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大戊梁歌会
大戊梁歌会
    大戊梁歌会是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的三省坡下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群众自发性传统民族节会。

    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的三省坡下,距县城36公里,西临贵州黎平县,南接广西三江县。枝柳铁路从南至北贯穿通道县全境,境内的牙屯堡火车站是柳州铁路局与广州铁路局的交接站。

    大戊梁(侗语原名“梁蒙”,侗语即“云雾缭绕的大山梁”),是位于牙屯堡镇西北10公里处的一座大山梁。山梁纵长460多米,横阔40多米,约18000多平方米,地势开阔,坡度平缓,山上灌木葱茏,草场流翠,是一个天然的聚集场所。

    据史料载,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辰、沅、靖州等地,友仡伶,仡赞……男未娶者,以金鸡插髻……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明邝露《赤雅》:“峒亦僚类……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云:“侗人,暇则吹芦笙、木叶为乐。”另据现今健在的七八十岁传承谱系歌师口传,祖宗技艺代代相继,以言传身教,功夫在心上。以此可鉴,大戊梁歌会始于宋,兴于明、清。

    据《侗款》和民间歌谣记载,旧时牙屯堡外寨(旧时称五通),有位萧姓姑娘,貌似仙女,聪明伶俐,心灵手巧,盖过侗乡三村九寨,青年们无不投来爱慕的眼光。三省雄关牙将自然也垂涎三尺,仗其权势,欲娶为三房姨太;萧女的外婆家也欲订为“还娘亲”,让萧女嫁给表哥为妻,但萧女却偏偏爱上从贵州榕江来她家做长工的英俊小伙子门龙。为追求婚姻自主和恋爱自由,萧女违背了“女还舅家”习俗,拒绝了权贵牙将,“相沓” 离村(“相沓”是侗族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婚姻形式,由于父母亲不同意或干涉,青年男女便连夜出走他乡,待生儿育女后再返回家乡)。萧父和牙将得信后,分别派出家丁和兵将追击。由于黑夜沉沉,大雨倾盆,两人在过河时,河涨水急,两人躲避不及,双双遇难于洪水之中。因生前两人经常约会于“梁蒙”对歌,还在山上种了两棵象征爱情的枫树(现存一株),风吹不倒,永结同心,后来,人们为纪念这对勇于向封建婚姻制度抗争的爱侣,就在农历三月的大戊日(即土王日,因这天按传统风俗习惯是戊不动土),相约到梁蒙山对歌吃茶泡(一种茶树上长的叶果)。“梁蒙”周边的各族群众,深深地为门龙、萧女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数百年来,每年的这一天,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成千上万的侗、苗、瑶、壮族男女青年都要盛装打扮,不惜路途艰辛,云集在梁蒙山对歌聚会,人们祈愿来到这里感受人与人的亲情,让一年一度的聚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通过代代相传,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自然形成了这一地区歌友、青年男女相聚的盛会,也成了一个传统习俗。由于是在大戊日到山梁上唱歌相会,人们就把这一传统习俗叫大戊梁歌会。因这一区域以侗族人口居多,每逢大戊梁歌会,上山聚会对歌的以侗族人为多。

    “文革”时期,歌会被迫停止,一度濒临消亡。1979年后,当地群众又在原址连续自发举办了三次大戊梁歌会,专家学者、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轰动一时,中央、省、地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先后报道了大戊梁歌会的盛况。近年来,大戊梁歌会得以连年隆重举办,并冠名“湘、桂、黔边区大戊梁民族歌会”。2006年的大戊梁歌会,有600多名民间歌手如期“赶歌”,近两万群众参加了歌会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名人专家前来采风。大戊梁歌会已发展成为通道县的一个民族文化盛会和民族团结盛会。

    大戊梁歌会,是在民间生产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习俗,一个民间音乐赖以生存发展的平台,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把歌会作为感情的纽带,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文化的香火借此得以生生不息。这个平台,主要展示的是侗民族独具魅力的歌唱艺术和民族个性。因此,大戊梁歌会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一地区的侗族民间音乐。

    大戊梁歌会上的侗歌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大类:领唱合唱类、乐器伴奏类、齐唱类、独唱类,其中情歌、双歌是大戊梁歌会的主要内容。

