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嘉山孟姜女传说
嘉山孟姜女传说
    嘉山孟姜女传说是流传在湘西北澧水流域一带的民间爱情故事。传说以澧水之畔的嘉山为中心,流行于古澧州地区(今津市、澧县、安乡、临澧、石门、慈利及湖北公安一带),影响波及湘东、湘南等湖南大部分地区,以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也曾流播至日本和东南亚。

    嘉山孟姜女传说发源于嘉山。

    嘉山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津市新洲镇,海拔147.07米,为武陵山余脉。嘉山所处的津市古为荆楚澧州一隅洪荒之地,东濒洞庭,西连武陵,南临沅江,西有“七省孔道”,又称“南北皇华驿道”,长江在此入湖,九澧在此汇流。由于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津市由此得名。这里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气候宜人,雨量适度,春则山花烂漫,夏则绿荫如盖,秋则天高气爽,冬则雪满寒山,自然风光秀丽优美。嘉山孟姜女传说就在这里孕育、产生,并最终以强大的生命力为嘉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2000年,嘉山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湖南省风景名胜区。

    《直隶澧州志》记载:“秦时州有孟姜女者,适范郎,因秦始皇筑长城,范郎往供役,姜女于州嘉山之顶筑台以望,久而不归……乃不惮险远,亲往长城寻觅……获范郎骸骨负之归,行至延安府宜君县地方,渴甚不得茶,泣其地泉为涌出,后人名为哭泉,今存,抵同关而卒,同(潼)关之人嘉其贞烈,凿石为祠,将其夫妇各塑为像祀之……邑人敬仰如生,然莫识其为澧人也。”明朝进士澧州人李如圭,根据这段记载,在陕西潼关与湖南津市嘉山进行了认真详尽的考察,认定孟姜女是澧州人,于是与澧州知府“汪君倬仪建祠宇”,并撰文《贞节记》,记叙孟姜女万里寻夫的故事,稍后写诗凭吊,诗曰:“烈女何年失所天?哀号矢死未亡前。声声彻骨城倾堵,点点伤心地涌泉。黄壤无情迷梦蝶,青山有意怨啼鹃。杞梁久已同枯草,尚托清风入汗编。”

    孟姜女的传说有文字记载和口头传承两种,两种版本虽然有些差别,但主要故事内容却相差无几。从文字记载的内容来看,这些记载大多仍然来源于民间的传说,只是在记录的过程中,更改、增添了一些符合儒家思想观念的内容,如孟姜女的身世(民间传说为一般人家)、孟姜女的性格(民间传说并非温文尔雅)和对待爱情的态度(民间传说中的孟姜女大胆而直露)等。

    文字记载最有代表性的是清同治六年(1867)版《孟姜山志》所录的晋代卓云《孟姜女列传》:

    孟姜女(姜是姓氏,孟是排行)为秦黔中郡慈姑县人,家住嘉山、澧水之东的孟姜垸。这里内有良田,外临大泽。姜家家境殷实,除粮桑之外,每年还可收鲜鱼千担。孟姜女从小受到良好而又严格的家庭教育,知书达理,女红颇精。当地有一个习俗,即每年三月桃花水涨之时,仕女执兰招魂,以除不祥,其场面是极为热闹的。孟姜女尚幼,一次随父前去观玩,却一到即返,说:“男女混杂,有何观焉?”其父听后惊喜十分,言道:“吾姜族得奇女子也。”

几年后,姜家在澧水之阴的翠麓之阳(即今嘉山南麓),修造宅第、花园、荷池,竣工后举家乔迁。时孟姜女初长成,如花似玉,却足不出户,静守闺帏,只是在花园里、荷池畔散步舒心,故邻里罕见之。

    翠麓南麓之西,还住着一户范姓家人,老两口膝下仅有一子,其子名忠,字荩臣,乳名喜郎。范喜郎虽然家贫,但在与老父躬耕之余,却能不遑寝息,饱学博览,且心地善良,志向高远,无论人品才学,人皆称好。

    当时秦始皇担心胡人亡秦,乃倾举国之力,北筑长城。刚刚成年的范喜郎先后两次被抓去服徭役和苦役。第一次,在长城服役三月,不堪其苦,便偷空逃了回来。不料刚近家门,又遇上差官抓丁,慌乱中跳进姜家花园里,藏匿在一棵大树上,从夜半一直蹲到晌午。正欲回家去,这时却从花园门口传来一阵说笑声,孟姜女来到花园里的荷池,解衣沐浴。

    时值暑月,范喜郎蹲在树上本来热得难受,又眼见这般情景,急得一声咳了出来。池中人听到男子咳声,一时手忙脚乱。范喜郎下得树来,面红耳赤,喃喃道:“吾未见也,吾未见也。”孟姜女瞥见其窘态,令侍女问明缘故。范喜郎将逃役躲差之事一一相告。孟姜女听后十分同情,看他仪表堂堂,举止端正,况且荷池露身,传出不雅,自己又值“当嫁”年龄,不觉春心萌动。于是禀告父母,道出心曲。后经双方父母同意,便准备在姜家成亲。那日,姜家喜气盈庭,宾客满门,新郎新妇仪礼之后,刚要入洞房时,装扮成亲朋前来道贺的几名差官齐声喝道:“范喜郎,你往何处逃!”于是,范喜郎因逃皇差,又被罚服三年苦役。

