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因使用侗族工匠自制的琵琶伴奏而得名,侗语叫“嘎琵琶”,是一种自弹自唱的说唱诗歌艺术,是侗族人民弹奏琵琶时演唱的抒情民歌和叙事长歌的总称。侗族琵琶弹唱主要流传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流传区域内的侗族琵琶歌多元一体,既有弹唱流传的共性,又有不同地方的差异性,呈现出不同风格。使用大琵琶伴奏弹唱的琵琶歌,主要流传于通道县南部侗族地区的甘溪、坪阳、陇城、坪坦、黄土、双江、马龙、下乡等乡镇;使用中型琵琶伴奏弹唱的琵琶歌,主要流传于县域西北部侗族地区的县溪镇、牙屯堡镇、独坡乡、播阳镇一带;使用小琵琶伴奏弹唱的琵琶歌,则流传在通道县与贵州接壤的西境一带。

       侗族琵琶歌和其他侗族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是伴随劳动而萌芽,伴随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而滋长繁茂的。侗族琵琶歌的滋生和发展,与汉族的戏曲、说唱文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族的戏曲和杂剧兴起于宋金,繁荣于元明之际,而侗族琵琶歌约滋生于金元之际,繁茂于明清时代。侗族琵琶歌《开场白——根经》中唱道:“据说将良将妹定下规矩,汉人照汉人的习俗,侗家按侗家的风情;汉人喜欢搭台唱戏,侗家喜欢坐夜哆经……搭台唱戏鼓锣叮咚唢呐叫,一堂哆经歌声悠悠琴铮铮。各有各的风味,各有各的浓情。”这几句精练的歌词,唱出了侗族琵琶歌的起源根因,是在汉族同胞“喜欢搭台唱戏”的影响启迪之下,兴起在侗家鼓楼堂弹唱琵琶之中。从中国文学史的戏曲、杂剧文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元明时期,汉族的杂剧、戏曲发到了鼎盛期,它在民间掀起了巨大风潮,波及侗乡村寨。在明邝露所撰《赤雅》一书中,就有“峒亦僚类,不喜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峒亦僚类”中的“峒”就是指侗族。“弹胡琴”,是指现在还保存着的侗族四弦或三弦琵琶。“吹六管”,即指侗家人吹芦笙。“长歌闭目,顿首摇足”,正是形容弹唱传统侗族琵琶时入迷如醉的神态。《赤雅》虽是寥寥几句,却勾画出了当时侗家人唱琵琶歌的大概情景。明代中叶以后,随着侗族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在原有诗歌韵文的基础上,琵琶歌中的历史人物、传奇故事叙事长歌有了更大的发展。尔后,在汉族说唱文学的影响下,到了清代中期,其体裁形式、表现手法更逐渐趋于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1949年后,侗家把新编的歌唱中国共产党领导侗族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过上幸福生活的琵琶歌叫做“嘎美”。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侗族琵琶歌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激发着民族情感,提高着民族素质,成为促进乡风文明,增强情感交流,实现自娱自乐,不断陶冶性情的优秀民族艺术样式。

