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亦称《薅草锣鼓歌》,土语称“若托尼戛”,直译为“锣鼓土挖”,意译为“挖土锣鼓”,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间文学中宝贵的文化遗产。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沿岸土家族聚居的古丈县、龙山县等地。其中在古丈县的断龙山乡、红石林镇、罗依溪镇,龙山县的他砂、靛房、洛塔、洗车河、苗儿滩、隆头、内溪、贾市、农车、里耶等乡镇,至今仍有传承。

    《挖土锣鼓歌》就诞生在这种山水交织、土家人聚居的自然环境中。

    《挖土锣鼓歌》的源头应该追溯到人类由渔猎采集向农耕驯养转换初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火的发明和铁制农具的出现,土家人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进入较为稳定的农耕社会。从刀耕火种向挖土深耕生产模式的飞跃中,出现了《挖土锣鼓歌》的雏形。土家人为防御野兽伤害,群居一个村寨,结伙农耕,结伙撵肉(打猎)。上山挖土时,换工互助,集体劳作,用竹棒、石头、锄头、畲刀互相敲打,吆喝连天,以惊吓野兽。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敲锣打鼓并伴以歌咏的形式。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这样写道:“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这表明“淫祠鼓舞”确为土家族承袭的传统习俗。清嘉庆《龙山县志》风俗志中记载:“二人击鼓鸣钲迭相歌唱,其余芸者,进退作息,皆视二人为节。闻歌护跃,劳而忘疲,其功较倍。”钲为古代军用打击铜乐器,有柄,比钟狭长。这表明,在土司军政合一的政权统治下,进行“畴事开垦”时,钲常常出现在拓荒垦地的挖土场面中。光绪《古丈坪厅志》有这样记载:“土人之地,重峒复岭,陡壁悬崖,接壤诸峒,重耕农,男女合作,喜渔猎,刀耕火种,日食杂粮。”

    清代文人所写的《竹枝词》中,有关《挖土锣鼓歌》的描述屡见不鲜:

    “溪州之地黄狼多,三十六岗尽岩窝,春种秋熟都窃食,最怕土人敲大锣。”(佚名)

    “换工男女上山歌,处处歌声应鼓锣,但汝唱歌莫轻薄,那山听得这山坡。”(彭秋潭)

    “农人随口唱山歌,北陌南阡应鼓锣,莫认田家多乐事,可怜一锄汗一窝。”(田泰斗)

    “插秧薅草鸣鼓乐,男男女女满山坡,背上儿放荫凉地,男叫歌来女接歌。”(彭勇行)

    显然,以上《竹枝词》直接描写了土家人唱《挖土锣鼓歌》的欢乐情景。作者在诗中寄寓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感情。这充分表明,这是一场以歌相娱的劳动歌。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与土家族《梯玛神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请神、送神中我们不难发现,唱《挖土锣鼓歌》的歌师(领唱者),替代了梯玛(土老司)施法、祭礼。作为人神之间的使者,鸣击作为巫乐的鼓锣,请歌娘、歌爷、天地日月、土地神、八部大神等28大神灵,并以歌乐娱神。在唱《挖土锣鼓歌》前,还要施行“压码子”以祭山神土地之驱邪巫术。所以说,土家族《挖土锣鼓歌》又是带有较为浓重的祭祀色彩的仪式歌。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进行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化运动,《挖土锣鼓歌》与集体生产形式相适应,得到不断弘扬和发展,但在演唱内容上进行革新:将请神送神及焚香烧纸之仪式作为“四旧”予以取消,将演唱新人新事和时事政策之类的“扬歌”予以推广。这对推动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20世纪60年代,古丈县在罗依溪镇坳家湖村举办过土家族《挖土锣鼓歌》比赛,并将其搬上舞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20世纪80年代,两县文化部门搜集了大量的土家族《挖土锣鼓歌》,并出版了歌谣集成。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由两位歌师主唱,一人打鼓,一人敲锣,群众亦可参加合唱、和歌,或参与对唱、盘歌。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分为歌头、请神、扬歌、送神四大部分。

    1.歌头。

    土家人上山挖土唱《挖土锣鼓歌》前,要由歌师在路边扯几根茅草,掐去草尖,打个活结,然后放在一个小洞隙里,用一块石头压住,口中念念有词:“土地菩萨,随身护法,塌土不崩,塌岩不垮。”此曰“压草码子”,以为祭山神土地施以驱邪之巫法,确保挖土人的安全。

    进入工地,先修畲烧荒,在浓烟滚滚中,两名歌师手执作为巫乐的鼓锣登场。在阵阵鼓锣的鸣奏声中,众人排成一字长蛇阵,两位歌师面对群众,举目四望,唱起浑厚、高亢、悠扬的“歌头”:

    早晨起来雾沉沉,雾雾沉沉不见人。

    东边一朵祥云起,西边一朵紫云腾。

    祥云起,紫云腾,红旗绕绕下天庭。

    红旗插在地头上,来了你我唱歌人。

    歌头不仅抓住了晨曦初露时山区壮丽的自然风光的特点,也着力渲染出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劳动景象,使众人心情舒畅,情绪振奋,以饱满的热情迎接一天辛勤劳动的来临。