    自从范喜郎北去之后,孟姜女天天来到嘉山最高处的一块台地上,朝望其回,暮盼其归,朝朝暮暮,望穿了几多天边云,盼隐了无数月旁星,可仍不见范郎回归。此台后被称为“望夫台”。望夫台旁有一块大石头,每次望夫,孟姜女总要将它当成无道的秦君,狠狠地掐它几下,石头上便留下若干指甲痕,此石传为“恨石”。每上一次山顶,孟姜女还将拄来的竹竿插到望夫台旁,久之,在她眼泪滋润下,竟长成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叶遮住了视线,孟姜女用绣花针一下一下将其刺成细丝垂下,从缝隙里凝望其夫。此竹传为“丝竹”。孟姜女的望夫之心感动了这片竹林。一日,竹中长者开言了:“孟姜女啊,坐等不如出寻。你将我等砍下,扎成竹排,跋山涉水出外寻夫去吧!”

    孟姜女乘竹排,渡云梦,翻越千山万岭,走过千里万程,终于带着亲手为范喜郎缝制的寒衣,来到榆林地段的长城脚下。得知范喜郎早已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不禁五内俱恸,大哭三昼夜。一时间,天昏日暗,阴风怒号,飞沙走石,鬼泣神惊,长城轰然崩塌50里,露出累累尸骸。孟姜女祷告上苍:“我欲噬指滴血于骨骸之上,血外流者非夫骨,血内浸者是夫骨。”上苍果然显灵,在宛如红盖头的云彩飘引之下,孟姜女得到一副骨骸,血尽内浸且红润如鲜。孟姜女烧化寒衣,袱其夫骨,哭道:“范郎,我们回去吧!”归途中于延安宜君地段,渴甚而不得饮,孟姜女痛哭不已。于是,地为洞穿,泉涌不断。此泉传为“哭泉”。

    关于孟姜女故事最后的结局,嘉山历来传有两种:一种是返家途中疲病交加而卒(见明李如圭《贞节祠记》,载《直隶澧州志》);一种是秦君逼其为妃蹈火而亡(民间至今仍然口头传诵)。

    嘉山孟姜女传说,最早起源于汉代。此后在民间口耳相传,逐渐扩散,以嘉山孟姜女传说为基本素材的歌谣、戏曲、民间故事等文学艺术作品很多。尤其是嘉山孟姜女传说与流传区域原有的民风民俗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以澧水流域为中心的湘西北一带形成了独特的孟姜女傩文化,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记载:“辰俗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数日”,可见孟姜女的传说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20世纪50年代,澧县文宣楚(花鼓戏)剧团经常上演《孟姜女哭长城》连台戏,十天半月方可唱完。

    改革开放之后,津市专业文艺工作者也创作了一些文艺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被搬上舞台。津市人民政府出版了《嘉山风情》一书,使嘉山孟姜女传说逐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20世纪80年代中期,湖南省文化厅组织大规模民间文学调查,嘉山孟姜女传说被列入重点调查项目之一。调查人员搜集整理了部分传说故事、戏曲文本。同时民间艺人也非常活跃,各地说书人在茶馆和红白喜事场所,也经常说唱《孟姜女哭长城》评书,一般茶馆每场说半天,红白喜事场所则说通宵。丧事场所在五更天明之前,说书人声泪俱下地演唱《送郎歌》。1984年,由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收入了《嘉山》条目。

    民间的传说在文人之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初步收集到的明清以来文人凭吊孟姜女的古诗词就有上百篇,如明人刘崇文的《姜女祠有感》:“祠古名犹著,年深事不谋。兰芬桑梓地,霜老塞垣阿。莫教疑镜竹,且自酹庭莎。鸣鹅江空夜,魂归感慨多。”清辰州知府何磷《题嘉山姜女庙》赞曰:“洞庭湖畔望夫山,山上真魂碧汉间。边雪乍迷鸿雁影,楚云遥去虎狼关。空留百炼女郎迹,不见生还游子颜。竹叶丝丝遗恨在,湘娥应共泪痕斑。”清两江总督陶澍的《嘉山怀古》:“嬴政昔不道,耀武北筑城。暴师断地脉,起洮连东赢。死亡日枕藉,白骨如山撑。悲哉孟姜女,寻夫万里行!觅骼不可识,一哭天地惊。风云惨无色,鳌柱为摧倾。大节照白日,耿耿今犹生!望夫有高台,千载配怀清。我们扪薜荔,览古怀情诚。村巫走伏腊,庙貌飞疏甍。桑梓自古恋,草木犹哀情。长城今故在,徽号久非秦。不及此山石,长传贞烈名。”都是其中名篇。20世纪2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进行孟姜女故事的研究,认为虽然“湖南澧州嘉山孟姜女故事似乎到明代才露脸的,但很不可轻视”,这引起中国学术界对嘉山孟姜女的广泛关注。

