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苗族古老话
苗族古老话
  苗族的《古老话》是我国著名的一部长篇古歌,从古至今在湘西苗族民间广泛流传,花垣县是流传的主要区域。《古老话》篇幅宏大,气势磅礴,内容丰富。诗中涉及自然万物的起源、人类繁衍、苗族历史、民间文化、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具有历史、生态、民族、民俗等多学科价值,是研究苗族历史的“活化石”,是苗族人民生活的“大百科全书”。

《古老话》运用最具特色的民族语言为材料,详实地记载苗族人民认识世界、顺应自然、艰苦奋斗的历史。现今流传于湘西民间的版本多达20余种,整部长诗篇幅究竟有多长,现已无法统计。

历史上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古老话》靠口传心授,人们在传承过程中既有不经意的筛选与失落,同时又有不断的加工和充实。这种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变异,形成了当今各种版本、总体风貌未变,而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大格局。

    花垣县先秦时期属楚国的黔中地,秦代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唐属溪州,宋属辰州泸溪郡,元代划分为六里苗地,清雍正八年(1730)设六里同知,十年(1732)改六里为永绥厅,民国二年(1931)废厅为永绥县。1953年改为花垣县,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是苗人世居的土地,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8.6%,为苗族聚居县之首。

    由于上述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一些苗族古老的祭祀仪式得以保存。而这些传统仪式正是《古老话》生存的载体,这样,作为民间文学的《古老话》才从古流传至今。

    在苗人举行的最古朴的祭祀仪式“椎牛”的前一天晚上,新郎要请“后辈亲”(舅方亲属)登上火塘,吟诵《开天立地篇》和《前朝篇》以及《后换篇》的《仡索》、《仡本》、《巴龙奶龙》;在苗族另一大祭祀仪式“接龙仪典”中,巫师要唱《后换篇》中的《接龙词》。在苗族青年举行隆重的婚礼时,也要请“讲古”的老师傅吟诵《古老话》中的《开天立地篇》和《前朝篇》中的《亲言姻语》;在丧葬礼仪中同样离不开它,在丧礼开始的第一天晚上,“后辈亲”向丧家要“火把”,丧家需要请讲古师傅帮助“说理”(用古老的形式传诵古代礼仪),在“说理”过程中,同样要吟诵《前朝篇》和《后换篇》中的《奶夔玛媾》、《亲言姻语》、《说火把》。总之,苗族的婚丧喜庆,处处离不开《古老话》。正因为如此,《古老话》得以流传千古,历世不衰。

    至今,在湘西花垣县的猫儿、龙潭、吉卫、麻栗场、排碧、董马库、排料、长乐等乡镇,《古老话》的吟诵与传承,都有一定的规模。

    “古老话”,苗语直译成汉语即“话古话老”。在苗语东部方言中,“古老话”在各地又称“都果都约”、“都部都娘”或“都奶都玛”等。苗语中的“都”就是“话”的意思,“果约”是“老”的意思,“部”即“祖父”,“娘”即“祖母”,“奶”即“妈”,“玛”即“爸”的意思;而“果、约、部、娘、奶、玛”都喻为古老之意,讲古老,话往事。由于苗族长期居住分散,同一母语在不同地域均有不同的方言,但表示的意思完全相同。

    由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龙炳文、龙秀祥等整理译注,岳麓书社出版的苗族古籍《古老话》,全书共472页,34万字。该书搜集整理长诗达12000余行。这部古籍资料采集地为苗语东部方言区内的苗族聚居区——花垣,是根据苗族古老话传诵大师龙玉六老人吟诵而记录、整理,并翻译成的。

    全书基本内容分为《开天立地篇》、《前朝篇》和《后换篇》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天立地篇》,由《濮斗娘柔》组成;

    第二部分《前朝篇》,由《奶夔玛媾》和《亲言姻语》两篇组成;

    第三部分《后换篇》,由《仡戎仡夔》、《仡索》、《仡本》、《巴龙奶龙》、《接龙》、《说火把》、《事物生成共源根》、《上天门》、《仡输》九篇组成。

    《开天立地篇》只有《濮斗娘柔》一章。濮斗和娘柔,苗语译音,他们是人类的男女始祖。这一篇主要讲述苗人所认识的“创世纪”的全过程:

