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舜帝陵祭典
舜帝陵祭典
    九疑山(又作九嶷山)舜帝陵祭典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的九疑山地区。

    九疑山舜帝陵在历史上使用过的15个地名,均与九疑山境内密切相关。九疑山舜帝陵境域古属“三苗”、楚南地区,秦始立泠道、舂陵二县,后析并更迭为营道、九疑亭、泠陵、舂阳、梁兴、唐兴、武盛、延唐、大历、延昌、延熹、舂陵场,宋乾德二年(964)定名宁远县,大历县、舂陵场并入。

    九疑山玉琯岩的秦汉至宋元时期古舜帝陵庙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三皇五帝”陵庙遗址。该遗址占地32000多平方米,呈南北向、东西向叠压。其中,正殿建筑基址已初露端倪,呈“吕”字状,南北向,至少在5000平方米以上,规模可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相媲美。据探测为九开间、五进,符合封建时代帝陵“九五至尊”的建筑规制。

    舜,亦称虞舜,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冀州诸冯(今永济市张营乡舜帝村)人。据传,舜受尧禅让、继尧位称帝之后建都蒲坂(即今永济)。他生于4000多年前父系氏族社会晚期,是中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的领袖,是“三皇五帝”中的一位明君。《尚书》说:“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以德化人、以仁感人、以诚待人的崇高品德一直为世人所敬仰推崇。

    对舜帝的祭祀仪典源远流长。对九疑山舜帝陵的祭祀活动,始于夏朝。《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明《九疑山志》载:舜庙在大阳溪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三代时祭祀于此。舜帝的祭祀活动,自舜葬九疑后开始,至今已四千年传承。

    最早的祭舜,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帝王们只能“望祀”九疑。清《一统志》、《衡湘稽古》载: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帝于九疑。”

    2003年9月至2004年4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九疑山隔江村山门脚古遗址考古发掘出夏代的祭坑,出土了象征权杖的石钺、石镞、石斧等众多文物,这就证实远在夏代,九疑山就已经有了祭舜陵活动,而山门脚这一地点,依古代“山门”即指陵墓之门的含义,可知为九疑山舜帝陵之门。因“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被派遣的祭祀者只能在“山门”掘祭坑而祭舜。今境内的大阳溪白鹤观舜庙,亦是望祀的祭坛,故有“望岗”之称。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一幅定名为“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的地图上,九疑山的位置和形状相当准确。九疑山的旁边,标注有“帝舜”二字。这证明在西汉之前,舜帝陵庙就已存在。汉唐时期,筑于九疑山的玉琯岩前的舜陵庙,屡经修葺,祭祀礼仪多在舜陵庙内举行,并开始遣官致祭的制度。祭祀礼仪开始制定固定的程序。这一时期的祭祀礼仪,不仅规定了仪程,也规定了祭品的陈设,整个礼仪已经包含了乐祭、歌祭、舞祭、物祭、文祭(祀文)、燎祭等内容。

    舜帝陵祭祀礼仪活动,在经过唐宋文化鼎盛时期后,自16世纪逐渐成熟。明王朝始,规定了三年一大祭,每年春秋二祭的例祭和“遇国有大事”遣专官告祭的定式。南宋朱熹所作的“虞庙乐歌”正式成为祭祀礼仪中的歌祭祭文。礼仪仪程中使用的“乐章”也正式规定下来。迎宾、沐浴、省牲、盥手等也进入了礼仪活动中,并成为定制。文祭使用的祝文及书写格式、祭祀仪程的先后顺序,在这一时期均已形成。

    与此同时,“民崇舜德,世代禋祀”的民间祭祀活动,在这一时期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祭祀礼仪并成熟起来,展现了民间不同风格的祭祀文化特色。民祭的仪程、音乐、祭品上均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制。特别是司仪以及读祭文等,朗朗上口、节韵分明,有“唱”读的旋律味。

