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益阳弹词
    益阳弹词是湖南民间说唱艺术中别具一格的曲艺形式,也是益阳的主要曲艺曲种。

    资阳区是益阳古城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酿造和构成了有利于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沃土和环境。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淀积,形成了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古城文化,而古城文化催生了益阳弹词的民间艺术形式。

    清嘉庆十五年(1810),益阳桃花江有弹词师徒石方才、罗掩富说唱弹词。光绪年间,石方才的名徒罗掩富带着他的艺徒王才喜(1878—?)、王典山(1883—?)、李冬生(1890—?)等人登台献艺,采用湘语系益阳当地口语词汇说唱,使弹词行腔饱含益阳乡土气息,具有质朴感人的特点。后又在月琴伴奏弹法上加以提高,逐步形成具有益阳乡土风味和地方色彩的益阳弹祠。在演唱形式上,最初一人怀抱月琴自弹自唱,后来有渔鼓伴奏,为两人对唱。每逢秋收过后,或元宵灯会,艺人串村走户,跑遍洞庭湖乡,以唱“弹词”喜庆丰收。节后转入集镇,成为“做街”、“赶洒”、“赶船”、“点棚”、“做寿”、“婚礼”、“奔丧”等卖唱形式,说唱内容大多为劝人为善,传播道德礼教,所以传有老艺人“怀抱月琴、口吐圣贤”之说。

    20世纪20年代初,原益阳县龙麟镇复兴宫一带(现资阳区城内南岳宫管区)艺人王典山、李冬生等人组合了“湘子会”(有益阳市、桃江、沅江、南县、安化、新化等地艺人),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进场,十六日结束,他们会聚益阳,于二月二十五日拜敬“湘子菩萨”,并摆设酒饭共餐,把左邻右舍的当家人也邀请入席。次日,艺人聚集一起商议价目,立规矩,讲道义,尔后演唱弹词。艺人的月琴上吊有四方小灯,背面用火烙有“天花福”三个字。当时演唱的曲目有《卖花记》、《卖水记》、《丢鞋记》、《牙筷记》、《手巾记》、《南丝带》、《六庆云》等小节目,招来了成百上千的听众,成为益阳最早的弹词说唱组织和民间演唱会。20世纪20年代中期,“湘子会”由复兴宫迁至龙麟镇木瓜园(现益阳市资阳区人民路),据老艺人李青云(1908—1990)说:“湘子会曾设有红薄名册,记载入会艺人四十多人。”

    民国二十年(1931),由钟文宝、邓庆年、龚有明、张冬福在镇上开设了“四海茶馆”,张玉兰开了“张玉兰茶社”,由于生意兴隆,杨宏发、郭伏胜、李如意、复兴、绍兴、德新、东记等茶社相继应运而生,从此,艺人进酒楼、茶馆坐棚说书了。这时,王典山、李冬生带了一批徒弟,又增加了些说书的棚点。由于受长沙弹词的影响,又吸取了“湘剧”道白的表演艺术。艺人的引腔和表演各有所长。后来弹词师辈们有“益阳弦子长沙腔”的说法。艺人袁冬保(1897—?)、贾崇高(1917—?)、王贵生、夏寿春等人擅长益阳弹词悲腔,刻画人物细腻,表现悲愤和悲伤的情感逼真动人。演唱的《乾坤印》、《小八义》等,至今脍炙人口。又如艺人徐子楼的平腔快板,吐词清楚,节奏鲜明,他演唱的武打书喊叫功夫非常拿手,表现非凡,这批艺人成为20世纪40年代的艺坛新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益阳市文教科、市文化馆负责组织成立了自食其力的群众演唱组织“益阳市益阳弹词学习会”,共40人,由李青云任组长。主要任务是配合各项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演唱活动。为适应街头宣传,李青云老艺人在两人对唱的基础上加进小锣,即一人怀抱月琴,一人手托渔鼓,一个敲击小锣,成为“三响”三人联唱形式,比较活跃。1951年市文教科发了艺人演出证从事定点说书任务。1952年该组织入了市文艺工会。1957年湖南省长沙市成立“曲联”时,该组织经上级文化部门批准同意改为“益阳市曲艺组”,由于自然减员只剩下9人,在老艺人李青云的组织下,筹建了组内茶社,开始过集体生活,该组从事说唱15年。随着群众性曲艺事业的发展,1963年5月经省、市文化部门批准,由市文化馆组织招考了十几名青年组成了“益阳市曲艺队”,由市文化馆和民间老艺人辅导排练了《双下山》,演出了《雷锋》专场。先后到益阳县灰山港、南县等地演出,演出十分成功。于1965年8月结束。

