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
    苗族民歌是我国苗族地区人民最喜爱的声乐艺术。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以及湖南麻阳、城步、贵州省松桃县。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清乾隆《永绥厅志》载:“鼓藏跳至戌时乃罢,然后择票旁旷野等处,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1974年中国科学院语文研究所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苗歌略说”云:歌谣在苗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是占着很重要的位置的。他们日常既随时随地即兴口占,表现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而每遇举行某种仪式或集会时,更多男女对歌,日夜不休,且有接连至数日夜者即兴口占的歌谣,大都唱过即完,保存的很少;即使有一些被较多人所传唱因而流传下来,也完全靠不很确切和不能持久的记忆力,词句每多传化或竟完全改变,所以至今没有定形。只有在各种仪式中如宗教或婚嫁等所唱的歌谣,则因常常传习,虽也全靠记忆力传诵,词句间不免有传化或改变,但其内容在大体上可以说是大致相同,所以保存的也较多。因此之故,我们在湘西所归集得来的苗歌,以仪式歌为多,即兴歌甚少。

    鉴于历史上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以及民族内部发展需要的各种因素,构成苗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居住状况。在西部山区交通十分闭塞的情况下,各分散的小块苗族村落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这种分散性的音乐文化。在历代的迁徙——稳定、稳定——迁徙这样的运动过程中,按照亲族世系组成的族群始终居住在一起,从而逐渐固定下来。久而久之,相同音调风格的民歌像族徽一样在一族群中形成了世代相递的传统。苗族民歌的分布有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只要服饰相同的苗族,民歌音调的风格必然是相同的。

    几十年来,湘西苗族民歌在演唱形式及内容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并有了一批专业的歌唱家,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张云珍演唱湘西苗族民歌在省内有着较大影响。更让湘西苗族人民自豪的是,湘西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了大山,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湘西苗族民歌按声腔特点可分为五大类:

    (1)高腔,是湘西苗族民歌最具特点的腔歌。除旧时作“椎牛”可在家歌唱外,一般只在野外打柴或送客至村外时使用。属一段曲多段词的分节歌,抒咏性强,由高亢婉转的引子起唱,引子全系衬词,民间有的叫“帽子”,乐句短的叫“短帽子”,乐句长的叫“长帽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旋律音程跳动大,常以8度音程上下跳进,节奏自由,假声演唱。新中国建立后,很少举行“椎牛”,但歌腔仍流传不衰,花垣县麻栗场的石七姐、石美玉齐唱的韶唔,曾多次参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电视台的电视演出。

    (2)平腔,是湘西苗族的通用歌腔,凡接亲、嫁女、诉冤说理、谈情说爱等场合都可以唱。叙事性强,曲调婉转动听,音域不宽,多级进,由上下句组成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的分节歌。常以短小的引子开头和用下滑音的拖腔结束。歌腔灵活性大,速度可快可慢,节奏可紧可散。

    (3)仡佬腔,是湘西苗族中仡佬苗的歌唱声腔。此腔流传范围较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进行交流的一种通用歌腔。一般用汉语演唱,研究发现,这种腔调与贵州水城仡佬族情歌的起腔极为相似。

    (4)飞腔,是流传在湘西苗族中花苗(着花头帕)演唱的一种歌腔。曲体只有一个乐句,与贵州苗族飞歌的平腔结尾句非常相似。

    (5)叭固腔,是湘西苗族中最具特殊风格的一种歌腔,是一种独特的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因而曲调本身有刚有柔,个性很强。曲调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优美,既含蓄又明朗,演唱力度的处理变化无穷。它的曲式结构完整,也是属于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它的曲体是三句体(词也是三句体),歌曲前面有一大段引子,中间有插句体为连接,结束句若歌曲需要反复,也起到连接段的作用。

湘西苗族民族的平腔运用广泛,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内容上,派生出以下一些常用歌调。

    (1)接亲调(对外拦门歌):这是一种男女二人齐唱、二重唱或独唱的苗歌调。苗族在接亲之日,常常请歌师来演唱。在主、客歌师进行对歌、盘歌之时,就用这种歌调演唱。男女分腔调,唱法上也各有不同。湘西各县苗族地区都流行。这种歌调,曲调优雅,抒情味浓。

