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土家族舍巴日
土家族舍巴日
    土家族舍巴日活动,分布在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50多个乡镇。其中龙山县有西湖、红岩、农车、他砂、靛房、坡脚、洛塔、猛西、干溪、洗车河、苗儿滩、凤溪、隆头、贾市、咱果、内溪、岩冲、长潭、里耶等乡镇;永顺县有和平、对山、石堤、勺哈、高坪、西岐、王村、颗砂、松柏、保坪、新寨、首车、两岔、列夕等乡镇;保靖县有拔茅、龙溪、仙仁、普戎、昂洞、大妥、长潭、马王等乡镇;古丈县有茄通、断龙、河西、双溪、城关等乡镇。仅龙山县洗车河流域过去就有152个摆手堂;靛房镇仅百型村就有撮列、撇那枯、他苦列、舍巴克四处摆手堂。随着岁月流失,全州有舍巴日活动的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5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寨萎缩到目前的23个乡镇90多个村寨。

    “舍巴日”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其祭典中敬天敬地敬祖先的祭祀内容,是随着“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的原始宗教而产生、发展的,与土家族的历史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的意思。近些年来,先后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里耶等地,发现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文化遗迹,从里耶战国—秦汉古城及出土的36000多枚秦简来看,早在人类最初阶段,酉水流域就有古人类活动。随着历代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交往而造成的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拥有共同语言、共同风俗习惯和共同生活地域的民族共同体。对这个在历史上曾以■人、板楯蛮、八蛮等族称出现的古老民族,《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等古籍都有记述,称其“天性

    劲勇、俗喜歌舞”,“锐气善舞”。从“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巴师劲勇,歌舞以凌”,到汉高祖以■人歌舞激励士气而一举平定三秦。历史是一脉相承的,这不仅说明土家族“俗喜歌舞”的历史悠久,而且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将歌舞用于战争,起到了鼓舞士气和威慑敌人的作用。清嘉庆《龙山县志》卷十一就有这样的记载:“相传某土司于前明时调征广西某县,城守坚,屡攻不下,时某(指土司)军营城南门外乃令土兵半(扮)女妆,连臂喧唱,守城者竞集观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则某以精兵潜逼他们,跃而入,遂克城。归后演为舞节,盖亦蹈咏武功之意。”正是这些“天性劲勇,俗喜歌舞”的湘西土家军,以忠勇报国的精神,取得自有倭患以来,“东南战功第一”的朝廷嘉奖。现在流传在湘西酉水流域土家舍巴日中的大摆手歌舞仍具有显著的古战舞色彩,正是土家族“锐勇善舞”的民族遗风。复修于明永乐年间的龙山县里耶长潭的土家大摆手堂,其堂联更加道出了土家族举行舍巴日的目的和宗旨:“守斯土抚斯土斯土黎民感恩戴德同歌摆手;封八蛮佑八蛮八蛮疆地风调雨顺共庆丰年。”八蛮是先秦时期活动在酉水流域的一个部落群体,与湘西土家族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这就是土家舍巴日祭祀的主神八部大神。根据《摆手歌》的传释,这个部落群体中的八个部落首领分别叫做:敖潮河舍、西梯佬、西阿佬、里都、苏都、那乌米、拢比也所也冲、接也会也拉飞列也。

    舍巴日作为悠久的民间习俗,自五代以来更为土司政权所器重。为了树立土司集族权、神权于一身的统治形象,把溪州土司始祖彭世愁推上最高神位。在各地广修土王祠,以祀这位“护国佑民的福神”,出现了“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历史盛况。

