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杨幺的民间故事
杨幺的民间故事
    杨幺的民间故事以汉寿县为中心,盛传常德,辐射到洞庭湖广大地区。

汉寿县古为三苗属地,春秋晚期属楚,西汉属索县,东汉末年改为汉寿县,三国吴改汉寿为吴寿,后析吴寿县置龙阳县,民国二年(1913)更名汉寿。汉寿历史悠久,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丰富的古文物、古遗址。屈原、李白、杜甫、刘禹锡等诗人在此留下了无数佳作。杨幺起义的故事就在这样一方土地上流传。

    杨幺(?—1135),南宋初年农民起义领袖,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本名杨太,因在钟相起义军领导集团中年纪最幼,故名。1130年3月,随从钟相起义。钟相死后,他被推举为领袖。起义军在他的领导下,以洞庭湖为根据地,利用湖汊纵横、地势险要的特点在临湖周围建立了许多陆寨和水寨。他们创造了许多“车船”,船上装有踏轮,进退轻捷,可以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南宋统治者屡派军队镇压,均被击败。1133年,起义军发展到20万人,占领了东起岳阳,西到枝江,北达公安,南至长沙的广大地区,横断南宋赖以对抗金兵的长江防线,声势浩大。1135年,南宋朝廷派岳飞进剿,杨幺被擒,最后牺牲。

    这一段真实的历史,成为杨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依据。

    北宋末,南宋初,金兵入侵中原,宋朝统治者屈辱求和,官府对民间搜刮越盛,豪绅掠夺越炽,流寇沿途抢劫,又加上水灾连年,迫使湖口(今酉港镇柳林嘴)渔民杨幺率众结社,“卫境保民”,继而响应武陵(今鼎城区)人钟相起义“等贵贱、均贫富”,恢复发展生产,抗击宋王朝,防御金人入侵。钟相牺牲后,起义中心转到龙阳(今汉寿县)。杨幺称“大圣天王”,为7州19县义军拥戴,连续粉碎宋军6次围剿,多次拒宋朝廷招安和诱降。

    杨幺起义八年多时间里,在起义区内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政法制度,努力发展生产、建设村寨;修筑堤垸,植柳护堤,建置堰闸节制雨水;养殖鱼类,创制改建战船,互济互助;保护生态蚊虫,爱护水禽……他们实行亦兵亦农,春夏耕耘,秋冬征战。

    杨幺的故事以汉寿为中心,口述传承者颇多。因篇幅关系,试举两例:

    “柳林嘴杨幺首义”:

    唐宋时期,沅水注入洞庭湖之处叫做湖口。因为姓杨的人在此聚族而居,又叫杨湖口,后讹为阳湖口,在今天汉寿县酉港镇柳林嘴一带。曾做船工、渔民的杨幺,就是湖口(今酉港镇柳林嘴)人,他先在本地与三位兄长拜游方武术师梅溪(今安化县梅溪镇)熊打匠习武,后又单独随师去梅溪深造,善打梅山拳,巧击双合剑。三年后脱颖而出,回乡后忙时捕鱼,闲时收徒传艺。

    北宋末年,金人入侵中原,盗匪横行两湖,宋军扰乱地方,加上官府横征暴敛,广大荆南地区(今湖南省西北一带)被洗劫得“郡邑凋残”、“田畴荒废”、“十室九空”。

    杨幺所在的湖口一带也不能幸免,于是他与三位兄长商议,分处设坛收徒传艺,组织乡民卫境保乡。杨幺的武艺超过三位兄长,便在湖口老家设总坛,兄长们分别去安乡、南县等地设分坛,一旦有事,能独自处理的便各自处理,不能处理的大家相帮。

    当时,武陵(今常德市鼎城区)人钟相,也在洞庭湖区以治病为名,秘密宣传摩尼教教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政治主张,广收徒众,成立乡社。杨幺和兄长们深为赞同,也拜钟相为师,所设武坛,都成为乡社组织。

