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屈原传说
屈原传说
    屈原的传说在岳阳汨罗市广为流传。

    屈原,名平,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与楚王室同宗。约在公元前340年生于今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殁于公元前278年。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楚怀王赏识和信任,年轻时即委以“左徒”要职。他立志改革朝政,联齐抗秦,振兴楚国,进而统一中国,因而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遭谗被逐放江南,经过长期的辗转流徙,约于公元前287年来到汨罗江畔定居,先居南阳里,后迁玉笥山。

    汨罗江中下游的两岸,是屈原晚年生活、创作和殉国的地方,这里江北是连绵起伏的丘陵,江南是一小片平原,总面积约100余平方公里。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来这些故事口口相承,代代流传,从未间断,形成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故事从內容上可分为:

    1.屈原生前的故事:如“游罗城”、“南阳庙”、“月亮光光”等反映了屈原与百姓水乳交融的关系。“玉水清清好濯缨”、“独醒亭前遇渔父”、“一卷《离骚》山鬼哭”、“桃花洞内赋诗文”等反映了屈原独立不羁、洁身自好、忧国爱民、感天地泣鬼神的精神。

    如“月亮光光”记述了这样一则传说:

    一年雨水节过后,一连两个多月不曾出过太阳,白天还只是小雨淅淅沥沥,一到夜晚便大雨滂沱,瓢泼盆倾。汨罗江的水位一天比一天增高,浑浊的江面上漂着屋梁、器具和浸泡得既胀且白的人畜尸体。翁家洲的百姓人人提心吊胆,个个在刀刃上过日子,他们急着把家中的老与少转移到安全的亲朋家栖身,有的竟把畜禽杀尽吃光,只等有朝一日葬身鱼腹。

    一天午后,气温骤然升高,闷热异常,空中无一丝风,万物似处蒸笼之中。不久,漆黑的乌云重重地压了下来,大地好像被一口其大无比的黑锅罩得严严实实。半夜子时,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过后,就是一串炸雷落地。与之相伴的是狂风大作,鞭杆子雨直刺恶压。雨借风势,将这黑暗的世界搅个天翻天覆。不久,山洪暴发,泥沙俱下,千支万派汇于汨罗江,江岸崩溃,堤防坍塌,洪水淹没吞噬了翁家洲。百姓们喊爹叫娘,纷纷爬上小船,冒雨摸黑转移逃命。然而,哪里转,何处逃呢?慌急慌忙中有人主张上清凉山,翁老汉说:“那里地势亦不太高,还是奔河对岸,到玉笥山去,哪怕齐天大水也无妨。”在翁老汉的倡议和带领下,二三十只小船借着闪电的光亮,逆风顶浪向斜对岸划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来到了玉笥山下。这时,翁家洲已成了汪洋泽国,洪水开始包围清凉山……

    正当此时,翁老汉站在玉笥山下,猛然发现对岸的清凉山上有一团忽隐忽现的火光。他眯起老花的双眼望了望,惊慌地拍着屁股对身边的乡亲们说:“该死!我们把三闾大夫给丢了!他老夫子一定还在写诗,你们看,那不是他房里的灯光吗?”

    一个后生听了,一边往山下奔,一边对大家说:“你们还愣着干什么?快划船过去,把他老人家接过来!快,快!”

    听说去接三闾大夫,众人真是一呼百应,青年后生们争先恐后。他们奔下山去,划着五条小船,拼着性命返回对岸,奔向清凉山。风愈刮愈大,雨愈下愈猛,浪愈涌愈高,五只小船在汨罗江内犹似五个蛋壳,五片秋叶,随波漂流,一会被推到了浪峰,一会儿又被埋进了波谷,雨鞭劈头盖脑地拼命抽打,青年后生们全都变成了落汤鸡。汨罗江上的儿女,都是戏水的泥鳅,他们顶风冒雨,两眼死死盯着清凉山上的灯光,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才把船划到了对岸。

