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常德刘海砍樵传说
常德刘海砍樵传说
  刘海砍樵传说是有国内外影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中国优秀民间口头文学作品。

常德刘海砍樵传说,诞生于常德市武陵区,在武陵区(原常德市)、鼎城区(原常德县)广为流传,同时在常德市属的桃源、汉寿、安乡、临澧、澧县、津市、石门及洞庭湖周边区域亦有影响。

常德市武陵区历代建有善卷坛、子胥亭、楚王墓、三闾祠、招屈亭、春申君墓,有玄妙观、报恩观、太和观、乾明寺、大善寺、万缘寺等道观名刹,有与传说相关的地名、遗址和古迹如丝瓜井、刘海庙、蟾泉寺等。

武陵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劳作,繁衍生息。其后人“勤于耕织”、“渔业山伐”,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在劳动人民中口耳相传的大量口头民间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故事中有不少宗教信仰、民俗民情以及鬼狐精怪的内容,其中就有人狐相恋的民间传说。

有关资料显示,刘海砍樵传说的成型,与北宋时道教北全真派五祖之一的刘海蟾有关。《列仙全卷》卷七载:“刘玄英,号海蟾子,初名操。”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卷二记载:“海蟾子,姓刘名昭远。”清代瞿灏《通俗编》(《丛书集成新编》)卷一记载:“刘玄英,号海蟾子……今俗呼刘海。”由此可见,刘海戏蟾乃刘海蟾之讹传。刘海蟾是否到过常德,无考。但其第五代弟子,南宋时的道士白玉蟾不仅到过常德,而且在常德生活过一段时间。明《嘉靖常德府志》记载:白玉蟾“尝息静于报恩观,夏月间,池内蛙声聒噪,画瓦符投入,蛙竟绕池而不敢入。”白玉蟾为宣传道教,在¶本地以前人狐相恋的传说中,增添了道教的内容。

明、清两朝,常德刘海砍樵传说继续发展和流传。到清代中叶,已形成了现在仍在流传的刘海砍樵传说的主要版本,其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市民文化融会一起,受到人们的喜爱。其时,常德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城市居民大量增加,多种戏曲和表演说唱艺术以及民间故事传说不仅在常德生根开花,而且趋于成熟。表现在刘海砍樵传说中,则有了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以及喜剧因素和大团圆结局,结构日臻完美,人物形象日臻丰满,成为湖南民间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19世纪末,经民间艺人改编成花鼓戏《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后,先在洞庭湖区,后至全省各地流传。1978年,花鼓戏《刘海砍樵》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1984年与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先后两次演唱《刘海砍樵》片断,《刘海砍樵》在全国开始有广泛影响。1983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应邀赴美国演出《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传说流传到海外。

常德刘海砍樵传说有着多种版本,其内容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武陵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刘海砍樵传说,其基本内容如下:

从前,在常德城内的丝瓜井畔,住着刘海母子。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双眼。刘海成人后,勤劳憨厚善良,事母至孝。每天都上山砍柴卖,以奉养老母。因家贫,未娶妻室。

刘海砍柴的地方,在现今常德城内的大高山街、小高山街一带。相传那一带以前都是山,有大高山、小高山之分。山上有一狐狸精,修炼多年,已成半仙之体。她炼得一颗宝珠,含在口里,可化身人形。她取名胡秀英,因在姐妹中排行第九,又叫胡九妹。胡九妹看见刘海人品好,就爱上了刘海,于是,暗中帮助刘海砍柴。有一天,刘海砍柴后回家,胡九妹在路上拦住了刘海,说要嫁给他。刘海听后忙说:“大姐(常德有称陌生年轻女子为大姐的叫法,以示尊重),我屋里很穷,又有一个瞎子老母要奉养,还怎么养得起你呢?”胡九妹讲:“我么得(常德话,“什么”的意思)苦都不怕,就是要和你成亲。”刘海只好说:“我回去问问母亲,母亲同意了,我再来接你。”说完,急急忙忙走了。胡九妹知道刘海想走就是想躲开她,就使法使刘海走不动,又对刘海说:“我不嫌弃你,你还嫌弃我?”刘海见胡九妹一片真心,只好答应带她回家。

回到家后,刘海告知母亲。母亲很欢喜,要刘海置办酒菜和香、烛等一些东西办婚事。刘海就到鸡鹅巷那里去买东西。鸡鹅巷在城中心,那里是个集市,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罗汉,其中,十罗汉带着一帮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之体。如能得到胡九妹的宝珠,就可飞升成仙。十罗汉从刘海那里得知胡九妹要与刘海成婚的消息后,遂起了歹心。一天,他找到胡九妹,先是花言巧语,后是动手动脚,抢走了胡九妹的宝珠。

