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桑植白族游神
桑植白族游神
    桑植白族游神是一种白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是白族后裔为纪念谷均万、钟千一、王朋凯等迁始祖来桑植落脚定居,而创造的一系列白族地区独特的乡土文化活动。

    桑植白族游神,主要活动区域在马合口、麦地坪、淋溪河、走马坪、刘家坪、芙蓉桥、洪家关等7个白族乡。

    游神分大游神、小游神。大游神可游十天半月,小游神即游一天。

    桑植白族“遗滇落楚”后,主要生活区域在桑植外半县一带,主要聚居在芙蓉桥、马合口、麦地坪、洪家关、瑞塔铺、刘家坪、走马坪、官地坪、淋溪河、白石、汨湖、空壳树、金藏(天星山林场)、澧源镇等乡镇,其中以马合口等7个白族乡为主。总人口约10万人,占桑植总人口的23.4%。

    桑植白族游神,源于白族民间“本主会”活动。据说,迁始祖谷均万、钟迁一、王朋凯落户马合口、芙蓉桥、麦地坪一带与当地其他少数民族人们一道生活、劳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逐渐形成了白族生产和活动的范围。如麦地坪钟姓的狮子岩、谷姓的堑子岩、王姓的覆盖岩都是白族祖先聚居的活动标志。为了铭记祖先们艰苦创业、勤建家园的功德,白族后裔们给几位祖先雕像,极其虔诚地信奉和崇拜,把祖先们当成本主。因为他们认为:在世间一切事物中,都有祖先的灵魂化身,山由祖先管,水由祖先管,田由祖先管,一切粮食丰收、健康、幸福、美好生活都有祖先们的庇护和施舍。“祖先”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在白族地区的村村寨寨都设有自己信奉敬仰的本主(祖先),把它当作白族村寨保护神,并根据各村寨特殊的日子,定期将它们抬出出游,既娱神又乐民,既游神又传承和发展白族古老民间文化。如有什么心愿和遇到大灾难,人们就去本主(祖先)像前,叩头烧香,上供许愿,求托保佑。而本主(祖先)的确定又有三种对象,一是把自然的岩树之类尊奉为本主,如狮子岩、瓦屋坪枞杨树等;二是将神话传说中认为对白族有益且施有恩惠的人,列入本主敬奉,如刘家坪白族乡的马老爷、关溪涧的马公元帅、汨湖小汨头的杨三公(医生);三是对人民特别是白族人民作出较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不论其是官是民,是富是贫,也立为本主进行供奉,如刘猛(马合口)、潘大公(麦地坪)、高氏婆婆(芙蓉桥)。

    桑植白族游神刚开始时,仅抬着本主像出游,后来逐渐添加歌舞表演等内容,形成了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民族文化活动。

    白族游神一般分两个时期进行:一是春节时期的普通游神;二是本主庙会的游神。特别是本主生日那天庙会游神,甚为壮观。如马合口古历六月二十一日游祖先谷均万,芙蓉桥正月初九游祖先王朋凯,麦地坪古历十月十五日游祖先钟迁一。游神共分三个过程,即请神、娱神、赛神。请神时由三元教老司唱《白族拜祖词》,娱神时由会首(族长)和三元教老司唱《白族起腔调》。如表演仗鼓舞,赛神时群众可自愿参与歌舞表演。桑植白族游神在“文革”期间被禁止。但它经历过两次大融合、大发展时期。第一次为迁始祖来桑植落户安家后,土家族、苗族等族民纷纷迁徙到桑植边远山区,白族人为歌颂祖恩,教育后人不忘祖先艰苦创业及与其他族民和谐相处的优良品德,在白族区域抬祖先像广泛游神。第二次为元末明初,四川、湖北等省人们因躲避战争来桑植外半县一带落籍,当时白族人聚居地人口大量增加,为了进一步提高民族威望,白族人逐渐完善了游神程序,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颇具白族特色的民俗活动体系。

    白族游神活动,一是游神,表演组成浩浩荡荡的游神队伍,先为仪仗队抬神像,中间为三元老司与会首(族长)护神轿,后面为族人组织的表演队即仗鼓舞、围鼓等。游神包括请神、游神、安神三个阶段。请神时,由三元老司执海螺、三宝铃唱《拜祖词》,如“山有昆仑水有源

,花有清香月有影,竹根有笋木长菌,莲蓬打从籍节生,一拜祖先来路远,二拜祖先劳百端,三拜祖先创业苦,四拜祖先荣耀显……”二是娱神,即表演。游神时即抬本主像走到各家各户,象征着祖先出巡看望自己的后人。每到各家,都要在神像面前进行表演,表演仗鼓舞等白族舞蹈,打击乐作伴奏,向外展示白族人的艺术才华。表演前,要唱白族民歌:“东边一座祥云起,西边一座紫云开。祥云起,紫云开,白族儿女跳起来。”接着才开始举行声势浩大的表演。三是赛神。即通过庄严肃穆而又热烈的游神活动,庆贺与感谢本主和游神赐福袪灾的庇护之恩,人们抬着本主像,穿街过市,即树立了形象,又自娱自乐,用赛神来显示本族人丁兴旺,外人不得等闲视之,也含示威之意。

    桑植白族游神中歌、舞、打击乐贯穿始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桑植白族游神独有的民间艺术特色。

