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承人
|
非遗实物
|
非遗机构
|
非遗视频
|
图说非遗
|
非遗研究
|
政策法规
今天是
本 站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献
•
相关图片
•
相关视频
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统音乐
安乡硪歌
安乡硪歌是人们在修堤打硪夯实泥土时所唱的民歌,独具水乡特色。安乡硪歌因源于“石硪”工具而得名。
安乡硪歌流传于安乡县安福乡、安凝乡、下渔口镇、黄山头镇等8镇12乡。
安乡县位于湖南省的北部西洞庭湖地区。县境内众水环绕,河湖密布,从东到西,是长江三口泄洪和澧水注入洞庭的必经之地。水患一直是安乡境内的最大灾害。千百年来,安乡人民为了安居兴业,年年在秋冬两季定要开展修堤筑垸,用石硪夯实堤身。
安乡硪歌源远流长,历史十分悠久。硪歌随着石硪的使用而产生。伴随时代的进化和劳动实践的不断发展,安乡硪歌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完善。至迟在明万历年间,方志已有明确记载。
安乡地处湘北洞庭湖滨,境内多河港湖汊,自古多水患。千百年来安乡人民为安居乐业,不断修筑堤垸与洪魔殊死搏斗。在修筑临洪大堤、夯土打硪时,为统一劳动节奏,消除疲劳,鼓舞士气,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便逐步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民间歌曲——安乡硪歌。安乡硪歌具体产生于何时,已无从考究,但明万历年间,方志已有明确记载。随着生产、生活和防洪的需要,堤垸建设中打硪已成为一种长久不衰的劳动形式,所以硪歌也不断得到发展。又由于移民的迁入和人口的变化,在不同方言的基础上,在安乡境内便形成了“南乡硪歌”与“西乡硪歌”两大主要流派,演唱的内容也愈来愈丰富,演唱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声腔日臻完美,因此,形成了湖区特有的一种劳动文化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是把堤垸、水利工程建设摆在了工作的重中之重,曾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湘鄂两省的荆江分洪工程,百万军民共筑堤坝,便是其中一例。打硪夯土的劳动形式更为频繁,硪歌也因此就伴随着这热火朝天的劳动气氛不断地流传发展。
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机械化的普及与提高,劳动方式的改变,打硪夯土的劳动形式逐渐稀少,硪歌也因此走向濒危而成为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
安乡硪歌是湖区人民在长期与洪水作斗争,筑堤保命这一特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歌集体演唱的艺术表演形式。它一人领唱,众人帮腔,一上一下,时左时右,动作整齐划一,声腔高亢有力,在修筑大堤这一自然舞台上展现出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的一种精神力量。后有文艺工作者将其搬上舞台,形成一种民间民事歌舞表演形式。
安乡硪歌是以劳动工具石硪而得名,石硪有飞硪、抬硪两种类型,硪歌亦分为“飞硪歌”和“抬硪歌”两种类型。无论是抬硪歌抑或飞硪歌都是由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它的曲调最初源于最简单的“咳哟、咳哟”的劳动号子,在劳动的实践中逐步演变成有一定旋律变化的民歌式曲调。
安乡硪歌音乐曲调的特点:一是高亢明亮,气势壮阔。由于打硪是一项强体力集体性劳动,要求动作必须整齐,才能将硪打到一定高度,所以,领硪工往往是“先声夺人”,气势非凡,将众硪友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二是节奏性强,强弱变化鲜明。打硪是一种起硪、落硪反复循环的机械式动作,故而在力度表现上则是一强一弱,反复重复,无限循环。硪歌的节奏亦只能是二拍子或四拍子。三是旋律优美,活泼跳跃。安乡硪歌常见调式为五声征调式和商调式,其次是羽调式,宫调式极其少见。角调式唯有安乡南乡硪歌才有所见。无论是何种调式,其音调最基本的特点是一拍一音,且同音反复较多。由于曲调与语言紧密相连,受安乡地方方言所致,硪歌音乐曲调进行时常出现四度、五度、六度大跳。这样,使安乡硪歌显得格外旋律优美、活泼跳跃。
安乡硪歌的抬硪歌与飞硪歌由于劳动强度和作用各自不同,所演唱的音乐曲调风格也有所不同。抬硪主要用于夯实堤身,劳动强度相对较大,抬硪歌因此显得节拍紧凑,结实有力;飞硪主要用于将堤坡堤面夯平以利于栽种草皮挡浪护堤,劳动强度相对较小,飞硪歌因此显得节奏舒展而音调开阔嘹亮。
