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是当地土家族、苗族、白族在夏秋干旱时求雨祈福的一种形式,流传近千年。如今已发展成为对喜庆节日的庆贺、对美好生活祝福的一种方式。主要流传于永定区的尹家溪镇西尹村、莫家岗村及周边各村。

    张家界泼水龙是用鲜棕叶作龙须,用葛藤、黄荆条、松树枝作龙身,分9节、11节、13节、15节等不同长度的奇数,由9至15人参加舞龙。伴着锣、鼓、唢呐的铿锵乐曲,一人持“宝”在前,有“二龙抢宝”、“蛇蜕皮”、“乌龙绞柱”、“蛇钻洞”、“水戏龙”、“龙戏水”等,共50多种玩法。与此同时,身着民族服装的群众用脸盆、水瓢、提桶等容器端水围绕着龙泼浇,这样边舞边泼水,越泼水龙舞得越欢,也预祝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场面欢乐绝妙,风趣横生,诙谐幽默。

    永定区历史悠久,三国属天门郡,隋属澧阳郡,唐初属澧州,五代属澧州慈利县,明洪武初置大庸县,后改永定卫,属湖广都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单设永定县,民国三年(1914)复名为大庸县,1985年5月报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县改大庸市(县级)后成立张家界地级市,原大庸市改名为永定区。

    据《紫荆堂田氏族谱》记载:其始祖田承满,官拜太子太保,抚夷通判。宋庆历四年(1044)奉旨平蛮,屯兵大庸所武口寨,踞“南府北城”。南府,指大庸所;北城,即现在的尹家溪镇莫家岗村。其地水绕太极,常现紫气霞光。田承满后,从田氏又分支出庹姓。田、庹二姓常发生纷争,他们凭水了断争端,这就是人们传诵的“水断神君”。自此,视水为神,立龙神庙、始祖碑坊(现在还供奉着始祖金身)。大年三十祭河祭井;大旱之年,祭祖求雨,将水和龙合二为一,制扎成泼水龙,祈求上苍风调雨顺。以祭祀祈神的泼水龙,经无数代人的传承,逐步演变完善,形成了超自然、具有人格意识的永定独创祭祀文化艺术形式——泼水龙习俗。

    泼水龙习俗形成的初期和雏形是以女性为舞龙者。这种独特的祭祀习俗可能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母系社会”。田氏先祖如何沿袭这种习俗传承下来,又如何悄然而起的有“上露下短”的半裸男人参与,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研究。从古代零落的信息分析,它是远古自然崇拜的遗风,反映了敬畏苍天、祈求消灾的民族心理。泼水龙习俗无疑是孑遗的“活化石”,是民俗、艺术、祭祀相融合的珍品,故历久不衰。

    泼水龙习俗形成及盛行的时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久晴无雨时,人们把抗旱救灾的希望,寄托于泼水龙,因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参与,逐步辐射扩散,影响周边,直至整个澧水流域。嘉庆十年(1805)永定岁贡王允裕就写有《祷雨喜雨》五绝诗。当时县府还规定,泼水龙进城,禁屠三天。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旱岁荒,田氏、邹氏的泼水龙到邻近的后山麻崆山玉皇洞舞龙求雨。开凿洞窟的李京开先生深有感慨,为此在岩壁上刻了一副对联,如今历历在目:“虎啸风生摇遍地,龙行雨下润中天”。《大庸县文化艺术志》“民间戏曲形式介绍篇”就记载有“水龙是夏秋天旱祈雨时舞。……在龙骨架上扎上松枝,舞时,过路人都给龙浇水……”

    当地的山歌就这样唱道:“舞龙能求雨,高坡能栽田;有钱能买命,皇帝活万年。”对泼水龙这种民俗艺术形式,群众爱不释手。夏秋干旱之时农活相对少,气温又适于泼水龙运作;求娱、求乐、求婚、求嫁的心情,促使他们渴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人际交往。因而,具备这种功能的民俗文化活动——泼水龙一直延续传承至今,成为独有的民俗品牌。

    对此民俗,我们应该进一步考证、发掘、研究、保护,使这一珍贵民间习俗文化艺术遗产不被湮没。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是当地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用来祭祀求雨的一种形式。龙的制作简单,但讲究。龙骨要取生长在阳山,十年以上无损无疤的楠竹。砍竹前焚香烧纸敬山神,与一起采集的松条、柳枝、葛藤放在离地八寸高,寓意“七上八下(雨)”,选一净身女子(忌四眼人和经期者)用清水浇泼三次,每次八瓢,曰“洗鳞捋须”。然后,方可扎制。

    一般扎制分九节、十三节、十五节取自八卦图像说,九为乾,代表天;十三为巽,代表风和草木、漂亮女子;十五为艮,代表山和高地。很清楚凸现出女性祈天求雨之意。柳枝精编龙宝,源自观世音愿得柳枝甘露水之说。