    情歌分为日歌和夜歌,是一种独唱型歌唱,双歌又分平伴歌、开堂歌、换段歌、花歌,是一种齐唱型歌唱。另有赞酒歌、劝酒歌等酒歌,和茶源歌、敬茶歌等茶歌。

    领唱合唱类分为耶歌(耶普、耶堂)和款歌;乐器伴奏类有琵琶歌、牛腿琴歌、 侗笛歌、木叶歌、芦笙等。

    由于大戊梁歌会源于民间,因其自发性质和岁时节令所特定,赶歌习俗约定俗成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歌会程式。

    首先,它是一种自由流程,不需策划,无人牵头,更不流于虚空的仪式,完全是人们自由所为的“恰梁蒙”(侗语,意即上梁蒙山赶歌会)习俗。每逢“恰梁蒙”这天,前来赶歌会的人们无拘无束,想跟谁唱就跟谁唱,先来先找到异性知音者先唱,后来后觅得意中情侣者后唱,路上邂逅路上对歌,坡边相逢坡边对唱。歌会日,山头、林间、坡脚,到处是对歌的人,到处是传情的歌,人潮流转,歌声不断,梁蒙山成了歌的海洋。

    其次,它又是一种岁时节日。歌会铁定于每年三月大戊日这天举行。侗家有个传统习俗,每年年初的六个戊日不动土,尤重戊寅日(即大戊日)。大戊日这天,周边地区的人们搁下农事,老人们在鼓楼闲坐,青年男女则翻山越岭徒步来赶一年一度的歌会,对歌谈情,寻觅知音。

    最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延续性极强的情感聚会。人们在大戊梁山上聚会赶歌场,只是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开端而已。白天唱“日歌”,目的是彼此初识了解。比如,赶歌会邂逅,姑娘看上小伙,她就会抛出开堂“桃花歌”:“紧紧结,拢堂恋你结桃花。桃花未开我结主,我结你主得唱歌。”小伙子如果有意,则会应声而和:“紧紧结,拢堂恋你桃花妹。桃花未开我结主,我结阿妹六十年。”一唱一和,调侃诙谐,爱意朦胧,只是为后面的进一步对歌交往打个基础。此后,甲村男青年邀请乙村女青年前往“为也”(走村做客),乙村女青年又可邀约丙村男青年前来“为宁美”(入户做客)。为了找到知音,人们尽情歌唱,在木叶声、风吹声、鸟叫声、蝉鸣声的伴奏下,曲调不一、旋律各异、音韵不同的日歌漫山遍岭弥漫开来,在大戊梁天地人和的环境中合奏出一首气势恢弘的民族大合唱,人海、歌海、情海,让青年男女乐不思返。晚上,外地赶歌会的青年男女则会应邀进到附近各村寨“为也”,或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为宁美”,此间唱的是“夜歌”。这时,附近村寨就成了无数个“分会场”,寨子里比过节还热闹,歌会就会延续着白天较为朦胧的初相识向更深层次进行下去。青年男女各自“端盘”(备办酒菜)设宴招待对方的“宁美”(新客)。席间,双方互唱赞颂歌、敬酒歌、茶歌等,气氛十分热烈。饭罢,收拾桌子后,即开始摆歌堂。夜间歌堂更要循规蹈矩,由主队先唱“开头歌”,客队即答,一唱一答,比才比智,再唱“下板歌”,接着唱“上路歌”(即开路歌),少不得一个环节,否则,会被视为“无礼”或“无能”,影响大家的歌兴。侗歌至少有30~40路歌,每路歌都有上百首。开到哪一路歌,还歌的也按其还哪一路歌,规矩古已订立,歌者谁也不敢乱来。当唱到“婉短歌”(换段歌)后,即唱“花歌”(过渡歌),又唱“上板歌”,紧接着就唱“古典歌”、“猜谜歌”相互考验对方才智。待夜深人静,老人、小孩陆续去休息后,年轻人才可唱到情歌里比日歌和十八歌更为婉转缠绵的“夜歌”,如“银情美”(新结的情人)、“主情困列”(远方的情人)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你唱我答,嬉笑中含着歌手献艺歌堂的睿智,有时一连唱上几天几夜还意犹未尽。以歌会友,对歌萌情,直到难分难舍,所以,经常有“腊伲”(小伙子)送“腊乜”(姑娘)回村或“腊乜”送“腊伲”回村又被挽留下来继续对歌的。这样往往来来,逐渐建立了感情,同时寨与寨之间也相互增进了友谊,加强了团结。

    近年来,举办歌会的形式赋予了大戊梁歌会以更强的民间文化兼容性,周边地区乃至广西、贵州相邻地区的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在大戊梁歌会上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现今,除历史上盛行的双歌、情歌以外,芦笙、哆耶、讲款、琵琶弹唱、牛腿琴、侗笛、侗戏等侗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也在歌会上出现,为传统的大戊梁歌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戊梁歌会重获新生。