    自20世纪以来,为呼应海内外同胞的寻“根”之热,宁远县通过挖掘、摒弃、整理,将舜帝陵祭祀礼仪活动推向了传承发展期。这一时期的祭祀礼仪,保存了传统的祭典程式。

    从大禹祭祀舜帝陵始,历经各个朝代,祭祀舜帝陵成定制。历代帝王三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经久不断。据有关史料载,夏禹、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朝南望九疑遥祭舜帝陵。秦汉以后经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祭舜香火不绝。南朝宋武帝刘裕遣官张邵、颜延之,唐玄宗李隆基遣官张九龄赴九疑祭舜,并留有祭文。明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亲制御祭文,遣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疑山祭舜。此后,凡遇国家大典、大事,朝廷都派遣官员来九疑山祭舜。据统计,明代御祭15次。清承明制,御祭达45次。民国省祭4次。现舜帝陵内仍存在清代祭祀碑30方,民国祭祀碑4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共举行过8次大规模的祭舜活动,其中2005年湖南省公祭舜帝陵大典尤其宏大,盛况空前。

    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祭祀舜帝陵典礼都沿用同一礼仪,使用统一乐章;只在当代祭祀礼仪稍有改变,但绝大部分仍沿用汉代礼仪程序。

    祭祀舜帝陵典礼作为祭祀中华民族人类文明始祖舜帝的礼仪,与黄帝陵、炎帝陵的祭祀礼仪既有其共性,又有地方差异。舜帝作为创造了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始祖,祭祀他的祭典活动,蕴含了十分丰富的道德礼仪、音乐与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与其他始祖祭典迥然不同的风格与礼仪习俗。

    舜帝陵祭祀礼仪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类型。

    舜帝陵官方祭祀活动传统深厚,历代帝王祭拜经久不断。舜帝陵官方祭祀一般为每年两祭,时间为农历的二月、八月上甲日;现多在农历八月十二日的舜帝诞辰日举行。

    据历代文献资料,舜帝陵祭典历代官祭自秦汉以来所存残缺的史料、文献中,仍保存有历代67篇祭文(其中祭碑有34方)。计南北朝1篇,唐朝4篇,明朝12篇,清朝45篇,民国5篇。

    从九疑山隔江村山门脚古遗址考古发掘的夏代祭坑中出土的兵器、骨管来看,当时的祭祀礼仪,音乐、舞蹈已开始用于祭祀舜。据《湖南通志》、《宁远县志》、《九疑山志》记载,历代舜帝陵祭典规模浩大,祀礼隆重。朝廷遣官常以二品至四品京堂官充使,以礼部、太常寺笔帖式赍御祭文、香帛,导以伞仗龙旗,择日从京师出发。祭祀大使至,地方各官出城跪迎,恭奉御祭文、香帛安置龙亭内,行三跪九叩首之礼。择定祭期,使者致斋三日。地方官备鼓乐、仪仗,行一跪三叩首礼,迎龙亭至祭所,各官具吉服,行一跪三叩首礼,至期黎明,各官沐浴更衣,齐集行礼。祭期前一日,行省牲礼。祭日按有司诹吉时辰,择吉入陵庙行祭祀古典。鼓三严以后,主祭官、陪祭官、香帛官相继而行,礼生禀请行礼,至盥洗所,盥洗毕,引至殿内行礼处立,祭典仪程正式开始。主要仪程为: 毛血、迎神、行礼、初献礼、奠酒、进帛、进爵、读祝、行亚献礼、行三献礼、饮福受胙、徹撰、送神、望燎(焚帛书)。仪程进行中每一项均演奏专用的乐章,各官与参祭人员均按司仪的呼请行跪拜叩首之礼。其中,亚献礼奏恢平之章乐曲时,由朝廷太常寺乐舞生伴干戚舞;终献礼奏靖平之章,由九疑山瑶族男女青年六十四人伴舞。祭毕,各官依次诣陵碑亭前行谒陵礼,礼毕,告成。