    北宋建炎二年(1128),杨幺的人品、武艺和谋略风传洞庭湖区,前来参师习武的人络绎不绝。由于阳口在县城的东北角,距县城七十余里,河湖港汊纵横,“山高皇帝远”,他的行为官府不便干涉,可是三位兄长所设武坛,驻安乡县城较近,有的竟在城郊二里处,便引起了官府、豪绅的怀疑。一天,杨幺的大哥杨大郎的徒弟打抱不平,痛打了霸占民妻的豪绅之子康大郎。康父一纸文书递进安乡县衙,诬告杨大郎聚众图谋不轨,并与其弟二郎东西呼应。县官震惊,不问青红皂白,命捕快于深夜分头捉拿杨大郎、杨二郎,戴枷入狱,并捣毁了他二人的武坛,又紧锣密鼓追捕徒众,意欲一网打尽。他俩的徒弟急告师叔杨幺。

    杨幺震怒,便率领湖口等20个村寨的徒众和渔民、船民,乘五百多只渔船、货船,举棹北上,一举攻下安乡县城,捣毁县衙,救出兄长、被关徒侄们和无辜百姓。安乡知县胡衿吓得化装成老妇潜逃,康氏父子畏罪自杀。

    临别时,杨幺对两位兄长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好在胡衿狗官没酿成血案,否则,血债必用血来还。二位兄长只管率徒众练武吃斋,卫境保民,与他井水不犯河水,狗官再胆敢胡来,我们几兄弟和数千徒众并不是好惹的。”

    次年农历九月,益阳、湘阴也发生同样事件,杨幺的首批弟子设立的武坛乡社也被当地豪绅勾结官府捣毁,不少习武吃斋者入狱,逃亡出来的人急报杨幺。杨幺怒不可遏,一声令下,四兄弟连同西洞庭湖一带村寨徒众八千余人乘大小船只七百多条浩浩荡荡鼓棹东下。途经赤山,在龙王庙誓师,杨幺朗声说:“杨某此次挥师东进,惩恶扬善,决非骚扰乡里、危害地方,乃是安定地方,拯救苍民,如若有悖,有去无回!”

    三声铳响之后,杨幺立于指挥船头,挥剑东指,船人立即齐发,鼓棹东流,一鼓作气攻占了益阳,杀死危害百姓的乡团地主武装头目袁显,破狱救出徒众及受害百姓,因为一切坏事皆为袁显所为,没有追究县官及衙役的责任,并恢复了武坛乡社。

    杨幺继而乘胜东进,一举攻下湘阴,县官衙役早就闻风丧胆,畏罪潜逃。杨幺率众救出了在押人丁,也恢复了武坛乡社。

    这便是杨幺首义柳林嘴,比钟相天子岗起义还早两年。

    另一则关于“八合米”的故事:

    在洞庭湖一带,人们有一句俗话:“莫急,莫急,你还有八合老米吃。”

    八百多年前,龙阳县杨幺在钟相牺牲后,被各路义军推为大圣天王。7州19县义区被宋兵扫荡搜刮过,房倒仓空,田园杂草丛生,百万百姓饿得个个晕头搭颈,皮包骨头。杨幺想,民以食为天,不把吃的解决,还说什么“等贵贱、均贫富”?还竖什么卫境保民的义旗?义军和百姓哪个信你的狗皮膏药?于是,有一天他召开御前会议,请龙阳武陵等水寨寨主共同商讨,齐拿主意。

    德山大溪口寨寨主高老虎说:“俺大溪口南有枉水,北有沅水,水中有鱼虾;东有德山,西有滩地,山上只长树木,滩地遍生芦苇,是个难产粮食的地方。要吃饭就只有靠打开鼎州城,赶走孔彦舟,夺下官仓取粮,凭州城的积谷,养活俺一寨七八千人不在话下。”

    杨幺说:“不义之财该取,坐吃山空不行,这不是上策。”贺家山寨寨主夏诚开言:“锹锹儿顿得稳,作田是根本,俺寨三面临水,背靠良田,义军爷儿多是农民,犁耙家什样样精,丢了本行是外行,俺看,没有仗打先种田。”