    自清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以后,舍巴日这种民族传统文化就遭到官方的禁锢和摧残。清嘉庆《龙山县志》记称:“土民设摆手堂谓是已故土司阴署,供以牌位,黄昏鸣钲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有以正月为期者,有以三月六月为期者,唯董补,五寨二里最盛。屡出示禁之不能止,亦修其教不易其修,而依然其间。”在官府的禁令下,土家舍巴日活动只能躲躲闪闪,如清咸丰永顺知县陈秉钧诗中所写“而今野庙年年赛,深巷犹传摆手歌”。歌躲在深巷唱,庙也只能设在野外,而且“皆鄙陋狭隘,远逊丛林,即所塑神像亦无金碧辉煌之侈”(见《永顺县志》同治版卷八十六)。真是“五十八旗人散尽,梅花开乱土王祠”。民国期间,虽无严格禁令,但落红随水去,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呵护下,舍巴日老树绽新花。永顺双凤村、龙山坡脚乡的土家摆手舞先后于1955年、1960年晋京演出,演出人员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6年12月5日在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中,出自舍巴日的土家族民间吹打乐《毕兹卡的节日》荣获全国一等奖,并被列为“湖南省十三项优秀文化成果”之一。1983年2月,中断37年的龙山县农车乡土家大摆手活动得到恢复,全州北四县的舍巴日文化如坐春风。龙山坡脚、靛房、洗车河、苗儿滩,永顺双凤,古丈田家洞及保靖普戎、龙溪等地相继恢复了部分舍巴日活动。但因各地传承人年事渐高,舍巴日活动区域日见缩小,有的地方已近濒危,加强保护势在必行。

    一、舍巴日活动的两大主体内容

    土家族舍巴日的主体内容分为坛堂祭祀和文化活动两大部分,现简要分述如下:

    (一)坛堂祭祀。

    摆手堂是供村民祭祖、娱祖,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

    从坛堂建筑上看,大致有三种样式,一是在土王祠内外,如永顺县灵溪镇即是。保靖县首八洞,新中国建立前坛堂肃整,对联犹存。二是在摆手堂内外,永顺双凤及龙山靛房、坡脚等地即是。三是在村社内外的坪场内,如保靖县土碧村,古丈县田家洞,其场地较为简陋。清代中叶,双凤村的摆手堂很宽,四周立有十几块界碑,后四迁其址。后来由县民委投资修起了一栋新摆手堂。目前,湘西最大的一座摆手堂复修在龙山县里耶行政管理区内,宽九间,高五层,寓意土王为九五之尊,地面以五彩石拼成斑斓的土家织锦图案,建筑面积约2900平方米,活动坪场占地40余亩。

    从摆手堂相关艺文看,对联、题词、诗文颇多,荟萃了历代文人骚客的佳作,各县志多有记载。其中有来自刘禹锡等名人所作的竹枝词。陆游《老学庵笔记》亦有湘鄂西土家摆手民俗活动“手相握而踏歌”的描述。

    从堂中供奉的祖神看,主要有木雕、泥塑、画像、木板牌位四种。有的用三床西兰卡普(土家织锦)或三套女式衣裙银首饰代替,也有用钱纸扯成人头形作为象征。

    从资金来源看,有的专置庙田,由村民耕种或轮流耕种,所产粮油供全族节宴聚餐用。所需照明的柴火则由各户年前备足,届时捐赠。摆手堂的维修经费亦由村民献工献料,或由富户慷慨捐资。

    (二)文化活动。

    舍巴日的基本结构。各地举办的舍巴日大体分为四大板块:一是敬祖祈祖,二是摆手歌乐,三是跳摆手舞,四是演毛古斯。有的大摆手活动不演毛古斯,有的毛古斯也有不同程度的改革与流变。

    舍巴日的仪式程序。大小摆手活动所祭祀的祖先或规模不同,两者的仪式程序和风格样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1.大摆手的程序。以龙山县的四处大摆手堂为例:洗车河三月堂依山傍水,祭典中有水上迎神仪式。由柏那田姓、支家湖秦姓、东铺向姓三大家轮番主持。各备彩船一只,祭典一开始,三只船在三月堂前一字排开,船头桅杆上插有三姓大旗,船头置雕花太师椅一张,用崭新的土家织锦作椅垫,上面放有供八部大神夫人“帕帕”穿戴的衣、饰诸物。一路顺水而下,到溪州八峒之一的洗车老峒迎接八部大神及其夫人。乃至,由掌堂师唱迎神歌,众虔诚跪拜。把神请上船后,各船桨橹齐下,纤夫拼尽全力负舟逆水顶浪而上,一路吆喝,锣鼓、爆竹喧天,十分热闹,展示出逆水赛舟的水乡风格。其祭品除獐、麂、兔、雉等猎物外,还以鲜鱼供案,表现出部落时期的渔猎生活特色。