    (2)送亲歌调:这是苗族嫁女时演唱的一种苗歌,各个方面均和接亲歌调相同。不同的只是在歌调的名称上:一个是“送亲”;一个是“接亲”。

    (3)古歌调:这是一种古老的苗歌腔调。曲调性格粗犷、刚健,曲式结构复杂。歌词为长短句相兼,即用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相互配合组成。由于歌词结构不同,歌曲的形式也相应作适当的变化。

    (4)情歌调:这是一种只能在野外唱的情歌调。湘西苗区,特别是保靖、古丈、吉首、花垣、凤凰等县苗区最为流行。特点是:在歌词的引子当中,要加上一些称呼词头,如“嗨嗨——乃噢(即亲人哎)”、“嗨嗨角色噢”、“巩噢”等等,作为表达对象的身份。这种苗歌调曲调旋律性很强,起伏较大。它起歌较慢,在山野里演唱,犹如泉流水,婉转流畅,娓娓动听。若再加上木叶伴奏,歌调风味更加浓郁。

    (5)工夫歌调:这是一种干活时演唱的抒情歌调,古丈、花垣、吉首都有,以古丈最流行。所以古丈又把这种歌叫做“摘茶子歌”。曲调轻快优雅,以6/8拍子出现。由上句组成曲体,而且一句前面加上一个衬词来演唱,很有特色。

    (6)儿歌调:这是苗歌当中最典型的儿歌调。捉蜻蜓歌的歌词形象生动,曲调活泼明快,曲式结构完整,是带有展开性的两段体的歌曲结构类型。

    (7)哭嫁调:这种歌调演唱起来非常悲伤。在演唱之时,先要进行一句道白(称呼),由此而发出悲哀的声音,然后才进入唱词。在进入唱词时,一般要以歌词的前二字为一组,再以后二字为第二组,最后以第三个字为结束组。每唱完一句都要在拖腔上以颤音结束。用两字一顿的演唱方法,用颤音吸气进行抽泣,又用称呼进入第三句,这样不断地唱下去。善用悲哀腔调进行演唱的歌手,能使满堂听众感动得流下泪来。

    (8)老司歌调:这是苗老司演唱的一种歌调,它带有较浓厚的肃穆感。一曲多词,演唱时有强烈的节奏感。结构为四字句、六字句,或四、六交换配搭。演唱时,要用苗族乐器——竹柝和铜铃伴奏,以增强气氛,加深肃穆之感。

    (9)扛仙歌调:这种歌在演唱之前,必须先打一个呵欠,然后用凄凉的颤声先唱一个衬词作为引子,再用颤声来演唱歌词,因而使人感到惶惶不安,情绪凄惨,气氛肃穆。曲调上装饰音、滑音很多。歌唱多半是随情节即兴作歌。曲式结构比较自由,上下乐句组成的曲体占多数。

    (10)赶秋打秋千时玩调:这是苗族在举行盛大的歌舞活动“吃牛”时演唱的一种歌调,曲式结构和演唱方法与“接亲歌调”相似,不同的是曲调更具有朗诵性,词的内容更有专业性。

    (11)韶萨贵州飞岭调:这种歌调,因为流行于贵州省松桃县和湖南花垣县雅酉和民乐及凤凰县腊尔山一带,且以贵州地区为主,所以叫做贵州歌腔。这种苗歌,曲调简短,曲体只有一个乐句,因而又称它为一句歌调。虽然是乐句反复演唱四句体的词句,但听来并不感到单调或不满足,相反,听起来感到的是完满和平衡。这也是此歌调的巧妙独特之处。

    在20世纪中有一些风俗习惯歌、苦歌、反歌、革命歌、翻身歌、生育歌、新情歌、故事歌较为流行,深受苗族人民喜爱。主要题材有风俗习惯歌、祭祖仪礼歌、赶鼓赶歌歌、民族节日歌、贺喜歌、接龙歌等等。