    “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组被迫解散,业务停止。1979年2月25日,经益阳市委宣传部批准曲艺组恢复,同时举办了“益阳弹词演唱会”。曲艺组艺人先后到益阳县、沅江、桃江、草尾、沙头、新桥河等13个县镇巡回演出,传演曲目,交流艺术,雅俗共赏的演技,深入浅出的曲目,深受群众喜爱。

    益阳弹词的演唱,有坐唱与站唱两种形式。坐唱可设置一书桌,于书桌前沿围挂桌围,演唱者位于桌后;也可不设置书桌,就座于凳椅上直接面对听众演出。演出曲目以长篇故事为主。站唱则不需桌凳,无论是舞台上、车间、院坝演唱都适用,演唱曲目多为小段或选自长篇的精彩片断,也有小型的中心宣传作品。

    益阳弹词的曲目,有长篇和长篇的精彩片断(段子)之分。其唱词为齐言句式(七字句或十字句)。

    弹词是一门典型的说唱艺术,益阳弹词的结构由“书头”、“道白”、“唱词”、“尾声”四个部分组成。“书头”是弹词的开头部分,“尾声”是弹词的结尾部分,“道白”和“唱词”是弹词的正文部分,道白为散文,也有的是韵白,“唱词”是韵文,全篇散韵夹杂,以唱为主,说唱结合,弹词作品就是应用“道白”和“唱词”来叙述故事、描写人物、表达主题的。“书头”和“尾声”一般采用四句七言诗,也有六句、八句、十句的,如弹词《荷咏资阳》的书头为四句七言诗:

    鹅羊池里荷花艳,

    娇姿滴翠嫩丝丝,

    千古银城资阳秀,

    花仙欢歌展玉姿。

    益阳弹词的语言大体分为“说白”、“表白”、“说唱”、“表唱”四种,它除通俗、口语化,具有地方色彩外,唱词还合辙押韵平仄严格,易于记忆,演唱上口。一段唱词里第二句需要押韵,第三句开始上句不必押韵用仄声字,下句必须押韵则用平声字。唱词应由上、下句组成,并在上、下句基础上演变出其他不同句式,运用最为普遍的是七字句,其基本结构是:

    1.七字句,节奏为二二三,上下句式。如:

    桂花开放幸福来,

    贵人来到花才开。

    2.十字句,节奏为三三四,如:

    工业园新景象千红万紫,

    黄花梨最诱人口口留香,

    或节奏为三四三:

    新桥河有色金属美名扬,  

    张国基教育基地出凤凰。

    在七字句基础上,字数有增减,称之为变格句式,又为长短句,字数的增减节奏也随之变化。

    1.增字或减字格。如增字句:“(笑看)鹅羊池里绽碧荷”,“(如今)党的政策春风暖”等;减字句如:“堂屋里□摆酒宴”、“□□悬灯庆寿辰”等。

    2.扣帽格,起着充实唱词内容的作用。如“(母亲啊!心想您)梦里相见常笑醒”,“(谢谢母)养育儿女操碎心”等。

    3.加垛格,数句相连,数字相等,连续堆垛。如“(这店里)花色品种真时髦”,“(凭你挑)烧饼、花卷、汤包、水饺还有豆浆和油条”,“(烹调好)红烧、清炖、小炒、爆炒、荤素搭配有绝招”等。

    一段弹词一般是一辙到底,也可换韵,传统弹词采用益阳方言的根源、豪桃、棱波、壁稀、油求、怀来、源前、魁堆、弹笙等十辙。总之弹词要求唱词句式整齐,讲究韵律,为说表简练生动,创作也较为严谨。

    益阳弹词的唱腔较为丰富,它的唱腔曲调同其他曲种一样同属于发展中的板腔体类型,并且借鉴吸收了其他民间音乐与戏曲音乐、民间小调、湘剧、花鼓戏等的表唱精华,加以丰富和提高,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又经民间艺人的反复加工,不断地完善,进而逐渐独立完整,具有弹词说唱的显著特色。益阳弹词以[平板]基本曲调为基础,在节拍、速度及旋律上经过变化、扩充或压缩,形成各种不同板式的板腔音乐。