    古时候,天连着地,地连着天,黑沉沉,灰蒙蒙,万事万物空白一片。传说中苗族祖先盘古来开天,另一位祖先南火来立地。于是天上出现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上生成了山川、河流、飞禽、走兽、海豹、鱼虾。由于刚开天立地,12个火辣辣的太阳一起出,12个明晃晃的月亮一起亮,大地上花草树木化成灰烬。“高山烧空,悬岩烧熔”,人间面临一场劫难。勇敢的苗人祖先南火下令仡射射日,仡箭射月,天上只留太阳、月亮各一个,分白天、晚上轮流出来;月亮行满一轮(圆一次)为一月,走12轮为一年。南火来分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寒暑有别。但是好景不长,天崩地裂;于是盘古移土填地,南火炼石补天;先后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共12种动物前来相助。为了纪念它们,就把这些动物命名为时辰的代名词,12生肖由此而产生。12种动物轮满算一天,历法出现。然后又开始造山岭、坪坝、金山、银山;又造了飞禽走兽和昆虫鱼虾。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苗族祖先造出了一把秤,既称日月,又称河流山川。最后人类产生。

    《前朝篇》有《奶夔玛媾》、《亲言姻语》两个章节,是《古老话》的第二部分。

    《奶夔玛媾》:奶夔、玛媾是苗人祖先的名字,奶夔被认为是苗族母系社会头人,玛媾被认为是父系社会头人。这一篇讲的是氏族、部族的形成和演变,母系社会的瓦解与父系社会的确立与发展,氏族、部族之间的战争与迁徙,以及苗族舞蹈产生等重大历史事件。

    《亲言姻语》:这篇为苗族婚姻史话。讲的是血缘婚向族外婚、群婚制向对偶婚制的完成阶段,这一阶段逐步形成了苗族的婚族谱系与各支系的繁衍与发展。《亲言姻语》实际上就是叙述苗族的氏族谱系。通过《亲言姻语》的传颂,形成了苗族最早的一部“婚姻法”。同时也包括农业法、卫生法。每当湘西苗族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双方分别挑选最能言善辩的礼郎为各自发言人,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讲述盘古开天地,盘问谁人推算良缘佳期,谁人发明婚姻。能说会道的苗家礼郎在四乡八寨亲戚中传诵《亲言姻语》。

    《后换篇》有九个章节,内容较多。

    《仡戎仡夔》:仡戎、仡夔均为苗族先人名。这篇主要讲述仡戎、仡夔家族兴旺,为了征服自然、保卫家园,他们发出了“人在世上,要找兵器”,“立身凡间,要有本领”的呐喊。于是找来凿子凿,用斧头砍,一件件兵器造出来了。他们请来了苗族制鼓大师、绷鼓大王和铸锣大王,苗鼓和大锣也诞生了。他们又成功地抵御了豆菜和王嫡的进攻,于是外族又和他们讲和,共同经营这片土地。他们拿来金圈、银圈赔情,拿来300两净金谢罪,大家成为好兄弟,“吃要吃饱,喝要大醉”。他们立下一系列规矩:“不准强凌弱,不准众欺寡,不准亏待小家小族,不准亏待贫寒孤寡。”不准破口骂娘,不准人后拨弄是非,不准乱伐树木,不准踏坏青苗,管好病魔,不乱害人。从此苗人“做发做旺,生男育女。谷子丰收,吃一仓储九仓,小米丰收,吃一堆积九堆。吃不完留给后代,吃不尽储给儿孙”。代代相传,相沿成习。

    《仡索》:仡索,苗人祖先,又称“大索”或“仡夔”,是第一个降伏夔兽的人。

    这篇主要讲述苗族原始先民七兄弟逐鹿中原,战败举族南迁的悲壮情景。在苗族史中,“仡索”是一位提倡农业的“神农”。他掌管天事,苗人认为他就是雷公。长诗用一定篇幅突出地讲了天地创立,日月星辰、大地万物形成,最后繁衍人类的过程。由于人口不断增长,部落间相互发生战争。当战争失败,他们举族南迁,开始新的生活。

    《仡本》:仡本与仡索是两兄弟,也是苗人的祖先。这篇古老话讲述了惊心动魄的洪水神话故事。

    仡索掌管天上的风、雨、雷、电,仡本专门负责人间黎民繁衍禽畜和五谷生长。由于不和,兄弟俩翻脸,仡索利用蜈蚣征战,被仡本用雄鸡击败;仡索天旱三年,仡本巧施克计。他俩针锋相对,最后仡索想用雷电劈死仡本,不料中了仡本的计,被囚禁于仓内。仡本的两个小孩经不住仡索苦苦哀求,给他喂猪的潲水,又送颗熄炭。仡索借助潲水喷出雾气,又把热炭吹燃成火,于是他的功力得到发挥,劈开了谷仓,毁灭性的滔天洪水席卷着大地,人间的一切葬送于这场洪水。