    风俗习惯歌:这一类民歌,包括祭祖仪礼歌、赶鼓赶歌歌、民族节日歌、贺喜歌、接龙歌、接亲嫁女歌(包括酒歌)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活泼多样。它的歌词不长,一般是几句或十几句的一首歌就能反映出某一事物的真实面貌。

    祭祖仪礼歌:是在祭祖活动开始时唱的歌,也叫敬祖先歌。它的歌词多用敬语,内容多为光宗耀祖,有一定的积极奋发之感,所以一般很能打动人们的心。但是,这种歌带有某些巫歌性质,有精华的一面,也有糟粕的一面,一般的人,不容易分清它的精华与糟粕,所以现在一般不唱了。

    赶鼓赶歌歌:实际上是一种民族聚会活动打开场面的歌,也是一种交际礼节歌。苗族历代都举行一定的鼓会活动,参加鼓会活动的人,一般首先要唱赶鼓歌。另外,苗族经常举行歌会活动,参加歌会活动(特别是参加赛歌)的人,一般都要先唱赶歌歌。这种歌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民族节日歌:是唱民族的根源或民族节日活动情况的歌。有《调年歌》、《三月三歌》、《四月八歌》、《六月六歌》、《赶秋歌》等。每一种歌,都有它成套的唱词。例如,一套完整的《赶秋歌》,包括赶秋的来源、唱赞美秋千、唱敬“秋公秋婆”、唱丰收和唱男女之间的爱慕等等,内容丰富多彩,歌词优美朴素,十分耐人寻味。

    贺喜歌:就是对生子生孙、树屋上梁等一类喜事的祝贺歌。有的地方,生了孩子以后,要唱《三早歌》。传说,唱三早歌,孩子长大了一辈子快乐。有的还说,三早贺喜,孩子长大了,发富发贵。诙谐活泼,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接龙歌:是对传统性“接龙”活动的赞美歌等。

    代表性的传承人有:

    石吴氏(1891—1951),女,乾城西乡大兴寨人(今吉首市矮寨镇大新寨村),与凤凰县的吴宗宣、花垣县的龙腾发并称湘西苗区三大歌王。

    杨永正(1949—),苗歌师,男,他从小就爱唱苗歌,16岁随师(杨情元,同村人,已故)学苗歌,并走遍了吉首、凤凰、花垣、古丈、保靖的苗家村寨,是苗乡娶、嫁、新居落成、贺喜订婚、送礼讲唱婚源和近代嫁、娶对讲对唱礼节的传承人。又讲又唱。讲古:混沌初开乾坤始延三皇五帝和近代举行婚礼仪式礼节。唱:唱历代帝皇将相和近代嫁、娶婚礼歌。

    吴腊保,从小跟随师父吴正清学习苗歌。平时,逢赶场、矮寨百狮会、赶秋(花垣排碧、排料)、过生日、起屋、宣传(如开会、法制宣传)都会被邀请去唱,特别是双喜酒(满月、结婚一起)。每逢喜事时,被请去通宵达旦地演唱,多为一男一女对唱的形式。歌词以办喜事者家里的基本情况、家中的环境等为主要内容,即兴创作,现场放歌。

    湘西苗族民歌在中国民歌中十分独特。湘西苗族聚居山区,由于交通、语言、民俗、风情及一些历史原因,造就了苗歌特有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语言独特。湘西苗歌是用苗族语言演唱。湘西苗语又可分为两个次方言,即东部次方言和西部次方言。湘西苗语有48个声母,35个韵母,6个声调。

    湘西苗族民歌的词体结构,就字数而论,分为七言、九言、十言、十三言4种。就段体而论,分为三言三句、七言四句、七言六句、七言八句与九言二句、十言二句、十三言二句以及部分四言多句、五言四句和多句组合等段式。这些不同结构的歌词,押韵分三种方式:第一种叫押单韵。凡两句为一段的都押单韵,但必须分为前段与后段,两段蝉联时才能体现。方法是将前段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各起一个韵脚,后段的第一句押前段的第一句,第二句押前段的第二句,民间叫“一押一,二押二”。第二种叫押双韵。凡由四句或八句构成的段体,第一、二句各起一个韵脚,第三、四句按奇、偶数与前面相押;若是八句的段体时,即由三、五、七句押第一句,四、六、八句押第二句。第三种叫三角韵(又称为三角桩),在贵州松桃十分盛行,如七言三句的段体,也由前后两段蝉联来完成;如是七言六句式,便在段内完成。方法是前面三句各起一个韵脚,后段的一、二、三句按顺序押前面的三句,如是七言六句式时,则由四、五、六句押一、二、三句。

