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研究
研究评论
论文专著
江永女书的魅力
何秀辉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她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文化宝藏。形同“蚊足”、叙述的全是妇女生活的江永女书堪称是是我国文化宝藏中一颗奇特的明珠。

       江永女书是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镇及其邻近地区流行于女性之间一种记录当地“土话”的比较成熟的特殊文字符号体系。江永女书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至今流行于这个地区的一种妇女专用的特殊文字;二是指用这种妇女文字创作、记录的作品。不管是属文字研究范围的江永女书,还是属文学范围的江永女书,她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性文字,那独特的、神秘的传奇性魅力都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一、造字传说的魅力

       江永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桂边界,东北接壤道县,东南毗邻江华,西北与广西灌阳一山(都庞岭)之隔,西南与广西恭城一关(龙虎关)为邻,地处僻乡边城的江永县为何流传着这种独特的女性文字呢?它源于何年何月,是谁创造的,为何能流传至今?

       江永女书记录的是当地土话之音,江永女书叙述的大多是当地妇女的身世。有人说,江永女书属仓颉造字;有人说,江永女书源于清代……当专家、学者们在为自己的论说踏遍千山万水、翻遍远古经史,寻找各自的论据时,江永女书那关于造字的传说却依然令人神往。

       “只听前人讲古话,九斤姑娘最聪明,女书本是姑娘做,做起女书传世间。”传说很久以前,上江圩一户农家生下一个女婴,体重九斤,故取名为九斤姑娘。九斤姑娘自幼天资聪明,绩麻、织布、绣花,无所不会、无所不精,她绣出的花能吸引蝴蝶、蜜蜂,她绣出的鸟能唱悦耳动人的歌。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造出了写土话的文字。

       “静坐皇宫把笔提,不曾修书先泪垂。我是荆田胡玉秀,修书一本转回家……家中若有红花女,千万别嫁入朝中,嫁入朝中多苦楚,不如投石入长江。”传说在宋朝荆田村出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胡玉秀,后被选入皇宫为妃。进宫后不久,遭冷遇,苦闷异常。她想写信回家倾吐苦情,又怕太监发现,于是心生一计,把自己认识的汉字加以变形,写在手帕上捎归,并嘱咐亲人:要斜着看,要用土话的音来读。于是这种文字就在妇女中传开了。

       盘巧造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桐口村出了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名收盘巧,她三岁会唱歌,七岁会绣花。她唱的歌令人陶醉,她绣的花可以假乱真。后来,她被官府劫往道州。为了向家人报信,她煞费苦心,根据女红图案造出字来,写了一封长信让一条爱犬带归。同村的女友费了很长时间才把信解读出来,从此,这种文字就代代相传下来了。

       瑶姬传书。传说瑶姬是王母娘娘的幺女,名叫幺姬。后因下凡游览,迷恋普美村的秀丽风光,并偷偷地住了下来。因王母娘娘的仙境叫瑶池,因此她告诉凡人:她的名字叫瑶姬。瑶姬看到这里姑娘们人人心灵手巧,个个聪明能干。她们织出的布比天上的云层还要细柔飘逸,她们绣出的花比天上的彩霞还要绚丽美妙。于是,瑶姬就把深奥的天书与女红刺绣结合起来,并用当地土语读唱,从此,这个改变了的天书便在女人中间传递,这就是江永女书。尽管说法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江永女书是美丽、善良、聪明的女子创造的。这就是书中所说“男儿有志在千里,娇娘岂可让须眉?”

       是呀,江永女书是美丽、聪明的女子所造,是江永妇女采撷大自然的精英和灵气描绘出来的,是灵秀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社会历史孕育的一朵奇葩。

       江永是美丽的瑶乡。它四面环山,境内山青水秀,美丽富饶,被誉为“潇湘天府、湘南明珠”。这里,青翠掩映着村庄,阳光孕育着绿地,碧云绣织着蓝天,山风播撒着芬芳,泉水流淌着甘甜。蓝天、绿地、灵山、秀水孕育了一代代纯朴、善良、美丽、聪明的女子,是她们用智慧创造了流传在妇女中的男人不识的文字。

       江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直以来保留着原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虽为远乡僻壤,因处湘桂交界之处,自古为楚粤通道,故阻而不塞、险而交通,是民族糅合较早、推崇儒学的教化之乡。在千百年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这里的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政治上、经济上没有权力。她们从小裹脚,一般不下田,婚前不能出门,只能作“楼中女”学针线、做女红;婚后则须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纺纱织布、做鞋缝衣等。这样,妇女们就能常常聚在一起纺纱织布、剪纸绣花、打花带……这种独特的交往,为女性文字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创造了条件。封建制度剥夺了她们受教育的权利,她们却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江永女书,书写自己的历史。江永女书便是妇女们在深闺中进发的灵感和智慧的结晶。

