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承人
|
非遗实物
|
非遗机构
|
非遗视频
|
图说非遗
|
非遗研究
|
政策法规
今天是
本 站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献
•
相关图片
•
相关视频
首页
>
非遗名录
>
民俗
土家族过赶年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部,武陵山脉腹地,境内重峦叠嶂,溪谷纵横,澧水、酉水、猛洞河等河流两岸,梯田连天,村寨相望,一派神奇、迷人的山寨风光。这就是永顺土家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域。永顺拥有猛洞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溪州铜柱和老司城遗址。土家族过“赶年”,在首车、泽家、高坪、长官、永茂、石堤、塔卧、万坪、灵溪等乡镇广为流传,形成了一个50万人过“赶年”的习俗。同时,聚居在湘、鄂、渝、黔地区的土家族均流传过赶年的习俗。
过年,土家语叫“起卡”;过“赶年”(过大年),土家语叫“起老嘎卡”。所谓过“赶年”,就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大年,即若农历十二月大就是二十九日过大年,若农历十二月小就是二十八日过大年,因为总是要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大年,故叫做过“赶年”。据《永顺县志》风俗条载:“县内土家族人民最大的节日是过年。过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腊月大二十九日过年,腊月小二十八日过年。”又据《永顺府志》风俗条载:“土民每岁,十二月二十八日夜祀祖亦曰祭鬼。”《鹤峰州志》风俗条载:“土户覃、田二姓,土司时于除夕前一日祀神过年,今多仍之。”《龙山县志》有载:“土人度岁,月大以二十九日为岁,月小则以二十八。相传前土司出军值除日(夕),令民先期度岁,后遂以为常。”土家族提前一天过大年,其来历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始于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受到倭寇侵略,朝廷征调土家兵抗倭。当时正值年关,按期出征,其官兵就不能与家人吃团年饭,于是就提前过年。从福石城(现称老司城)出发走到王村上船,踏上抗倭征程,直奔东南沿海前线。因土家兵骁勇善战,大破倭寇,立下“东南第一战功”,后人为纪念土家兵抗倭胜利,就把提前一天过大年确定为土家族固定的习俗。
二是说土家族先民在湘西北落业后,辛勤劳动,创建了基业。古时,有一年,突然遭到外寇入侵。土家人为了趁过年之机破敌,先一天把年过了。等敌兵正过年,酒酣肉饱之际,土家人突然攻入,敌兵没有防备,被杀得血流成河,敌兵全部被消灭了,土家族人得到了太平。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提前一天过年便成定规。
三是说土家族祖先很穷,为了避债,便提前一天把年过了,等到过年那天,人家来催债时,他们已躲进深山,家里已没有烟火了。从此提前一天过年,就成了土家族的习俗。
经过诸多专家研究论证,土家族过赶年尽管有三种说法,而第一种最为确切,因为与土家族人过年习俗极其相关,如过年时不管家里人多少,都要用甑子蒸饭,因为军情急迫,猪肉也来不及细细制作,只是砍成几大片裹些小米,拌些佐料,放在甑子里和饭一起蒸熟。还有把猪杂、豆腐、萝卜丝等一锅煮,这种菜叫合菜,这也是出征紧迫的迹象。过年那天,房屋的柱头上处处插满松枝和梅花,堂屋里要扯上麻布围帐,这些都和军旅生活有关。从以上这些迹象可以看出,土家族提前一天过年,是与军旅生活有关。
过赶年是土家族最大的节日,凡在外地谋生的人,都必须回到家里过赶年,叫团年。土家族过赶年,具体分三步进行:
一、准备阶段:以腊月为例,腊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为过赶年准备阶段,即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打扫檐尘,屋内屋外打扫干净。传说这一天历代祖先都回家过年来了(土家族称过小年)。从这天起,家里不许吵吵闹闹。二十四日开始贴对联、年画;二十五日做豆腐;二十六日炒炒米、炸团馓;二十七日打粑粑;二十八日杀鸡宰鸭;腊月二十九,过年样样有。
