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难题?在今天长沙市雨花区开讲的“我是非遗接班人”论坛上,专家呼吁——
非遗传承期待更多年轻人接棒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毛敏轩 姚学文
非遗文化如何更好传承?如何破解传承人“青黄不接”难题?今天,长沙市雨花非遗馆举办的“我是非遗接班人”论坛,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帆等各界人士围绕这一中心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非遗传人“青黄不接”
今年30岁的朱荣和是望城皮影戏的传承人,刚接触皮影戏3年,“刚开始觉得老爸演的皮影戏完全看不懂,唱的是文言文,伴奏是传统的乐器,感觉非常无聊。”朱荣和说,父亲要他学习皮影戏,他内心非常抗拒。
突然有一天朱荣和的同事告诉他:“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爸爸表演皮影戏,想不到他这么牛!”从此,朱荣和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慢慢觉得父亲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于是,他开始接触皮影戏,逐渐领略到了皮影戏与众不同的魅力。
与朱荣和一样,现在年轻人很多都不理解非遗,甚至抗拒非遗,造成非遗传人“青黄不接”。长沙弹词传承人王志敏今年年仅27岁,但学习弹词已有多年。尽管如此,但“现在弹词是‘人少事多’,以弹词为生的只有我一个人。”王志敏动情地说:“长沙弹词很多资料都需要人来整理挖掘,严重缺乏人才。”
个中原因多多令人担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专家们也都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在皮影戏为什么会没落,最原汁原味的皮影戏,最现实的情况刚开始表演底下70、80各个人,10分钟走了90%,年轻人都说看不懂。”张帆说,我们很多老艺术家,老工艺人,最有本事就是在技术工艺上非常厉害,但是对包装是非常欠缺的,这就需要年轻人的支持,让非遗紧跟时代,融入现代生活。
张帆强调,在融入现代生活的进程中,要提防过度的‘市场化’甚至‘产业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前提下,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
长沙市文广电新局副局长周永康分析,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法静下心来学习,觉得学一门技艺时间漫长、枯燥无味,“学技艺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不断拓展视野、及时提升理念,加强管理团队专业性管理与建设,找准非遗产品的市场定位。”
非遗传承需更多年轻人接棒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传统技艺正在渐渐地消失,急需年轻人来接棒。王志敏强调,“我愿意用3-5年时间培养几名学生,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场地、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目前,王志敏也在利用微信、网络等新兴媒介,不断将长沙弹词推介出去,“长沙弹词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可以融于嘻哈等流行音乐元素,通过视频音频传播,让更多年轻人喜欢。”
“传统文化既要留住自己的根,也要根据时代进行改革和创新,”长沙花鼓戏传承人朱清波表示,去年他尝试用VR手段拍摄了《刘海砍樵》视频,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多花鼓戏爱好者关注并点赞。
如何传播非遗文化?长沙市艺术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惠扬表示,传播要有责任心、要准确。比如长沙弹词就要从节奏、音准、旋律等艺术方面严格要求,如何创新也不能脱离其中;此外,非遗可以走进社区和校园,传承者通过讲座、展演、邀请群众体验等形式,激发更多人的兴趣。
“皮影戏的表演模式、剧本台词、风格都有些老套了,完全可以做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光头强、孙悟空等形象加以改进,”朱荣和说,皮影戏要创新,要“新坛装旧酒”,经过他改编的皮影戏目前走进了长沙各大中小学,受到了学生们的强烈喜爱。
[责编:唐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