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擂茶习俗
擂茶习俗
    桃花源擂茶习俗是当地群众日常饮食礼仪习俗。桃花源擂茶是一种生活用饮用食品,具有祛寒、保健、美容、延寿之功能,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佳品。擂茶习俗流传于湖南省桃源县桃花源、剪市、茶庵铺、兴隆街等沅水流域地区。

    桃花源位于桃源县西南部15公里,地处沅水下游,属于湘赣丘陵的一部分,地处雪峰山、武陵山隆起带的东北端,终至西洞庭湖凹陷的西南角。

    桃花源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其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多寒潮阴雨,夏有暴雨高温,秋季昼暖夜凉,冬季罕有严寒。其山生幻境,水造迷津,山回水复,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奇文《桃花源记》所述避秦幻境原型,是后世所称的“世外桃源”真迹。当地人们为了祛寒保暖、保健美容,家家户户都喜好制作擂茶,常年爱好喝擂茶。

    桃花源擂茶习俗的起源,传说始于东汉建武年间,据《桃源县志》载:“擂茶,合茶、姜、芝麻、盐米、茱萸,以阴阳水和饮之。一名五味汤,相传马援制以避瘴。”《后汉书•马援列传》载:“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当地老妇献出祖传秘方“三生汤”,马援命全军饮用后,病疫顿愈。嘉靖常德府志记载:“汉马援尝穿石窍以避暑。”均说明马援到此并染病的事件。唐杜少陵诗有“武陵一曲想南征”,白乐天有“伏波故道风烟在”之句,指的就是马援南征五溪蛮的故事和南征所经过的路线。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曾驻军乌头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马援石室”以及他曾设帐的“营盘洲”。他的将士曾患瘟疫,当地老百姓献“三生汤”(即擂茶)为将士治愈瘟疫,因而桃花源这一带,留下许许多多关于擂茶的传说和擂茶待客的习俗 ,相沿至今。

    关于桃花源擂茶,《旅游服务》篇更有明确记载:桃花源擂茶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以自身独特的风格,为中外茶道行家称道。在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赞扬桃花源擂茶“是世界茶道中的上乘之作”,并一致认定桃花源是我国正宗擂茶发祥地,桃江、武夷山擂茶亦本源于此。”

    擂茶,因茶的原料是擂制而得名。做擂茶时,人们坐在小凳子上,面前放着一个比一般蒸钵还大的陶瓷擂钵,双手操着一根三四尺长的擂棒,一圈一圈地擂着放在擂钵中的擂茶原料。

    1.擂茶的配料

    擂茶的品种很多,各地嗜好不同,其配方亦各异。清水擂茶的主要原料有茶叶、生姜、芝麻、黄豆、绿豆、食盐等,有的地方放少量大米。如糊糊擂茶只在“脚子”中增加大米粉子,放入锅内加水煮成糊状即成,因此俗称“喝糊”。主要原料是生姜、生米、生茶叶的叫“三生汤”,添上茱萸、绿豆的叫“五味汤”;以大米(米炒熟)为主的,叫“见米擂茶”;还有以七种配料为中药的,叫“七宝擂茶”等等。

    2.擂茶的做法

    做擂茶时,先把原料放在擂钵中,用木棒擂制成浆,称之为“擂茶脚子”,木棒多为野山胡椒木。因为野山胡椒木做的擂棒,在用它擂捣时,可以在擂茶中留下一股淡淡持久的香味,也可使“擂茶脚子”日久不腐。随着岁月的流逝,擂茶品种日渐增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即“清水擂茶”和“糊糊擂茶”。

    3.擂茶的喝法

    冲制擂茶时,先在碗里放适量“脚子”,再用少许冷水化开,然后冲上滚水即成。如果直接用滚水冲,渣是渣,汤是汤,就不像擂茶了。喝擂茶时,桌上往往还要摆上一些农家自制副食品,称为“压桌”。这些“压桌”酸甜咸辣,五味俱全,别有风味。擂茶里有放糖的,有放盐的,或者既不放糖也不放盐,这样的擂茶原味浓一些。