    2.请神。

    “请神”紧接“歌头”,彰显出土家人崇拜自然、天人和谐相处的古朴遗风。请神时还要焚香烧纸,奠酒敬神。所请之神,有歌郎歌娘、天地日月、五方五位神灵、土地神、诸天神祇、八部大神、彭云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等,还要请姜子牙、唐三藏、孙悟空、关云长、薛仁贵、包文拯、观音菩萨、八洞神仙,以及土家族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以下两段《请神歌》可见一斑:

    一敬歌郎天仙子,二敬歌娘许良英,

    三请田征和田广,四请国宝二郎神,

    五请打鼓唐三藏,六请杨家父子兵,

    七请麻田七姊妹,八请八大金刚神,

    九请九牛推车转,十请南海观世音。

    ……

    歌声传遍九州城,惊动天下唱歌人,

    天下歌手都赶到,内三层来外三层。

    台上台下把歌唱,五湖四海尽歌声,

    唱得天摇地也动,唱得日月放光明。

    官府不敢收歌税,三天不敢开衙门,

    从此山歌传后世,处处歌声闹沉沉。

    歌台搭在土家寨,土家出了唱歌人。

    3.扬歌。

    “扬歌”是《挖土锣鼓歌》的主体部分,其来源有两类:一类是歌手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较为固定的唱词。如民间叙事歌谣:《百果开花》、《一根藤》、《葫芦歌》、《恶鸡婆》、《兄妹成亲》等。如《一笼鸡》唱词:

    鼓手:情哥来得稀/没有好酒吃/今日没菜怠慢你。

    锣手:我今来得急/不讲好吃的/只要有情又有意。

    鼓手:我家有只鸡。

    锣手:鸡关在哪里?

    鼓手:鸡儿关在笼子里。

    锣手:我今去捉鸡,

    鼓手:我把刀子取。

    锣手:抓把糯米放碗里……

    此类青年男女爱情叙事歌谣,通俗易懂,韵律自如,朗朗上口,从而使唱歌人忘记疲劳,从歌声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一类是歌手在工地即兴编唱,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演唱技能,演唱的内容有生产劳动、时事时政、生活爱情,形式有对歌、盘歌。歌者与群众互相逗趣戏谑,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将挖土农活推向高潮。

    总之,扬歌唱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民族意识、丰富的艺术想象,提高劳动的效率,受到劳动者的喜欢。

    4.送神。

    送神是《挖土锣鼓歌》的结尾部分,通常在收工之前演唱。其歌有较为固定的唱词。神从哪里请来,即往哪里送去。送走神后,独留山神土地不送。

    山神土地我不送,留在山中护阳春。

    凶贼小人要看清,莫把包谷偷一根。

    《送太阳神》歌又别有一番情趣:

    大神小神动了身,回转再送太阳神。

    太阳神来太阳神,挖土之人送你行,

    日行十万八千里,夜走灵山养精神。

    白天走路你辛苦,走得满脸起红云。

    地下万物靠你养,没有太阳活不成。

    弟子今天送你走,纸烧三帖香三根。

    保佑凡间四季好,风调雨顺享太平。

    在一声吆喝声中,大家收拾农具,背上柴火,欢天喜地地结束了一天的劳作。

    《挖土锣鼓歌》实际上是配以作为巫乐的锣鼓的一种祭祀性的仪式歌,又是群众集体参与的既娱神又娱人的劳动歌谣。土家族人在农事活动中,习惯于换工互助,聚众劳作。在挖土时,鸣锣击鼓伴之以歌,边敲边唱,以驱赶猛兽,并借此消除疲劳,相互鼓劲,从而大大提高工效。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由两位歌师演唱,歌头、请神、送神有较为固定的曲调和唱词,而扬歌既有固定唱词,亦可即兴编唱,扬歌为普及人们的历史知识、生产知识,交流人们的感情,鼓舞劳动激情、娱乐身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原用土家语演唱,后来由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逐渐演变成土家语与汉语两种演唱方式,尤其在唱历史故事歌时,大多用汉语演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种聚众劳动的现象愈来愈少见,故《挖土锣鼓歌》仅在较偏远的山区保留着。

    与《挖土锣鼓歌》相关联的器具有:圆鼓一面,歌师打鼓时用藤索吊在胸前。锣一面,旧时曾用军乐钲。有锄头、畲(柴)刀、背篓、火镰等劳动工具和香、纸、酒等祭品。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历史久远,对研究土家族古代文学艺术、生产、生活、民族信仰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挖土锣鼓歌》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土家族祭祀、生产、生活、民间传说及历史典故等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湘西土家族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可谓土家族百科全书。《挖土锣鼓歌》充分反映了土家先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意识,以及敬重先祖,崇拜天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德,它是研究土家族古老文化的重要资料。

    《挖土锣鼓歌》歌词运用大量的对偶、排比,语言通俗易懂,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其唱腔高亢、粗犷、悠扬,其歌谣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因此,《挖土锣鼓歌》在土家族历史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研究价值。

    在旅游开发中也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土家族《挖土锣鼓歌》唱腔古朴粗犷,风格独特,与《摆手歌》、《梯玛神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处在湘西这块旅游的胜地中,可以与旅游相结合,从而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2006年,土家族《挖土锣鼓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古丈县、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均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