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桃花源传说
桃花源传说
    桃花源的传说源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主要流传在湖南桃源县桃花源风景名胜区,以及沅水风光带周边地区。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城西南部15公里,地处沅水下游,雪峰山、武陵山隆起带的东北端及终至西洞庭湖凹陷的西南角,属于湘赣丘陵的一部分。其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世外桃源”主体景区22.4平方公里。

    桃花源属“江南古陆”,历经5次造山运动,升降交替,自然妙造,胜迹天成。沅水风光带长69公里,汇42溪清漳,含9处复水湾洲。

    桃花源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其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多寒潮阴雨,夏有暴雨高温,秋季昼暖夜凉,冬季罕有严寒。其山生绝境,水造迷津,山回水复,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述避秦绝境原型,后人所称“世外桃源”真迹。奇山、秀水、武陵人的渔樵耕读生活,孕育了世代相传的桃花源传说。

    到目前为止,桃花源传说故事不下百余个,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 桃花源传说的滥觞期
 
    据传说,上古唐尧时,善卷先生就隐居在与桃花源一水(沅江)

    相依、相距几十里路远的常德枉山(即今德山)。这位虞舜以天下相让而不受的德高望重的隐者,给湘沅之地带来了文化与文明。夏、商两代,这里属百濮。春秋时,周成王封熊绎为楚子,故

    有“熊楚”之称。楚时这里处于南荒,于是楚子侵占百濮,将这一带改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内。春秋后期,楚平王(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县境内筑了采菱城。从发掘出的

采菱城遗址来看,桃花源这一带开发较早,文化相当发达。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初封于武陵,曾把这一带治理成礼仪之邦。加之物腴粮丰,桃花源这一带后来便成秦时难民避乱场所。公元前3世纪,楚三闾大夫屈原被楚襄王流放于江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涉江》),“沅有芷兮澧有兰”(《离骚》),这些名句都是他在沅水生活的写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桃花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桃花源(时称乌头村)就在武陵郡的临沅县境内。

    二、桃花源传说的形成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桃花源均属武陵郡沅南县。就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晋代,桃花源这处山水风光胜地便开始有了建筑。明人陈洪谟编纂的《嘉靖常德府志》载:“桃源观,晋人建。”南北朝宋永初二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

    记》,描绘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

    怡然自得的理想王国——桃花源。《桃花源诗并记》问世之后,使桃花源声名大噪,现实中的桃源山、桃源观、桃花山、桃川宫等名胜景物随之闻名遐迩。

    进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唐初,朝廷敕各道建玄元皇帝庙,于桃花源重建桃花观,并免除附近20户农户的徭役,以奉洒扫。大历八年(773),桃源观道人瞿柏庭羽化,后人在桃源山建迹坛和瞿仙馆。元和初年(806),文学家刘禹锡贬朗州(今常德)司马,常到桃花源游览,题下“桃源佳致”,并留下了碑文。

    这一历史阶段,桃花源传说开始出现,桃花源里的隐逸文化得到更进一步的延伸。

    三、桃花源传说的发展期

    宋朝,桃花源得到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朝廷把有名胜古迹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从宋初开始,桃花源大兴土木,广建道观。淳化元年(990),朗州官奉诏修建五百仙人阁,竣工后命名为望仙阁。政和元年(1111),龚元正为主持,受命营造梵宇,依山而建万寿宫,分上、中、下3宫,共1330楹。翌年,宋徽宗御笔亲赐“桃川万寿宫”匾额,设提点掌管。这一阶段,桃花源传说逐渐丰富,情节逐渐离奇,并且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桃花源传说历经桃花源几千年的兴衰更替,内容丰富、生动,种类甚广,有神话的、历史的、人物的、景点的、风物的等传说不下百十余篇。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桃花源文化的发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县文化部门部分人员牵头,将桃花源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故事加以搜集、整理并编撰成书。20世纪80年代以来,桃花源传说在沅水流域一带,基本上家喻户晓,有的写进了歌词,有的编成了舞蹈,形成了老者会说、幼儿能唱的地域文化活动。

    自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问世以来,桃花源便成了人们心目中向往和追寻的人间仙境、理想乐土。许许多多神话传说故事,一代又一代地口耳相传。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搜集整理到目前为止,共编辑整理出来的神话传说有40余篇,景点传说30余篇,风物传说20余篇,人物传说10篇。这些传说,大多数在桃源人民中广为流传。

    “王质去求仙,单乘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一首在桃花源里广为流传、老幼皆知的民间传说。这则传说不仅道出了桃源古洞的神秘色彩,也引出了一系列桃花源里的传说。

    桃花源神话传说代表作品主要有“桃花源的来历”、“后门洞传奇”、“杨泗显灵”、“瞿童遇仙”、“黄闻镇妖”、“桃花观的来历”等。这些传说个个曲折离奇,整个贯穿的是一个“善”字,体现了桃花源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

    如“桃花源的来历”:传说牛郎和织女被王母娘娘用银河隔开以后,织女天天茶饭不思,既想丈夫,又想儿。织女的七妹很同情织女和牛郎的遭遇,她想了一个办法,叫织女织块衣食住行样样俱全的锦缎,让牛郎带回去。那锦缎一落人间,就会随着锦缎的图案变化,衣食住行,样样齐备,这样就可以过上安稳日子。织女感到这个主意好,就日夜不停地纺织起锦缎来了:锦缎上出现了美景——蓝天、白云、太阳,天上鸟在飞,塘里鱼在游,猪羊满圈,鸡鸭成群,屋前屋后是一片红艳艳的桃花。她还用灰黑色丝线织成一个通天的大山洞,把这些山、水、田地、竹林、房屋、牲畜一齐都安置到山洞里,外面只留一个窄窄的洞口,再用杂色丝线在洞口织了许多乱蓬蓬的藤条,把洞口遮掩起来。到了七月七日,织女织成这块锦缎带着去会牛郎,不料刚刚踏上鹊桥,看见王母娘娘,织女心一慌,将锦缎失落到了人间。锦缎落到地上,只听见“轰”的一声响,地上放出一片红光,人间仙境桃花源就这样落成了。