    里耶长潭着落湖的舍巴祭则以猪祭日为主。祭典日,各户早已把猪在担架上绑好,选两名精壮的汉子在家等候。鸡一开口,八部庙锣声三响,各户便抬起肥猪一路飞跑,争先恐后如风而至,先到达者视为一年大吉大利。担架一放下,各户又匆匆把猪解开,杀猪连毛带血取下脯腹,又争先恐后地呈于神案,以博神之欢悦。献牲毕,各户将猪修白,在河边垒石为灶,大锅烹煮,聚族而食,酒肉飘香,歌舞缠绵,别有一番风情。

    农车、马蹄寨两处大摆手堂相距不远,堂前古木参天,粗及数抱围,其庙宇宏伟壮观,堂前巍然耸立一座朱红牌楼,两旁金龙抱柱,托起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摆手堂”三个大字。左右门楣上书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土家祭典的主题祝词。摆手堂按东进西出布局,正殿供有八部大神及其夫人神像。土家人亲切地称之为“拔铺”、“帕帕”,即祖父、祖母,这种把远祖作近亲的称谓,大大缩短了人神之间的距离。这里的舍巴祭日风格独特,有牛角队、土号队、龙凤旗队、披甲队、炮杖队等古代军仪。按三年两祭的定俗举行祭祖盛典,其具体程式有:

    (1)出旗。正月初一凌晨,在鞭炮声中,各家由户主亲自把一面条形或三角形的旗帜挂在檐上一杆竹篙上,旗两尺见长,颜色不拘,一瞬间,村村寨寨彩旗飘扬,以此象征民族昌盛、人丁兴旺,有除旧布新、祈祥纳福之意。

    (2)排甲起程。农车、马蹄寨两地大摆手基本上是合二为一,轮番在两地进行。每年从正月初九开始,十一圆散,历时三天三夜。排甲起程即指各排先在各自寨上的土王祠前整好队伍,接受土王菩萨的检阅。排,排列;甲,甲士,摆手时,舞众以土家织锦代甲衣,称为披甲。“排”是军政合一的溪州土司五十八旗以下的基层组织。清乾隆《永顺县志》卷廿四载:“旗各有长管辖,有事则调集为军,以备战斗;无事则散处为民,以事耕凿。”农车、马蹄寨至今还把一支摆手队伍称为一个排,还有排甲、披甲等军仪,显然是军政合一的土司制度遗风。排甲时,队伍按龙凤旗队→祭祀队→摆手锣鼓队→舞队→溜子队→小旗队→披甲队→炮杖队的编排秩序站好,由掌堂师带领在土王祠前行祭事,酬毕,炮铳齐发,“唔呼”声四起,各寨的摆手队伍,一路旌旗猎猎,一路锣鼓喧天,在一片缠绵摆手歌中向摆手堂进发。

    (3)闯驾绞旗。行至堂前的十字路口,各排摆手队伍依序停下,由各排精选一位剽悍后生手持龙凤旗,以单淘汰的方式循环绞旗,如乙方的旗帜被甲方裹住且挣脱不开,则输于甲方,得让甲方先进堂,胜方视为周年如意,人口清洁。所以各排对“闯驾绞旗”看得至关重要,双方都想取胜,两个旗手亦在角逐中竭尽全力,围观者呐喊助威,显得紧张而热闹。

    (4)进堂献祭。进堂时按东进西出的规矩依序而进,土号嘟嘟,牛角呜呜,鼓手击“过三十六滩”的鼓点,鼓声由慢到紧,由轻到重,用音响效果衬托出急湍的水声、河鹰拍翅声,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土家人在酉水岸边急行的情景。进堂后祭祀队中负责扛抬全猪全羊和各种猎物的土家汉子,抱着“福”字“丰”字酒坛的地方头人,用茶盘端着糍粑、团馓及高粱、小米等谷物的姑娘们,虔诚地把祭品献于神案。各供品上都饰有红纸圈,团馓上还用品红做出“福禄寿禧”、“五谷丰登”等字,凸显出一片祥和。

    (5)扫堂除邪。进堂后,各排队伍依序站好,由掌堂师先行扫堂。他手持扫帚,以激越高亢的音调庄严宣布:“八部子孙,疾恶如仇。为富不仁的、大枰小斗的、偷鸡摸狗的、嫖娼赌钱的、好吃懒做的、游手好闲的、虐老欺小的、忤逆不孝的,统统扫出去!”这是道德的扫帚,这是正义的扫帚,为土家山寨留下一片净土。