       江永是瑶族聚居地,民族的瑶汉融合,形成了特殊的风俗习惯。除传统节日外,这里还有二月初一“赶鸟节”、四月初八“斗牛节”、六月初六“尝新节”、七月半“鬼节”、八月初六“过庙节”、九月“砍牛节”……妇女们在节日期间可以聚会或回娘家探亲访友。特别是四月初八这一天,本是男子们的节日,在这一天男子都集中在开阔的野外赛牛,要评选出膘肥体壮的大公牛为牛王;妇女也不甘寂寞,她们穿上美丽的衣服,携上可口的食物,到幽静的山谷或河畔聚餐,唱女书,畅谈个人生活情趣、婚姻计划或倾吐苦情,她们用女字写结交书,互相邀请慰问,诉说苦乐,或结伴向神许愿求福。有情投意合者则结拜为姊妹、认“老同”。她们之间情同姊妹,往来频繁,相互勉励,相互安慰,互诉衷肠,从而找到一种感情的寄托。值得一提的是姑娘要出嫁了,同宗、同村或表亲的姊妹们都要来陪伴,多则半月,少则三天。她们在一起回忆逝去的美好时光,诉说即将离别的思念之情,即坐歌堂、唱陪嫁歌。出嫁时还要“哭嫁”,母女哭诉的内容即养育之恩、离别之情,婚后第三天,要好的姊妹送给新娘的最珍贵礼物,即江永女书的经典——“三朝书”。江永女书便是妇女们未来生活的憧憬、苦闷心情的慰藉、美好感情的寄托。江永女书正是汉风瑶俗交融的文化产物。

       二、字形娟秀的魅力

       江永女书文字娟细秀丽,字型呈长菱形,形体倾斜,右角高、左角低,似蝇蚊,如蝌蚪,字体修长秀丽,清癯中透着风骨。由点、竖、斜、弧几种笔画组成,有甲骨文、篆体的风格;行文由上而下,自右而左,没有标点符号,不分段落,一书到底。

       那娟秀的字迹,直排行列,自成一体,字字妙笔生花,句句走笔如神,如三月的桃花、五月的芳草,芬芳明丽,赏心悦目,字里行间透出刺绣的美丽。江永女书那修长的窈窕的字形,象翩翩起舞的爱鸟;象悠哉游哉的戏鱼;象蜻蜓款款地点水;象碧湖盈盈的睡莲……一种形象的美、含蓄的美、意境的美由然而生。

       “七岁篱上绩细综,八岁上车拣红纱……”透过那娟秀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妇女们坐在纺车、织机前,一天天、一年年、一代代唱着那不老的歌。她们所接触的客观事物现象决定了她们的意识活动,飞转的纱锭,穿梭的梭子……他们创造的文字要不同于汉字的方块字,江永女书呈长菱形正是妇女们灵性的创造。

       “做官做府没资格,学堂之内无女人……”数千年“三从四德”思想的禁锢,妇女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更不用说进学堂读书认字了。也许正是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让她们感到社会的不公;也许正是这种“任人宰割”的命运促使她们抗争;也许正是这种“无尽苦难”的打击,促使她们呐喊。江永女书右上角高挑,正是妇女们要求提高自己地位的无言抗争。

       三、读唱皆宜的魅力

       阅读、吟唱江永女书作品,分别叫“读纸”、“读扇”、“读帕”或“唱女歌”。江永女书作品几乎都是诗歌体,每句字数固定,以七言为多,少数是五言,也有杂言的。她有特殊的韵调格律、修辞方法、比兴手法,是能读能唱、吟咏皆宜的韵文。读之声情并茂,唱之宛转缠绵。

       传送亲情、祝福友谊时,她是和风细雨,当你聆听那美好的祝福时,你感觉的是风和日丽、春波荡漾。如《书本共言来恭贺》中唱道:“书本共言来恭贺,请喜高亲满堂红。外甥姊娘听言说,妹嘛薄提不重恩。看■三朝多闹热,绣房高升几色全。可怜分开冷冷哭,你嘛人间三天完……外甥姊娘你归府,到我门前住几天。不要出乡隔疏远,起眼望来有几多?”这是一封三朝书,在表达恭贺之意外,更多的是抒发姊妹间难舍难分的离别相思之情,同时也劝慰新妇安心侍奉公婆、帮衬丈夫及祝愿生活美满幸福之辞。这些亲情和祝福将陪伴她们一生,并被永远珍藏。又如《义年华与胡慈珠结交书》中唱道:“亲笔修书到贵府,列位一起听我因。本是姐娘真有义,相接我身到贵门。来到高门贵府上,观看姐娘礼义家……色我起心同结义,二俫结交算解烦……结交三年成骨肉,只看姐娘开我心。久久坐拢同细说,告诉姐娘痛恨声……”