    弹词唱腔的产生主要依据唱词,传统弹词原来大多在家庭卖唱,人们称之为家庭悲剧,因此,益阳弹词的唱腔除具有弹词表唱的特色外,还擅长柔腔和悲腔,其唱腔旋律优美动听,变化多端,一般表现抒情的故事,含蓄深邃,寓情于声,它起句音平,收句音重,尾腔装饰音多。多变的拖腔加有若干装饰性的花音,富于舒缓、柔畅自然的特点。演唱者只要字正腔圆,依字行腔,表白清楚,唱腔清晰,表情达意到位,就能使听者心领神会,感觉轻松,情随其动。

    弹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音乐也不断丰富。艺人在演唱过程中,由[平板]发展到[慢板]、[快板]、[散板]、[悲板]、[数板],以及[欢腔]、[悲腔]、[怒腔]、[哭头]等成套的板腔。弹词音乐根据不同的情节采用不同的板腔形式。

    益阳弹词基本曲调的调式为“徵”调式,其结构是按“起、承、转、合”的原则而形成的上、下句结构。上句终止音为“2、1、5”,下句终止音为“5”。

    益阳弹词的曲调可分[平板]、[悲板]、[数板]、[慢板]、[连板]、[散板]、[快板]以及[平腔]、[欢腔]、[悲腔]、[快板怒腔]、[柔腔]、[阴腔](又名还魂调)、[哭头]等。

    [平板]是益阳弹词各种板式的基础,一切板式均由[平板]发展变化而来,是益阳弹词最基本的板腔形式。它的基本曲调每四小节为一乐句,但也有不少是五个小节为一乐句的,每个乐句后面均有两小节过门,结束时扩充四小节为结束句。

    [平腔]:它节奏适中,唱腔质朴,小拖腔旋律华丽音调下行也是它的规律。[平腔]是[平板]板式中最主要的腔调。

    [欢腔]:腔调流畅紧凑,唱词密集,字多腔少,节奏型变化较大,跳跃动感强,无拖腔。

    [悲腔]:有大悲腔、小悲腔之分。[大悲腔]全段唱腔为散板,且每乐句后面有间奏,它旋律徐缓,速度较慢,适于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多用于人物伤感动情之时。

    [快板怒腔]:旋律简朴,刚健有力,速度较快,整个唱段除每个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唱一个字外,其余均为每小节唱两个字。音乐形象不存复杂的情感只有愤恨。

    [柔腔]:每个乐句都是长句但小节不规则,几乎每句的拖腔都非常优美动听,[柔腔]与[平腔]相似,是宜于叙事、劝说,抒发情感、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板腔。

    [阴腔]:又名还魂调,音域3-ⅰ。前乐句落音为“2”,后乐句落音为“5”的旋律结构。属于[平板悲腔]类型。[阴腔]表现极为悲伤的情感,旋律忧伤、冗长感人。

    [哭头]:哭头为散板,节奏自由,其节奏的快慢、强弱根据情节内容而定,又分[大哭头]和[小哭头]。

板腔唱段总体结构图:


前奏——起腔——间奏——行腔——间奏——尾腔——尾奏
 

    (注:行腔乐句的多少根据唱词而定。有的板腔唱段不设尾奏)

    益阳弹词的伴奏形式十分精练,演员兼伴奏,通常只用一把月琴自弹自唱,加进渔鼓为两人对唱,再加个打击乐器就形成三人以上的联唱,可以出现人物角色,进进出出有说有唱,生动活泼,也增强了气氛。用小乐队伴奏就更能增强艺术感染力。益阳弹词过门花哨,但拖腔和唱腔配合灵活自由,一般随腔伴托。唱前的引奏、唱句间的间奏、唱段结束后的尾奏大致相同,稍有变化,这样反复应用,衔接自然。

    随腔伴托的节奏型一般是:

    |○×○×|○×××| (2)、|○×××|○×××| (3)、|×○○×|○×××|

    益阳弹词的主要作品有:李青云创作《智闯鄱阳》,被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曲艺卷》;李青云整理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柳兴救难》和《陈英问仙》先后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由谭水力口述整理的中篇弹词《雕龙宝扇》,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益阳弹词曲目共有近百部,现按故事所表现的内容分朝代列出如下:

    商、周朝:《封神演义》。

    汉朝:《三合明珠剑》、《蜜蜂记》、《双凤奇缘》。

    唐朝:《荒山英雄》、《二度梅》、《西游记》、《薛刚反唐》、《隋唐演义》、《粉妆楼》、《黑侠鹅毛剑》、《湘子化斋》、《六牡丹》、《雕龙宝扇》。

    宋朝:《翠花记》、《武松打虎》、《武松大闹观音堂》、《三打铁罗寨》、《万花楼》、《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七侠五义》、《乾坤印》、《五花剑》、《水陆英雄》、《白马驮尸》、《雷海云练箭》、《慈云走国》、《卖油郎独占花魁》、《说岳》、《大八义》、《小八义》、《盗灵芝草》、《女中英雄》、《乾坤十八剑》、《杨金花夺印》。