    众青年将船泊好以后,走上岸来,直奔南阳庙。果然,三闾大夫正在全神贯注地写作诗文,大水就要漫上屋门外的台阶了,他却全然不知。闯进庙来的小伙子们异口同声地喊道:“屈大夫,大水就要封门了,请您快快跟我们上船走吧!”屈原仿佛刚从梦中醒来,“啊”了一声,不慌不忙地说:“还有几句尚未写就,请众位稍等片刻。”说完,又伏案疾书起来。

    其时,屈原的随从十数人早已来到南阳庙居住,大家纷纷收拾行囊包裹,更多的则是大夫的书籍简牍,还有那匹白马,也被赶上了船。五条小船排成一只燕子形,有头有尾,有身有翅,屈原乘坐的那只居其中,其他四只起领头和护卫的作用,向着北岸奋力划去。后生们轮流着赤膊划桨摇橹,划着,摇着,空中没有了闪电和雷声,只有肆虐狂暴的风和雨,船只在激流中迷失了方向,队形已被冲散,一只只小船孤零零地在浊浪中旋转。正当此时,突然一声炸雷,震得山摇地动,江水翻转。这万钧雷霆将密布于空中的乌云震得七零八落,败军似的拼命逃窜,刹那间便逃得无影无踪,干干净净。连月阴雨,人们竟忘记了初一十五,乌云既散,陡然天晴月朗,划船的后生们惊得目瞪口呆。一个后生说:“吉人自有天相,这是三闾大夫忧国忧民之情感动了月婆婆呀!”另一个青年对屈原说:“难怪翁老汉说大夫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看来千真万确,半点不假!”

    屈原和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圆圆的月亮在蓝天上缓缓移动,五只小船在江面上疾驰如箭,后生们一边荡桨,一边唱着即兴编成的歌谣:

    月亮光光,照我渡江,漫江大水,莫淹忠良。

    大水茫茫,来自平江,淹死昏王,莫淹忠良。

    大水茫茫,淹死奸党,猫狸戴孝,老鼠烧香。

    月亮光光,照我渡江,救出忠良,天久地长!

    ……

    屈原等人被渔民后生们渡过江去,刚刚靠船上岸,月亮霎时不见了,天地间依然被悬釜般的黑暗笼罩着,风雨如磐,比先前更狂暴,更凶猛。从此,《月亮光光》便一直流传下来,成为汨罗江畔百姓世代传唱的最受欢迎的古老歌谣。

    2.与屈原有关的地名的故事。如“天降玉笥以名山”、“黄狗恋坡殉主人”等,反映了后人对屈原的怀念。

    如玉笥八景都与屈原的传说有关。玉笥八景分别是骚台、濯缨桥、独醒亭、桃花洞、寿星台、望爷墩、绣花墩、剪刀池。前5景与屈原有关,后3景与屈原的女儿有关。

骚台位于山右侧,建于屈子祠移建时。相传屈原的辉煌不朽诗篇《离骚》、《九歌》、《怀沙》等即写成于此地,故称“骚台”。濯缨桥位于骚台南,横跨在玉水上,亦建于清乾隆年间。桥为石拱桥,呈八字形,相传被放逐的屈原,常跑到此桥下的玉水中,洗濯冠缨,荡涤尘垢,故称濯缨桥。独醒亭位于汨罗江畔,紧靠渡口,亦称渡船亭,相传当年屈原即在此地与渔父对话,并留下“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名言,故清人于乾隆年间建此亭时,便以“独醒”命名。桃花洞是个土洞,位于山麓,洞内凉爽宜人,相传屈原在盛夏酷暑时,常来此洞读书养性,赋诗明志;寿星台亦在山下,清乾隆年间建,相传屈原遭谗被逐后,当地父老为之不平,于是,每逢正月二十一日屈原生日,都在此地载歌载舞,演戏娱乐,祝愿他长寿,故称寿星台。