       侗族琵琶歌根据弹唱的形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分为两种,一种叫“琵琶歌”,一种叫“琵琶经歌”。 其中的抒情短篇属民歌范畴,叙事的长歌属曲艺范畴。“琵琶歌”是由歌师自弹自唱、不加说词的长篇传奇叙事歌中篇幅短的,往往只唱不说,侗语称为“嘎长”(侗语,意即长歌)。“嘎长”要求一个韵唱到结尾,如广泛流传于侗乡乡村的《朱朗娘妹》一歌,就是“嘎长”的最佳范例。“琵琶经歌”也叫“嘎经”,它是一种弹、唱、说三结合的琵琶歌,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众多的人物性格,可以连唱若干夜晚,“嘎经”可每段换韵。演唱“琵琶经歌”时还有个程式,先朗诵一段致意的歌词,再唱一支“开堂歌”,也叫“献经歌”,意思是敬请历代歌祖到堂,然后正式唱“嘎经”,收场时还要唱一支送客的“消散歌”。弹唱“琵琶经歌”的歌手,一般都有精湛的弹唱技艺,有超常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歌师弹弹唱唱,讲讲说说,能声情并茂地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出来,而且每首歌都有《开头歌》和《结尾歌》。《焦僚格女》(又名《采桑之歌》)一首可作典型。这些琵琶歌绝大部分是很精美的,比喻生动,夸张得体,语言朴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琵琶长歌内容从多方面反映了侗族人民的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如说唱神话传说的《棉婆孵蛋》、《开天辟地》等;讲述侗家重大历史事件的《勉王起兵重又来》、《金银王之歌》等;叙述男女爱情和世态人情的《娘梅歌》和“嘎长”体的《秀吉和银妹》等;移植汉族传说故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二度梅》、《毛红玉英》等;新编的曲目《老树新花》、《破碑记》等。一些有成就的歌师(侗语称“桑嘎琵琶”),扎根于人民之中,创作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侗族琵琶歌使用大、中、小三种琵琶弹奏,演唱不同内容的歌词和故事,广博深远,丰富多彩。

       一、大琵琶一般装四弦,定弦音为5 6 6 3,弹奏主要有拨、打两种。大琵琶主要用来作历史人物、传奇叙事长歌的伴奏。弹唱者大多是侗族有较高水平的中年以上歌师。他们自弹自唱,有讲有说,常在农闲时带大琵琶到各村寨去访友弹唱。每到一家都很受寨老和父老乡亲的欢迎与青睐,并受到热情款待。他们演唱琵琶歌,每寨少则三天三夜,多则七天七夜;每天每夜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挤坐在鼓楼堂中,听得“顿首摇足”,如痴如醉。

       琵琶歌在弹唱过程中有它一定的程序,一般首先由歌师用娓娓动听的语言,讲一段《开场白——琵琶歌根由》,使听众安静下来,随即歌师弹起琵琶唱一首《开头歌》。尔后,便按照胸有成竹的安排,有次序地弹唱传统曲目。如《人的来历》等民族来源歌;《游村》、《村约》等地方盟约歌;《歌吴勉》、《歌李源发》等历史人物歌;《十二月工夫歌》、《七十二艺》、《挖芒歌》等勤苦劳动歌;《朱郎娘妹》、《刘媄莽子》、《白玉霜》等传奇叙事歌;《焦僚格女》、《约结情》、《情人病》等抒发情怀歌。最后,当全部安排的节目弹唱完毕,或每晚弹唱到三更半夜时,歌师唱起一首《消散歌》,宣告节目弹唱完了,请大家回家休息,以免耽误劳动工夫而唱散场歌。

       通道县境内流行的琵琶歌,大琵琶伴奏比较灵活,不只弹过门,也对歌唱伴奏。过门富有变化,可以即兴伴奏,可长可短;演唱也较自由,每句最后的音节可以随意伸缩。一般定调较其他地方为高,多有“引吭高歌”之慨。

       二、使用中型琵琶伴奏的琵琶歌,其旋律有独特的基调,音域不宽,在六度范围内活动,但婉转回旋,表现力丰富。弹唱时多为男女合唱,女的以假嗓子轻声歌唱,细腻动人;男的用真嗓,诚挚朴实。这类琵琶歌多为当地青年男女“行歌坐夜”时所唱情歌。中型琵琶有四根弦,定弦音为5 6 6 3,第三弦用小铁钉钉成固定音品,弹奏时节奏性很强。

       通道县播阳镇琵琶歌除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外,有时还用牛腿琴伴奏(可单用中琵琶,不可单用牛腿琴),伴奏者皆为男子。在同时使用中琵琶和牛腿琴进行伴奏时,可以构成多声部的旋律效果,十分悦耳动听。这一类琵琶歌中虚词很多,能把一句话拉得很长,但使用虚词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每首琵琶歌,在开端一段全部由虚词“呃依也欧依也呃呀列”构成的引子,要唱完引子再唱正文。

