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动态消息
湖南桃源:非遗之花“桃源围鼓戏”展新颜
 红网时刻常德9月30日讯(通讯员 黄国艳)“选举了,选举了,泥窝窝沸腾了,神圣的一票,心中早有数了。”一声高昂的呼叫声搭配着堂鼓、小鼓、大锣、小锣等各类乐曲,将观众们引进了泥窝村的选举新事中去。

近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钟士英创作的现代围鼓戏《杜鹃花儿开》在泥窝潭乡文化站的大厅内紧张的排练着,围鼓戏传承人罗秋佰等在导演张文玖的指导下配合着苏、土、京三套锣鼓或神情俏皮或唱腔悠然:泥窝村代理支书杜鹃考上了公务员,报到之日正赶上村支书选举之时。大雪纷飞,冰冻降临,是走是留,杜鹃的心里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这场关系前途和命运的斗争中,杜鹃选择舍小我成大我,积极组织救灾,赢得了民心赢得了赞誉。

桃源围鼓戏,又称坐堂戏、打围鼓,是民间婚、丧、喜、庆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一般10人演奏,乐器有一堂鼓、一小鼓、一大锣、一小锣、两副钹、两支唢呐、一把胡琴、一把二胡、竹笛等,其曲红、白事通用,以鼓和唢呐上系红、白布为分别标记。

“围鼓戏坐唱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桃源产生以来即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一种休闲文化,过去在茶馆、庙会、婚、丧、喜、庆各种场合都会有它的身影。”泥窝潭乡文化站长吴建秋介绍到,“作为最普及的表演形式,现在我们这里每逢红白喜事都有围鼓表演。”

围鼓戏座唱形式独特而简单,只需几张木制方桌、条凳、摆上锣鼓响器即可进行唱演,因其形式灵活,传播性及感染力强,故深受群众喜爱。

据史料记载,在常德武陵戏未定格之前桃源围鼓戏以唱神戏为主。光绪四年,围鼓戏坐唱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在老华胜班的指导传授下桃源围鼓戏改为以唱武陵戏剧本为主。据1984年在桃源县泥窝潭乡茶驿坪村(现在的燕岩庙村)汤家湾发现的《易公真人戏会薄》中记载,自桃源汉剧高腔艺术和常德武陵戏艺术在桃源出现后,便被当地艺人引入围鼓演唱。作为一种休闲文化,自形成以来,围鼓戏艺术分别在当时的茶馆、庙会及婚、丧、喜、庆现场等地方演唱,场场满座,群众层层围观,场面气氛空前热烈。

“桃源有两个‘戏窝子’,一个是九溪,另一个就是泥窝潭。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泥窝潭因地形地势比较险峻,从未遭受过战乱,此处群众生活富足,生活安逸,富庶人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更高了,所以泥窝潭喜欢看戏的人很多,走出的艺术人才也很多。”老艺人张文玖介绍道,“近二十年来,由于广播电视等的普及,便捷文化让围鼓戏座唱文化渐被冷落疏远。”

为将地方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扬光大,桃源县文化部门对县域内文化进行收集整理,于2015年将桃源围鼓戏纳入桃源县第四批非遗项目。同年,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陈连山一行来常德进行鼓书传承保护田野调查时现场观看桃源围鼓戏并给予高度肯定,希望桃源能将其更好的保护及传承下去。

近两年来,泥窝潭乡党委、政府积极挖掘本土文化特色,由乡党委书记带头抓、分管领导亲自抓,为桃源围鼓戏发展制定长远规划。一是指派专人与民政局等部门联系,以桃源围鼓戏老招牌“竹林社”为名建立新社团,为艺人们提供排练场地,让桃源围鼓戏在泥窝潭有个真正的“家”;二是聘请专业老师对现有艺人进行唱腔指导,让民间团队有专业水准;三是复排老戏本的同时结合时代主题进行现代创作,让非遗传统艺术充满现代新活力,借助围鼓戏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为让桃源围鼓这朵绚烂的文艺之花开得更绚丽、更长久,桃源县还积极向上级各类平台推介桃源围鼓戏,作品《践行》《喜迎春》等多次在常德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作为优秀节目进行展演。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