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老司城的传说
   老司城遗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城东20余公里处的灵溪镇老司城村。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是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至清雍正六年(1724年)永顺彭氏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

   老司城是土司制度的物化载体,是中国古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活标本,于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09月老司城遗址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  2015年07月04日,永顺老司城遗址与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05月01日,老司城遗址作为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历史沿革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南楚王马殷接纳彭瑊进入南楚,并让彭瑊担任溪州刺史。彭氏在溪州以恩惠凝聚人心,受到溪州人民的拥戴,而成为了溪州之地的世袭土司。[6]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彭福石宠(彭福石冲)担任土司后,时常感到司治(土司治所)下溪州(今古丈县会溪坪)受到辰州势力的约束,于是将司治迁到了灵溪的福石郡,并在此筑城,即今老司城。关于司治的变迁有另一种记载:在迁往老司城之前,即公元971年时,第四世土司彭允林将司治迁往龙潭城(在今永顺县麻岔乡)。元代,原来的溪州被分割为永顺安抚司、葛蛮安抚司(辖南渭州)、思州安抚司(辖麦着、会溪、施溶三感化州和驴迟峒、腊惹峒)。永顺彭氏土司实际所辖的空间变得极为有限。明代,永顺土司对老司城进行了重建。遗址现存的大部分建筑都为明代所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永顺土司彭肇槐将司治迁到灵溪河上游的颗砂乡,称为新司城。清雍正六年(1728年),永顺土司彭肇槐自动献土,带着子孙离开湖南湘西,回江西祖籍地方立户,延续了818年的永顺土司政权宣告结束。从此,老司城逐渐冷落萧条。

   1995年至2012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湘西自治州文物工作队、永顺县文物局,先后5次对老司城及外围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2010年,永顺县政府出台“老司城保护与利用工程”项目,预计2015年完工,拟将老司城遗址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2015年09月29日,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2016年05月01日,老司城遗址作为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老司城遗址总面积25平方千米,城区面积25万平方米,地表上保留了体积庞大的城墙和建筑。老司城选择在一个偏僻贫瘠的山区,主要出于军事上的目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坚固的防御,环绕着城址,又有一系列险峻的军事关隘和防御设施。城址包括宫殿区、衙署区、街巷区、墓葬区、宗教区、苑墅区等几个部分。
老司城遗址被喻为中国的“马丘比丘” ,完整地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填补了中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物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文化价值
   老司城遗址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性城堡,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古文化遗存,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静止的文物,又是活着的文化;既是独立的考古遗址,又是复合的遗产体系。

   老司城遗址完整地体现了迄今已消亡的土司文化传统,为研究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家族文化、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土司文化提供了独特见证;完整地见证了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范,是民族区域自治成功案例,为研究武陵山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乡土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为探讨当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之道提供了难得物证。
  
   艺术价值
   老司城遗址以自然风光、民族文化、考古发掘相结合为主要特点,独具艺术与观赏价值。自然风光集山石、水景、林木、河流、洞穴、墓葬于一体,景观奇特;人文景观以古朴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悠远凝重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在艺术与观赏性上最为突出的便是自然与人文的原生态特征,具有直观性、确切性,有较强的观赏和美学价值,是民族文化直接而重要的载体,可以生动地反映出许多人类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几乎包括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