       通道流行的琵琶歌音域较宽,旋律的起伏较大,吟咏性较强,适宜于唱叙事歌,也适宜唱抒情歌。它是当地的一种主要弹唱形式。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一般侗家妇女也能用琵琶自弹自唱。所用的中型琵琶,共鸣箱呈圆形,有五根弦,其中有两道是双弦,定弦为5 6 3。弦没有用钉固定的音品,因而可以弹出5 6 1 2 3 5 6多个音阶,比一般的琵琶要宽出两三个音域。

       三、使用小琵琶伴奏的琵琶歌,主要流行于通道西面临近贵州黎平的村寨。小琵琶主要用作抒情歌的伴奏乐器,小伙子常于夜间携带小琵琶到歌堂中陪伴姑娘坐夜,轻轻拨弄琴弦,低声唱歌。小琵琶多用钢丝制弦,发音铿锵、清脆,好的琵琶歌手弹奏起来确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湖南通道县西境到贵州黎平县洪洲镇一带的小琵琶歌,旋律很活跃。琵琶只有三根弦,定弦音为5 6 3,无固定音品,弹唱时叮叮当当,有敲击钢琴片的感觉。伴奏时,主要是旋律性地加花伴奏,很少有和弦伴奏。唱时男女均用假嗓子,可以合唱,亦可对唱。这种小琵琶歌,开端要唱“久了唉”等虚词,故又称为“久了唉歌”。通道西境一带的侗寨,青年男女“行歌坐夜”时唱的歌,一律通称为“小歌”,而小琵琶歌就是“小歌”中主要的一种。这里的小琵琶长约60公分,有4根钢丝弦,定弦音为5 6 6 33弦是用固定了的音品。弹奏时用牛角片或竹片弹拨,演奏方法有拨、打或拨打交错等几种。能弹出细小的装饰音。常用的和弦有:5 2 6 1 6 3三个,也可弹出6 1 3的和弦音。演唱小琵琶时,还可增加牛腿琴伴奏,铿锵、叮当有声,颇为感人。

       侗族琵琶歌用于弹奏的琵琶与汉族琵琶迥然不同,最具特色。它酷似三弦,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多数装有四根弦,也有装三根、五根弦的。它们的音域宽广,幽雅纯正,铿锵清脆,使人听之即获美的享受。侗族琵琶为木制,以装四弦的琵琶最为普及。定弦法分为大二度、同度、五度三音,可奏出5612356七个音。弦音高低由弹唱者视本人音高而定,边弹边唱。侗族大琵琶有三弦大琵琶、四弦大琵琶和五弦大琵琶三种,分别定弦为“5 6 3、“5 6 6 3和“5 6 6 3 3 中型琵琶有四根弦,定弦音为5 6 6 3,第三弦用小铁钉钉成固定音品;小琵琶装有三根弦,定音为“6 3 3或“5 2 2,中弦和外弦定为同度音。

       侗族琵琶歌的传承以社会性、民间性和松散型为基本特征。它是侗族社会和侗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着侗族同胞降生、成长、死亡的古老音乐艺术,每一个侗族人都与侗族琵琶歌生死相依。虽然,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借助于侗族人民对琵琶歌的无限热爱,在侗族民间得到传承,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许多技艺高超的艺人,传承群体和传承人主要有:

       黄保林,生卒不详,男 ,本县独坡乡木瓜村人。14岁学艺,足迹遍及通道侗乡村寨,并到临近广西地区弹唱琵琶歌,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他曾多次参加省、县文艺会演,培养了大批琵琶弹唱新人。