二、敬神阶段:土家族信奉祖先,每家堂屋的神龛,就是敬供历代祖先的神位。腊月二十九日这一天,家家户户,红灯高照,在堂屋神龛下的四方大桌上摆上猪头、鸡肉、鱼、粑粑、团馓、酒、板栗、花生、水果等祭品,并点燃香和蜡烛。堂屋两根中柱间挂上一丈高的麻布围帐。柱头上插松枝、梅花。下午约三点钟时,家主引领着儿孙给祖先敬酒、磕头、作揖、烧纸,三拜九叩首。
土家族除敬祖先外,还要敬八部大神、彭公爵主、灶神、土地神、亲家六眷、茶婆婆(土家族称阿米麻妈)、四官神、门神、天地等神灵。
三、正式过赶年:敬神完毕,燃放鞭炮后,全家男女老少共吃团年饭,这一餐是相当丰盛的,饭是用甑子蒸的,不管家里人多人少,都要用甑子蒸饭,甑子中下层蒸的是大米饭,上层蒸的是用小米或米粉子裹着的、切成四方的坨坨猪肉。菜是合菜,就是把肉丝、猪杂、萝卜、白菜、青菜、鸡肉、鱼等煮在一起,装在端桶里,所以叫合菜。于是全家都蹲在火床上吃团年饭,合家祝酒欢歌,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土家族习惯一家人住一栋房子,一般人家是起四排三间的屋,中间一间叫堂屋,堂屋后板壁上安有神龛,是供奉历代祖先的神位。堂屋左右两间叫人间,人间又以中柱为界划成两小间,前面一小间叫火床,火床中置火坑,火坑边是一家人吃饭、取暖、休息之所,后面一间为主人寝息之所。
土家族过赶年,作为土家族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史料证明,自明朝开始,土家族过赶年就始终在土家人聚居区广为流行,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土家族过赶年,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传媒单位的推介与宣传,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土家族过赶年虽然开始形成于土家族聚居区,然而,随着历代土家人的足迹,形成了一个拥有800多万土家人口的过赶年的文化圈。2002年永顺县在北京的中华民族博物院成功举办了土家族社巴节活动,紧接着又在永顺县城以走进猛洞河为题,举办了大型土家族社巴节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电视台民族摄制组、经济部《生活》栏目、文化专题部、《东方时空》节目组等都来到永顺,拍摄土家族过赶年等习俗,扩大了土家族过赶年的知名度和影响面;土家族过赶年,虽然乡与乡、村与村、寨与寨、姓氏与姓氏之间,有局部的差异,但在时间、形式、内容等方面是统一的,是不能因人、因时、因地而随意改变的;土家族过赶年,无论是时间的确定、物资的准备、敬神的姿态、吃饭的地点等,在外人看来都非常神奇,但在土家族人看来,他却是十分清楚的,每一个土家人心中都有个谱,代代相传。
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传承至今,为语言学、民俗等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材料:一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过赶年的来历,就是给后人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教育。过赶年这天,家主引领着子孙在堂屋里给历代祖先磕头、作揖、敬酒,以及老人坐什么位置,小孩坐在什么位置,老人讲什么话,小孩讲什么话,这些都有严格的讲究和规定。俗谚说,竹子有个上节和下节,就是这个意思。三是饮食文化的大展示。过赶年所需的物资,诸如腊肉、豆腐、炒米、团馓、粑粑、坨坨肉等,全是土家人精心制作出来的。四是农耕文化的庆贺与希望,从过赶年的丰盛饭菜到鞭炮声,从张灯结彩到给猪圈、牛栏、农具等贴纸钱,以及敬土地菩萨后搬一根大柴回家,这些都是全家庆贺当年平安幸福和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胜意的美好期盼。
2006年,土家族过赶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