    泼水龙扎制完毕后,还要经过四个祭祀程序。一、诚敬龙神(乡下敬泼水龙神、土地庙,城内敬城隍庙);二、扎位归位(将泼水龙立于龙神旁就位);三、取水敬龙(挑来清水浇泼龙身);四、尝水谢龙(舞龙者和在场群众各喝一口清水,以示龙王所赐,求雨必成)。然后,女性紧束全身,男性赤身短裤,开始飞舞。每到一地,先参拜当地土地、河神(河水、水井)。

    民俗专家谷中山先生在他的《文化集锦》专著中描写道:每遇五黄六月,三伏热天,长期不雨时,就玩泼水龙,向龙王求雨……由一人持龙之宝珠,其余每人持一节龙身,在一班围鼓的陪同下,去各村玩耍。人们得知有水龙要来,早就将水缸和其他盛水器物放在阶沿上装满水,当水龙一到,就用瓢将水向舞龙人的身上放肆浇,浇得越多越好。据说会因此感动龙王,可能会很快下雨。故舞龙者尽管浑身湿透,却阿吼喧天地玩了一家又一家,玩了一村又一村,少则三天,多则七日。然后将灯火焚,谓之缠灯。他说的这个围鼓,又名“打镏子”,俗称“打家伙”。常打的曲牌与水有关,如“顺十花”、“八哥洗澡”、“水流月”、“鲤鱼喳口”,常伴以海螺和牛角号,而每家每户备办的浇水,必须是河水、泉水、井水,余者皆不能用。

    舞泼水龙是有一定程式的。他们头戴柳枝,双耳紧裹,疑为先民。有“乌龙绞柱”、“四门架子”、“美女梳头”、“龙戏水”、“水戏龙”、“旋顶立天”、“龙摆尾”等五十多个套路;有的还扎鱼虾蚌壳等执事助威。前有两位老者手持写有“殄瘟除殃、有求必应”的排灯引道,后随两名童男童女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大灯笼垫后。由于经雨受淋,舞龙者消耗体力过大,常以三班轮换。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相关制品有锣、鼓、排灯、唢呐、牛角、海螺、钹。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源于张家界市永定区尹家溪镇西尹村、莫家岗村一带,传承的方式是非家庭性的。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特征,多为社会松散型。绝大多数的舞龙人是因爱好而业余参加活动,以自娱自乐为目的。泼水龙名师授艺多在冬闲时,自愿学艺者集中起来上门请教是传承的主要方式。春节前夕,组织舞龙人再舞龙排练数次,即可出灯。张家界泼水龙艺人常是师出名门,故师承关系不是一脉相承,而是呈网状的交织传承。莫家岗村的民谣就这样顺口说“莫家岗下一条河,舞龙人马几十泼,老的还冇死,新的又在学”。

    1.邹家坎张家界泼水龙习俗传承人,第一代以前的传人已失考。

    第一代邹治河,尹家溪镇邹家坎民间艺人,已故。

    第二代邹东洋,尹家溪镇邹家坎民间艺人,已故。

    第三代邹良才,尹家溪镇邹家坎民间艺人,99岁。

    邹明初,尹家溪镇邹家坎民间艺人。   

    第四代邹启祥,尹家溪镇邹家坎民间艺人,生于1935年。

    邹启广,尹家溪镇邹家坎民间艺人,生于1938年。

    第五代邹占刚,尹家溪镇邹家坎人。

    邹安定,尹家溪镇邹家坎人。

    第六代邹明军,尹家溪镇邹家坎人。

    2.莫家岗张家界泼水龙习俗传承人,第一代以前的已失考。

    第一代田辛伍,尹家溪镇莫家岗民间老艺人,已故。

    第二代田居九,尹家溪镇莫家岗民间老艺人,已故。

    第三代田伯恒,尹家溪镇莫家岗民间老艺人,已故。

    第四代田开松,尹家溪镇莫家岗民间老艺人,69岁。

    田开柱,尹家溪镇莫家岗民间老艺人,70岁。

    田开弦,尹家溪镇莫家岗民间老艺人,65岁。

    第五代田际文,尹家溪镇莫家岗人,生于1968年。

    田际家,尹家溪镇莫家岗人,生于1964年。

    第六代田胜利,尹家溪镇莫家岗人,学生,12岁。

    田胜伟,尹家溪镇莫家岗人,学生,15岁。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的主要特征有:

    1.独特性

    舞龙者独特,多为女性,能分辨出泼水龙的性别。男人组成为公龙,女人组成为母龙。往往是舞母龙的节数、人数多于公龙,长于公龙。这种“阴盛阳衰”布局,渗带着母系社会的遗风。而且用清水泼浇女儿之身,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是绝无仅有的。