    桑植白族游神使用的器具有钟迁一、谷均万、王朋凯、潘大公等祖先木雕像,三元老司使用海螺、三宝铃、三元老司制服,会道(族长)穿着族长服,还有仗鼓、唢呐、笛子、长号、鼓、锣、钹及羊叉把、扁担等劳动工具。

    桑植白族游神以家族传承为主,代表性传承人有:

    钟阳生,男,1932年生,白族,麦地坪白族乡农科站人,初中文化,5岁时跟父学游神,能唱能舞,能演唱《请神》、《游神》、《安神》等词,从1980年责任制下户,就充当麦地坪白族族长,年年坚持并组织声势浩大的游神活动,并在游神时参与仗鼓舞、围鼓表演。他组织的麦地坪游神活动场面热烈,气势非凡,娱与乐、演与唱相结合,深受白族村民喜爱。

    谷晁庆,男,1912年出生,马合口白族乡人。初中文化,是桑植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享年86岁。6岁随父学游神。他能唱能舞,能围鼓。

他雕刻的本主(祖先)像高大威武有气派。他多次担任三元老司组织游神,将请神、游神、安神三个程序做得井井有条。他参与并多次指导仗鼓舞、围鼓等白族艺人参与的游神表演。在马合口一带,他成为白族游神的掌门人。

    五安平,男,1963年出生,高中文化,芙蓉桥乡梅家桥人。8岁开始随父学游神。他能唱能舞,特别是在游神时,他跳仗鼓舞,动作纯熟,艺技惊人,达到出神入化境界。他组织的游神,娱乐性强,民俗味浓厚,他善于在游神活动中增添一些有趣味的唱歌、赛歌节目,深受白族人喜爱,被称为“游神传人”。

    黎连城,男,1920年出生,高中文化,走马坪乡走马坪村人。6岁开始学游神。他熟悉游神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曾多次游神。他组织游神表演,动作优美,观赏性强。他能唱能跳能舞,还能当三元老司,背诵《拜祖词》、《安神调》等。特别是他能对游神的曲调进行收集整理,去粗取精,组织有个性的“游神”活动。

    喻生师:男,1967年出生,高中文化,走马坪乡走马坪人,因熟悉游神程序,能跳仗鼓舞、打围鼓,唱请神、游神、安神词,经常被请到洪家关、刘家坪一带游神。是洪家关、淋溪河、刘家坪一带游神传承人。

    桑植白族游神是桑植白族人民创造的民间民俗活动。有如下特征:

    (一)反映这一民族的价值取向。白族人长期生活在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环境中,形成对本主(祖先)、英雄人物等崇拜的理念。认为祖先(本主)、英雄人物神通广大,有超凡本领,能避祸消灾。本主(祖先)、英雄人物等又是非常慈祥善良的神灵,他们时刻百般呵护着他

们的后裔,恩泽后世,因此,白族人分别按本主信仰给祖先雕像。选择赶场、庙会等重要节日出巡游神,表示不忘祖恩祖德。反映出白族崇古崇祖的价值取向。

    (二)反映白族民间艺术大融合特征。在游神过程中,民间艺术得到大发展,不仅有三元老司唱《拜祖词》,有请神、安神等三元亮相,有仗鼓舞、围鼓、打击乐,有山歌对唱等内容丰富的白族民间文化艺术展示。

    (三)反映白族民族性格特征。白族游神,将祖先像抬游,达到人与人、人与神、自然万物彼此融为一体,在“娱”与“乐”结合的民俗中,反映出白族人开放、豪爽、侠义、豁达的性格。

    (四)反映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特征。白族游神,最重要的在于启发和教育白族后裔,要发扬本主艰苦创业、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进一步精诚团结、奋发图强,把本族政治、经济、文化推向繁荣,而且还有促进白族贸易经济发展的作用。

    桑植白族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民族。数百年来,他们与本地土家族、苗族等民族融为一体,在抒写桑植发展史中形成独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其最朴实的民间信仰活动——游神具有独特价值。

    1.历史研究价值。桑植白族起源于宋末元初时期,在云南大理的“寸白”服役的谷均万等躲战乱来桑植定居,从此世代繁衍。游神这一民俗活动,有着许多历史渊源,包括“三元教”产生、仗鼓舞起源、请神调曲的来历等,无不与白族历史年代、历史人物等息息相关,还与土家族、苗族等民族迁徙来桑与白族混聚等民族迁徙史有关。

    2.精神探讨价值。白族游神,将神与人、娱与乐、人与经济、神与文化等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又以人为本,凝聚着白族人的生存价值、雄强勇猛的进取精神以及包容一切的博大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创造出白族人团结、豁达、开放的民族性格。

    2. 社会文化价值。桑植白族游神,涉及民俗活动、民间歌舞艺术、商贸活动等古老社会文化,这三方面的社会文化,内容具体,一是民俗活动繁多,包括游神中的道具文化,会首(族长)出面组织,三元老司主持仪式,仗鼓舞大师领跳,仗鼓舞手即兴起舞,群众娱乐性地参与等。二是商贸活动热闹,游神带动白族地区商贸经济发展,白族人同外地商人进行各项交易活动,生意火暴。三是朴素的祭祀场面洋溢着古老文化的活力,祭祀中有唱有跳,有娱有乐,独特的白族乡土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是研究桑植白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民俗等的一块“活化石”。

    2008年,桑植白族游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