    望爷墩、绣花墩、剪刀池三景,也位于山下。相传屈原自沉汨罗江后,它们分别是屈原之女为父招魂处、为父绣像处、为父自刎处。

    3.有关龙舟和端午民俗的故事。如“汨罗龙舟凤尾的由来”、“粽子为何用五彩丝系缚”、“汨罗江上水倒流”、“金棺自有天神护”等反映人们抢救屈原,为保屈原遗体完整的急迫心情和决心。

    4.有关女媭的故事。如“望爷墩上望父归”、“绣花墩上绣父容”、“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冠”、“女媭兜土葬爷坟”等,折射出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与崇敬。

    “女媭兜土葬爷坟”的传说:屈原投江后,头部被鱼蚀去一半,屈原的女儿女媭为其配上半边金头,为防盗墓,故筑疑冢。女媭日夜以罗裙兜土筑坟,感动天神,天神即派土地神以赶山杖驱土,一夜筑成12座疑冢。12座疑冢散布于约2平方公里的山丘上,均为五花土夯筑。如今,尤以范家园镇永青村赵家冲一座疑冢最为突出,形如小丘,高约6.5米,封土堆底直径40米,同治六年(1867)刊立石碑,上刻“故楚三闾大夫之墓”。

    5.有关凭吊和祭祀屈原的故事。“汨罗江畔招诗魂”、“至今无草长江潭”等说的是屈原的学生宋玉、景差及司马迁亲临汨罗凭吊屈原的事,“文章会”说的是后人以诗文凭吊纪念屈原的一个群众社团的故事,“贪官‘祭’屈”说的是贪官借祭屈鱼肉百姓被百姓智惩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汨罗人民千百年来千锤百炼,逐步完善而流传下来的文化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故事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疾恶如仇、勇于改革、锐意进取,但最终被黑暗吞噬的屈原形象,这个形象是汨罗人民的偶像。

    在岳阳,屈原的传说在民间和历史文献中有多种多样的流传形式。如:在夏日纳凉的禾场和冬日取暖的火炉旁,老人以口述的形式讲说;在课堂、私塾,由先生、老师对学生讲述;在民间婚丧庆典中,以对歌的形式一问一答。在历史文献中有记载,如南朝宋宗懔的《续齐谐记》、吴均的《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唐沈亚之的《屈原外传》、《湘阴县志》,以及一些历史碑刻等均有零星收录。

    屈原的故事是在两千多年前形成的,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由无数劳动人民搜集、整理、完善、充实、提炼而成为一部宝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因而,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文学价值。屈原的故事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是全体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成果,因此语言精练、便于口述、用词通俗、方言丰富、感情浓烈、爱憎分明、形象丰满、跃然口中,很多故事的原型不过数十字至多数百字便表达得淋漓尽致,值得后世文学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第二,历史价值。屈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但正史记载非常简略,仅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此传留给后世许多空白,成为不解的历史之谜。我们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窥探到许多历史真实,破解历史之谜,填补正史之不足,比如屈原来到汨罗的季节,投江殉国的具体时间等。

    第三,科研价值。可分为故事本身的研究和其他研究,故事本身的研究如屈原墓十二疑冢及其故事的形成,刘石林曾作过研究,撰写了论文《屈原墓位置何在》,发表于《求索》1987年第3期。对于女媭故事的研究,刘石林曾撰写了论文《女媭考》,发表于《求索》1990年第1期。著名作家张永枚搜集了不同的版本,他认为女媭不是屈原的女儿,而是屈原的情人,并撰文发表于广东一刊物并收入《汨罗江畔屈子祠》一书。刘石林撰写的论文《天问作于汨罗说》,运用屈原的故事“桃花洞里赋诗文”论证屈原的《天问》作于汨罗,发表于《职大学报》2007年第3期,并收入《中国楚辞学》第八辑。总之,屈原的故事对研究屈原的作品及其历史极具参考价值。

    第四,教育价值。屈原的故事反映了屈原忧国爱民、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体现了屈原与人民群众鱼水般的关系,塑造了一个完美高大的历史人物形象,历来是汨罗人民学习的楷模。

    2008年,屈原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汨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