    制作独特。可信手取向阳南竹、柳枝、葛藤,离地八寸放好,选净身女子“洗鳞捋须”。材料简单,制作讲究、虔诚。

    表演独特。龙水交融,龙依水,水履龙。表演形式粗犷、原始,散发着野性的远古气息。有“乌龙绞柱”等五十多个套路,简单易学。有些套路来自民间武术气功,但又别于武术气功,而套套大雅,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泼水独特。浇水者自觉备办河水、井水、泉水,采用缸装、桶装、盆盛。不能洗手洗脚,不能掺杂鸡血等秽物。浇水时从头到尾,从上而下,“浇头不浇脚”。一盘泼水龙要三班人马轮换,加之排灯、围鼓需三十多人才能正常运作。在土、苗、白集居的村落、山寨,村邀寨,寨喊村;舞龙者、泼水者、围观者、吆喝者都很协调形成一种合力,促进了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

    2.民族性

    泼水龙习俗源自民间,发展昌盛于土家族、苗族、白族地区。整个表演展现出少数民族服饰,男性上露下短,都戴柳圈。这种装饰,与民族风情、山川草木融为一体。其伴奏的锣鼓、曲牌、牛角号、海螺都是民族地区特有的曲谱和乐器,令人先闻其声,就知其人其境。

    3.民众性

    泼水龙习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既是民俗风情艺术,又是祈求风俗。男女皆宜、老少均可。成人舞大龙,小孩舞小龙,女人舞母龙,男人舞公龙。几乎包揽了全部民众。据老人回忆,民国三十四年(1945)六月,久旱不雨,数乡农民四百多人舞泼水龙进城,他们穿街走巷,敬庙拜司,围观泼水者达万人,沿街水流成河。

    4.祭祀性

    泼水龙习俗的形成,完全是祭祀性的,是群众自发的,是祈神求雨的,后才演变为习俗。特别是大旱之年,土民寄托泼水龙,感动上苍普降甘霖。扎制泼水龙十分虔诚,“洗鳞捋须”一丝不苟;“诚请龙神”、“扎位归位”、“取水敬龙”、“尝水谢龙”等祭祀形式步步到位,十分讲究。以柳枝祈拜观音“愿得柳枝甘露水”。每到一处,都得祭祀当地的土地、河神(河水、水井)。

    5.目的性

    泼水龙习俗的目的极其明确,求风调雨顺,盼五谷丰登,愿六畜兴旺,祈天下太平。过去的干旱之年,要用泼水龙感召上苍,请求龙王赐雨。旱情不解,泼水龙不停。而现在的干旱之年,人们抗旱能力增强,不必再求龙王。而泼水龙习俗成为繁荣或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俗文化艺术活动项目。

    6.特殊性

    一般龙灯舞于正月,龙舟竞于五月。而舞泼水龙的时段则非常特殊,必须是夏秋干旱之时,少则三天,多则七日,可以因地制宜。就是在不必求雨的今天,同样在这个特殊时段玩泼水龙。

    7.娱乐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泼水龙习俗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龙腾虎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中主要原因是娱乐性较强,有益于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娱乐主要在于参与,自娱自乐。舞泼水龙,动作只要经过内行“点拨”即可上阵,还可以频频换班。三伏热天,身淋清水,求之不得,锣鼓喧天,男女擦肩撞身而过,公龙追母龙,母龙逗公龙,野性得到升华。特别是半裸的俊男粗犷健壮,而靓女整体苗条、局部丰满凸现线条,犹如一幅幅《美女出浴图》。浇水者各有所选,各有所好,挑情者、打闹者、逗趣者弄得龙飞凤舞,啼笑皆非,大家皆大欢喜。所以说,是盛夏活动的绝妙节目。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的重要价值:

    1.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是永定区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最古老的民间民俗艺术之一,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被誉为龙灯表演艺术的“活化石”。它完整、全面、生动地体现了本土文化与中国传统龙文化的融合和相互认可,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2.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张家界泼水龙制作讲究、设计独特、美观大方,堪称民间艺术精品。在表演内容上用独特的形式反映当地人崇尚自然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它集民俗、舞蹈于一体,体现和传承着本民族文化,与当地民族史、文化史如出一辙,底蕴浑厚。

    3.具有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的功能。

    泼水龙习俗,调动了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们玩龙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种合力,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际交往,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社会和谐。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是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综合的艺术品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商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老艺人逐渐减少,而且大部分老艺人年岁已高,张家界泼水龙习俗正处在濒临失传边缘,特别是从制作到动作上,依赖老艺人传授,没有一个年轻人能独立完整地完成,亟待培养传承者和挖掘新的内涵。

    2008年,张家界泼水龙习俗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张家界市永定区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