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苏仙传说
苏仙传说
    郴州地区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江上游,是以山地为主、东南高西北低、向衡邵丘陵过渡的地带。在南岭以北,一座巨大的翡翠屏障耸立在郴州市苏仙区境内,它就是苏仙岭。苏仙岭主峰海拔526米,满山古松笼翠,冈峦云雾缭绕,构成“苏林云松”的奇观,为郴州八景之首。

    早在秦代,郴州已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水陆交接之处。

苏仙的传说,曾经流布湘南、粤北、桂北部分县(即从汉初至唐代的桂阳郡)和山东、河南部分县区(即宋代齐州章丘、河南濮阳、信阳)。至今,在郴州市范围内仍有流传。

    苏仙,姓苏,名耽,字子安,西汉惠帝文帝年间桂阳郡人。据原立于苏仙岭苏仙观中的碑刻记载(已毁),苏耽生于汉惠帝五年(前190),“升仙”于汉文帝三年(前177)。苏耽早年丧父,与母亲潘氏相依为命,母子经常以草药为邻里乡亲治病,名闻一郡。一年发生大瘟疫时,他与母亲携手,用房前橘树叶、根和井泉之水配马岭山桃石(化石)及其他草药,日夜熬制汤剂,救治了许多人,后随道士出游天下未归,其母无疾而终。桂阳郡人民感激苏耽母子救苦救难,造福乡梓,创作了“苏仙传说”的第一文本《桂阳列仙传》。汉代学者刘向在《列仙传》中采用了这个传说。晋代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在《神仙传》中又编写了此传说,使苏仙名气更响亮。至唐代开元十九年(731),郴州百姓在秀丽峻拔的马岭山兴建苏仙观,在橘井旁兴建橘井观、苏母祠,在山下山上建成庞大的道教建筑群,祭祀纪念苏耽苏母,苏仙传说至此继续流传。

    两宋时期,是苏仙传说更为兴盛的时代。通过郴州百姓、道教人士要求,地方官吏不断上奏,5位皇帝先后下诏敕封。北宋宋真宗亲赐名橘井观为“集灵观”,南宋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赐号苏耽“冲素真人”,绍兴年间宋高宗加封“冲素普应真人”,嘉定壬午年(1222)宋宁宗加封为“冲素普应静惠真人”,景定甲子年(1264)宋理宗加封为“冲素普应静惠昭德真君”,赐蟠龙御题碑“敕封苏仙昭德真君”。

    在道教界“洞天福地”的排名中,苏仙岭、橘井观位列前茅,如唐代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北宋名道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将苏仙岭排在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二十一,宋代名道李恩聪在《洞渊集》中将其排在第十八。宋理宗敕封后,就定苏仙岭为“天下第十八福地”。

    明、清以来,《郴州志》、《郴县志》(含苏仙区)及《湖南通志》,都专辟“苏仙”条目与传说内容、人物传记。同时历代地方志对与苏仙相关的苏仙观、橘井、白鹿洞、苏仙岭,以及与苏母有关的祠、观、山、洞均有记载。

    依年代时序,《古诗源》、《水径清》、《太平广记》、《列仙全传》、《龙文鞭影》、《徐霞客游记》、《聊斋志异》等文学、蒙学、地理学名著都相继收入大同小异的苏仙传说的版本,直至近现代进入《辞源》、《辞海》等权威的工具书。

    苏仙的传说主要有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为苏仙本人的传说。

    基本内容是:西汉惠帝年间,郴州东门外一位潘姓姑娘在河边洗衣时神奇怀孕,并在牛脾山桃花洞内生下苏耽,即后来的苏仙。苏耽出生后鹤覆鹿乳,长大后孝敬母亲,得异人授仙术,通医道,识百药,聪颖勤奋,为民治病,造福乡里。13岁时跨鹤升仙。晋人葛洪的《神仙传》、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曾记载苏仙的传说。韩愈、刘禹锡、秦观、苏轼、米芾等文人都与苏仙有不解之缘。

    其中流传较广的是:

    西汉惠帝四年(前191)的一天,郴州城东鸭子塘村一个姓潘的姑娘,到村旁的郴江岸边洗衣裳,她猛地抬眼,看到一朵与众不同的五彩浮莲顺水漂近,闪现神光异彩。潘姑娘既喜欢又好奇,用手去捞,不想手竟被浮莲根蔓紧紧缠住,总也甩脱不开。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不料这浮莲竟顺势滑进了潘姑娘腹中。过了一段时间,潘姑娘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怀孕了。潘姑娘未婚孕育,大家议论纷纷,闲言碎语很多。为避众人口舌,潘姑娘只得逃进村后牛脾山下桃花洞中产下了婴儿。临走时,潘姑娘对天祷告:“我儿该成人,七日之后活生生;不成人,七日之内早归阴。”到第七日,思儿心切的潘姑娘回到桃花洞探视,竟看到一幅奇异的景象:一只美丽的白鹤正张开羽翅为婴儿御寒,一头健壮的白母鹿正用奶头给孩子喂奶。潘姑娘连忙将这苦命的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抱回家去。

    转眼小孩长大入学,没有姓名不方便,教书先生因此要为他取个名字。先生叫他走出塾馆,通报他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小孩刚走出门,就看见有一个人用禾草串鱼悬挂在树枝上,自己却枕着树根呼呼大睡。小孩于是将所见情景禀报先生,先生说:“禾草串鱼,是个‘蘇’(苏)字;枕树而卧,是个‘躭(耽)'字。你就姓苏名耽,叫苏耽吧。”

    一天,苏耽入山砍柴,忽然遇到一位老仙翁。老仙翁十分喜爱苏耽的聪慧,传授仙术给苏耽。苏耽学会后,砍刀不磨自利,柴担举重若轻。从那以后,苏耽与同伴放牛,别人的牛桀骜不驯,唯苏耽的牛老实听话。傍晚,苏耽想回家,那牛不用驱赶就自返归途。山中白鹿本来胆小见人就逃,但苏耽却能靠近白鹿,骑上鹿背。白鹿驮着苏耽飞奔于峰峦沟壑,安稳如履平地。

    苏耽非常孝顺母亲,有一次正在吃饭,苏母说想吃鲊鱼。苏耽一听,放下碗筷就出了门,眨眼工夫,就提了一对鲊鱼回来。苏母问:“郴县也有鲊鱼吗?”苏耽答:“我是从便县(今永兴县)买来的。”苏母觉得很奇怪,苏耽这么快就返回了。又一次,苏母患病不思饮食,苏耽问娘想吃什么,苏母说:“我想吃的只怕是想得到却吃不到。”原来苏母想吃湘潭名产臭豆腐乳。湘潭离郴州近七百里,常人往返需一个多月时间。苏耽忽然遇到曾向他传授仙术的老仙翁,告诉他白鹿洞通湘潭,只要日出前入洞,日落前就可从湘潭打个来回。第二天,苏耽按照老仙翁的指点,果真买到了湘潭臭豆腐乳。

    苏母久病不愈,苏耽忧心如焚,暗中祈祷菩萨,愿意自己代母受病,只望母亲早日康复。苏耽的孝心感动了神灵,梦见仙人授意说:“牛脾山顶古树鲜桃,吸日月之精华,已成仙果。摘食之,可治愈母病。”又告诫道:“只是仙物不可妄求。一而三、再而四,七颗足矣,切忌多贪。”第二天,苏耽果然在牛脾山顶找到了仙桃。苏母吃了苏耽带回的七颗仙桃,病体顿时痊愈。

    苏耽十二三岁时,老仙翁传诏道:“尔今仙道已成,勿再依恋尘世。吾今奉命传诏,三天之后就是你升天之日。”苏耽拜谢说:“非我依恋尘世,只是我若升仙离去,母亲无人终养。”老仙翁递过一个石匣,说:“有此石匣,但可无忧。只是天机不可泄露,此匣万万开启不得,切记。”老仙翁传诏已毕,飘然而去。

    汉文帝三年(前177)五月十五日,是苏耽成仙升天的日子。苏耽一早起来就劈柴火,扫庭院,又将水缸挑满。这是最后一次侍奉母亲,他想竭力多做些事。挑水时,他看见了倒映在井底的南天门,且隐隐听见袅袅仙乐声,知道行期已近,于是整衣掸尘等候仙侣。忽然紫气西来,氤氲缥缈中,10只仙鹤迤逦降落在苏家庭院。苏耽急忙入宅含泪向母亲辞别:“耽已成道,受命将升,仙仗临门,不得终养。”苏母虽然舍不得与儿离别,但知道天命难违,不可强留,于是哽咽说:“儿走后,娘何以为生?”苏耽将老仙翁授给的石匣捧送到母亲手中,说:“有需必得,慎勿发也。”又说:“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橘叶救之。”