    (6)还愿祈福。土家舍巴祭带有许愿还愿的傩文化色彩。乡民求子求财,向神许愿,如能如愿以偿,必做鞋帽或披红挂绿谢神。马蹄寨大摆手堂的供架上挂满了还愿谢品,显出庙宇灵气。还愿后,寨上近期新婚媳妇随着掌堂师为大家面神祈福,土家人把新媳妇称为“新贵人”,享有至高无上的祭祀权,很受社会尊重。奉祭时,众单腿下跪,在掌堂师的领唱下伴唱祭祀歌。

    (7)歌舞酬神。

    (8)扫堂。整个以歌舞酬神的祭典活动结束后,乡民将一条肥狗用绳吊在堂前的树枝上,由一屠手持刀剖开狗的肚腹,双手掏出血淋淋的内脏,热气腾腾地捧献于神案前,以供茹毛饮血的远祖享用。

    2.小摆手的程序(以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的活动为例):

    (1)准备工作。布置坛堂;备办牺牲;编织草衣(演毛古斯用);捆扎火龙通夜(照明用);制作旗帜,包括龙凤旗和巡游用的三角形五彩小旗。

    (2)请祖先。敬祖用鸡鸭鱼三牲、五谷杂粮、米酒香纸等。

    (3)扫邪。由寨老或梯玛念扫邪咒语,用扫把作扫进扫出状,象征纳吉驱邪。

    (4)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有时参祭人员边跳边唱,有时由歌手三五成群对唱或合唱,内容有《民族迁徙歌》、《英雄歌》、《农事歌》等。

    (5)演毛古斯。与其他村的小摆手一样,所扮毛古斯被认为是毛人祖先,接他们回来团聚或过年,又为村民扫邪赐福,自然显得庄重肃穆,被视为整个活动的压轴戏。其剧目有《做阳春》、《赶肉》、《捕鱼》、《抢亲》、《教读书》等五部,每夜只演一部压场。

    二、舍巴日活动的主要项目

    舍巴日酬神歌舞以摆手歌舞为主体,其间还上演土家族原始舞剧“毛古斯”,祭神乐器有牛角、土号、铜铃、司刀及打溜子等,有的地方在赛会期间还举行玩板凳龙、打草鸡、摔跤、叠罗汉等民间体育活动。

    1.摆手歌。土家族有两部用纯土家语传承的长篇史诗,一部就是《摆手歌》,一部是《梯玛神歌》,这是两部珍贵的文化遗产。《摆手歌》土家语称舍巴歌,它是与舍巴日酬神赛会同步进行的一种古典仪式歌。用于舍巴日祭祖仪式和酬神歌舞,由掌堂师领唱,舞众随之应和,有问有答,有比有兴,委婉缠绵,洋洋数十万言,贯穿整个摆手活动全过程。在牛角、土号等古乐器伴奏下以及变化有致的锣鼓声中透出一种肃穆、雄浑的艺术氛围。

    《摆手歌》有创世古歌、狠人歌(即古代英雄歌)、祭祀歌、狩猎歌、农事歌等。舍巴日活动中常用的有祭祀歌和农事歌,祭祀歌又分为长马辞、短马辞、梭尺卡、嘎麦请、嘎麦嗡五个篇章。长马辞、短马辞唱述了土家人古代发兵和行军中一路经过的情景;“梭尺卡”是为举行舍巴祭测定吉日良辰;“嘎麦请”、“嘎麦嗡”用于请神、安神等仪式。小摆手中的摆手歌全部使用土家语,更贴近生活,想象丰富,情景逼真,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描写细腻而生动,确实弥足珍贵。