    大戊梁歌会是“以歌传情、以歌联姻”的歌会,通过歌会,青年男女相识相爱,互换信物成了一种表情达意的传统方式,歌会信物制品有侗锦、银手镯和侗族刺绣花带。侗锦和侗族花带是由侗家姑娘在自制的织布机上,以五彩丝线为材料手工织制而成的,做工极其考究,一块不大的侗锦,要花上数月时间才能制成。

    侗族是个爱歌、善歌的民族,唱歌、对歌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侗歌内容丰富,曲调优美,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侗族没有文字,大戊梁歌会上对唱的所有侗歌无一不是靠口头形式传承下来的。由于只有个别歌师能够用汉字记音的方法记录侗歌,因此,流传民间的歌手抄本很少,致使很多流传在民间的古老侗歌相继失传。

    据调查,在大戊梁歌会中心区域的牙屯堡镇,按侗歌的唱法和风格大致可分四大区域,即:团头外寨片、通坪桥寨片、金殿芙蓉片、八毫元现片等,其传承现状如下:

    1.团头外寨片:团头、外寨村均属牙屯堡镇政府周边村寨,这个区域侗歌非常丰富,歌种种类繁多,历史上,这里歌师辈出,人们竞相学歌比才,日夜歌声满寨。

    歌师粟明英,女,侗族,1941年生,小学文化,家住团头村16组。她父亲粟银德(已故)就是本村老歌师,她的歌多半是家师传教和自学而来,她嗓子好,满腹侗歌。这里流传的双歌、耶歌等,她都非常熟悉,能够信口吟唱。她几十年如一日,自编自唱了大量歌曲,在本地传教,深受崇敬。粟明英因歌出名,经常被请到外地传教侗歌,或到镇里县里进行演唱。每逢歌会和节庆,她率领的歌队演唱深受好评,她的歌队是当地的一支实力派歌队。

    2.通坪桥寨片:通坪村、桥寨村地处牙屯堡东南,南与本县黄土乡及广西三江县的八江乡相邻,这里的耶、歌、芦笙与牙屯堡镇其他村的风格有较大区别,接近于通道县南侗地区的侗族民间音乐风格,成为通过大戊梁歌会实现北片与通道“百里侗文化长廊”区域文化融合的重要纽带。

    歌师吴国兰,女,侗族,1937年生,文盲,牙屯堡镇通坪村4组人。受独特的文化环境影响,吴国兰自幼喜爱唱歌和“哆耶”,有耶词、侗歌“入耳不忘”的特殊本领,颇受当地老歌师器重,对其严教真传,使其成为当地德高望重的一代歌师。

    歌师朱锡武,男,侗族,1944年生,小学文化,牙屯堡镇桥寨村人。朱父朱明动是享誉湘桂黔边区的著名“耶王”。他从小随父学耶,“达境界而寝食皆废”,因为勤学肯钻,大胆实践,成为当代较年轻的著名耶师,既能唱又能编,多才多艺。以朱锡武父子为轴心的几代耶师的共同努力和传承,使得“哆耶”这一侗族特有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在大戊梁歌会传承区域获得了肥沃的原生态文化土壤。尤其难得的是,他们的执著使“耶普”这个在侗族其他地方少见的合唱类侗族音乐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留传承。

    3.八毫元现片:八豪村、元现村位于牙屯堡镇北的古老侗寨,与播阳镇及县溪镇的地阳坪交界,这里民风淳朴,“歌俗”奇特,歌会原址大戊梁就在他们村寨西边的山梁上。在元现、八豪片,歌、耶曾经十分盛行,鼎盛时期达到了“老幼皆唱,妇孺皆传”的局面。经过几百年变迁,如今,来到戊梁山下的元现、八毫,人们依然可以切身感受到老百姓“嗜歌如命”的历史遗风,成为传承和弘扬大戊梁歌会文化的中坚力量。