    苏耽辞别母亲出门,但闻仙乐齐奏,又有异香弥漫,苏耽骑上仙鹤,旌幢和群鹤簇拥着他腾空而起。

    苏耽升仙的第二年,郴州果然暴发瘟疫,来势迅猛,八方蔓延,不分男女老少,均受染发病,病死无数。一时间,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见乡亲们果遭劫难,苏母便按照儿子的嘱咐,凡来求医者,每人赐给院内井水一升,橘叶一片。郴郡的瘟疫终于得以平息。自此,“橘井泉香”这一典故就流传下来。

    如同“橘井泉香”,苏仙岭上的“望母松”、“苏仙桥”、“不老泉”等都有关于苏仙的传说。

    第二部分传说,是历代与苏仙相关的“灵异故事”:

    《仙助刘瞻拜宰相》:唐代咸通年间官至宰相的刘瞻,是郴州乌石矶人,少年时与兄刘僭同窗苦读,一日,兄弟相携同游苏仙岭,遇见一少年道人,这少年道人就是苏仙。少年道人说:“二位相貌不凡。你们若拜我为师,我当帮助你们。”刘僭禀性僻静,欣然答应;刘瞻志在仕途,对此不屑一顾,笑道:“大丈夫来到世上,就是要有所作为。”又挽留哥哥说:“做神仙遥遥无期,不如仕途近在眼前。”无奈刘僭修道之心已定,兄弟于是分手。苏仙见刘瞻心中怀有益人济世之志,也有意扶助刘瞻仕途腾达。

    大中元年(847),刘瞻赶赴乡试,考试中似有神仙暗中相助,终中进士。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苏仙又化作少年书童暗中相助。从此,刘瞻仕途一路亨通,最后做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职即为唐代的宰相。

    《偶结仙缘补州官》:宋代元祐初年,官场腐败,有志做一番事业的进士林愈无法施展抱负,闷闷不乐。一日登游泰山后,返回夜宿旅店中,见墙壁上有一题词:“苏仙真人诣东岳回过此。”并题有诗曰:“东南间望景清虚,万里云程半日余。因过章丘留此语,归郴重庇旧乡闾。”林愈反复吟诵,忽觉胸臆豁然开朗,愁闷为之一扫。认定有朝一日,自己定要亲到郴州拜谒苏仙。过了不久,林愈果然奉诏出任郴州知军(宋代官职,郴州最高地方长官),想到自己一睹苏仙字迹,即补缺来守郴州,冥冥之中似乎得到了苏仙的扶助,因此在任职期间,殷勤政事,成为郴州历史上颇有政绩的州官。

    《梦见仙鹿生贵子》:明代崇祯后期,郴人喻玉铉一夜梦见苏仙骑鹿进入家宅。第二日,其妻即分娩生下一男孩,喻玉铉梦仙得子,为孩子取名鹿寿,号国人。鹿寿“生而倜傥负大志,慨然以斯道自任”,因明末战乱,他隐居三十余年,潜心钻研理学,著书35种,成为一代理学名家。

    苏仙的传说流传久远,生命力强盛。自汉初起,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了解两千多年前郴州人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成为研究郴州文化不可多得的研究史料。

    苏仙的传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虚实相生,传奇色彩浓,雅俗共赏。民间的传说经众多名著收录之后,又为历代文化名人所喜爱。如刘向、葛洪、杜甫、郦道元、王维、沈铨期、元结、王昌龄、柳宗元、刘禹锡、李昉、张舜民、秦观、阮阅、李东阳、何益春、汤显祖、徐霞客、蒲松龄等,都采录苏仙传说作为诗文创作素材。苏仙的传说成为一座文学艺术创作的宝库和资料来源。

    苏仙的传说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它蕴涵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不信天命,力抗自然灾害疾病的思想;“仙自人间”的人本思想;反封建、讲人道、母爱子孝、救难行善、造福一方的人文精神等,成为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苏仙传说及其派生出的“孝子神仙”、“苏耽橘井”、“橘井泉香”的典故,以及来鹤楼、东城门楼、橘井、橘树、碑林、橘井观、苏母祠、苏母墓、“天下第十八福地”牌坊、穹碑、苏仙桥、鹿角亭、遇仙桥、乳仙宫、桃林、乳仙亭、白鹿洞、道亭、碑林、苏仙观、跨鹤台等,形成一处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名胜。这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相辉映,使郴州旅游资源得到极大提升。

    2006年,苏仙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郴州市苏仙区人民政府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