    《梯玛神歌》是梯玛(土老司)祭祖(八部大神、鼓公爵主)的仪式歌,有的可持续两天两夜,现已整理出四五个版本,每本30万字以上。

    2.摆手舞。土家摆手舞,是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参与面广、载歌载舞、气氛热烈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舞众有80多岁老人,有3~5岁的土家娃,少则百余人,多则数千众。其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内容有祭祀舞、狩猎舞、农事舞、民俗舞、军前舞等。其舞蹈动作十分丰富,流传在龙山洗车河流域的就有120多种,其中模仿动物动作的有“尔卡蒙谷”(猴子上树)、“磨苦顾窝”(野猫洗脸)、“物打几”(牛打架)、“杰炭克喜习”(河鹰展翅)、“卡其八他卡跳”(青蛙跳坎)、“里汝烈碰也”(野鸡拖尾)等;有反映原始渔猎生活的,如“尔必姐”(赶猴子)、“利禾”(围老虎)、“嘎哈”(打老鸹)、“拢古补不”(摸团鱼)等;有表现农事活动的,如“捏拉易”(播种)、“利布赊”(插秧)、“石堤踩”(薅秧)、“利布哑”(割谷)、“利布哈”(打谷)、“利布兰那”(晒谷)、“也扎”(砍灰渣)、“里嘎”(挖土)、“里扑”(薅草)、“乌梭贴”(摘小米)、“阿八拗”(撬岩)、“卡也”(拖木料)、“色斯哈”(打油)等;有反映家庭绩织的,如“撤苦比此”(破麻)、“撤苦扯”(绩麻)、“撤尺克挽”(挽麻团)、“桶蒙扎”(纺线)、“卡普它”(织锦)等;有反映日常生活的,如“里力克斯”(抖狗蚤)、“马哭里哈”(打蚊子)、“劳尺塔”(晒太阳)、“劳尺挡”(遮太阳)、 “起业哈”(打粑粑)等;有表现古代战争的,如“及同克克”(勾连枪)、“藤牌舞”、“打布”(拼刺)、“箭坡”(射箭)等。土家摆手舞以自然、洒脱的舞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土家族百姓的生产生活,以其简朴、稚拙的美学形态为人们所赞叹。

    3.摆手锣鼓。土家摆手舞以鼓为令,陆游《老学庵笔记》在记述湘鄂西风俗时说:“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踏歌。”其特征是“鸣鼓为节,踏足为舞”,这与历来流传在湘西酉水流域的舍巴日歌舞颇吻合。清乾隆《永顺府志》亦有“土民以铜鼓祭祀”的记载。鼓,最早用于部落的迁徙、集会、生产等活动,后来成为土家摆手舞中的主要打击乐器,起着指挥的作用。其曲牌丰富,节奏强烈,有鼓锣合奏的,亦有加入头钹、二钹的。过去,在贫穷偏远的土家山寨,土家人没有锣鼓便以脸盆、鼎锅盖、薅锄板等用器击之,虽瓮声瓮气,但不失明快。在锣鼓点子的变换中,数百乃至数千舞众能及时准确地依鼓令变换动作,舞步整齐协调,确非易事。这正是土家人民在特定的活动环境中养成的一种民族文化习俗。

    4.打溜子。土家族打溜子是流传在湘西酉水流域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打击乐,在舍巴日中每个摆手排都带有溜子队,起着渲染喜庆气氛的作用。打溜子有自己独特的曲牌,其曲体结构比较复杂,各地不尽相同,一般分为头子、溜子、尾子三大部分。光就溜子部分又有“八番溜子”、“九番溜子”等几种。节日期间相互比赛,相互切磋,既能相互促进,又利于广泛传承。

    5.毛古斯。毛古斯土家语称为“帕帕格次”或“拔步卡”,汉语称为“毛故事”、“故事拔帕”、“茅谷斯”等。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及古代群婚制时期的情恋生活等内容。结草为服是毛古斯的典型特征。其服,有以茅草、稻草为之,有用棕片、棕叶、芭蕉叶结成。不仅毛古斯结草为服,其奉祭的“梅山”神像也是用七根茅草扎成的,是土家人尊崇的女猎神。传说她有胆有力,劲勇胜男,因有白虎为患,她替民除害,在与猛虎搏斗中被虎抓得片纱无存,与虎抱成一团跳崖身亡。为纪念这位替民除害的女英雄,遂奉为猎神,因她死时是裸体,不便塑像,才以草码代祭之。

    毛古斯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是用一根两尺来长的竹(木)棍,外面缠以稻草制成。表演渔猎农耕时,它可以是猎具、渔具、农具。而在祭梅山、抢新娘等场次中,它又代男根(生殖器)。有的还在棍端染上土红或包上一块红布,土家人把这叫做“粗鲁棍”。在表演中有示雄、搭肩、转臀、甩摆、抖昂、刷露水、挺腹送胯、左右抖摆等性感动作。据传,这么做是为了博取女猎神的欢悦。演至高潮时,毛古斯们可随意用它在已婚妇女身上触来碰去,女人在害羞之际亦乐于接受这种神秘的触碰,认为这是神媾,通过这样就可以得到神赐予的生育能力。这也是原始生殖崇拜的表现。