安乡硪歌虽是劳动人民在修堤防洪这一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民歌,由于它的歌词简明扼要,所以群众易听易懂易学易唱,加上劳动人民的生活面广,所见所闻的事情甚多,故而词源丰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两类唱本。一种是见子打子的即兴演唱。如在打硪时发现一对男女路过,领唱人就有“西山画眉叫太太,叫路过去叫路来,叫路过去梁山伯,叫路过来祝英台”等唱词唱出来;如大型水利建设,时间较长,硪歌演唱内容多,领唱人一般选用固定唱本,如《孟姜女》、《梁山伯》、《天仙配》、《说唐》、《说岳》等大部头唱本。
安乡硪歌分南乡和西乡两大流派。过去安乡水患频繁,人口流动性较大。因地域迁居的原因,形成了在安乡东南部居住的人语言音调属长沙方言,俗称南乡人;在西北部居住的人口大多属本地方言官话,俗称西乡人,由于两地语言音调的不同,故而形成了南乡和西乡硪歌两大流派。
安乡硪歌内容丰富,传承易学易记易唱,加之每年都有2~3个月修堤防洪任务,乡乡村村都参与挑堤打硪,所以,硪歌的传唱几乎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传承人多面广。安乡人40岁以上的劳动力都有传承硪歌的经历,安乡周边县市及整个洞庭湖区也有硪歌传唱。
安乡硪歌相关器具制品有:
飞硪:飞硪分片硪和尖硪两种,麻石为料,正方形,平硪宽长各40厘米,厚20厘米,尖硪宽长各35厘米,厚15厘米。四角打有耳孔,共系8至12根约5尺长的拉索,一般是8人至12人打硪,斜打上堤时是13人。石硪超过头顶,一上一下,称为飞硪。
抬硪:抬硪分矮子硪和高抬硪两种,麻石为料。矮子硪高60厘米,宽长为30厘米。高抬硪高为80厘米,宽长为35厘米,长方形。硪上绑有竹杠4根,为硪的抬杠,8人至12人将硪抬齐腰高,一上一下地夯土,这叫抬硪。
服饰:劳动检阅或竞赛时,硪工们会统一服饰,头上用白毛巾系上英雄结,身穿白绸大褂,下身着或青或蓝的绸裤,腰系5寸宽的红绸板带,打绑腿,白袜套草鞋,这成为现代硪工表演比赛的道具服装。
演唱作品:大部分作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小唱有《蛤蟆歌》、《对花》、《盘歌》等。如抬硪“要我来我就来,捡起斧头乱劈柴,斧头落地柴两开,斧是斧来柴是柴”,飞硪“要我喊歌我喊歌,人少面窄推不脱,少读诗书文学浅,只会写字白字多”等等。
安乡硪歌脉传谱系十分复杂,没有固定师父,大部分硪工领唱都以人才出众、口才好、声音洪亮者为头。据普查时了解,解放以前的传人情况无法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从荆江分洪工程和全县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起,比较有名的传承人有如下几位:
黄新甫,男,62岁,安丰乡黄家台4组,16岁参加安澧大垸整修工程,任硪工队长,获劳动模范奖。
谭罗生,男,74岁,安宏乡唐家铺村12组,18岁参加荆江分洪修整南洞庭工程,任硪工组长,上省广播电台演唱,曾多次获奖。
俞宽美,男,67岁,安凝乡团洲村3组,20岁上堤修垸,曾参加荆江分洪、张九台整修工程,任硪工组长,曾多次获奖。
王焕才,男,61岁,安福乡松湖村7组,20岁参加荆江分洪工程,任硪歌组长,获过演唱奖。
危元秀,48岁,女,下渔口镇和兴村6组,女硪工组组长,领唱,曾获得水利建设奖。
孙明德,67岁,男,下渔口镇和兴村11组,硪工组长,曾参加修整南洞庭、张九台冬修水利工程,获水利劳模称号。
安乡硪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安乡硪歌因为“石硪”这一劳动工具的利用而产生,历史十分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伴随安乡人民的生活、劳动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劳动方式的改变,安乡硪歌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至迟明万历年间,安乡硪歌已见诸方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安乡人民在兴修水利、筑堤修垸时打硪抒情,已成为湖乡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安乡硪歌唱词大都是由硪歌领唱者即兴编唱,看见什么唱什么或想到什么唱什么。如“情妹打从对门来,脚上穿双好绣鞋,不走东来不走西,步步向我硪工迈”;“打硪的伙计听我唱,飞硪飞在头顶上,不打太阳不打月,下下打的海龙王”;“太阳出来一点红,各位硪友来上工,硪瓣一拿就开唱,金鸡难比领硪工”等。由于修筑临洪堤的工期较长,硪歌领唱者常常编唱一些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固定演唱脚本。其内容大多来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如《孟姜女》、《说唐》、《水浒》、《三国演义》等。
3.句式结构短小,且灵活多变。
