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瑶族谈笑

       瑶语“甘介”,即汉话“谈笑”的意思。瑶族谈笑是湘南瑶族特有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据载起源于宋代,主要流传在以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为中心的常宁、祁阳、新田、桂阳四市、县毗邻地区的瑶民中。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常宁境内的天堂山,最高峰海拔1265 发源于此的西江河,全长20千米,九曲十弯,蜿蜒于塔山乡全境,入潇水,进湘江,沿河依山傍水的100多个寨子里,住着近3000“过山瑶”人。这里,常年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盛产杉木、楠竹、药材、茶叶,人们多以农、林为业,闲时也从事渔、猎活动。生活于此的瑶家人,讨亲、嫁女、迁居、做寿,家家都宾客满堂,喜气盈门。夜间,常常举行“谈笑”,以加强相互了解,增进团结,活跃气氛,加深感情。参加“谈笑”的歌手,多是瑶族人,也有精通瑶话、会唱瑶歌的汉族人,男女老少均可。但以青年未婚男女为主。“谈笑”的内容,古今中外,天南海北,风土人情,生产生活,谈情说爱,无所不及。青年未婚男女虽也有一见钟情,请媒说合,喜结良缘的,一般只是规矩地对歌闹笑,不恋私情。

       瑶族谈笑有着漫长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1.“踏歌”(踏鞋)时期。约800年前,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着湖南长州、沅州一带的瑶族人“男女聚而踏歌”。宋人沈辽作的《踏盘曲》更清楚地描绘了宋代瑶族民间节日文化活动的实况:“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云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乐腰鼓。儿女带环着缦布,欢笑推郎神做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此为“野外谈笑聚会”时期。

       2.“坐歌堂”时期。元、明两代四五百年间,瑶族谈笑由“野外歌会”逐渐进入“坐歌堂”时期。直至现在,瑶族人家的红白喜事,几乎都有这个项目。

       3.发现发展提高时期。20世纪80年代为瑶族谈笑的发现、提高、发展时期。1982年,衡阳地区举办民间文艺会演。常宁县文化馆干部唐牧凡和该县洋泉区文化专干彭昭维深入瑶山,发现、挖掘了这一民间曲艺形式。当年彭昭维以此种形式创作的《瞒麻嫡》(看丈母娘的意思)参加地区民间文艺会演,获创作、音乐、演出一等奖。继而,他创作的瑶族谈笑《富民政策龙都沙》参加省、市广播文艺节目听评,均获一等奖。而今,这两个作品均在省《曲艺》杂志和《文艺生活》杂志发表。以后,瑶族谈笑《盘三娘借牛》、《绣帕》、《龙都福星》等十余个节目参加市、县舞台演出,均获好评。20世纪90年代成书的《湖南民间曲艺集成》、《湖南民间歌谣集成》中对瑶族谈笑均有详细记载。

       瑶族谈笑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迎客歌”。大凡寨子里某家来了客人,其邻居即组织三五歌手,前去帮主家陪客。一俟主人同意,双方歌手便以联姻、敬茶等内容开唱“迎客歌”,表示迎接客人,询问客人姓名、住处、生产、生活等情况。

       第二部分为“坐歌堂”。即双方歌手从茶歌、酒歌、历史歌、故乡歌以“赶棕”(讲歌)对答,其间插入说白、笑料。此为“谈笑”主要部分。

       第三部分为《送客歌》。天亮了,前来陪客的邻居歌手要走了,主家和主家的客人以歌送客,表示感谢、离别之情。

       瑶族谈笑演唱的音乐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散板式歌曲,情绪根据演唱者自身而定。大体有两个曲调,即高腔(赶棕)、平腔(甘介)。高腔用于送客离乡用,平腔用于谈笑中。因演唱者风格、歌词字数等不同,每个乐句可长可短,音符也稍变化,无法形成一致的乐句,但基本调式不变,在变化中有固定的调式。

       瑶族谈笑,一般由房主人主持。他用歌或用说白简介双方歌手情况后,双方歌手便以递烟、敬茶为题开唱。“谈笑”的曲调,一般以“甘介”为主。“甘介”,即汉话“讲歌”的意思。因为双方歌手都在面前,不用扯起嗓子用高腔对唱,只用平腔瑶歌“甘介”即可。

       瑶族谈笑的演唱方式就是谈谈笑笑,说说唱唱。一般以“对歌”为主,中间来些说白,说明歌意,讲些故事,或编些笑话。如何引人发笑,使歌堂妙趣横生,则看双方歌手“逗笑”的本事了!他们一般的“逗笑”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

       1.以歌逗笑。即歌手用有趣的歌词引人发笑。如一方歌手谦虚地唱道:“你是高山金凤凰,又有歌喉又有才;我为山下黑老鸦,蠢嘴蠢舌口难开,配不来——”又如“谈笑”一晚,次日客人要走,主人和主方歌手便执意挽留,客人不能走脱,勉强留下,晚上继续谈笑时,客人便以歌打趣:“我是河中一堆柴,大水推去又推来;推来给您烧火烤(甲),推来给你搭歌台,乖不乖?”观众便会因歌手出口成章、比喻风趣而哄堂大笑。