    参加毛古斯表演的或十余人或二三十人不等,从拜五方、找廊场、扫堂开始,中间有《实姐》(狩猎)、《送坐》(捉鱼)、《借日》(做阳春)、《粑粑哈》、《抢新娘》诸场,龙山隆头岩冲一带还有毛古斯寓言剧《哭七卡卜》遗存。人物依场而定,如《扫堂》主要人物有“拔铺卡”(祖父)、毕(儿子)、惹(孙子)等,《实姐》有实姐玛,《借日》有里切玛,《哭七卡卜》有嘎嘎(外婆)、阿达(姐姐)、雍(妹妹)等人物。这些人物通过一定情节、人物对话及动作等戏剧手法,再现生活。如《赶肉》这场戏有报信、开山、理脚迹、围山、倒仗、分肉、祭梅山、封山等一系列情节。《抢新娘》很滑稽,新娘由男人反串,以宽大的树叶或芭蕉叶作头巾,饰以红玉米串成的耳环,男人们争着拜堂,你推我攘,表现了群婚制的情恋和情欲。“毛古斯”每晚玩一场,时间多在小摆手歌舞接近尾声时,亦有中途穿插表演的。饰者扮好装后,事先在摆手堂外的草树下候场,届时一哄而至,堂上歌舞立即停止,纷纷让路,说是祖先爷爷来了,对此不得妄加评说,对饰者不能指名道姓,因为毛古斯在土家人心目中是古代始祖的化身,是人们在祭祖盛典中请来的祖先爷。

    在表演中,毛古斯双膝微屈,臀下沉,摇头抖肩地踯躅而行,这样子正如《诗经•小雅•正月》所云“谓天盖高,不敢不躅;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的原始初民形象。尤其其中的“里立克斯”(抖狗蚤)等动作,初听乍看,似觉愚顽,然那一抖一蹲间即神形显露,令人恍然大悟:这不正是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双脚直立初期行走时的典型姿态么?

    6.器乐类:牛角,取水牛角雕空为之,有上竹哨亦有不上竹哨的,其音深沉、浑厚,宜渲染古祭祀气氛,主要曲牌有长呜哩、短呜哩、快呜哩、慢呜哩等。土号,多以椿树皮、桦香树皮卷成喇叭状,用竹钉铆紧做成,长及五尺,亦有取一年生草本植物“野喇叭”放干去心做成,长及五至六尺,其音洪亮雄浑,有起兵、临阵、冲锋等曲牌。

    三、舍巴日活动的相关器具及制品

    舍巴日以歌舞酬神,其传统器具分为祭典仪式和歌舞酬神所用的相关器具及制品。

    1.仪式类。

    (1)神像。大摆手堂神像,主像为八部大神及其夫人帕帕的坐像,按男左女右排列。男像高大魁伟、英武雄俊,是土家民族刚勇尚武、耿直淳朴、至忠至诚的典范造型,神像脚边塑了一只公鸡,用铁链系着,象征被土家远祖八部大王征服的“雷公”。女像母仪端庄、慈祥可亲,是土家女性贤淑善良、外美内秀、克勤克俭的集中写照。左右站立红、黑二战将,凶神恶煞、戎装加身、威仪慑人。三组神像均设神帐、神案,正中为主祭神案,以供陈放牲醴等供品。小摆手堂神像:主像彭公爵主为坐像,白脸、三髯,英武高大、德威兼备。右为向老官人,白脸,捧印;左为田好汉,红脸,持剑,左右两尊神像均为立式。

    (2)旗帜。龙凤旗:土家族崇龙崇凤,传说是因为八部大王小时候受过龙哺凤孵之恩,所以在土家祭祖盛典中把龙凤旗作为酬神赛会的主旗,除每个摆手排置有五面长4米(1.2丈)、宽2米(6尺)的龙凤大旗外,摆手堂前的大坪中还竖着一根四五十米(十多丈)高的旗杆,上面按东西南北中的方位悬挂着白、黄、蓝、红、皂五面龙凤旗,以白色的龙凤旗居中。旗杆顶端还用白纸扎着一只象征凤凰的巨鸟,湘西古属楚地,这是楚人崇凤的遗风。小旗:每户一面小旗,长六七十厘米(二尺许),色彩不拘,正月初一出旗后于初九取下,由户主拿着汇入小旗队。