胡九妹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没奈何,只好向刘海说出真相。刘海知情后,没有怪罪胡九妹,而是拿起家里的石斧(石斧其实也成精了,叫斧头神),去与十罗汉搏斗。在胡九妹姐姐与斧头神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十罗汉,用石斧砍开十罗汉的脑壳,拿出那串金钱。刘海又拿着那串金钱,到丝瓜井去钓金蟾,金蟾是十罗汉的弟子,刘海把它们一一打败。

刘海砍樵的另一种版本为:

从前,小高山街、大高山街一带都是山。山下住着母子俩,儿子刘海是个孝子,为人忠厚老实,他每天上山砍柴,供养老母。

山上有一个狐狸精,修炼多年。她要成仙,就要先变成人体,要变成人体就要跟个男人后才能变。狐狸精看中了刘海。

一天晚上,高山尾头大善寺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报梦给樵夫刘海:“你和那个狐狸精成婚可以,她有一个宝,是一根金线,这根金线你得到了,狐狸精就不能返还原形。”

狐狸精和刘海成婚后,一天晚上,刘海把那根金线拿到了。狐狸精晓得刘海识破秘密了,自己成不了仙了,但这秘密只有那对石狮子晓得,肯定是那石狮子告诉刘海的。狐狸精想,既然是这么个情况,我就让刘海成一个整神仙。狐狸精就告诉刘海,要他用斧头把她的脑壳劈破,里面有七个金钱,用那根金线把金钱穿起来,到丝瓜井里钓金蟾,这个金蟾只有三条腿,也是一个宝,踩到金蟾上就可以登天成仙了。后来,刘海照狐狸精讲的那么做了,真的上天当了神仙。

刘海砍樵传说还有一种版本:

刘海与胡大姐成亲以后,刘海的师父,也就是他与胡大姐成婚时搭灶用的四块石头(四罗汉的化身),是一个不通人间世情的道仙。他见自己的徒弟与一个妖仙成了亲,就想方设法要把他俩拆散。

有一天,四罗汉装着肚子疼,呕了起来,呕了很久,才吐出一粒圆宝珠,他叫刘海吞下去。刘海起初不肯,后来在师父的逼迫下,才吞了下去。吞了这粒宝珠,刘海便成了仙。胡大姐见刘海成了仙,心想自己再也不能和他结为夫妻了,就问刘海:“是哪个让你成仙的?”刘海是个直性子,就把四罗汉如何叫他成仙的经过告诉了胡大姐。胡大姐听了之后,很气愤,就要报复四罗汉,就对刘海说:“你师父是个妖道,你快把他杀了,要不,你就活不下去了。”刘海听了,吓得要死,过了一会儿,才对胡大姐说:“这个……我怎么办呢?”胡大姐就说:“你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将他的脑壳用斧头劈开,里面有三个方眼金钱。你就用这三个金钱到井里去钓蟾。”刘海照她的话做了,用斧头劈开四罗汉的脑壳,得到了那三个金钱。他就用金钱到井里去钓蟾。结果,蟾没有钓到,金钱也掉到井底下不见了。后来,刘海和胡大姐到东方蓬莱仙境去了。那掉在井里的三个金钱却变成了三根金丝瓜,那以后,人们都叫这口井为“丝瓜井”。

后两个版本可能是刘海砍樵传说的原始形态,而第一个版本可能是这两个版本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由人们不断加工创造,不断完善的结果。

常德的民间口头文学有许多,而常德刘海砍樵传说最具代表性。在常德刘海砍樵传说中,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不仅代表了湖南民间口头文学的最高水平,也堪称中国民间口头文学的珍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海砍樵传说具有自身杰出的价值:

刘海砍樵传说在常德发生、流传,客观上反映出在一定历史阶段中,常德人民的生存状态、生活心理及民俗民情,是我们认识常德旧时面貌的不可多得的历史形象资料。

刘海砍樵传说的主人公樵夫刘海和狐仙胡九妹身上勤劳、善良、朴实、孝顺等美德及不惧邪恶,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不仅是常德本土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海砍樵传说已经流传了近千年,而且还将流传下去,其间经过民众集体性的再创作,使其日趋完美,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这种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将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刘海砍樵传说中,人物形象丰满,人物个性鲜明,主题思想积极,有感人的细节描写,有人物的内心刻画,有完整的结构,堪称中国民间口头文学的代表作,不仅深受普通民众所喜爱,也受到其他艺术门类艺术家的喜欢。它先后改编成常德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歌舞剧、湘剧、电影,并受到群众的欢迎。这一湖南民间口头文学珍品,代表了湖南民间口头文学的最高水平,为其他艺术提供了再创作的源泉,这是刘海砍樵传说在文学艺术上的价值。

2006年,刘海砍樵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常德市武陵区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