    明清时期,祭舜规定用太牢(全牛、猪、羊,其他祭品俱全),朝廷命官致祭时,由府州县地方官陪祭。瑶总率瑶族青年男女百余人敲锣打鼓,盛装列队五里外,沿途铺以松枝翠柏。祭前要沐浴斋戒。祭时,由10人赞礼。祭毕,乐队32人,舞队64人,载歌载舞,欢庆一番。

    舜帝陵祭的乐礼有不同于其他祭祀礼仪的特色,朝廷结合祭祀仪式而颁制的祭祀乐歌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徹馔、送神、望燎七篇。同时还有专门的乐章:《格平》、《翊平》、《恢平》、《靖平》、《彝平》、《康平》。每章都配有专门的歌词。

    除了朝廷颁制的乐章外,历代王朝也有另由名家作乐歌为乐祭的,如南宋朱熹就写作《虞庙乐歌》:“皇胡为兮山之幽,翳长薄兮俯清流。渺冀州兮何有?眷兹土兮淹留。皇之仁兮如在,子我民兮不穷。以爱沛皇泽兮横流,畅灵威兮之无外。洁樽兮肥俎,九歌兮韶舞。嗟莫报兮皇之祜,皇欲下兮俨相羊,烈风雷兮暮雨。”

    舜帝陵官方祭祀活动演变流传至今,主要为公祭大典。整个祭祀礼仪又分为迎宾仪式,导引仪式,祭典仪程,瞻仰仪式,谒陵仪式和祭文碑揭碑仪式。祭祀仪程为鸣金、击鼓、鸣炮、敬供品、献花、行礼、乐舞告祭、敬香、献酒、盥手、上香、读祭文、焚帛书、礼成。

    每次官祭,都会篆刻祭文,立于陵内碑亭,昭示世人。

    舜帝陵民间祭祀传统,多为家庭家族、民间社团的告祭活动,祭祀日期常无定日。除清明节、舜诞日外,其余均由祭告人自择日期,四时不拘。

    民间社团的告祭仪式多依照各地的祭祀程序进行,有进供品,进香,上祭酒,读祭文,三叩首,饮胙肉,焚帛香,抚陵碑等,仪程进行中亦

    配有民间音乐。家庭式的民间祭祀主要是上香烛、行叩拜礼,也有宰杀牲禽的仪式。近年来,国内外远道而来的同胞祭祀舜帝陵,已经演变成慎终追远、寻根谒祖,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对舜帝道德文化的追思活动。

    舜帝的祭祀仪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它的杰出的价值:

    文化价值:舜帝作为民族始祖之一,首创的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为人类营造一个和谐社会,为家庭和睦、政治清明、邻里友好、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奠定了思想行为基础,使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文化艺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怀念崇敬舜帝始祖而进行的祭典活动,以文祭、乐祭、歌祭、舞祭的独特形式表达了人们对这一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形成了综合性的文化载体。正因为它所具有的民族性、独创性及经久不衰的传递性,所以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舜帝陵祭典的产生传承,既有其历史渊源,又有其数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积淀,它承载了各时代的社会发展信息,也承载了文化演变信息,保护并开展对舜帝陵祭典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中华文明史,认识以道德及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文化对人类的贡献,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政治价值:华夏后裔祭祀舜帝,表达的是对民族始祖舜帝精神的崇敬与传承的情感。舜帝首创的道德文化,营造了人类最早的和谐社会。舜帝倡导的以德治国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舜帝倡导的“九族亲睦、和合万邦”开创了我国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先例。舜帝倡导的“诚实守信”成为人类最早的经济交往准则;舜帝的“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精神,成为“勤政爱民”的典范;舜帝的“至孝笃亲,乐于助人”的德行,成为民众的楷模。舜帝的精神,今天已化作振兴中华民族、促成祖国统一、建设和谐社会的内涵。因此,通过舜帝陵祭典活动扩大它的社会影响,有利于凝聚民族情感,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06年,舜帝陵祭典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宁远县人民政府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