    (3)神棍。长及齐眉,粗宜握拳,又称为齐眉棍,共九根,由掌堂师和八位副主祭使用,既是法器又是舞具,象征土家忠勇尚武的古风。

    (4)庆庆切巴。用檀木做成,长约40厘米,宽约5.5厘米,略呈弧形,形似朝笏,汉语称之为朝简。这是掌堂师和主祭人员使用的人神两通、阴阳两通的“玉龙也尺”,在祭祀中捧着它祈祷祝文,可以向神表达人的祈求。

    (5)祭器。烛鼎、香炉、条形木盘8个,鼎形酒坛2个,新制土家背篓1个,内装五色纸条,供“新贵人”祈福用。

    (6)祭品。全猪全羊、猪头、雄鸡、猎物、酒、糍粑、团馓、水果、高粱、小米、玉米、黄豆等。

    2.歌舞类:

    (1)灯。摆手堂上“红灯万盏人千叠”,对灯很讲究,以八个“走马灯”为主灯具,按八卦方位悬挂在摆手堂上,另配纸糊篾扎的各式灯笼若干个,其中有宫灯式的大红灯笼,有折叠式的粑粑灯笼,还有鱼形、虾形、鸡形灯笼等。

    (2)火。小摆手堂多以篝火、松明、火把照明,其中两根数丈长的“火把龙”纵放场地左右,内有桐油灯芯,外以稻草相缠,可以燃烧几个小时。有以洞穴为堂的,洞壁上或吊着或插着几十盏用竹筒做成的火把,用裹了桐油的棉花填紧。

    (3)服饰。土家族是个开放的民族,其服饰大部分已经汉化,时装日新月异,但在舍巴日这个盛大的民族节庆上,均着民族盛装,对民族服饰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土家族男女服色斑斓,据嘉庆《龙山县志》载:“土民服饰无诡异,视贫富而分华朴,应气候而尚时样,灿烂耀观。女子高髻阔袖,但平居不系,下裳不饰铝黛,岁节喜庆,乃为之。”“妇女喜垂耳环,两耳之轮各赘至十,饰项圈、手圈、足圈以示富裕。”“贯耳多环累累然缀肩下。”男装多为对襟短衣,老年装大衣大袖,俗称“琵琶襟”,女装领外托肩,肩及胸襟都镶有织锦花边,夏装多饰以挑花图案,男穿麻草鞋,女穿绣花布鞋,素中见雅,独具特色。

    毛古斯结草为服,每服五块,胸、背、两臂各一块,一块作头套。用料多以棕片和稻草。在狩猎等场用一件兽毛皮衣反穿扮野兽。

    (4)器乐。舍巴日所用乐器,方志上有“击鼓鸣钲”、“铜鼓祭祀”等记载。钲,是古代行军用的铜击乐器,更显土家尚武古风。近代以来已改用大鼓大锣为舍巴日的主奏乐器,配以牛角、土号、铜铃、司刀、溜子、咚咚喹等,组成风格别具的独特旋律。

    (5)道具。披甲队以身披土家织锦象征古代甲衣,一人一幅,色彩斑斓;炮杖队每人身背一支火枪,佩带牛角雕成的火药筒。其间还有十多根“三眼铳”,这是土家古老的礼炮,鸣声震耳欲聋。毛古斯的道具还有“粗鲁棍”、背篓、犁铧、筛灰篮等。

    四、舍巴日活动的代表传承人

    土家族舍巴日代表性的传承人:张明光,男,土家族,1939年出生在龙山县农车乡农车村。195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在家一边学裁缝,一边拜本村摆手堂第二十四代掌堂师秦恩如为师,学会土家族摆手歌舞和掌堂仪式。他记性好,舞姿潇洒,从1984年开始便担任农车乡土家族摆手堂的第二十五代掌堂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应邀到长沙湖南民俗村、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吉首大学等单位传授土家摆手舞,并多次担任县里举行的土家舍巴日掌堂师;2005年被龙山县人民政府聘为“民保”工程专家委员;2006年被吉首大学聘为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人;2007年被州人民政府授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五、舍巴日活动的特点

