代顾绣及近代四大名绣的“画绣”,皆继承了“绣画结合”的这种技艺,并发扬光大,把绘画图形纳入工艺的构造中,但并不是书画作品的单纯模仿再现。湘绣“以针代笔”、“以线润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不但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它不但让人欣赏到中国画的意境美,还让人欣赏到刺绣的工艺美。近代湘绣自如的运用两百多种针法来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它可以融传统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为一体,具备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湘绣与绘画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进行临摹,它同时在绘画的基础上进行了自身的设计与创造。宁乡的著名画家杨世焯开馆传艺、办绣庄,把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移植到刺绣上。之后,更多的文人、墨客、绘画大帅融入湘绣艺术的创作,出现了湘绣独特的艺术特色,使湘绣从众多的地方刺绣脱颖而出,成为“四大名绣”之一。

       在艺术创作中除了对湘绣艺术题材的创作和设计,还有对针法、以及画面布局的设计等等。在题材上,湘绣作品除了继承以往的传统题材,也一直在保持了创新设计,在市场经济年代,湘绣遭受很大的市场冲击,湘绣研究所开发的楚锦、蜡染绣、灯光立体绣,即是将传统与现代艺术、艺术与现代科技很好的结合起来;在针法上,湘绣一直在试图更好的表现不同题材的作品,自行设计出独特的针法,从掺针针法体系的确立,到狮虎题材的鬅毛针针法的创新,以及双面全异题材针法的研制,均体现了湘绣发展的设计性和独创性。尤其是在双面全异绣的题材选取和构图形式的设计上尤其明显,比如著名的湘绣名师黄淬锋将中国古典对联,上下联互相对仗,两者又相辅相成,共同表达同一主题,深化同一艺术意境。这种在对立中求统一的表达方式也被运用到双面全异绣的艺术形式设计上,他先后设计了一面是“万里赴戎机”的英姿勃发,一面是“当窗理云鬓”的儿女情意的“花木兰”;一面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幽怨,一面是“一朝选在君王侧”的杨贵妃。

       另外黄淬锋大师还将画面设计的巧思与制作绝技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如双面全异绣《望月》,以李白《玉阶怨诗》为立意构思。设计的绣品一面为“佳人伫立的侧影,透过透明的窗帘,仰望中天明月”,而另一面“在水晶帘笼罩之下,依稀地透出丽人有丝哀怨的表情”。其工艺设计的底料为墨绿色特立纶,透明稀薄,特具空蒙感。运用疏密不同的牵游针刺绣人物身上的轻纱薄罗,披巾广袖,隐隐地表现了仕女的人体身段,运针用色神妙独到,几乎达到了艺术构思与工艺绝技地完美统一。

       因此,湘绣作为中国最为优秀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它从原来的原生态民间刺绣向以国画为监本的画绣过渡,并在中国许多地方刺绣中脱颖而出,不但具有绘画的极强的艺术观赏性,同时,通过丝线、不同针法的塑造和对题材、构图等艺术形式的设计,使湘绣达到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

       2.不同针法所呈现的艺术特色

       湘绣是依靠针线来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色线和针法是湘绣的生命。因此,没有千变万化的色线和针法的巧妙运用,就没有湘绣的高超艺术。不擅长用各种色线和针法,就绣不出优秀的湘绣作品。湘绣针法多变,传统的针法就有5大类72种,其中平绣类32种,织绣类15种,网绣类11种,扭绣类8种,结绣类6种。

       湘绣的针法以掺针为主,还有后来不断完善的乱掺针以及湘绣独有的毛针等。清末的李仪徽首创了掺针针法,即将丝线分得比头发还细,在需要交换颜色和色级地方,留出空隙,用长短不齐的针脚,将不同颜色和色级的丝线搭配,一针一线掺进去,给湘绣带来了第一次工艺改革,奠定了湘绣在四大名绣的地位。随后,掺针针法通过胡莲仙传授徒弟而得以推广,并改苏绣的齐掺针为乱掺针,使得近代湘绣画面色彩转换自然,不留痕迹,生动逼真,完成了原来不可企及的只有绘画艺术才具有的技巧。

       在湘绣中,各种针法的不同运用,其艺术效果也各不相同。湘绣主要以狮虎为题材的刺绣中,掺针针法表现的尤为重要。在绣皮毛时使用鬅毛针法(掺针的一种),能表现毛的质感和斑纹,而为了很好的表现狮虎眼睛的水晶球体般的澄明透亮,采用游针针法;在绣花草树木时用拗掺针;绣花瓣和翎毛时用挖掺针;绣人物肖像时用直掺针;绣风景和天空时用横掺针……在每一幅的湘绣作品,掺针针法无处不在。正是因为有了千变万化的掺针针法,湘绣才能有如此之多的精彩变化,是掺针针法体系成就了湘绣色阶衔接自然,形象生动的艺术风格。