    2.曲调独特。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宫、商、角、徵、羽或大小调都有。苗歌的曲式结构很完整,一般都是由上下句组成的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歌曲,也有复乐段和多段体的歌曲。苗歌曲调一般都带有引子、插句或插段、尾声。苗歌曲调的旋律旋法很独特,音型、动机、乐汇很短而富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风味。苗歌的节奏非常自由和复杂,用散板演唱的占多数。由于苗歌在演唱上很自由,因而在演唱一首苗歌时,常常在中间有不少停顿。这是由于歌词是即兴创作造成的,其实苗歌曲调旋律音符的休止并不多。苗歌的旋律的装饰音、滑音很多,尤其是下滑音尤为独特,有的下滑音经常滑到半个音。这种苗歌在演唱时,发声、咬字、吐字十分独特。用假声演唱的高腔,高亢激越,优美动听;用真声演唱的平腔,悠扬悦耳,婉转流畅。

    3.演唱方法独特。湘西苗歌的演唱形式十分多样,有在室内“座堂唱”(平腔),室外山坡野外的“牧歌唱”(高腔),还有把湘西苗歌引入到其他苗族艺术表演形式的活动中,如苗鼓舞、跳香、接龙、椎牛、八人秋,使苗歌的演唱更具浓郁的民族色彩。

    苗歌的唱法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环境,湘西苗歌的演唱大致采用真假声结合唱法、轻声唱法、真声唱法等几种唱法。

    真假声结合唱法:即真假声分明的唱法。在湘西苗族山歌中,没有完全用纯喉音或纯假声的唱法,而经常是真声与假声交替出现,如苗族名女歌手龙大姐演唱的苗歌高腔。

    轻声唱法:即运用气声演唱。

    真声唱法:即是现代苗歌中突破传统的苗歌演唱的一种新苗歌唱法,这种唱法大多用胸腔呼吸,主要靠喉头冲击的力量发声。故声音高亢嘹亮,多用于苗剧的一些唱段及音乐会的独唱。

    苗歌的润腔特点是建立和表现一种民歌特色极其重要的因素。湘西苗歌其特色润腔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逆波音和上下滑音:是很有感染力的一种方法,如古丈苗歌的“坡头腔”。

    喉音:一种稍作挤压喉部发音,如“苗家酒歌”中的引子。

    直音:口腔打开,力度强,声音直而高亢,多用于拉长音的苗族山歌中。

    鼻音:就是完全用鼻腔发音,这是湘西苗歌“叭固腔”的一种特别的润腔形式。

    湘西苗歌的演唱中有很多特殊的唱法,用传统歌唱观念来衡量它也许不够科学,如声音发白,高音区挤喊,还有一些唱法上不能充分运用共鸣腔体等等,但我们应在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些唱法的同时,看到这些特殊的演唱方法在湘西苗歌演唱风格的形成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湘西苗族民歌形成的历史悠久,唱词十分丰富,对于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历史价值:苗族古老歌《乾嘉苗民起义英雄颂》、《湘西草屯史话》等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斗争历史。

    2.社会价值:苗族民歌体现了苗族人民勇于创造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品德,保护发展苗族民歌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文化价值:苗族民歌曲调丰富,曲式、调式的特点非常突出,保护苗族民歌,对发展苗族民歌及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对外交流及旅游开发价值:“苗家人人爱唱歌、最爱唱的是请客歌”等苗歌,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朴素、热情、好客,深受外来客人喜爱,对促进对外交流及旅游开发有积极的作用。

    2008年,湘西苗族民歌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吉首市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