    泛洲寨寨主杨钦、黄店寨寨主全琮、白沙寨寨主黄诚等,都主张插田种土得粮食,先打完肚皮官司。

    杨幺一边点头,一边叫人写皇榜,布告各乡:

    义军是民又是兵,天王百姓一家人。

    春夏耕作种五谷,秋冬征战保洞庭。

    钱粮赋税一律免,田产屋宇同样分。

    用粮不超八合米,荒年暴月好调停。

    榜文一张贴,龙阳等县各寨的义军这里种稻子,那里栽包谷,忙得不亦乐乎。杨幺在龙阳县城对岸下水北总寨领头开辟洲土,插稻几百亩,每日朝朝赤脚两片,衣袖挽到胳肢窝,裤脚卷到大腿上,根本认不出他就是大圣天王。秋收时,水寨报蚕豆、稻谷丰收;山寨报红薯、包谷高产。杨幺喜仰哒,一到水寨,义军爷儿玩起了舞狮子、旱龙船,这里吹吹打打,那里蹦蹦跳跳,好不热闹。

    第二年年成更好,第三年粮食多得没地方放了,大仓满,围子流,禾场起堆压断路,各寨的主将都来共同商讨,齐拿主意。

    赤山寨水陆民兵都统制周伦说:“俺赤山宜土不宜田,宜种红薯、包谷。这包谷好藏,红薯鲜的进窖容易烂,晒成薯干不好吃,一过四月便长霉,反正每人每天八合米够有了,多余粮食喂猪可吃肉。”

    欧阳港寨水军统制刘诜说:“俺寨垸老田低,每年挑土筑堤太花工,不筑堤吧,挡不住洪水,车不出积水,义军爷儿们早就想养鱼、栽藕种菱角,不种点稻又怕以后保不住八合老米。”

    风港寨水军统制杨广说:“而今俺寨桑麻太少,陈谷烂米喂鸡鸭,鸡鸭发瘟。义军爷儿们讲:吃饱了肚皮少衣穿,茅草盖屋手无钱。俺打算废田两千亩,广种棉麻,男耕女织,多余的粮食到山寨兑木、换瓦。”

    梧桐寨、辰子寨、莲塘寨、洲头寨……7州19县大大小小六十几个山寨的守将都说粮食太多了,穿的、用的、耍的少了。

    义区富足了,才有力量抗金反官府。杨幺连连点头,叫人另写皇榜,布告四乡:

    山野草泽各有差,宜种宜养当好家。

    男女老少自有业,设坊设场样样抓。

    衣食住行花样新,兵精将强威风大。

    用粮依旧八合米,备而无患打天下。

    榜文一张贴,轰动了义区,山野里以农桑为本,水泽内以网罟为业,作坊煮酒熬糖,工场打船造车。

    杨幺在总寨河滩领头结网捕鱼,沿河上下几十里,到处铺竹垫摊晒鱼虾。

    腊月,山寨寨主报桑麻牛羊丰收,水泽守将说虾鱼莲藕高产,集市头领夸酒醋布帛兴旺。杨幺一到山寨,义军爷儿打起三棒鼓,唱起地花鼓,沿路燃鞭点炮像煮粥;一到集市,义军爷儿踩起高跷踢着球,吹起唢呐放花灯……

    不久,杨幺又点了两万精兵强将,御驾亲征公安、石首,斩断金国和伪齐进攻洞庭湖的通路,吓得敌人退到襄樊,再也不敢下洞庭湖了。

    杨幺领导洞庭湖区农民起义七八年,无论打仗生产,不分前线后方,男女老少每天都保证有八合米吃,穿的、住的都好起来了。

    后来,起义不幸失败,宋军将座座寨子烧光,宋朝地方官府又收回了义军的田产。八百里洞庭糟蹋得不像样子了。但是后人们永远记得杨幺的功绩。这“你还有八合米吃”便成了俗话。