    仡索曾把两粒种子交给两位小孩,一夜之间种子发芽,长出一个巨大的瓜,两兄妹坐在瓜里,躲过劫难。仡索在洪水面前毫不畏惧,他又张弓搭箭,射破了金炉,炉火熄灭,拾到金棒,用金棒东飞西舞,消除洪水,人间又恢复往日的平静。双方奋战九年后谁也难取得最后的胜利,各自忙于自己分内的事,从此又过太平日子。

    《巴龙奶龙》:巴龙、奶龙,苗族人名,两人既是兄妹,又为夫妻。

    本篇讲述了兄妹成亲的艰难历程。当滔天的洪水退去后人间的生物全部死光,聪明的妹妹奶龙不断追求,终于与哥哥成亲,延续了人类。这个兄妹成婚的故事,在很多民族中都有广泛的流传,《古老话》保存了它最为原始的形态。

    《接龙》:是一首苗族信仰习俗歌,讲述苗族具有特色的传统习俗——接龙的缘由、过程及接龙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接龙词”古苗语称“惹戎惹笮”,直译为“喊龙喊夔”,即把龙接回来。

    “龙”苗语叫“大戎”,又叫“大戎大笮”,而“大戎”与“大笮”在苗族历史上充当了重要角色,苗族学者认为“大戎”即蚩尤。大戎和大笮分别为苗族两个强盛的部落集团。民族内部发生了一连串不幸的事,如喂鸡不大,养猪不肥,撒谷不生,播小米不长……先民们都归结是大戎、大笮离去之后造成的,因此千方百计把大戎和大笮找回来。他们用巫师戴诉和巴戴带来的“三千龙氏师徒”和“三百笮家人马”,做成了“三千三百面白旗、黄旗,三千三百面青旗、红旗;九十九套黄战袍青铠甲,九十九件黑战袍红战衣……”来迎接大戎、大笮,请求大戎、大笮为他们铲除病魔,赶走了灾星,然后拿着钱财、金银元宝、五谷和牛、羊、猪、马、鸡、鸭,还有绫罗绸缎……沉甸甸满载而归。

    《说火把》:是苗族丧俗叙事歌。

    古代苗族的葬仪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出丧埋葬老人时,要安排一个后辈亲中的年长者,头上戴一庹长、身上捆两庹长的白孝帕,手里拿着一个火把,走在灵柩前引路,叫做“点火把”,这个“点火把”的后辈亲,在开吊的那天晚上,要请个会说“点火把”根源的人作代表,与后辈亲的外甥请的代表,诉说“点火把”的根源。这个过程,叫做“说火把”。一直到现在,花垣苗族埋葬去世的老人不叫埋葬,而叫“收藏老人”。因为出丧要在黎明之前,故有后辈亲“点火把”引路。

    “点火把”由以下九部分组成:(1)“别了凡间,要去濮娘家”。这部分讲述老人停止呼吸后,四位亲人包被盖,卷竹席,到流斗、流溪(死人魂魄集中的地方),去仡索、仡本住的地方。(2)“打扮好了,去濮娘家园”。所谓打扮就是用热水为亡人洗澡,换上新衣、新裤和新鞋。若是老妇人,必须换最美丽的绣花衣裙,脸上用朱砂粉妆,下着滚满花边的裤或裙,并带上几件首饰,脚穿绣花鞋,与出嫁没有什么两样。因此老人去世人们常常也讲“到上寨去做客”。“上寨”指天上或祖先居住的地方。(3)“砍树搭尸床”。“尸床”也叫“柳床”,专供停尸用。古时停尸用柳树木板,“面朝中梁,头顶中柱,左手仰翻,右手俯扑,面盖纸,脚并齐”。据说这样把所有灾难由他(她)带走,所有好运留给子孙。(4)“你们是谁卵孵蛋生?”苗族时兴娘亲舅大的习俗,舅舅进门后要进行一系列的盘问,如死者的生辰八字、生儿育女、病重情况、断气时辰。外甥都要把这些问题一一交代清楚,否则就要遭舅舅“发难”。(5)“这样才来开亲”。这部分主要是讲《祖歌婆谣》和《父言母语》。简单讲人类繁衍的历程,苗族各支系发展情况,亡者是哪个姓氏就重点讲哪个姓氏的发展过程。(6)“火把的根源”这一部分是舅舅盘问外甥有关火把的根源,讲述一则远古的故事。(7)“盘问死因”。这部分又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舅舅详细问起死者得什么病、几时得病、病多久、什么时辰归西等问题,外甥又原原本本做了回答。接着又问起祖先及后代发展情况,大迁徙所经的路程,讲了许多客套和奉承晚辈的话才结束。(8)“门外火堆如何了结?”门外的火堆是不祥的象征,这是因为它“容易招祸”、“容易招灾”。围绕“如何收拾”、“怎么了结”这堆火又展开一场舌战。外甥请求舅舅把火掀走,把火移开。舅舅顺口说道:“我们把灾难推给五乡的仇人,我们把祸掀给六角的冤家。”外甥忙说:“一代成了仇人,下代怎好相会?一辈做了冤家,下辈怎结亲眷?”舅舅讲推到路旁、水井、河中,最后推到没有人烟的“日落处”、“月坠地”,从此才千年没有祸,万年无灾难。(9)“火把怎么给?”这部分是葬礼的结尾词。

