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承人
|
非遗实物
|
非遗机构
|
非遗视频
|
图说非遗
|
非遗研究
|
政策法规
今天是
本 站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献
•
相关图片
•
相关视频
首页
>
非遗名录
>
民俗
炎帝陵祭典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和华夏文明的象征。
地处湖南省东南的炎陵县,是炎帝神农氏陵寝所在地。炎陵县古属荆楚地,汉代属长沙郡茶陵县。南宋嘉定四年(1211),析茶陵县康乐、霞阳、常乐3乡设县,名酃县。因“邑有圣陵”炎帝陵,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炎陵县。
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炎帝在位百二十年,崩,葬长沙。”宋代罗泌《路史》说得更为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就明确地记载:“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炎帝陵所在的鹿原镇位于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是一个纵深30多里的山间盆地,在这个狭长的小盆地中间有一个小山丘,方圆1公里,山丘顶部平缓,山下有湘江支流洣水源头之一的斜濑水环绕。古时曾有白鹿出没,故称白鹿原。宋代建陵庙以来,禁止在此采樵、放牧,并设专人看守,因此山上古木阴翳,云烟缥渺,白鹭栖息,盛夏生寒,十分幽静。炎帝陵殿坐北向南,由午门、行礼亭、正殿、墓碑亭、陵墓五部分组成,又称“五进”。陵前斜濑水滨,有数石偃伏,如龙蜿蜒,龙首(龙脑石)、龙爪(龙爪石)栩栩如生。眺望远处,云秋山拱山寺于西南,远山含黛,如品丹青;黄杨山两峰相对,犹两名卫士守卫帝陵。扬钱洲芳草青青,野花丛丛。前人有诗赞曰:炎帝何年葬此山,有灵呵护在人间,龙飞凤舞千峰绕,玉嘎金铿一水环。至今在炎陵县民间广为流传着炎帝的许多传说、故事,每年腊月、除夕、清明节、炎帝生辰日(农历四月二十六)、重阳节等时令节气,民间祭祀炎帝的习俗蔚然成风。
据史料记载和发掘遗存考证,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故称神农炎帝。炎帝开创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手工业文化、市场文化、民俗文化、火文化、茶文化、易文化、龙文化、祭祀文化、原始艺术等,总称炎帝文化。
炎帝文化具体包括:
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创农耕文化:在炎帝前,先民不知耕种,不知谷物为重要食物。是炎帝首倡种谷、带领先民告别漫长的蛮荒,跨向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史料《逸周书》、《周易•系学辞下》、《管子•轻重成》、《皇王大纪》等均有记载。炎帝教民耕种过程发明了耒耜,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使得先民不仅种谷物,也种桑养蚕,还带动畜牧饲养业的发展,懂得用畜力农耕。农耕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在发明农耕初期,炎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发明了弓箭,在当时既便于渔猎、抗击猛兽,又可健体强身,为现代射箭、飞镖、投掷等体育运动项目的雏形。
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创中医药文化:上古先民长期采食野生植物,生吃动物肉类,不时发生呕吐、腹痛、腹泻、昏迷等疾病,甚至因此而死亡。为了减轻先民的痛苦,炎帝置自己生命于不顾,大胆尝试采食一些植物茎叶,以达救治的目的,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献身。大量史料记载炎帝发明中医药这一重要功绩。《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磨宓鞭茇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审其平毒,旌基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史记•补三皇本纪》又载: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所有种种记叙,无不生动描述了炎帝神农氏在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为救民而舍生忘死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由此诞生了中国特有的中医药,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中医药文化形态。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取名《神农本草经》,足以表示后人追念神农氏发明中医药的重大功德。
作陶为器、冶制斤斧,治麻为布、制作衣裳,台榭而居、安居乐业,创手工业文化。炎帝发明创造生产工具,直接促成了手工业萌芽。制陶、冶炼、缝织、建筑等工业文化都源于炎帝部落,最早的冶陶技术是炎帝发明的。制陶的出现既方便了先民生活、生产,同时伴随陶艺的提高,描绘生活、记录生活、传递信息的最初原始艺术也产生了。《路史》载:神农“教之桑麻,以为布帛”;《礼记•礼运篇》说:炎帝神农“治其丝麻,以为布帛”;《庄子•盗跖》又云:神农之世以耕而食,织而衣。可见炎帝神农氏不仅教人农耕,种麻桑,而且知晓以麻丝织成衣裳,御寒取暖。《拾遗记•炎帝神农》载:神农之世“米锾之铜以为器”,懂得筑舍而居。《礼记•礼运篇》载:炎帝之时,断木“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从此,逐渐告别了钻山洞、树居、穴居的状况,躲避了风雨,避免了猛兽对先民的侵害,从此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原始状态走向了文明进步。