       陆庆兴(19281987),男,本县坪阳乡东江村人村人,是新中国成立后侗乡的第一批琵琶歌手,他一生从艺40余年,培养后备歌手无数,仅在本村就培养了七八批骨干。

       吴友怀(19182004),男,高小文化,中共党员,本县坪坦乡坪日村人。他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跟随父亲吴仕权学习琵琶弹唱,是一位在湘、桂、黔广大侗族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琵琶歌师,曾任县二届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他广纳弟子,传艺不倦,四个儿子中就有三个会弹琵琶歌。他创作的经典琵琶歌有《党的历史》、《计生之歌》、《林业赞歌》。他的弟子有:长子吴永勇,1958年生,精通琵琶弹唱;次子吴永师,1963年生,擅长琵琶经歌弹唱;四子吴永春,1969年生,中共党员,擅长弹唱长篇传奇叙事歌,最善于即兴编创和弹唱琵琶歌,是一个在三省侗族地域最受欢迎、名望颇高的年轻歌手。为宣讲党的十六大精神,他曾带领几个哥哥,利用正月整整一个月时间到全县村村寨寨进行专题弹唱,其精彩演唱风靡侗乡。由他亲自创作并经他传唱后广为流传的琵琶歌目有:以农村爱情生活为题材的《离婚记》、反映打工仔生活的《金波浪漫往东流》和反映农村种养业发展的《咒鼠记》。吴永春虽然年轻,但是前来拜他为师的年轻人很多,现在他18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位很好的歌手,受其影响,他的妻子和本村的不少妇女也熟练掌握了弹唱技艺。

       吴仕海,1980年生,男,本县坪阳乡老寨村人。10岁跟本村的吴国善老人学习琵琶弹唱,后师从吴仕怀和吴永春学艺,技艺大增。现已掌握纯熟的自编自唱技艺,曾应邀到广西三江县参加与贵州的民间文化交流表演。吴仕海现在上海打工,但他不忘师父教诲,在打工的家具厂自制琵琶一把,练功不止,并经常为在那里一起打工的侗乡游子弹唱琵琶歌,深受欢迎和尊崇。他创编的主要歌目有《谏劝歌》、《奶奶的牵挂》、《打工歌》、《单身叹歌》等,其中《奶奶的牵挂》寄托了他对已经过世的祖母深厚的亲情,时常唱得听者潸然泪下。

       吴尚德,生于1938年,男,本县黄土乡盘寨村人。一生酷爱艺术,是省内外有名的民间音乐艺术家,影响力波及全国很多地方。30岁以前,他曾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乡村流浪琵琶歌手,带着琵琶行走侗乡,把琵琶歌唱进千家万户,经常因为听众越来越多而不得不更换演唱场所。之后,他潜心创作和改编琵琶歌曲,有名的《榴美莽细》、《梁山伯和祝英台》、《悠悠戊梁情》等。

       石志运,1963年生,男,本县黄土乡下都天村人。石志运擅长各个门类的侗族音乐艺术,尤以琵琶弹唱著称,20岁获得怀化市民间文艺调演琵琶弹唱冠军。他弹唱琵琶歌,不论地点,有教无类,随口就来。由于技艺高超,他从农村被县职业技术总校特聘为专职的琵琶歌艺术老师,在课堂上手把手地教学生唱琵琶歌,为琵琶歌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侗族琵琶歌有其独具的特征:首先是侗族琵琶制作精美,定音独特。琵琶歌师手中的琵琶大都是自己亲手制作或手艺高的工匠制作。一把精美的侗族琵琶大多是用樟木做架子,用水桐木作音板。音板上钻有音孔,如大琵琶,安有四根弦定音为5 6 6 3,弹奏不换把,可弹出5 6 1 2 3 5 6音阶,声音浑厚,娓娓动听。其次是侗语演唱,声情并茂。侗族琵琶歌,独特之处是用侗语演唱,按弹唱形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琵琶歌,一种叫琵琶经歌。前者只弹唱,没有道白,弹唱的篇幅也不长,以即兴弹唱居多,比较随意;后者则是以弹、唱、说三结合来进行的。琵琶经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众多的人物性格及对话出现。弹唱琵琶经歌的歌师、歌手除了要有精湛的弹唱技艺以外,还必须具备极强的侗语言表达能力及丰富的人物面部表情,要声情并茂才能吸引群众。其三是歌师传授,世代传承。侗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无论是经典琵琶歌的曲目还是琵琶弹唱的技艺,全靠歌师一句一句地、手把手地传教才能传承下来。民间歌师、歌手,长辈、晚辈,有不少都是父子关系,有的连手中的琵琶也是上辈传承下来的,世代视如珍宝。其四是场所优越,得天独厚。弹唱侗族琵琶歌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可谓是得天独厚。不需搭台,无须事先准备,吊脚楼里、走廊间、鼓楼里、风雨桥上,村前寨后,田间地头处处都可以当作琵琶弹唱的场所。琵琶在哪里弹,听众就到哪里去,白天黑夜,只要琵琶一响,酷爱琵琶歌的侗族群众就会蜂拥而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歌师围得水泄不通。其五是音韵丰富,题材广泛。侗族琵琶歌不仅旋律优美动听,而且歌词非常讲究。一首琵琶歌必须有三韵,即正韵(脚韵)、勾韵(腰韵)和内韵(间韵),而且脚韵要一韵到底。三韵环环相扣,念唱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往往语惊四座,令人回味无穷。侗族琵琶歌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琵琶经歌《祖公之歌》、《萨岁之歌》、《朱郎娘妹》、《莽细榴美》、《善郎娥美》、《门龙肖女》、《吴勉王》以及从汉书中改为侗族琵琶歌的《孟姜女》、《刘志远》、《陈世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数不胜数的侗族琵琶歌,加上即兴弹唱的曲目,更是不胜枚举,浩如歌海。

