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周用金 金则恭
主任:吴爱华 孟庆善
副主任:邹健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田顺新 孙文辉 邹世毅 何迪明 周志勇 徐美辉 窦雪松
人类的历史是用以下三种方式记录的:
一种是文字的记录。当人类发明了文字,于是就让人们“看见”了思想,记录下语言,从此实现了人类跨越时空的交流。中国人正是通过祖先们留下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四书五经、方志族谱等诸多历史典籍,来寻找过去的故事和岁月的留痕。
然而,当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之时,当人们缺少书写的工具之时,当古籍失传之时,遥远的历史就出现了一片空白。这时,我们突然发现,老祖宗在地下和地上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存。于是,一件石器、一片甲骨、一块石碑、一座古墓,也能告诉我们许多典籍所遗漏、所疏忽的历史。
后来,我们把这两种方式记录历史的载体,称为人类的物质文化遗存。
人类的物质文化遗存毕竟有限。历史的典籍很少去记录更多生动的历史细节,更不会去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足迹。地下和地上的文物,是一位不能开口说话的“哑巴”老人。他从时间深处走来,老是让我们猜想一些令人费解的哑谜,对与不对,他也不为我们给出标准答案。
于是,我们又有了解读历史的第三条途径,即:从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去寻找历史的真实景象。
这些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由漫长的时间积淀所形成的文化空间,成为我们对历史的一种记忆。
我们把这种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称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