    桃花源历史传说的主要代表作是“问津亭的来历”、“桃花源与陶渊明”和“种桃道人”等。这些传说朴实平凡,整个贯穿一个“隐”字,体现了陶渊明的隐逸文化。

    如“种桃道人”的传说,就来自历史:明代《桃花源志》记载,正德十三年(1518),住持道士曾世显(号称桃道人)每天不舍昼夜开荒,扩种桃树,四处募化并动工修复荒废已久的武当行宫。至嘉靖四十年(1561)方告竣工,而曾道人募化经营竟长达43年之久。

    桃花源景点传说的主要代表作有“秦人村的由来”、“空心杉”、“摩顶松”、“桃花源图”、“白马洞天”等。这些传说跌宕起伏,整个贯穿一个“奇”字,体现了桃花源景区景点的幽奥、奇秀。

    如著名景点空心杉、摩顶松,则与瞿童的传说紧密相连。千百年前,湖南辰州发生瘟疫,“十室九空,新冢成林”。父母双亡的瞿童(字柏庭)如苦藤坠瓜,邻人刘五见其可怜,便带他上船,顺沅水而下,至武陵桃源山入桃川宫学道从医。历尽岁月的艰辛和师傅的刁难,瞿童学得医术,造福万民。最终,为解救武陵大地遍地瘟疫,他献出自己的生命,被神仙超度,白日升天。被瞿童从病魔中抢救出来的众道士不愿他离开人间,就在瞿童于杳杳乐曲声中升仙之时,扯住他不放,但仅从空心杉上扯下一只靴来。关于“瞿童白日飞升”的故事,唐贞元元年(785),官至监察御史的符载著《黄仙师瞿童记》就有记载;唐武宗宰相李德裕写有《兼寄黄先师旧馆》,诗曰:“棋客为童子,山精避直神,无因握石髓,及与养生人”;晚唐诗人李群玉,曾到古松之下吟曰:“我到瞿童飞升处,山川西望使人愁,紫云白鹤去不返,唯有桃花溪水流。”

    桃花源风物传说的主要代表作有“碧桃花的来历”、“灵龟镇潭”、“方竹”、“泪石和纹石”等。这些传说形象生动,整个贯穿一个“美”字,体现了桃花源人一直以来追求人间真善美的美好心愿。

    “碧桃花的来历”:传说很久以前,桃源洞的洞门是开着的。后来,有个叫郭公的中丞相,想独占桃花源,神仙知道了这回事,发了怒,就调来了巨石封闭了洞门。从那以后,洞门再也没有开过,老百姓的好日子从此就中断了。穷人中有个叫陈碧的孩子,他决心打开洞门。于是,他决定去学本事。乡亲们听说陈碧为开洞门去学本事,都凑盘缠为他送行。几年之后,陈碧学成回家,开始凿錾洞门。年复一年,经过10年的努力,陈碧耗尽了全部的力气,鲜血流到了那块堵住山洞的巨石上面,巨石裂开爆炸成了无数的小石子,洞门终于打开了。陈碧呢,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的躯体顿时化成了桃林里一颗最大最粗的碧桃树。后来人们就把这株桃树开的花叫做碧桃花。

    从以上简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桃花源的传说具有很鲜明的文化特征:它的历史悠久,自上古唐尧时善卷先生的德文化开始,桃花源就有许多奇闻轶事,历史传说,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这些传说,有很清楚的发展脉络,有口头传颂的,也有记载成书的,在文学上自成体系。传说起源于民间,为广大民众所传颂,具有民间性、口头性、大众性,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桃花源的传说起源于桃花源周边农村及沅水风光线一带地域,在表现形式上带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如口语化、方言化,许多传说都是反映地方的风物、习俗。桃花源的传说,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许多带有传奇色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桃花源传说种类繁多,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桃花源人民狩猎、养殖、耕织、嫁娶、生育、繁衍的进化过程,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不甘屈服于社会和自然的压力,与环境斗争的顽强精神和意志品德,表现了人们惩恶扬善的美好心愿,这些传说伴随着桃花源的发展而繁盛,同时反映了桃花源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桃花源古老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桃花源历史的印证,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桃花源的传说有它独特的表现形式。桃花源的传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想象奇特。玄奥的道教文化、纯朴的隐逸文化、神奇的自然魅力和人民向往幸福、和平,追求人间“真、善、美”的壮丽图画,相互影响,互为依存。这些传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在文学研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桃花源的传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斓、追求真情、向往自由的美好画面,也是人们内心渴求幸福生活的外在反映。这些传说虚实相接,既体现了文人墨客对桃花源的追寻和向往,又体现了历代人们在保护桃花源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桃花源传说以它独特的传奇色彩,被民间采用改编为歌词和舞蹈,是艺术创作的宝库,在当地的文化生活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桃花源的传说有不少故事已形成多个口头传说版本,具有众多的流派;桃花源的传说由人们世代传承和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既是一种群众文化,又是一种精神财富,在民间已是家喻户晓,并世代流传,它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006年,桃花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桃源县人民政府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