日中为市,首创交易,启商贸文化。《易经•系辞》载:炎帝“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汉书•食货志上》曰:“洪苑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衣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具,所有分财布利通散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之世。”这些史料记录的都是炎帝创交易、兴商贸的功绩。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分工的细化,制陶、缝织逐渐从耕播中分离出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使产品日益丰富,一些产品出现剩余,农工互惠互补成为可能,于是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交换活动萌芽了。交易的产生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而且进一步刺激了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同时,交易活动还促进了各种文化信息的交流,增进了人们的相互交往与融洽,为形成广大地域间经济与文化的统一、融合提供了条件。
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创民族民间音乐。《世本•作篇》载:“神农作琴,神农琴三尺六寸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汉扬雄《扬子》载:“昔有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汉桓潭《新论》载:“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炎帝神农氏制造五弦琴后,各部落分工仿制,争相弹奏,广泛运用于各种祭祀(蜡祭、傩舞)和欢庆娱乐之中。每当农耕、打猎获得丰硕成果,人们聚集在草地上、山林中或篝火旁,弹着五弦琴,唱着,跳着,伴之敲竹梆、吹树叶……应有尽有,无拘无束,欢快非常。至今炎帝陵殿前还设有“咏丰台”娱乐场所。随着五弦琴问世,从生产劳动中提炼出来的许多音乐旋律、民歌、小调应运而生。
蜡祭天地,禳灾除患,创祭祀文化。祭祀文化是炎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炎帝时代的后期逐步形成一套祭祀活动,祭天、祭祖、祭神。而封禅和蜡祭、傩舞又是祭祀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形式。蜡祭是原始先民在腊月里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传说,在蜡祭的前一天,先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举行盛大的傩舞。
如今炎帝陵祭祀形式分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官方公祭称之公祭或告祭,民间祭祀以告祭为主。祭祀时间选在各种节令、节庆(除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尝新节、中秋节、重阳节、回归日、喜庆月、丰收年、炎帝节等)祭祀。祭祀方法有乐祭、舞祭、文祭、火祭、龙祭、物祭等,乐祭则有歌祭、舞祭。祭祀乐曲代表性的古有《哭皇天》、《朝天子》,现有《炎帝颂》、《祭炎帝》。祭祀仪程为序曲、敬香、敬花篮、敬供品、开午门、礼成等,舞祭多为跳起展示歌颂炎帝功德的各种舞蹈;文祭有祭文、颂文、碑文等;火祭是击石取火、药龙喷火、龙舟圣火、五岳天火等;龙祭即汇聚代表56个民族的56节长龙、代表5大洲华侨的5色龙、歌颂炎帝农耕文化的3人布龙和草药火龙、反映炎帝重八卦生太极的阴阳龙、舞龙、人龙、飞龙等各种特色龙,结合24节气的24节令鼓、神农锣鼓和南北狮演绎龙狮朝圣;物祭即敬献供品,有三牲(牛、猪、羊)、五谷(稻、麦、粱、粟、豆等五谷杂粮)、时鲜(祭祀时节的新鲜水果),还有社会团体、个人在弘扬炎帝文化、继承炎帝创造精神,生产、生活过程中制造的各种食物产品。祭祀仪仗有反映炎帝文化的五谷耒耜表演队、三牲五谷时鲜供品队、《炎帝颂》大型歌舞表演队、祭祀乐曲演奏队、神农锣鼓队、祭祀幡旗队、民间唢呐队、龙狮朝圣队、牛角吹奏队以及圣火采集手等等。
官方祭祀仪式中又分迎宾仪式、引导仪式、祭典仪程、瞻仰仪式、开午门仪式、谒陵仪式和祭文碑揭碑仪式、签名仪式、捐赠仪式等等;民间祭祀仪式有墓前牲祭、上香敬供、跪拜祈福、许愿求应、还愿祭拜等等。
承载炎帝祭典的重要场所有:
炎帝陵殿。始建于乾德五年(967),1986年6月28日国家动工进行重修,1988年10月竣工。同时修复的还有谒陵广场、咏丰台、天使馆、功德坊,而后又兴建了圣火台、祭祀碑林、牌坊等其他附属建筑。
神农大殿。2001年复建,历时一年,同时恢复建成的还有东西配殿、祭祀广场、朝觐广场、圣德广场、圣火台、咏丰台。
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炎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炎帝文化是以炎帝为始祖的各个民族原始先民智慧和实践的总和,也是整个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
首先,炎帝文化在当时各种文化的剧烈碰撞中,广泛汲取优秀文化,为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二,奠定了我国古代农业立国和农业文化的基础。直到今日,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视。“无农不稳”已成为国人共识。其三,炎帝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社会形态的转变。其四,炎帝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血缘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至今仍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牢固精神纽带。在炎帝文化熏陶和影响下,形成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勇于奉献、变革创新等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对今天华夏儿女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仍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006年,炎帝陵祭典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炎陵县人民政府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