    构成孟姜女传说的民间文学载体是一个庞大的文学系统:其中口传故事主要有《孟姜竹》(孟姜竹又名“相思竹”)、《孟姜垸》、《孟姜庙的来历》、《孟姜鲫》等;戏曲文学有民间傩戏《姜女下池》、《孟姜女》(全本)、《孟姜女寻夫》等;曲艺文学有湘北长调《孟姜女的故事》、湘北小调《孟姜女送夫》、《孟姜女哭长城》等。发展到当代,歌曲《孟姜女》、散文《冷落的嘉山佳镜》、现代歌舞剧《秦时明月》、戏曲《嘉山孟姜女》等,也有很大的影响。

    与嘉山孟姜女传说相关的物质遗存有:孟姜故宅、孟姜祠、望夫岩、相思竹、恨石、镜石、澡井、孟姜垸等。

    孟姜故宅:遗址位于嘉山主峰之西的小丘之阳,屋宇、花园、荷池已不复存在,但尚存一碑(立碑年代待考),正面中心部位刻“孟姜故宅”四字,旁有“道之云远思君子,魂兮归来返故居”对联,上有“复我邦家”联额。《孟姜山志》云:原有晋碑已朽,上面曾刻晋卓云《孟姜女列传》。

    贞女祠:又名孟姜祠、贞烈祠。故址位于嘉山山顶,共有二进六间,主堂名百炼堂,李如圭题匾。堂内供孟姜女像,春秋大祭两次,四时民祀不断。所建时间根据明代李如圭在《贞节祠记》中所载,为明嘉靖甲午年(1534)夏天。门坊匾额外原题“贞节祠”,内题“有仙则名”。

    望夫台:贞女祠后地势较高,有平地如台,曰望夫台。相传孟姜女自范喜郎长城服役之后,三年如一日,天天登台以望范喜郎归来。

    孟姜竹:望夫台东侧,传说嘉山本无竹木。孟姜女每次望夫时将所拄竹竿插于此,化为竹林。竹叶甚密,遮挡视线,孟姜女取绣花针将竹叶刺破如线垂下,以便望远。此竹后成种类,曰孟姜竹,又曰绣竹、丝竹、刺竹、苦竹等。

    恨石:传说望夫台旁有一石,孟姜女望夫时恨秦君无道,常用指掐之,留下若干指痕,谓恨石。

    镜石:传说嘉山东麓澧水畔有石如斗,上平如镜,孟姜女望夫之余常临江而泣,恍惚中照石而见范喜郎影,故谓镜石。

    澡井,嘉山南坡有一眼水井历经千载水盈不涸,相传姜女在井中沐浴时被暗藏在树上的范郎窥见而结为秦晋,自此名为澡井。

    孟姜垸:位于嘉山、澧水之东,相传为孟姜女幼时居家绩麻之处。此垸约万亩左右,澧水暴涨经常溃决,1979年漫溃之后废弃。今高处生长芦苇,是澧县湖州管理局芦山一隅,低处则成为洞庭湖汊七里湖水域的一部分。《直隶澧州志》载澧县有堤垸自明中叶始,秦时这里尚是湖沼。

    嘉山孟姜女传说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学术研究价值、旅游开发价值。

    嘉山孟姜女传说的历史记载有序。嘉山孟姜女传说记载有序,史料较多,如晋代的《孟姜女列传》及“孟姜故宅碑”、明代的《贞节祠记》、清代的《直隶澧州志》和《孟姜山志》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可考性和传说的真实性。它的内容反映了这一地域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嘉山孟姜女传说故事完整。从出生到成长,从恋爱到千里送寒衣、哭崩长城、负骨返乡,到死后化神,为民造福等,情节曲折动人。再加上其特有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使传说悲壮而崇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孟姜女传说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是一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传承性的民间文学形式。嘉山孟姜女传说以其丰富的形式与内容,以及它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上好素材。以嘉山孟姜女传说为基本素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很多,从民谣到诗歌、从散文到戏曲,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文学艺术门类中都可找到嘉山孟姜女传说的影子。因而,嘉山孟姜女传说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嘉山孟姜女传说与楚文化结合紧密。嘉山孟姜女传说与原有的楚文化中的巫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繁衍出湘西北一带特有的以孟姜女为傩神的傩文化,从而形成了流传区域内特有的民风民俗。因而,研究嘉山孟姜女传说对研究湘西北一带和其他流传区域内的民俗民风,对研究楚文化、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发展史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嘉山孟姜女传说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孟姜女传说声名远播,与嘉山孟姜女传说相关的文物古迹较多,如贞烈祠、望夫台、相思竹、百步磴、镜石、恨石等,这些人文景观与嘉山秀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因此,嘉山孟姜女传说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2006年,嘉山孟姜女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津市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