    杨幺的故事,与洞庭湖区众多的地名相连:

    如汉寿县的杨旗嘴、双板桥、宝台村、天鹅凼、黄诚港、太子庵、白马村、走(宰)马堤、洗马汊、晒袍嘴、先锋村、太子庙等五十余处,其他市县如:子母城、万子湖、晒头口、撂刀口、更鼓台、炮台、水师八卦阵、血湖场、天鹅凼、半边甲、金盆桥等,均与杨幺当年生产、战斗有关。

    下面,就是一些与当地地名相联系的杨幺故事:

    起义士兵大多数是贫苦渔民,因被官府压迫相聚造反。为准备和官军作持久战,杨幺的母亲招集当地农民,在沅江县黄茅洲东北角上筑了一座城池,非常坚固。城筑成后,众人要取一个名字,杨幺的母亲想,现在是儿子当权,母亲虽参与决策,毕竟是儿子出头的事,于是决定叫子母城。子母城以子在母先,故大小颠倒了。修成后,义军越来越不景气,而官军则越来越多,杨幺兵力不敌官军,决定避实击虚。他派部将张彪去敌人后方。一天,张彪带人马来到沅江与资江相汇处一条小河边,因一时找不到渡船,只好在此扎营,准备第二天设法过河。不想第二天起来一看,这条小河一夜之间干涸,张彪率军顺顺当当过了河。张彪宿营的地方,现在叫“张家塞”,而那条一夜之间干涸的港,现在叫“干(甘)溪港”。

    张彪带的人马,后来中了官军的埋伏,一万义兵被困在湖洲的芦苇荡中,被官兵放火烧死。这一万多人殉难的地方,叫做“万子湖”。

    杨幺自带残部,与官兵苦斗,终被官军杀败。他率手下几十个亲兵向西北方向逃跑,刚跑不过几里,后面追兵逼近。他的亲兵手中推着车子,车子装着义军最后一点粮饷。眼看追兵越来越近,只好将手中车子丢弃,丢车的地方,现在叫“车洲”。杨幺最后逃到湘阴西北面的青山,来到一处地方,正要策马过河,问当地渔民,这叫什么地方,渔民回答:“这是犬口。”杨幺一听,知情不妙,因杨与羊谐音,羊入犬口,必死无疑。恰好这时官军的大将牛皋赶到,杨幺一见,将手中铁叉一抛,拔剑自刎了。

    杨幺抛铁叉的地方,现在叫“铁叉湖”。官军见杨幺已死,就割下他的头颅示众,这头颅在湘阴南湖垸北与益阳交界的资江南岸处挂了三天,故此处地名叫“晒头”,晒与赛同音,现在这里就叫“赛头口”了。后来还是杨幺的部下偷了这头颅给埋了,埋头的地方在青山岛下山村,小地名叫“杨幺头”。

    汉寿杨幺故事是洞庭湖区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幺起义,拒金兵,制流寇,抗官府,卫境保民,等贵贱,均贫富,发展生产,保障人民生活,这些事迹,都形成故事,开始流传。不久有鼎澧逸民取故事中的一部分改写成《杨幺事迹》,岳飞之孙岳珂又改写入《金陀粹编》,在杨幺牺牲八十余年后又有一塾师写入《钟相、杨幺轶事》,基本上保留了故事的主体,但也有许多受时代局限的负面之词。而在汉寿,民间则有起义者后代及杨幺亲属的口述,多为缅怀农民领袖杨幺的英雄故事。

    杨幺故事反映了杨幺生活、战斗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迫使杨幺揭竿而起,从而掀起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震慑了外族入侵者,不敢饮马洞庭;打击了南宋封建统治阶级;发展了农业生产,保障了人民生活。它的主要人物为杨幺,重要人物有祝夫人、刘衡、高癞、杨二胡、吴幺郎等,反面人物有孔彦舟、程昌寓、黄左等。