    《事物生成同一条根》:体现了苗族最早的哲学思想,是《古老话》中的精华。苗族先民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认识大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萌生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生成具有共同的根源:一个事物的产生要具有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一是“搜媚若”,“搜”即苗语“生”之意,“媚若”即“力量”,指事物产生和发展的能量。第二是“各薄港搜”,“各薄”即“底子”,“港”即“送”,“搜”即“生”,意为供给事物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三是“玛汝务翠”,“玛汝”即“好”,“务翠”即“清水”,指好的生存条件或环境。苗人认为:世界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搜媚若”(事物产生和发展的能量)、“各薄港搜”(事物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玛汝务翠”(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三者是相辅相成,同时存在于一种事物的统一体之中,相互推动,相互发展,缺一不可。因此万事万物是遵循这个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例如,盘古开天,先安日月,后装星辰,山、水、风、雨齐备,天罩地,地托天。这些人类生存的条件都具备后,“掌管天事的仡索才造生命。造生命的过程中又先造苔藓草木,接着造鱼、虫、禽、兽,生孔雀、蛇、蟒,再生牛、马、虎、豹、猴猢猩猿”,最后才有人类。

    《上天门》:这部分是进行神事活动而演唱的部分歌词。该篇共125首,每首大多为4句,每句7个音节。《上天门》极为讲究韵律,每首同一内容的歌词在演唱时,要用两种不同的韵脚演唱两遍,因此,苗人又称其为“双面歌”。

    演唱《上天门》歌是在老人“藏”好后进行的。丧家请仙娘为亡灵引路上天堂,并一直送到那个宗族的祖先居住的地方,不能让亡灵散落在天庭路上,或做野鬼而无家可归,作祟害人。

    《仡输》:仡输是苗族古代著名的匠人,又有传说仡输就是鲁班。仡输凭着灵巧的双手把树木和山竹变成人世间种种用具。

    这一篇又分上下两节。上节为仡输用树木创造发明了各种用具,

    下节主要是讲母竹的用途。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来看,《古老话》是一种口头传唱的文学,它附着于苗族的礼仪活动,因此,与其相关的器具、制品,都与礼仪有关。如在接龙、椎牛等祭祀中,讲古人就是苗家巫师,巫师所用的法器,在讲古时都有用场。在苗族婚仪中,就必须要摆讲古的桌子,桌子上摆放猪肝、酒等祭品。在丧仪中,一般讲古人坐着板凳,围绕火堂“说火把”。

    《古老话》内容丰富,是苗族历史的主要记载方式,是研究苗族自然地理、思想文化、经济生活、社会变迁、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间艺术、军事科技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在苗族《古老话》中,处处闪耀着民族英雄主义的光芒。盘古开天,南火立地,仡射射日,仡箭射月,仡索管天,仡本管地,奶夔玛媾繁衍后人……这些民族的神话人物,表现出苗族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古老话》的朴素哲学思想,以《事物生成同一条根》为核心,散见于各篇章之中,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苗族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思想是苗族先民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完善和发展而形成的思想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哲学文化体系中不可遗忘的一个部分。

    《古老话》是一部较为系统和全面反映苗族历史文化的长诗。它以多姿多彩的幻想、凝练生动的语言、奇妙独特的意境展示苗族远古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艺术,为进一步研究苗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材料。《古老话》不愧是苗族一部流动的“圣经”。

    《古老话》语言精练、讲究修辞、注重押韵,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保留了不少苗族古老语言,是研究苗族文化艺术和古代苗语的主要材料。

    《古老话》保存了中国最基本的民间信仰巫、鬼、道的原始内容和表达形式,记录了苗族各式各样的祭祀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文献,是苗族人民一部最为杰出的文化经典。

    2006年,苗族古老话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花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