       诉说艰辛、叨絮命运时,她是声声血泪,能叫星星颤抖,月牙垂泪。如《胡慈珠自诉》中唱道:“慈珠写书折扇上,诉我可怜落扇中。……一气我爷已谢世,二气命中不如人。三气前生没缘份,写在扇中传四边。娘守空房隔天女,守到如今不如人……阿娘养我十二岁,不料阿娘也落阴……爷死之时不懂事,我娘落阴双泪流……年刚二十我出嫁,一家盈盈没点忧……谁知上天不疼惜,丈夫得病命难存……夫死阴司气未了,我儿落阴刀割肠……少时靠夫老靠子,无夫无子靠何人?……”这里倾诉了胡慈珠接连失去亲人而造成的心灵上的巨大创伤和悲苦。她还未出生就失去了父亲,母女相依为命,谁知十二岁时,母亲也离她而去,等到结婚生子,一家人其乐融融,谁知丈夫又命归黄泉,哭诉的眼泪还未干,唯一的希望——儿子又死了,真是欲哭无泪啊!

       那用方言土语吟唱、令人荡气回肠的江永女书啊,词儿虽有些朦胧,却意韵丰厚,韵昧无穷。一道音律飘来,令人感觉到春风的吹佛,嗅得出山花的芳香,摸得着青藤的摇曳,看到了大地的哭泣……

       四、闺中传唱的魅力

       江永女书的传承仅限于老传少、母传女,或是亲密的结拜姊妹间传习。江永女书高人义年华是十四岁做姑娘时跟婶娘学的女书,她说:“要问女书何处来?读书三时没年纪,叔娘教我读女书,娘边闺女好海乐,约齐同年海乐行,相结老同鸳鸯对,二位坐齐交过心,齐在绣楼交好义,同陪知心仙洞形,一来老同为欢乐,二来六亲解忧愁,三来同村结崽个,四处出乡做女文。”

       绣楼传书。江永女书的传授,一般是在做姑娘时先由母亲或其他女性长辈教会一部分字,然后在参加读纸读扇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高水平。从孩提时候起,孙女一般都是跟祖母起居,孩子乐意帮奶奶暖脚暖头,摇纺车、分线、穿针等等,老人一高兴就会教你唱歌,帮你讲古。这是孩子们最幸福的事情,也是她们接触江永女书的第一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们就忙于学“女红”、备“嫁妆”了。这时,长辈们就开始教授江永女书,她们一边唱一边就认识了一些字,“女红”做得漂亮、精致,江永女书学习得好的倍受长辈喜爱,而且让姊妹们羡慕不已,这时她又变成了教授其他姊妹的老师,她们在自己节日里吟唱、诵读,她们在劳动中创作,等到她们即将出嫁时,大多数人都能读能唱了,而那些佼佼者则可以运用江永女书创作和改写汉字韵文了。而姑娘出嫁“哭诉”和“坐歌堂”的风俗为她们展现才华提供了舞台,婚后赠“三朝书”和“不落夫家”的习俗也为她们研习江永女书提供了条件。等到姊妹、老同都相继出嫁,江永女书又成了她们联系感情的纽带、婚嫁喜庆的恭贺、遭遇不幸的劝慰,江永女书就这样生生不息地传递着。

       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不是爷娘强迫,不是棍棒相逼,江永女书就在女子们的嬉戏、劳动中一代代地传下来了。她们把江永女书看作是一种美,江永女书能给她们带来愉悦、慰藉,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真可谓是一种纯自然的“愉悦性教学”啊!

       五、文化瑰宝的魅力

       江永女书是古老的文化现象。作为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江永女书不仅在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文化史、妇女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多种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江永女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一种极为纯粹的女性文化,江永女书本身的功能、文学性和艺术性,也蕴涵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江永女书作品分两大类:一是江永女书的主人自己创作的,一是翻译、改编的汉语作品。不管是哪种作品,基本上反映的都是妇女生活。

       江永女书作品中80%为传记性叙事诗。特别是自传性题材的作品,几乎每篇都是妇女的血泪史、苦情歌。如前文所提及的《胡慈珠自诉》中胡慈珠生下来就未见父亲面,少年时又失去母亲,婚后几年又丧夫,最后连唯一的儿子也夭折,接连失去亲人的悲痛让她痛不欲生。一个柔弱的女子等待她的将是什么呢?“自坐空房如孤鸟,我的心前如箭穿。少时靠夫老靠子,无夫无子靠何人。四边兄嫂相劝我,劝我安心改步行。不得不由行归步,改嫁二夫姓陈门。”而有些江永女书则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包办婚姻、裹足、受婆家虐待等妇女的共性苦难。如《女书之歌》中的“封建女人缠小脚,出门远路不能行……终身大事由父母,自己无权配婚姻……”又如《义年华自传》中哭诉的“孝敬父母尽我心……谁知母亲说丑言,枉我暗中煮蛋吃,哪个神仙来证明……老娘当天来跪下,咬土三口咒我身,咒我年华没好处……走到房中打我身……”。这些女书所诉苦情,很多是家庭遭遇不幸、失去亲人的悲苦。

