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动态消息
湖南长乐故事会:非遗“空壳化”现象让人忧

    头顶紫金盔,身披黄金甲,手握六沉枪,一通威风锣鼓后,陆文龙和四个使双锤的古装小将一时“打”得难分难解。

  在故事会节目《大战陆文龙》中,这些踩着高跷、踏着麻石的古装打扮的人物从历史深处走出来,打破湖南汨罗市长乐镇往日的宁静,为节日中的当地居民献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长乐故事会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传统民间杂技,也是集表演、彩绘、历史、天文、地理、文学、民情、时代精神等为一体的古老而又神秘的民间行为艺术,今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故事会发展到今天,确实来之不易,但能否继续‘讲’下去,前景实在堪忧。”热闹的故事会队伍中,长乐故事会会长陈范兴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长乐故事会源自古楚俗。长乐古时属楚,楚人信天,每年正月,他们抬着草扎的图腾到汨罗江边祭天地鬼神,祈求上苍消灾解厄,赐福降祥。隋唐以后这种祭天活动正式演变成了后来的长乐故事会,并延绵至今。

  “长乐故事会不同于一般的故事,它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演出来的。长乐人用自己的身体,‘做’成一个个的造型,表演出一段段的故事来,是地地道道的长乐人的‘行为艺术’,深受群众喜爱。”陈范兴说。

  长乐故事会分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四大类,以民间历史故事中的突出人物、事件、画面为镜头,通过人与道具的完美结合,配以会旗、彩旗、横竖牌匾、彩灯、油筒、威风锣鼓、乐队等形式来吸引观众,表现爱憎与忠奸,渗透幽默与讽刺,传递友谊与祝福,祈求吉祥与和平,祟尚科学与文明。可以说是一部记载历史文明的活化石。

  2006年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陈范兴带领长乐故事会登台亮相,开始走出湖南,在国内舞台上展现民俗文化魅力。活动期间,故事会高跷队扮着传统戏曲里的人物造型,踩着4米高的高跷出场,仿佛是戏曲里的古人行走在天街之上,引起在场中外游客的惊叹。他们也因此获得了主办方颁发的“最佳表演奖”。

  2008年,长乐故事会作品《大战陆文龙》在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上获得艺术展银奖。

  “长乐故事会虽然得到了传承,但如果传承和保护没有组织性,依靠个人热情来推动,难以发扬光大。”作为湖南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范兴对此充满忧虑,“故事会和其他一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出现‘空壳化’现象。”

  陈范兴认为,故事会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后继乏人。近年,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现在故事会成员大多是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参与其中的年轻人,连剧情也不懂,更不用说化妆和道具制作,只会一些简单的表演。参加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时,故事会唯一的一名老年化妆师因病不能前往,他们只好请当地文化局临时帮助。

  长乐镇负责人叶林立认为,这项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文化传承因投入不足,发展空间十分有限。2006年,故事会列入湖南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时,当地政府积极筹措资金近6万元,添置了服装、道具、脸谱,加强长乐故事会传承与发展。但要满足群众需求,添置的这些东西远远不够。他说,最近几个月,省内好几个地方邀请长乐故事会前往,但因为经费、道具以及表演者报酬等原因,未能成行。

  在镇中心不远处的上市街陈列室,记者看到千余件服装、道具、头面堆放在约160平方米的几间小房子内。因为房子年久失修,又不通风散热,很容易霉烂变形。

  “能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们的幸运。”叶林立说,“我担心的是,故事会这个记载历史文明的活化石,会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陈范兴说,长乐故事会要发展延续,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即一要领导联点,二要媒体推介,三要政策扶持。他说,联点领导一定要懂政策,会策划,善指导。新闻媒体要时常关注这项群众积极参与的活动。此外,各级政府也要从政策给予支持,不能让故事会这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生自灭。(记者黄兴华)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