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土家族咚咚喹
土家族咚咚喹

    咚咚喹是土家族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乐器。土家族咚咚喹主要分布在龙山的洗车河流域和里耶管理区的10多个乡镇,在与龙山交界的永顺、保靖两县的边邻村寨亦有少量遗存。

    龙山是土家族聚居县,在全县54万人口中,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占64.8%,县南洗车河流域及里耶、长潭、岩冲、内溪等乡镇至今还通行土家语,是中国土家语保存得最好的地区,以语言为载体的土家族民间文化世代相传。

    龙山历史悠久,从里耶发现的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及战国、秦汉古城等文化遗址来看,早在人类最初阶段,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历史上没有大的迁徙。这些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的土家族先民,一直稳定地生活在湘西北酉水流域,下及沅水一带。

  从1994年5月在沅水湘西段贝丘遗址发现的两枚骨哨来看,咚咚喹当起源于距今6500—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形成从只能吹一个音的骨哨到能吹两个音的鸟哨再到三孔一筒音的咚咚喹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先是模拟禽兽求偶时的嬉戏声来引诱猎物上钩,使之成为土家先民的生产工具——鸟哨,到土家先民用它仿效鸟语虫鸣、风泉之声而借以消遣取乐的儿童玩具,再到有一定固定曲牌的民间器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土家族咚咚喹这一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形式闪亮于舞台。1964年11月,龙山县坡脚乡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彭继翠、张成友等人带着土家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喹等节目赴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她们演奏的土家族咚咚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了全程采录,从此进入了国家音乐库。1983年10月,彭继翠的爱人田隆信又带着咚咚喹、打溜子等节目赴京参加了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他的一曲咚咚喹独奏曲《山寨的早晨》备受青睐,《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音乐报》、《群众文化》等10家报纸杂志先后刊登了他的剧照及评论文章,并被选入由中国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乐器独奏曲选》。1987年9月,田隆信又带着土家咚咚喹参加了在波兰•卡托维兹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的国际器乐联欢晚会,由他演奏的土家咚咚喹与前苏联的鹰笛、埃及的芦苇笛被国际评审团推举为本次器乐联欢会的领奏乐器。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的音乐大师争先传看这根长不及五寸的小竹管,不得不惊叹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咚咚喹这种富有独特价值的民间音乐已越来越鲜见,流布区域日渐萎缩,传承人锐减,土家族聚居的湘鄂渝边区,除龙山洗车河流域和里耶管理区及与之毗邻的永顺、保靖的少数边邻村寨外,其他地区已基本失传。

    咚咚喹,准确读音应为“咚咚亏”,有的地方又有“呼里”、“呆呆嘟”、“呆呆哩”等称。多用细竹尾制成,亦有用稻、麦秆制成,三孔一筒音,以刀削竹头成簧片发音。从它的制作材料上区分,有竹质、草质两种;从簧片质地划分,又有竹片、叶片两类。其发音清脆、明快,具有打音、颤音兼备的特点,可模拟鸟语虫鸣和风泉之声,素为土家人所喜爱。

    走进龙山洗车河流域和里耶管理区,您会听到咚咚喹声从那牛铃摇响的小河边,从那翠竹弄影的山寨前,从那叠满秋色的草树下袅袅飘来。清脆者如枝头莺歌婉转,柔曼者似梁上燕语呢喃。长笛悠扬而没有其音清脆,洞箫深沉又怎及它的欢快。尤其青山夕照时,牧归的孩童,洗衣的少女,一路咚咚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如百鸟争鸣,相映成趣,令人心旷神怡。

    咚咚喹有它固定的音乐曲牌,在龙山洗车河流域的坡脚、靛房、他砂、苗儿滩、隆头一带,普遍流行的传统曲牌有“咚咚喹”、“巴列咚”、“呆都哩”、“乃哟乃”、“拉帕克”等二十多种。有词有曲,可吹可唱,吹唱结合。

唱词内容以土家语儿歌为主。如:“咚咚喹,咚咚喹,咚喹咚喹咚咚喹/隆头街上格次些/保靖街上扎哈些/永顺街上烟六些/辰州达剥货孩些/咚咚喹,咚咚喹,咚喹咚喹咚咚喹/金洞坡,八达些/去垄泽胡些/墨垄八谷些。”“巴列咚,巴列咚/巴列查池思列嗡/嗡没过夺嗡/嘎公卡不把底乎/沙米直嘎克底乎/哪叶那思瓦底乎。”

    咚咚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以径约1厘米的细竹尾为管体,长约10厘米~14厘米,上端留节,于节下削簧凿孔形成三孔一筒音即成。用材以水竹尾为上乘,可临时吹奏,亦有先将其制作成形,削簧放干再凿孔,这样音质更清脆。乡间牧童在夏收秋割季节,多用麦、稻秆制成小型咚咚喹,长不及10厘米,其制作方法与竹质同,只能随制随用,不便保存,多作儿童玩具或大人们在田间小憩时消遣而已。

  咚咚喹演奏时为竖吹,左手食指按第三音孔,右手食指、中指分别按第二、第一音孔,用口衔住上部舌簧处吹奏。左手专打节奏,右手专按旋律。龙山坡脚有吹单管、吹双管等形式。吹双管者,左、右手各持一根咚咚喹,用娴熟的技巧,一只手按一根乐管,双管齐吹同一首曲牌。

    咚咚喹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和极具特色的演奏曲调,深受作曲家的喜爱。用咚咚喹曲调发展的歌曲,如《土家喜爱咚咚喹》(杨小波曲)、《咚咚喹吹起来》(彭昌兴曲)都在全国歌曲比赛中获奖,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中演出)。由于曲调节奏活泼,被许多作曲家用在舞蹈音乐中,如舞蹈诗《扎花女》等。

    咚咚喹的主要价值表现在其地域性、群众性、民族性三个方面。

    咚咚喹流布的龙山县洗车河流域和里耶管理区,由于近代交通的相对闭塞,使之减缓了被外来文化同化和取代的危机,这一带还普遍流行土家语,是中国土家语保存得最好的地区。语言是土家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这一带的土家文化底蕴丰厚。这里的男女老少,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都会吹咚咚喹。由于咚咚喹的曲牌演唱系使用的土家语儿歌,儿童便于记忆,对土家语的传承也很有价值。

    2008年,土家族咚咚喹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