    元朝:《天宝图》、《百鹤带箭》、《龙凤再生缘》。

    明朝:《玉蜻蜓》、《八窍明珠》、《三门街》、《穿金扇》、《侠女奇缘》、《五花园》、《中南豪杰》、《嘉兴八美》、《九美夺夫》、《双珠球》、《周六招亲》、《恩仇报》、《文武双球》、《侯七斗牛》、《三国演义》、《柳兴救难》、《水浒》、《全家福》、《仙缘富贵》、《兄弟荣归》。

    清朝:《彭公案》、《施公案》、《九打洞庭》、《柳文正逃难》、《双盒印》、《陶澍访南京》、《独侠传》、《五美图》、《三打铁门寨》、《青龙传》、《私访广东》、《三探宣王府》。

    现代:《女儿风尘记》、《吕梁英雄传》、《林海雪原》、《江姐》、《智闯鄱阳》、《两把菜刀闹革命》、《天心翠柏》、《孤坟鬼影》、《机枪射手高望龄》、《怒斩熊贡卿》、《赤手空拳抓俘虏》、《隐形人》、《执法者》、《铁窗红梅》、《民主法制好》、《计划生育好处多》、《带头人焦书记》、《雷锋》、《歌唱向秀丽》、《四防安全好》、《新婚姻法》、《民主改革》。

    益阳弹词的主要艺人有:

李青云,男,汉族,湖南桃江人,生于1907年3月,初小文化,13岁学缝纫,16岁帮工,20岁自学自练弹唱,1935年拜民间弹词艺人王桂生为师,1937年加入弹词艺人的“湘子附”,入会后正式以益阳弹词为业,1938年参加益阳县通俗宣传队,任副队长,开展抗日爱国宣传,主要弹唱的书目有《霍剑光大义灭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益阳市文化馆的组织下,用益阳弹词编唱《血泪仇》、《土地改革暖人心》、《赞婚姻法》等20多部曲目,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建设新中国的新人新事。他的唱腔深沉婉转,行腔舒展自由,演唱音域不宽,起伏不大,但旋律多变,腔多字少,擅长演唱悲戚忧伤的书段。他擅演的弹词曲目有:《天宝图》、《小八义》、《九美图》、《荒山剑侠》、《九义十八侠》等。1957年为主组织益阳市曲艺组,开办弹词茶馆。1958年以来,李青云先后被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湖南分会第一、二届理事和第三届副主席,并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益阳地、市文联委员,益阳市政协委员,益阳市曲协名誉主席。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演唱了近百部传统书目。1989年4月,李青云被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批准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90年病故。

    谭水力,男,汉族,江西南昌人,生于1936年正月,初小文化,1950年拜民间弹词艺人贾重高为师,1957年参加益阳市曲艺组。他的唱腔高雅华丽,行腔爽快,吐字刚劲清脆,托腔与唱腔配合自然,板腔娴熟,其伴奏过门花哨多变,曲调高昂,旋律优美,演唱音域较宽,字多腔少,音色圆润,唱功底蕴深厚,表唱感人。他擅演的弹词曲目有:《雕龙宝扇》、《洞庭月唐》、《小八义》等,1983年被吸收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并代表湖南益阳市曲艺组赴北京参加全国盲人、聋哑人先进集体表彰会。1992年7月,在益阳市文化馆建成的曲艺厅坐堂演唱弹词数月。2004年,谭水力患高血压中风,现已康复在家休养。

    刘淑纯,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生于1964年,初中文化,1982年8月参加益阳市文化馆首届“曲艺训练班”,通过著名益阳弹词艺人李青云、谭水力的亲自传授,于1983年8月31日正式毕业。当年,她自筹资金在益阳市学门口居委开办“淑纯书场”,到1986年9月底止,已弹唱730多场,场场听众爆满。1990年以后,她先后在湘阴县、浏阳县等周边地区坐棚说书。她擅演的弹词曲目有:《彭公案》、《三国演义》、《水浒》、《吕梁英雄传》等。

    自清嘉庆十五年(1810)形成以来,益阳弹词经过180年的传承和发展,在湖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益阳弹词的表演形式独特,地方色彩浓郁,对丰富和完善湖南乃至中国曲艺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8年,益阳弹词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益阳市资阳区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