       即使是姐妹结交、来往的书信中,很大比重也是诉说个人生活的苦难经历。如胡慈珠《给唐宝珍信》中言“……别人羡我好过日,得了名声传四方。……子女上头没顾虑,就是自己太可怜,平常归家无处诉,没有父母和弟兄,父母只生两个女,一个妹娘少往来。虽然也有堂兄弟,到底还是隔一层……理有千层说不尽,命有万般的可怜。”又如《唐宝珍回胡慈珠信》中也叙述了自己的家世:“……三个弟郎一个妹,连死阴司四个人。父母哭声如刀割,情愿没根不独来,连死四人气不了……出乡七年上八载,第五弟郎又落阴……”

       还有那改编、翻译的作品也都是反映妇女的命运和追求。如诗意绵绵、哀情恨恨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宣扬儒家贞孝观的《肖氏女》;委婉动人,表现了劳动人民向往理想的道德、清明的政治的《卖花女》等等。

       还有那反映政治事件的作品,无一不牵涉到妇女的命运。如《永历皇帝过永明》、《中日战争纪事》,无一不渗透着妇女的深重苦难。

       江永女书反映的就是女性任人主宰的、悲惨的命运史,同时,又是女性抗争命运、追求新生活的奋斗史。我们仿佛看到她们在那漫长的道路上一次次地摔倒,一次次地站起来,最后她们终于盼来了曙光,盼来了光明:“只有打倒旧封建,女人才得有生存。只有解放全中国,妇女才可翻得身。”“青年女权提高了,男女平等一样高”。

       江永女书不仅是史诗般的神话,而且还是一株实实在在的、自然的、纯朴的山菊花。江永女书中运用了大量朴实生动的比喻。如《扇面歌》中“可怜好恩年二位,石榴园中不显阳……钵上兰色开全色,不得当风过一时。……海棠花开摇弯尾,夜间不眠眼泪飘。……八月香花时开了,看见叶儿青又垂。”用石榴花的不显阳,用开在钵上的兰花不显香来比喻姐妹的可怜,用海棠花有谢时来比喻妇女的凄苦,用八月桂花香后只剩下垂叶来伤悼自己的命运。江永女书中还运用了对偶、夸张、顶针、借代、回环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如“面前亦没乘凉树,背底又没靠背山”、“大哥折根茅草棍,大嫂折根带刺榴。打断茅头不要紧,打断刺榴血泪流。戴个斗笠哭起来,哭到广西去读书。读书三年入得学,入学三年得作官,作官三年官任满,作官四年回本乡……”那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语言,那方言土语中的特殊词汇更显示了江永女书的乡土特色。那一首首江永女书宛如一幅幅风俗画。如“……去时数起三双只,归来数起只六头……”“郎公(祖父)所生人四侏(兄弟姊妹)”……所以说,自然是江永女书的生命,纯朴是江永女书的魅力。

       六、滋润生命的魅力

       江永女书以奇特的表达方式,记下了普普通通农妇的苦难和追求,载着诚挚的友情,散发着苦味的清香。她正直、纯朴、刚健不屈,展示了一种自尊、自强、创造的精神;展示了一种团结、互助、达观的胸怀。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家妇女要承担太多的苦难,共同的命运把她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江永女书就是她们联系的纽带桥梁。妇女婚前婚后生活大相径庭,女人结了婚就得离开父母,离开朝夕相处的女伴和熟悉的环境,江永女书帮助她们在转变了人生的角色之后,仍然与过去的一切,与从前的世界,保持着亲密的联系。有喜捎封江永女书去祝贺,有难写封江永女书去劝慰,想念了写封江永女书去邀请,江永女书传递着苦和乐,江永女书传递着情和爱。当她们受伤时,江永女书为她们愈合流血的伤口;当她们痛苦时,江永女书为她们抚慰凄苦的心灵;当她们徘徊时,江永女书给了她们力量,激励她们去追求、进取、创造自己的明天。江永女书就象一盏明灯,温暖了她们孤寂的心灵;江永女书就象绵绵春雨,滋润了她们平凡的生命。

       江永女书,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神奇的文化现象,一个古老、纯朴的文化现象,一个真实、丰富的文化现象。她是文字奇书,她是千古绝唱,她引领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品味人生的真谛……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