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主要流传在新宁县麻林、黄金瑶族乡及周边乡的八峒地区。

    新宁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八峒瑶山位于县西端,北接武冈,西连城步,南邻广西资源,雪峰山脉在此交错盘踞,境内溪多流急,峡谷幽深,依山川形势分为大小不等的八个溪峒,即麻林、大绢、黄崖、桃盆、圳源、深冲、黄卜、逻峣等八峒。八峒有瑶、侗、苗、壮四个少数民族,其中瑶人最多。

    据八峒瑶族祖传手抄本《过山榜》载,其先祖“游山打猎,追猎至贵州古州、黎平,迨至绍兴年间,巡回游将至粤西古宜,路过八十里南山,至莳竹之诸溪峒,于是以谷试之,播下粘糯,所收皆佳。”《跳鼓堂》唱词也有“唐朝起,宋朝兴,自古流传到如今,祥兴六年天崩驾,元鞑子赶吾进山林……”之句,约略描述了瑶人迁徙的年代和和迁徙的路线。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是新宁县八峒瑶族的一种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俗称“打鼓堂,庆盘王”,又称“盘王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相传是瑶族祖先盘王的生日,时值丰收季节,为纪念盘王 “伐木见山,垦地造田”的业绩,八峒瑶人饮水思源,杀猪宰羊,隆重庆祝。有三年一小庆,七年一大庆之习俗,小庆为3天,大庆为7天。这一习俗,相沿至20世纪30年代后逐渐消失。

    新宁八峒瑶族祭祀有常设的地址叫“鼓堂地”,现在上麻林大山脚下双江合流左边的小沙洲,水冲老庙边和麻林石狮子,是麻林峒上中下三大鼓堂地;大绢峒的圳头田、中沙洲,是大绢峒的鼓堂地;黄崖、深冲等峒亦各有固定的鼓堂地,祭祀的时间为每年秋收以后。

    现将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七天的祭祀仪程简介如下:

    第一天,上午,备坛请圣,清扫鼓堂地,立盘王像,备祭品及设坛的各项材料,如一担土纸、108个纸扎笼箱、128揹草绳、36个竹桩等。下午,“启圣”、“飞报”法事,恭请诸神。清水净坛、划设五楼四寨地,请神镇守。

    第二天,立神坛,在祭祀场地鼓堂地,结竹为寮,以128揹草绳、36个竹桩将鼓堂地围成两圈,立四门五楼。接着宰杀猪羊,血祭众神,行“庆盘王”、“庆傩公傩母”法事,演傩戏,内容为东山老爷与南山小妹在洪水之后,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故事。

    第三天,法事后,“起桥”,法师率傩公和三男三女“走娘家”,请圣母驱瘟祛灾。请“和神”化解人间纠纷、恩怨。“走娘家”人马行至各寨各户,直至傍晚,才返回鼓堂。

    第四天,做“三朝庆贺”法事,意在请娘娘回峒保佑瑶家平安、五谷丰登。对歌,歌的内容多为“风流歌”。

    第五天,行“降龙伏虎”法事,其中有“立梅山”、“跳梅山”等全套法事。这里的梅山同样分为三峒,分别为上峒“红骑大坛”、中峒“骑虎大坛”、下峒“磊石大坛”。

    第六天,祭盘王、跳鼓堂、“造船”、“游五海”。

    鼓堂地有五门,跳鼓坛也分为五个步骤:1.东庆:由巫师率领首士及舞队从东门入坛,作一年农事的模拟表演,再转入南门;2.南走:从南门入,作耨苗、逐兽奔忙状,共作九九八十一转,称为“勾脚”;3.中盘:转入中坛,作男女谈情说爱的表演,称为“盘脚”;4.北挂:由中坛转入北门,表演男女交配舞,称为“挂脚”;5.西拐:北挂之后转入西门,表演子孙繁衍舞,又称拐脚。东庆、南走、中盘、北挂、西拐,是为了表现瑶人从生产、生活、男女相爱、交合生育、儿女成群,到老年去世的整个人生旅程。

    “造船”,这里,在法师的率领下,造制一纸船——“瘟船”,上扎有红、绿、白三只纸羊头,分别代表“火殃”、“祸殃”和“亡羊”。造好后举行“游五海”法事,使其真正具有灵性。

    第七天,“收瘟送圣”。先举行“开天煞”法事:登上刀梯最高一级后,法师持“月斧”砍自己的前额,血洒置于地面的酒碗之内,供消灾之用。

    接着,由两男童抬“瘟船”游乡,至各家贴符咒,收瘟殓殃。然后回鼓堂地,行“走长风”法事,载歌载舞辞圣送神。

    在瑶族跳鼓坛中使用的道具有大鼓、长鼓、铜鼓、竹鼓(又名凸鼓)、唢呐、竹笛、竹刀、排神带、开天煞月斧、七星连环剑、铜铃、师刀、版印、差兵旗、波罗棍、牛角、海螺、敕令、竹碗、竹杯等。

    竹制傩面具三十六具:竹蔸雕傩公、傩母、五峒梅山、叉、蛇、獐星三峒蛮王、左脚董大王、右脚宪大王、玉面天尊(竹王)、判官、小鬼、庐山九郎、监斋八郎、邻兵七郎、招财童子、进宅郎君、五色猖兵猖将等。

    上峒叉星蛮王像、中峒蛇星蛮王像、下峒獐星蛮王像、左脚董大王像、右脚宪大王像、开天辟地盘王像、竹王像。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是一首记述瑶族先人跋山涉水、举族迁徙,在八峒瑶山“伐木见山,垦地造田”的、立体的民族史诗,是中华民族现存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其中既能见到瑶族人民祭祀的傩文化,也能见到瑶族人民生活、生产的传统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八峒瑶族跳鼓坛”的形成与瑶族的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关。它全面、完整、生动地体现着这一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具有较高的人类学、民族学价值。

    瑶族跳鼓坛历史悠久、仪式完整、内容丰富,在祭祀中,巫师念唱的大量歌词,有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历史大事、生产生活及人神恋爱的故事。这是集歌、舞、乐、傩及祭祀仪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学、艺术学、民俗学价值,是一部瑶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八峒瑶族跳鼓坛”源于瑶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用歌、舞、乐、傩戏的形式反映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体现和传承着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研究瑶族音乐、舞蹈及传统文化习俗等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瑶族跳鼓堂,是新宁八峒瑶族人民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家户户参与,具有广泛的民众性,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是瑶族人民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和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

    2006年,八峒瑶族跳鼓坛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