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澧水船工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是音乐节奏较强的劳动号子。流传于澧水流域及周边地区。

    “澧水船工号子”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澧水船工号子”伴随着劳动产生,促进了社会进步,承载着广大劳苦大众的喜怒哀乐,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文明进程,是我国劳动号子系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澧水属湖南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之一。源于桑植一带,上游有娄水、渫水两大支流,下游又有荆沙水系注入,总长约1000多公里,由西向东,途经张家界、慈利、石门等10个县市,9条支流汇合后浩浩荡荡贯穿澧县进入洞庭湖,再经岳阳与长江汇合,历史上是湘西北水流交通的大动脉。

    湖南省澧县,古为澧州,地处湘鄂边界、洞庭湖西端,是历史文化古城,因浩浩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素称“九澧门户、澧水咽喉”。澧县是古楚国的属地,隋唐以后,多称澧州或澧阳郡,是湘西北的重镇,是湘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之澧水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明清时代即成为重要的商埠码头,是整个湘西北物资进出口的集散中心。长途运输只能靠水路船运,因此澧县境内的澧水、涔水、道河沿岸的劳动人民大多以行船运货为生,船舶近千,桅杆林立。船工在逆水行船拉纤过程中,为了集中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自然而然地由地方小调转化成一种独特的劳动号子,即“澧水船工号子”,在澧水流域两岸人们中普遍传唱,家喻户晓,并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技巧。

    “澧水船工号子”可按唱腔和演唱形式分类。

    唱腔由于地域不同,可分为上河腔和下河腔两种。

    上河腔:是指石门以上、桑植以下流域的号子唱腔,多为“数板”和“急板”。“数板”亦称“低腔”,“急板”亦称“高腔”。由于山高水急,河面狭窄,滩头礁石较多,行船运货十分艰险,故船工号子显得高亢铿锵、急促而有力,节奏明快,衬词多于唱词,富有大无畏的战斗性,以摇橹数板为主。

    下河腔:是指由澧县下至津市、安乡一带流域的号子唱腔,多为“平板”。此段正是湘北平原,地势平坦,河面宽阔,虽时有大风大浪,但较之上河流域还是平缓了很多,故“澧水船工号子”的声腔趋于舒畅而优雅,节奏稍慢,比较动听,称下河腔。

上河腔与下河腔同出一辙,平板与快板均可因时因地交替运用,并无绝对界限,只是声腔略有变化,上河腔与下河腔个别字发音不同而已。

    “澧水船工号子”唱腔分为三种板式,即平板,又称“么妹子嗬嗨”,一般是在风浪不大,平水慢行时演唱;数板(低腔):速度稍快,一般在深水行船用力时或两船比赛时唱;急板(高腔):紧张有力,由一人领,众人合,一般在险滩急水中演唱。

    “澧水船工号子”的演唱形式一般是一人领唱,众人和唱。根据不同风格可分为行船唱、休闲唱、舞台表演唱三种不同的演唱形式。

    行船唱:是指船在行进过程中(行船拖货时)的摇橹或拉纤唱。

    休闲唱:是行船停靠码头后,船工自发喊起自编号子,多是自娱自乐,男女之间借歌传情。

    舞台表演唱:一般根据船工号子基调,加以创作新编船工号子,参加各类文艺表演活动。

    “澧水船工号子”具有丰富的音调、复杂的节奏变化和多声部的音乐织体,有力地刻画了船工坚毅、勇敢、勤劳的性格和气质,生动地表现出船工们在不同条件下,从事撑篙、摇橹、拉纤时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澧水船工号子”的相关制品有:

木船,一般是船身全长约20米的中型货船,装货吨位5~10吨,也有超过中型船的大船,和小于中型船的小船。就中型船来说,桅杆一般是10至15米,风帆扬起约20平方米左右,每层通过竹夹固定帆布便于升缩。如遇顺风就扬帆,逆水行舟则收帆拉纤。拉纤的长绳一般用棕麻制成,根据船的大小决定绳的长短粗细,并在长绳的前端每隔1.5米处安有短绳,主要供纤夫背拉用,纤夫肩上有背带,一般用皮制,也有用其他材料制成的,系上短绳,然后喊着号子拉纤。

    撑篙,用于撑、点使船离岸或是靠岸。

    橹,单橹一支或双橹一副,橹的大小尺寸也是按船的大小配置,一般是全长3米,绕片及橹把各1.5米,主要是摇橹慢行时,唱摇橹歌,其他船工接唱。

    “澧水船工号子”,是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为主题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大多是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比较通俗,但豪气冲天,如“太阳出来红满天,船工汗水湿衣衫”,“山高水险不用怕,步步蹬稳往前爬”,是七字句式,也有五字句式,其唱法:一般是拉纤时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唱,气势磅礴,浑厚有力,也有专门唱给船老板和旁观者听的,如“高山乌云即刻到,拉纤好比过天桥,泥烂路滑难行走,汗水雨水流成槽”;“风儿吹来河儿弯,情哥搭信要鞋穿”等等。

    “澧水船工号子”自明朝形成以来,经过5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产生、演变的自然性:“澧水船工号子”随商船的产生而形成,伴随商船的发展而发展,亦随木制商船的消失而衰落,这是自然演变的发展规律。

    2.艺术性:“澧水船工号子”是民族音乐中的瑰宝,代表着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它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有快有慢,音调有高有低,且曲式结构简单,容易被老百姓接受,歌词即兴而作,脱口而出,这是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在船工号子里面体现得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3.通俗性:“澧水船工号子”无需专门从师,全凭先人口传心授,即兴演唱。

    4.实用性:为了统一步调,集中力量,只要有群众性合力的劳动场面,均可借用船工号子的音调进行各种活动,如:抗洪抢险、搬运物资、体育运动中的拔河比赛等。

    “澧水船工号子”在澧水流域和湘北地区的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湘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缩影。它是湘西北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古老的湘西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抢救、保护“澧水船工号子”,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1.历史价值。“澧水船工号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真实地记录了船工的泪与心酸,展现出劳动人民勇于与大自然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它从明代产生至现在,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传承,从无音乐口头演唱到音乐伴奏,从民间传唱至登上舞台演出,这一产生和发展过程,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保护价值。

    2.学术价值。在中国的音乐史中,常见的有长江号子、黄河号子等,而“澧水船工号子”虽然记录在中国民歌史上,并编在音乐教科书中,却不见传承。但它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间音乐特点,粗犷、浑厚、铿锵有力的声调,简朴的音韵、行腔和丰富的唱词内容及独特的传承历史,在中华其他民间音乐中较为罕见。发掘、抢救和保护“澧水船工号子”,不仅对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

    定的推动作用。

    3.实用价值。“澧水船工号子”从原来的劳动号子摇橹、拉纤传唱,已发展到现在的学校利用音乐教材教唱,广泛移植到学校舞蹈音乐、体育中的拔河、舞台表演和抗洪抢险、铁道建设、货物搬运等场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发掘、抢救和保护“澧水船工号子”,将会促进本地区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006年,澧水船工号子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澧县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