    擂茶必须趁热喝,其味辣辣的,香香的,咸咸的,或者甜甜的,其味无穷,胜过美酒。喝擂茶的时间因地而异,有用以当中饭的,有早、中餐之间当饮料喝的,有喜庆节日时在晚上当消夜吃的。人们边喝擂茶,边吃“压桌”,谈笑风生,兴趣盎然。

    4.喝擂茶的礼遇情

    喝擂茶发展到今天,成了亲朋好友相聚,左邻右舍相通的擂茶会,尊长者请上坐,众人左右紧傍之,来客有主家邀请的,也有客人互邀的,更有自荐和随意落座的,参与者有自始至终的,也有中途入席的,也有中途退场的。席间每人尽可选最喜欢的食用,吃完了又添。客人喝得快,主人斟得勤,客人喜欢的,主人还相送。席间更有客向主人讨要的。参与人越多,场面越热闹,主家最喜欢,既说明主家手艺高,“压桌”味道好,更说明主家有人缘。

    席间有的相互嘘寒问暖,有的闲聊世事古今,也有显示个人喝擂茶的酣畅淋漓与尽兴。浓浓的亲情和友情,和谐的邻里关系,桃花源擂茶已成为桃源人的至爱。

    桃花源擂茶习俗的相关制品及其作品有:

    1.器具:陶制擂钵、野胡椒木擂棒、擂钵架

    2.制品:

    ①五味汤擂茶  ②三生汤擂茶

    ③糊糊擂茶    ④清水擂茶

    ⑤浑水擂茶    ⑥七宝擂茶

    ⑦见米擂茶

    3.擂茶脚子其主要原料:茶叶、生姜、芝麻、黄豆、绿豆、食盐、大米。

    4.压桌盘子:主要有各种坛子菜、蒿子粑粑、荞粑粑、锅巴、泡米、米面皮等。

    桃花源擂茶习俗传承人有:

    冯金香,女,1929出生,初中文化,祖传,桃花源镇黄土坡村(已故)。

    方荣喜,男,1930出生,初中文化,祖传,桃花源风景名胜区人。

    李梅枝,女,1949出生,初小文化,祖传,秦人村人。

    郭云秀,女,1948出生,初小文化,祖传,秦人村人。

    万志初,男,1956出生,初中文化,祖传,桃源人家人。

    王梅先,女,1959出生,初中文化,祖传,秦人村玄亭人。

    王玖枝,女,1962出生,初中文化,祖传,桃花源秦人村人。

    黄春先,女,1963出生,初中文化,祖传,桃花山高举阁人。

    刘菊先,女,1961出生,初小文化,祖传,秦人村人。

    彭春秀,女,1963出生,初小文化,祖传,秦人村人。

    桃花源擂茶自东汉以来,发展至今已有1900余年,逐渐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如下基本特征:

    1.独特性。喝擂茶的习俗最早源于桃花源及桃源沅水流域一带。口感独特,至今桃花源擂茶的特殊配方和制作工艺都是秘传不公开的。

    2.历史性。喝擂茶习俗在桃花源及沅水流域一带已流传了1900余年。

    3.群众性。桃花源及沅水流域一带的农户,家家户户都常年不间断地制擂茶、喝擂茶。

    桃花源擂茶习俗的重要价值:

    1.食用价值。

    经济、简便快捷,在需食用时,多则半小时,少则十来分钟。

    2.药用价值。

    擂茶具有祛湿、祛寒等功效,长年坚持喝擂茶可预防感冒等疾病,又可延年益寿,保健、美容。

    3.礼遇馈赠。

    桃源沅水流域,农家普遍爱喝擂茶,谁家擂茶味好,则有送“脚子”压桌的,左邻右舍增进了友谊。当代规模性机械化生产擂茶,保质期长达18个月,擂茶成了送礼佳品。

    2008年,擂茶习俗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桃源县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