       同时,湘绣还有富于装饰美感的织针、网针以及其他绣种所共有的盘金、打子等针法等。这类装饰针法很多都是传承于湖南的民间刺绣针法中,与掺针针法不同的是,这类装饰针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装饰美感,如1987年由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研制的大型双面绣屏《唐人打马球·战国编钟舞》,在工艺制作上使用多种表现手法。大量运用了在以往遭到排斥的装饰针法,分别使用打子针、梳子织、瓦行织和平绣盘金等手法,与整个绣品的平面装饰手法形成对应,使绣面在整体上又区别于纯图案装饰,兼有绘画的真实和典雅。这幅双面绣屏在设计和创作的成功,充分突出了装饰针法之美,使单一的装饰针法得到了改造,工艺装饰效果非常鲜明。

       因此,湘绣作品能呈现出多种艺术效果,针法是表现所有湘绣作品的基础和灵魂所在,不同针法的运用,它能带来神奇的视觉效果。

       3.湘绣的材质、色彩所呈现的艺术特色

       材料是刺绣艺术的载体,材料的变化必然导致刺绣艺术风格的变化。作为湘绣,材料离不开绣线和底料。湘绣用绣线,自清末以来惯用湖北沙溶、河湖一带所产的丝线绞线,分别有花线、绒线、丝线、织花线、挑花线、金银线等。绣线不同,绣至底料上所呈现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湘绣较多用到花线,花线纤维细致透明,抱合好,拉力强,都具有“光、滑、细、柔”的特点,能绣出平薄匀称,和色无痕,精美细致的绣品。其运用较多与湘绣绣工劈丝技术紧密相关,可将花线劈成2开、4开、8开、16开,甚至可劈至头发直径四分之一,劈丝绣线的运用,精细相间,色泽有别,兼以适当的夸张,协调统一,突出主题,强调逐渐变色,达到明暗的自然过渡,形成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可随心所欲的进行刺绣对象的刻画,可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另外,在现代湘绣中,除了传统的绣线,有时为了配合新的刺绣题材,也用列棉、麻线,以呈现出拙朴、粗犷的效果,比如在湘绣研究所研制的楚锦绣中,就运用到麻线作为主要绣线。而金银线在早期的湘绣作品中也常出现,呈现出华丽、装饰浓郁的艺术效果,但是随着观赏性刺绣的出现,金银绣线就慢慢淡出了。

       湘绣的底料有很多种,比如麻、棉、丝、绢、绸、缎、尼龙等。根据不同的题材及所用针法,体现在底料上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日用品根据生活所需来选择原料丝、绢、绸、锻给人以华丽的效果,一股被选择在奢华的衣料上。而观赏性刺绣其底料的选择要与刺绣的内容紧密结合,如绣金鱼则用深绿色的高经纬密度刺绣真丝俏,具有尼龙绡那样的清薄透明,增强了鱼征绿水中的环境氛围,又有高密度条纹细腻的特点;采用打点、戳纱针法,是按格子绣出各种几何图形,就选有格子的纱料等等。并且,湘绣较早引进了透明纱刺绣法,利用它设计制作了以西画为蓝本的《金鱼》双面绣品。湘绣材料设计以此为开端进行变革,在双面绣、异色绣,双面全异绣中均运用与刺绣内容和意境相匹配的透明纱。如作品《望月》采用了呈绿灰色的透明纱,营造出一种空蒙感。

       虽然几千年来湘绣所选用的材料一般为缎、锦、布、帛等,但近些年来,随着新材料不断引入湘绣工艺,不仅使绣品更加高雅精致,而且创造出一批全新的工艺技术。湘绣艺人大胆尝试,刺绣面料由丝、绸、绢、锻扩展到土布,织锦、化纤、棉、麻、呢、绒、纱等。特别是在楚锦的开发上,更是大胆运用与传统湘绣相背的少数民族土布,采用织锦的手段和棉麻等较为原始、粗犷的原料,表现了楚锦的质朴风格和浪漫特色。

       丁佩在《绣谱》中曾说“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绒为颜色”,这句话准确地说明刺绣艺术的特点,湘绣掺针针法体系的确立,标志了湘绣可将对象出神入化的进行刻画,而湘绣用色相比苏绣而言,可称为“万色皆备”,湘绣艺人极力发挥掺针参色的刺绣工艺原理,巧妙的以各种原色花线在质地上互相调和,创造出各种绚烂和谐,五彩斑斓的艺术效果,这也成为湘绣区别于其他“四大名绣”的一大艺术特色之一。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