       2.以话逗笑。即在谈笑时,以诙谐的话语逗人发笑。如双方歌手正对得热闹,突然一方“耍赖”,说对歌不赢,不肯再对,并假意要退出歌堂。众人嘻嘻哈哈,拉拉扯扯,拖他回来,催他再唱。有时,歌手假装忘记了歌词,中途停歌,或假意解错歌词,插些笑话,也会不断赢得观众的笑声。

       3.动作逗笑。对歌手在谈笑中,用一些奇怪的动作,引起观众发笑。如假装专心听对方唱歌,吸烟时把烟锅一头往嘴里送;假装被对方逼得热汗直流,用帽子揩汗;假装忘记了歌词,随便拿个本子乱翻找歌,或摸摸脑袋想歌,或看看手板记歌,都会使观众连连发笑。

       4.观众逗笑。谈笑中,有些观众也“出点子”逗人发笑。如歌手起身对歌后,观众中有人轻轻地将他坐的凳子移开,使他唱歌后坐下时,一屁股摔在地上;有时,观众给歌手装烟,用干茶叶冒充烟丝;给歌手点烟时,烧他的眉毛、胡子;给歌手筛茶,故意倒碗酒来,都会引起歌堂笑声不止。

       这样的谈笑,时间一般为一两个晚上。如歌手强强相遇,也有接连搞三四个甚至五六个晚上的。而每个晚上一搞就是一个通宵。参加谈笑的歌手,一般为一方一人,也可各邀歌手若干帮腔助阵。湘南瑶民中无传统戏剧,每逢喜庆,便以谈笑娱乐。

       瑶族谈笑具有鲜明的特征:

       1.多样性:内容多样,在对歌中,茶歌、酒歌、烟歌、历史歌、生产歌、生活歌、爱情歌等无所不包;表演形式多样,以歌为主,可插说故事、笑话,也可配合杂耍,甚至武术表演、戏剧表演片段。

       2.即兴性。瑶族谈笑内容,民间多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其歌词大都由歌手临场发挥,即编即唱。

       3.群众性。瑶族谈笑是湘南瑶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厅、厨房、禾坪、劳动中甚至客店里、船上都可活动,而且在场人都可以参与。它与瑶族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死相依。

       瑶族谈笑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授身传,过去的艺人文化程度极低,多系文盲,更乏文字记载,故而传承十分艰难,传承人至今已屈指可数。现在世且有一定成就的主要传承人有:

       赵云生,男,生于1953年,初小文化,从艺35年,瑶族谈笑代表作为《进乡歌》。现住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西江村唐冲源组。

       盘大妹,女,生于1939年,文盲,从艺50年,瑶族谈笑代表作为《情歌》、《姻缘歌》,现住常宁市塔山瑶族乡。

       赵九英,女,生于1949年,初小文化,从艺35年,瑶族谈笑代表作为 《姻缘歌》和瑶歌高腔对唱,现住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蒲竹村高泥涵组。

       盘桥英,女,生于1956年,文盲,从艺46年,瑶族谈笑代表作为《离别歌》,现住常宁市塔山瑶族乡高苓村。

       盘玉妹,女,生于1953年,文盲,从艺50年,瑶族谈笑代表作为《情歌》,现住常宁市塔山瑶族乡松塔村麻竹坪组。

       盘文国,男,生于1963年,初中文化,从艺23年,瑶族谈笑代表作为《姻缘歌》,现住常宁市塔山瑶族乡松塔村麻竹坪组。

       盘三妹,女,生于1953年,文盲,从艺40年,瑶族谈笑代表作为《敬酒歌》,现住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西江村。

       盘桂秀,女,生于1963年,初小文化 ,从艺25年,瑶族谈笑代表作为《敬茶歌》。现住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蒲竹村五瓜园组。

       赵文良,男,生于1937年,文盲,从艺50年,瑶族谈笑代表作为《敬烟歌》,现住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西江村。

       瑶族谈笑具有重要的价值:

       1.是研究湘南瑶族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依据。瑶族谈笑的发生、形成、流传和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进程,它与瑶族的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关,它全面、完整、生动地体现着湘南瑶民的文化传统。

       2.是湘南瑶族文学艺术水平的集中、最高体现。它的歌词和故事是湘南瑶族口头文学的精华,是湘南瑶族文学的代表作。

       3.是湘南瑶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瑶族谈笑源于瑶族人的社会生活,是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湘南瑶族人民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

       4.是维系瑶人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的纽带。“瑶族谈笑”是瑶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瑶族人崇尚自然、安于天命的精神特质和对幸福生活、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具有特殊的民族凝聚力,是教育、培养后代的“活教材”,对于瑶族人的文化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瑶族谈笑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