       侗族琵琶歌更有着重要价值:其一,推动生产发展,提高劳动效率。琵琶歌和其他音乐艺术一样,是侗族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可以说,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琵琶歌起到了其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寓教于乐,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改造大自然、建设美好家园的生产劳动之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侗族人民生产劳动的效率,推动了社会进步。如侗族琵琶歌《十二月工夫歌》、《七十二艺》、《挖芒歌》、《生意歌》、《廿四节气歌》以及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农事即兴弹唱的琵琶歌等,在这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其二,促进乡风文明,增强情感交流。人类社会文明包括物质的、文化的、精神的文明。琵琶歌作为地域相对偏僻、文化经济相对滞后的侗族地区的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之一,为推动古老侗族社会文明起到了十分有效的情感媒体作用。侗族善于交往,民间的“为也”(侗语,意即村寨间集体走访做客)活动十分频繁,丝毫离不开琵琶歌这种艺术形式;尤其是青年男女交往当中,以歌为媒,寻找伴侣,结交朋友,弹唱琵琶更是个最有效、最普遍的方式。如琵琶歌《焦僚格女》、《蚕虫吐丝把妹牵》、《约结情》、《情人病》等。其三,实现自娱自乐,不断陶冶性情。弹唱侗族琵琶歌,自娱自乐十分典型,特别是弹唱者,通过长年累月不分昼夜地编歌弹唱,广泛摄取民间文化之精华,对升华歌者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对陶冶性情、修炼习性和艺术水平的提高,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凡会弹唱侗族琵琶歌者,都是侗族民间的其他艺术门类的领头人。可以说,琵琶歌是侗族民间的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极大的兼容性。一支侗族琵琶经歌,可以唱上几天几夜,可以吸引成百上千上万的观众驻足聆听,由是,听众在倾听中也得到了娱乐,陶冶了性情。如琵琶歌《朱郎娘妹》、《榴美莽细》等。其四,激发民族情感,提高民族素质。侗族是一个十分注重和谐的民族,从他们乐于集居和村村寨寨有鼓楼,寨脚水口建有风雨桥,路边、坳上建凉亭,有村寨必有水井,寨中小道铺青石板路等民族习惯,以及自古以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可以鉴证。侗族琵琶歌中就有不少是专门用来颂扬团寨美、鼓楼花桥美、山美水美人心美的。通过弹唱这些琵琶歌,能够起到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实现民族和睦,民族团结。侗族村与村、寨与寨之间经常往来“为也”,他们交流的方式少不了弹唱琵琶歌,通过弹唱琵琶歌,有效地激发起深厚的民族感情,不断提高民族素质,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进步。

       2006年和2008年,侗族琵琶歌分别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