    土家族舍巴日的传承区域及其内容、形式上有以下特征:

    1.原生性:舍巴日供奉的是三个时期的祖先,如母系社会女祖三元女祖,父系初期的远祖八部大王,五代时期的近祖彭公爵主等。展现的是本族先民特殊的风貌,如毛古斯头戴遮面草冠,屈膝,弓背,蹒跚前行,口齿不清,交流艰难,所模仿的是尚未开化的人类初期的先祖形象。粗鲁棍使用左右抖摆、旋腰送胯等性感动作,渲染原始初民们强烈的生殖欲望。

    2.地域性:湘西偏处四省交界之地,古属八蛮疆域,一直与外地隔绝,经过八百多年溪州土司的统治,变得更加封闭。加之土家特有的崇祖意识,使本民族的文化独树一帜,汉化进程明显减缓。舍巴日运用的语言全系土家语,其文化内涵亦显得独特而丰厚。

    3.民俗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等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尚习俗。舍巴日就是其风尚习俗的综合体现,是识别该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其缅怀祖德、感念祖恩的祭典宗旨,歌舞酬神、演绎历史的赛会仪式,排甲披甲、鼓号齐鸣的军仪形式和大鼎烹食、聚族而餐的部落遗风,集中表现了土家族天性劲勇、善舞、崇祖、合群、睦邻善处的古敦民风,质朴、刚正、重情、顺理的民族品质,及“遇征战,辄愿荷戈为前驱”的爱国主义精神。千百年来,也对土家族地区的文明造成深远影响。

    4.群众性:舍巴日是一项综合性、群众性的民族文化活动,其涉及和参与面广。清嘉庆《龙山县志》所载:“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跳舞唱歌……竟数夕乃止。”真是“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走进土家舍巴日分布区域,“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仅龙山洗车河流域,就有两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即靛房镇“土家打溜子之乡”、苗儿滩镇“中国土家织锦之乡”;两个省级艺术之乡,即农车乡“土家族大摆手之乡”、坡脚乡“湖南省百优艺术之乡”。

    5.多元性:一是坛堂空间的多元性。摆手堂的设置不拘一格,有的专建摆手堂,有的设在土王祠中,有的建在宗祠里,有的则在村内外坪坝里。神像的制作不一,有泥塑、石雕、木刻、纸画、纸剪、草扎等多种。举办的日期也不同步,一般在正月里举行,也有在三月、五月或六月举行的。二是文化活动的多元性。①内容结构不一,有祭祀仪典、歌舞乐剧、游艺体育。②毛古斯装束不一,有的裸体,以稻草、棕叶裹身遮羞;有的头戴草环;有的臂上捆草,象征进化中的毛人。③样式风格不一,有的是纯戏剧式,有的是哑剧,有的为舞戏,有的则为纯舞蹈。④节目题材多样,有渔猎、农耕、群婚等。

    六、舍巴日活动的主要保护价值

    1.历史价值。土家族的历史是在摆手堂中凭借巫师的口、歌师的歌进行传承的,因而大量的巫词、巫舞、民歌,为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提供了依据。

    2.文化价值。它培植并涵养了诸多形态的文化现象。是土家族戏剧、舞蹈、音乐、民间口头文学等样式的原始根脉。它拥有诸多史诗般的遗著,受到许多前来湘西考察的专家学者的赞誉。

    3.民俗学价值。舍巴日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上古时期的种种信仰,保留了土家族从刀耕火种到农耕的生产习俗,从撷采到狩猎的生活饮食习俗,从群婚到对偶婚嫁习俗。

    4.传统教育价值。三千年前,武王伐纣,土家先民的歌舞阵,使殷人倒戈。两千年前,为国家统一,土家先民跟随汉高祖“歌舞陷阵”,屡建奇功。七百年前,土家族将士又用摆手歌舞平定叛乱。这种悠久而特有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直保留在舍巴日活动中,摆手堂成了土家族一年一度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5.民族语言学价值。土家族自古无文字,舍巴日则成为民族语言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古代典语到现代语,为学者研究其发展与衍变提供了笫一手资料。1957年它为国家民委确认土家族为单独民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6年,土家族舍巴日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