    关于杨幺故事,还有“杨幺求学”、“七星堆”、“皇鸟”、“杨幺造鳅船”、“蚊香的来历”、“状元鱼”、“杨旗毁诏斩宋使”等。

    与杨幺故事同时形成的还有歌谣、谚语、俗语,后来都影响了文人创作,如《说岳全传》、《洞庭英雄》、《百侠闹江南》、《卷旗花》等;也进入了民间艺人的说书、渔歌、三棒鼓。近些年来,《民间文学》、《儿童文学》、《民俗》、《楚风》等书刊及省市广播电视台公开发表近50则,现存故事达百余则。

    杨幺故事自南宋形成以来,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经过元、明、清、民国的发展,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产生的必然性和演变的规律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深,反抗越烈。杨幺故事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当元、明、清、民国的统治者“开明时期”,国家一度昌盛,人民生活好转,杨幺故事则少有口述,否则,口述者众多,流布地区更广。在传承中当然有了变异。

    第二,思想性。杨幺故事所述内容为反封建、御外侮,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建立和平家园,歌颂杨幺及其领导下的洞庭湖区劳动人民不畏强敌、勇于斗争、同甘共苦、自由平等、互助互济的精神;揭露南宋以赵构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横征暴敛的罪恶。

    第三,艺术性。杨幺故事是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故事的奇珍,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句式简短,口语方言,言洞庭之人,述洞庭之事,说洞庭之物,融洞庭民俗风情,含洞庭歌谣谚语,异彩纷呈,为广大民众喜说爱听。

    第四,易学易讲。杨幺故事无需专门从师,全凭先人口授,通俗易懂易记。无论在军营、课堂、娱乐场所、车站、码头、休闲地方,均可讲述。

    杨幺的故事是南宋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画卷,是各类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含量之大、流传之广、影响之深,都远远超过其他故事。

    杨幺民间故事的价值:

    首先,它的历史真实,源远流长。在杨幺起义的岁月里,便留下了许多佳话,失败后更为后人留恋缅怀,因而故事广为流传。对人民起义领袖,正史不会有正面的描述,而民间的故事对杨幺出生至失败牺牲的人生轨迹,少有遗漏。杨幺故事较全面地记录了整个农民起义的过程,其主要事件、重大战役及其参与者,事件与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均无讹,许多可作信史,弥补了史载之不足。如“柳林嘴杨幺首义”、“杨旗嘴的来由”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其次,杨幺故事中的“鼎口大捷”、“阳武口大捷”等所反映出的“坚壁清野”、“诱敌深入”、“请君入瓮”、“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蓄精养锐”、“空城计”、“连环计”、“激将法”、“奇袭法”等,无不体现了杨幺及其将领的军事才能,可供当代军事家借鉴。

    其三,杨幺故事中无论领袖杨幺、义军士兵均称“爷儿”,义区人民无论官兵男女老幼,“每人每天八合米”,“杨幺妻子祝夫人看望月婆子(产妇)”,“杨幺抚慰败将”等故事,反映出农民的一种平等、和谐的社会理想;在杨幺“修宝台山”故事中兴修堰坝水闸、植树防风浪、围堤湖人工养殖鲫鱼等,都反映发展了当时的生产;在“高宣造车船”、“杨幺造鳅船”等故事中,这些船只除用于战争,也用于水运;在杨幺故事中的“送粥米”、“做粑粑”、“做蚊香”、“划船比赛”、“抵劲”等民俗,都为我们认识当时洞庭湖地区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最好的文化遗产。

    其四,杨幺故事情节完整。每个故事都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如“皇鸟”),人物形象鲜明(如“七星堆”中的杨幺音容气度,飒爽英姿跃然纸上)、语言大众化、地方化(每篇故事都运用汉寿口语、方言,如“冇得”、“何个”、“搞么得”、“一疋白布长”等),为后来的文人创作提供了经验。且民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语言简洁明快,方言生动活泼,意味深长,为人们津津乐道。它既可作为教材在课堂讲述,又可作为谈资在人群中讲述,寓教于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五,杨幺的故事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008年,杨幺的民间故事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汉寿县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