    歌师粟万品,男,侗族,生于1930年,小学文化,牙屯堡镇元现村3组人。人称“歌王”,他擅长侗歌、哆耶和芦笙表演,是身经半个多世纪风雨却依然活跃在村村寨寨中的“音乐全才”,年轻时就是个“腊汉”头(腊汉:侗语中是小伙子的意思),经常结村中男女歌手与外地年轻人开堂赛歌,相互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侗歌在区域内的广泛流传。粟万品以歌为伴,音乐成了他难以割舍的精神食粮,上田劳动、田间劳作都歌不离口,他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一唱侗歌精神爽,疲劳瞌睡一扫光”。同时,粟万品能博采众长,用一手隽永清秀的毛笔字把别人传唱和自己编创的歌用汉字记音的方式记录下来,现在他还保存着许多手抄本,他的歌班在该县是远近闻名。

    4.金殿芙蓉片:金殿、芙蓉相连成片,分属牙屯堡镇、菁芜洲镇,金殿芙蓉侗歌渊源深厚,底气十足,具有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大戊梁歌会的主流音乐之一。金殿芙蓉片以唱十八歌(侗族青年男女的玩山歌)最为流行和擅长,歌曲旋律温婉悠扬,优美动听,演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亲和力。这里的侗歌曲式完整,调式也相当丰富,有五声征调式、五声羽调式、五声宫调式等,演唱形式多样,大致分为独唱、对唱、齐唱等。

    歌师李柳苏,女,侗族,文盲,1943年生,甲田村人,自幼从师学歌,因悟性高,深得真传。李柳苏纳歌无数,却能凭记忆梳理得泾渭分明、有条不紊,用纯正悠扬的嗓音完整无遗地进行演唱和传授。多年唱歌教歌,还使她练就了即兴现编现唱的功夫。

    另有寨什村,是播阳镇的一个侗族山寨,属大戊梁歌会的外围村寨,是湖南省现在唯一有牛腿琴歌的侗族村寨。牛腿琴歌,为男女结伴演唱,男性以弹琴伴奏为主,偶尔接唱;女声为假嗓演唱,牛腿琴歌,唱腔韵味独特,旋律优美动听。该村的牛腿琴演唱队每次参加大戊梁歌会都是独领风骚。近几年来,他们多次到县、市演出,获得好评。姚秉武歌师就是传承牛腿琴艺术的领班人物。

    歌师姚秉武:男,侗族,小学文化,1941年出生,自幼酷爱“牛腿琴”弹唱,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通过多年的磨炼,终成小有名气的一代“牛腿琴”师傅。

    大戊梁歌会在湘、黔、桂边区侗族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久负盛名的传统歌会,是侗族传统音乐艺术赖以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岁时习俗。它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原始积累和文化类型的集群性展示,是古老的历史遗存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主要表现为:

    其一,文化价值。大戊梁歌会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丰富、独特。它积累的是民间最普通而常见的事迹,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出来,以人为本,以事为由,以情感为纽带,借助大山场所之广阔,挽山川林木之秀气,将人与人、人与物置于一种和谐氛围中,依托艺术淋漓尽致地予以表现。歌会犹如大海,纳各民族民间艺术之百川,跃然于天然自成的梁蒙山上,使得人们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天赋得到全面的张扬,同时也使完全依靠口头传承的民族文化得到提炼,大大地促进了通道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无疑对于世界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个不可低估的贡献。

    其二,社会价值。“饭养身,歌养心”。侗歌在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大戊梁歌会传承的侗歌融合了侗族的各种伦理道德,它包含了文学、历史、民俗、婚恋等精神方面的文化。它对侗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对于侗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精神、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人们自发的、定期集中在固定场所进行的大型民俗活动,既是一种社区性的文化事业,又是一项活跃人们身心、陶冶人们情操的娱乐活动,起到团结人民,增强人的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的作用,对于促进湘、黔、桂边区侗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其三,学术价值。大戊梁歌会所展示和传承的侗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饱含纯情、优美动听的情歌对唱撩人心动,同声合一、唱腔委婉的双歌魅力无穷,起源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或直接缘起于流水、鸟唱、蝉鸣等自然和声的声音和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世所罕见……大戊梁歌会所展示的是侗族人民创造和保存的古老的、纯正的、闪光的民族演唱技艺,是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珍品,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的无形民族文化遗产。大戊梁歌会催生了体系更为完善、品类更趋齐全、传唱更加普及的民间音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侗族民间音乐发展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文本,显示出不可或缺的学术研究价值。

    其四,实用价值。大戊梁歌会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当地民间艺人提供了创作、传承民歌的舞台,促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学歌、编歌、唱歌,民间歌手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通过大戊梁歌会,一种歌会搭台、文化与经贸同台唱戏的局面正在形成,商贸及物品交流繁花似锦。歌会的兴办,拉动了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对外交流。

    2006年,大戊梁歌会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