安乡硪歌句式短小、灵活多变。常见的句式为四三结构为主的七字句,如:“打起石硪 把歌唱,硪工情绪 高万丈,八位伙计 齐努力,堤身随着 歌声长”等。也有三三结构的六字句等其他方式,如:“伙计们 加把劲 密点打 慢点行”等段子。衬词、衬句在硪歌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没有一首硪歌能脱离衬词、衬句而单独存在。另一个特点是硪歌唱词少,衬词、衬句多,有的硪歌全部是衬词、衬句而独立存在。衬词如:咳、也、呀、嘛等。衬句如:也咳吆火咳、咳哒咳吆火、火火吆火咳等。它的这种句式短小,变换灵活并与衬词、衬句有机结合的特征,显然是与打硪劳动时间相对持久而相互适应的。
4.音乐曲调富有独特的个性。
安乡硪歌的演唱风格别具一格。打硪用的是爆发力,要求打硪者吸足气,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力量爆发出来。在用劲的一刹那气流喷口而出,于是首句出现高音,通常大跳进入、短时级进到达,使它有着先声夺人之势。高音出现后气息由强渐弱,随着石硪自由下落,人体屈膝弯腰,肌肉松弛,旋律也自然下行。因此整个劳动的进程使高音和旋律下行的产生成为必然。硪歌“一人领众人合”的演唱格局,使得它的曲调高亢明亮,气势壮阔。
安乡硪歌曲式结构短小精练。由于硪歌的唱词句式短小,灵活多变,这就使得硪歌曲调结构同样短小精练。常见的结构形式是分节歌式的一段体,由两个对称呼应的乐句组成,也有个别由更多乐句组成的。但两个乐句组成的数量最多,也最有代表性。只有曲式短小精练,才便于领唱者即兴编词和唱者易学、易唱、易记。
安乡硪歌节奏性强,强弱变化鲜明。打硪是一种起硪落硪反复循环的集体性劳动,节奏性很强,表现在力度上是一强一弱,因此就决定了硪歌的基本节拍只能是二拍子和四拍子,而且每拍都出现拍重音,以适应打硪时强有力的节奏。节奏重复是硪歌节奏的另一显著特征。
安乡硪歌调式、调性与方言、衬词衬句有机结合,旋律优美,活泼跳跃。安乡硪歌常见调式为五声征调式和商调式,其次是羽调式,宫调式极少见。角调式唯南乡硪歌才有所见。硪歌的音调来自打硪劳动时的呼喊,这种有力的呼声与打硪劳动有规律的节奏相结合,就形成了硪歌特有的音调。安乡硪歌音调最基本的特点是一拍一音,且同音反复较多。此外,就是安乡方言化。由于与安乡方言结合紧密,因此倚音用得较多,曲调进行中常出现的四度、五度、六度大跳是安乡方言化的典型特征。安乡硪歌的旋律音域——八度音域。安乡硪歌在一个八度内进行的曲调很多,它适合一般嗓音条件的人在劳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劳动中自然轻松地发音,因此音域不宽是安乡硪歌的又一个特点。它的基本音调和它的歌词、衬词、衬句结合在一起,更显得生动。这样,就形成了安乡硪歌曲调坚实有力,又有活泼跳跃的风格特点,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5.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
安乡硪歌在安乡境内几乎家喻户晓,且村村有硪工队,组组有硪工队员,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都能唱上几句硪歌。同时,硪歌在县境周边地区都有流传。
安乡硪歌是安乡文化历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1.历史价值。
安乡人民为安居乐业,年年修筑临洪大堤,并将原有的13个小垸改造成现在的5个大垸。在修筑堤垸的过程中,硪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研究洞庭湖地区生产史、防洪史、变迁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
安乡硪歌是人们在长期的集体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歌演唱形式。其丰富的演唱内容,“一人领众人合”的演唱格局,硪歌的基本曲调与衬词、衬句的有机结合,使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抢救和保护安乡硪歌对于研究洞庭湖地区的民俗、语言和音乐等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3.艺术实用价值。
安乡硪歌是民间口头民歌,优雅、古朴、易懂易学,不仅为安乡人民所喜爱,而且被许多专业文艺工作者所借鉴。他们曾运用硪歌的音乐素材创作出不少音乐作品,这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安乡硪歌具有协调劳动节奏、鼓舞劳动士气和团结人民奋发向上的实用价值。
4.综合性文化价值。
安乡硪歌涵盖了音乐、文学、生产习俗等方面内容,它是一种综合的文化载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传承价值。
2006年,安乡硪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安乡县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