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武冈丝弦

       武冈丝弦是一种民间曲艺,已有100多年的演唱历史。主要流传于湖南邵阳市的武冈、邵阳、隆回、洞口、城步、新宁等县,因以武冈为中心,故称为武冈丝弦。是湖南丝弦中一个具有特色的曲种。

       武冈丝弦形成于明代。据《武冈州志》记载,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太祖朱元璋十八子朱楩封为珉王,迁至武冈,王府在苏杭一带招募女乐歌伶,江浙一带的丝弦音乐随之传入武冈。明亡,其女乐歌伶流落民间,王宫丝弦传到州城茶馆酒肆。当时的武冈即为州治,人口密集,商业繁荣,文化较发达,兼百艺云集,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和说唱形式竞相媲美,渐使丝弦小调自成一体,形成了武冈丝弦的雏形。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坦宜任武冈州衙从事,擅长昆腔戏曲,又弹得一手好琵琶,与州城丝弦艺人李国珍志趣相合,经常切磋技艺,在总结吸收其他戏曲唱腔的基础上,对武冈丝弦进行了创作与探讨,经过不断改革发展,形成了武冈丝弦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曲艺音乐上取得了重要地位。在当时还有一位对丝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名叫钟藻,是县衙里的一位官人,其人酷爱丝弦,他和喜爱丝弦的道士游云龙一起,对武冈丝弦进行过一些词曲的加工,使其独具一格,别有特色。清末民初,丝弦在武冈的街头小巷广为传唱,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影响。有钱人家的寿诞婚姻喜庆,商家为招引客商,往往有邀请丝弦班子凑热闹的习惯。当时的丝弦不但唱遍武冈城内,且远传于武冈州所属的隆回、洞口、新宁及邵阳一带。如丝弦弹唱者,琵琶能手李振华先生就常在宝庆、隆回一带传教丝弦。到1920年代初,丝弦艺人们自发组织成立了武冈“丝弦会社”,会员有李国珍、王少郁、杨瑞祥、王炳荣、焦裕村、姚文宜、张玉如、李小梅等,李国珍为会长。1950年代,众多业余文工团向丝弦艺人们学习传统丝弦《双下山》、《秋江赶船》等,并以化妆形式搬上舞台。1970年代,还新创了丝弦戏《方向盘》和用丝弦移植的《龙江颂·闸上风云》,参加全省曲艺调演。几百年来经艺人们不断地总结加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广为传唱。近因社会变革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武冈丝弦日趋衰竭,濒临消亡。

       武冈丝弦曲调柔腻委婉,词曲雅致,多表现封建时代女子的哀怨情感,也有风趣诙谐的内容。以《独对孤灯》、《独坐绣楼》、《摘葡萄》、《越调》、《秋江》与《双下山》等曲目最具代表性。武冈丝弦曲调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丝弦正调,另一类是丝弦杂调。由于受戏曲的影响,也发展了丝弦高腔。1950年代后,政府文化部门多次对武冈丝弦进行挖掘整理,先后编印了《武冈丝弦音乐》、《武冈丝弦》、《武冈民间丝弦音乐集》等资料。武冈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对武冈丝弦的抢救、保护工作,已成立武冈丝弦研究会,拨出专款,对这项民间艺术进行研究工作。

       武冈丝弦 一般采取不化妆的坐唱,一人装扮多角的演唱方式。多数丝弦艺人是边弹边唱的多面手,他们以自娱自乐为主,叫做“玩丝弦”。

       武冈丝弦主要伴奏乐器有:扬琴、琵琶、三弦、月琴、大筒、板架等。

       武冈丝弦的传承是非家族性的,具有社会性、松散型等特征。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主。绝大多数的丝弦艺人皆因个人爱好而业余参加丝弦演唱活动,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现存世的代表性艺人有:王尚书,男,84岁,武冈市鳌山街居民,钟表师傅;杜金玉,女,67岁,株洲市331厂退休职工。

       综合分析,武冈丝弦有以下特征:

       1.采用同调弦律糅合和转调方式组合曲调。如淮调类的《独对孤灯》等。

       2.利用节奏多变、旋律重现的方式组合曲调。如《打扫街》前部分与其他地区的丝弦曲调基本相同,但到“奴只得对着这盏不明不白的孤灯”时,却运用了民间音乐罕见的三拍子,并连续重现此种节奏和旋律。

       3.武冈丝弦中,淮调类曲牌《独坐绣楼》是武冈独有的特产,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淮调的表现力,曲词也相当典雅。

       4.利用两个曲调混合成一个新曲调。如《秋江赶船》中的“雪夹雨”就是《渔家乐》和《越调》的混合,是受祁剧高腔、昆腔的抢带手法影响演变而来。

       5.道白是安徽、湖北两种口语的杂合体。

       武冈丝弦有着独自的价值:武冈丝弦最早的记谱方式是使用工尺谱。武冈丝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江南丝弦、其他曲艺及音乐的自身特点。加强对武冈丝弦的保护研究,对研究民间曲艺及地方文化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武冈丝弦是武冈人民工作或劳动之余,解除疲劳、休闲、娱乐的最佳活动形式之一。挖掘、抢救、保护武冈丝弦,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2006年,武冈丝弦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武冈市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